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钢琴二重奏钢琴教学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钢琴称为乐器之王,具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欢,其中钢琴二重奏是一种重要的演出形式,且被演奏者们所喜爱。钢琴二重奏具有丰富的舞台表现力,同时在教学领域中也逐渐凸显出来。研究钢琴二重奏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对于提高我国钢琴教学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钢琴二重奏;钢琴教学;教学应用
随着我国舞台的不断多元化,钢琴占有一定的舞台地位,且最受欢迎的钢琴二重奏带给舞台缤纷多彩的视觉响应。本文首先介绍了钢琴二重奏在钢琴教学中的价值体现,其次讲述了钢琴二重奏的技术要点,最后笔者介绍了钢琴二重奏的教学方式,以下为笔者浅谈:
一、钢琴二重奏在钢琴教学中的价值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钢琴二重奏主要分为双钢琴弹奏及四手联弹两种类型,其舞台表现力强,拥有丰富的内涵,能够给人形象生动的表演,可以为观众演绎出不同种类的音乐内涵。我国钢琴教学现状为教学课堂授课单一,内容枯燥乏味,不能有效的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困此,引入钢琴二重奏,推翻了传统教学的单一模式,同时增强了学生们的学习竞争性,更够互相激励,促进发展。四手联弹及双钢琴联合可提高学生们之间的合作性、自主学习能力,竞争氛围浓厚旋律优美,可充分的吸引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乐感,提高学生表演能力
钢琴二重奏即为双人共同弹奏,在日常的教学中,老师对于每位学生的教学内容一致,但每位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对于乐曲演奏技巧的掌握程度也不同。钢琴二重奏运用在钢琴教学中,两个学生相互演奏相互对比,可以相互取长补短,带动乐感较差的一位,共同进步。钢琴二重奏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给钢琴教师带来挑战,在平时安排演奏时需要一定的条理性及清晰性。钢琴二重奏的演奏给舞台带来了一定的视觉冲击,不断改进,丰富音乐表现力。
二、钢琴二重奏的技术要点
(一)合奏的齐整性
钢琴二重奏是钢琴演奏中技术要求较高的一种演奏形式,四手联弹需要两个人配合才能完成,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培养学生接触琴键的协调性,平时的练习中要不断的沟通与交流,才能在舞台中演奏出自然、整齐,乐音清晰的旋律。特别注意在钢琴起始音的整齐性,培养双方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辨识能力。舞台演奏时,双方应做好眼神沟通,将双手同时放在钢琴上,一起触摸钢琴,同步演奏。
(二)音乐表现技巧
音乐表现技巧方面,主要注意以下几点:主奏与协奏,在钢琴二重奏中,第一步钢琴负责演奏主奏声部,第二部钢琴负责演奏协奏声部,分工明确,协调好演奏顺序,才能奏出优美的乐章。在演奏曲目时,肯定会出现两部钢琴有重叠或交织的部分,需要演奏双方均熟练曲目,演奏过程中既要体现独立性,又要体现协调性,将整体效果做到最好,此时能够充分体现钢琴二重奏的多元性。
三、钢琴二重奏的教学方式
(一)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随着舞台表演的形式愈来愈多,钢琴受到大家的喜爱与日俱增,故钢琴教学也愈来愈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由于钢琴二重奏教学起步晚,教学基础薄弱,很难一时间顺利的进行完整教学。对于钢琴教师来说,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能够积极主动的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不断的改革与创新,实现教学多样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多为一对一教学,仅为两手联弹,如今二重奏的演奏形式兴起,我们可适当的进行四手联弹,能够提高学生的灵活性及应变性,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
(二)选择符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教学曲目
钢琴二重奏的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曲目也是至关重要的,困此要求教师在教学课堂上,能够根据每位学生喜爱的曲目进行安排教学任务,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学生的曲目。例如:可以选择音乐大师改编的曲目来讲解,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参与四手联弹演奏中,提高学生的演奏协调感,感受真正的音乐魅力。在教学中,教师还可让学生自由发言,畅所欲言,激发他们潜在的音乐才华及创新能力,通过学习钢琴二重奏,可以满足学生们的实际要求,又能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鉴定学习目标。
四、小结
人们对舞台演奏的喜爱程度愈来愈深,同时也对舞台表现力有着更高的要求,钢琴二重奏是一种新型双手联弹演奏,在钢琴教学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在教学中,我们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不断创新,能够让学生全方面的发展。
作者:刘颖 单位:河套学院
【参考文献】
【1]卜莉.钢琴二重奏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J].艺术百家,2013,8(2):229一230.
【2]唐玲.钢琴二重奏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231一233.
【3]汪晓敏.钢琴二重奏在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音乐大观,2014,3(8):153一153.
【4]崔浩.钢琴二重奏在钢琴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大众文艺,2013,10(17):251.
【5]王柯.浅析钢琴二重奏在钢琴教学中的有效应用[J].音乐时空,2014,12(1):161一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