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钢琴教学优化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在我国高等教育框架体系中,高校是培养综合性人才的主阵地。而在高校音乐教育体系中,钢琴教学又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素质人格的完善,以及音乐艺术素养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高校钢琴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为此,高校钢琴教学应立足于新媒体,紧紧抓住机遇,不断改革和创新钢琴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对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钢琴教学;高校;新媒体;影响;措施
作为一种极具代表性的西洋乐器,钢琴是多声部乐器的代表,又被称为是乐器皇后,自传入我国之后,钢琴经过漫长的发展和传播,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带来了勃勃生机。[2]而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钢琴教育也要与时俱进,在钢琴教学中有效运用新媒体手段,将教学思路大力拓展,旨在快速发展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
一、新媒体内涵及特征分析
新媒体是一种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主要是在现代科技催生下产生和发展的,通过传承传统印刷媒体,以实现对信息传播方式的有效优化。互联网、广播和电视等是新媒体的主要传播工具和手段。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形态,新媒体凭借自身的优势受到广大受众的青睐,并对传统媒体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新媒体主要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交互性传播。新媒体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的束缚打破,凭借着交互传播的优势,构建了一种新型的交往传播关系。二是高效复制性。新媒介平台使人们获取信息资源的渠道更加丰富。通过对新媒体优势的充分挖掘,在高校钢琴教学中有效运用,能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钢琴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钢琴教学的优化措施
(一)构建新媒体音乐环境
音乐环境运用网络手段进行创设,能为高校钢琴专业教学注入新鲜的血液,夯实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础。[3]首先,新媒体的特点是具有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和极大的信息量,能帮助学生在网络音乐环境中,系统地学习钢琴专业知识,激发学生学习钢琴音乐知识的兴趣,并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其次,新媒体凭借高效、便捷和互动的优势,能使钢琴专业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可与自身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对相应的钢琴专业的学习内容进行选择,切身感悟各种风格、类型和地区的钢琴音乐形式。在欣赏钢琴音乐作品的同时,还能促进自我审美素养的进一步提高。
(二)有效整合新媒体音乐资源
高校音乐教学资源运用新媒体手段进行整合,能够使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拓展,增强钢琴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意义非常重大。[4]多媒体音乐资源能够进一步拓展和延伸高校钢琴专业课程内容,促进高校钢琴专业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增强。在实际的钢琴专业教学过程中,通过网络途径的有效运用,教师能对钢琴专业教学内容从多方进行搜集,向学生展现知名钢琴曲目的表演视频,并将教学中的难点及重点以动态的形式进行表现,使得学生拥有更多的学习自主权。同时,展开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在思辨的过程中,更好地解决问题。由此可见,互联网既能对高校钢琴专业教学效果进行强化,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运用新媒体信息交流手段
新媒体手段的运用,利用查找关键词的方式,能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以增强钢琴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5]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日益激烈,高校钢琴专业学生为了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就要注重自身素质修养和钢琴能力的不断提升。如今,在互联网平台上,有作品赏析、技巧解析和视频演奏等诸多钢琴专业的知识。学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对相关领域的知识进行选择,通过相互融合各类知识,真正实现学以致用。教师可运用新媒体增强师生互动,深入了解学生的需求,对钢琴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时性提供保障。通过交流,将师生间的隔阂消除,并对教学计划进行适当调整。由此可见,互联网可以为学生提供信息交流的良好平台,只有合理利用新媒体手段,才能综合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和音乐素养。
四、结束语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钢琴教学应不断开拓视野,对各种前沿的教育手段和方法积极吸收,尤其是有效运用新媒体手段,有利于构建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将更多优秀的钢琴艺术人才向社会输送。高校钢琴教学应在教学全过程中始终贯穿教育改革思想,丰富教学新元素,并对新媒体融合创新的实践策略进行努力探究,以此促进高校钢琴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响.钢琴教学中双钢琴教学法的价值与应用研究[J].才智,2019(14).
[2]田君君,崔先泽.高校双钢琴教学的现实意义及提升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5).
[3]刘高扬.双钢琴新作《自由之翼》演奏特征分析[J].当代音乐,2019(01).
[4]李翔.浅谈我国双钢琴艺术传播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黄河之声,2018(24).
[5]丁彦华.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传统文化视域下双钢琴演奏中呼吸的作用及意义[J].中华文化论坛,2018(05).
作者:舒甜 单位:南阳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