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钢琴教学演奏心理训练方式,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对于一名优秀的钢琴演奏者而言,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基础,更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在高校钢琴教学中,技术的训练可以通过完备的课程以训练达成,对于演奏心理的培养,则是要渗透在日常教学中的。在组织教学工作中,渗透优秀钢琴家事迹,夯实学生弹奏技能,激发兴趣,组织教学;引导成长,组织教学。
【关键词】高校钢琴;演奏心理;专业素质
成为一名合格的钢琴演奏者,需要较强的综合素质,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之下,钢琴教学已经进入大班授课时代,学生不缺技术的培养,缺乏的是心理素质锻炼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当前的高校钢琴教学中,教师组织对学生的演奏心理的训练,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关注,为学生未来走上舞台做出铺垫。本文即针对于此,展开全面的讨论。
一、演奏心理的定义和特点
(一)演奏心理训练的定义
演奏心理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素质,其中成分体现了表演者自身存在的艺术活动特点,并且展现着表演者自身存在的艺术活动特点。钢琴演奏本身正是一种艺术呈现的过程,需要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与自身的情感融为一体。在高校钢琴教学中,关注对学生演奏心理的训练,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演奏自信等较为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为学生本身的成长带来关注。
(二)演奏心理的特点
概括而言,演奏心理具有再现性和对象性、调控性三个方面。再现性,是指音乐表演者通过艺术形式将艺术作品再现出来。在这个再现的过程中,是音乐表演者在磨练自身音乐技能之余,根据自身与音乐作品的充分交流,达到个人情感与音乐情感充分的融合[1]。在这个过程中,演奏者赋予了音乐作品二次生命,正如同文学作品通过读者的阅读之后才完善,音乐作品亦是在演奏者的表演中获得灵魂;对象性,对象性是指表演者在表演的过程中,除了再现了音乐作品的内容、情感,也将自身的情感充分融入了其中[1]。这个演奏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演奏者个人情感借助音乐进行表现的过程;调控性,是指在再现性和调控性之余,表演者能够进行自主的调整,实现再现型与对象性的全面统一,将自己的情感配合音乐作品,几步锋芒毕露,也不机械操作。
二、高校钢琴教学中的演奏心理训练
(一)扎实的专业基础训练
演奏心理作为演奏对象综合素质的一部分,还是依附于扎实的专业技能的,作为演奏者,首先是要具备扎实的基础技能,才能进一步养成良好的心理训练[2]。在当前的教学中,教师关注到学生的钢琴演奏技能训练,加强对学生钢琴技能的教学与练习。钢琴的学习是一个需要刻苦专研的过程,传统中西方艺术教学,都是师徒相传,带有一对一的性质的教学,但是当前,随着各种艺术形式进入高校课堂,大班授课,教师对学生关注不足,学生个人所占有的教与学的时间都在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尝试调整教学组织形式,如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指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探讨与学习探究,再由教师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指导。融合课上与课下的时间,建立课下以多媒体、社团等为媒介的师生交流,最终实现教学工作的全面拓展。整体而言,教师需要加强学生的音乐基本功训练,基本功的娴熟是演奏者自信的源泉。在基础训练过程中,应当注意到的是,不仅仅是演奏技能的训练,更需要加强对鉴赏能力的增强。在演奏过程中,表演者能否快速捕捉到作品的情感,能否找到引发共鸣的点,是演奏成功与否的关键[3]。在演奏过程中,表演者面对观众去演奏作品,不仅是要将作品内容和情感再现,将个人情感展现,也要将情感进行传递,引发大众共鸣。由此在日常教学中,逐渐提升钢琴作品鉴赏课程比例,提高鉴赏能力,帮助学生准确把握钢琴作品情感并进行再现。
(二)教学中带入情感
在教学中带入情感,是以情感人的教学方式的体现,其意义在于能够建设舒缓的教学氛围。钢琴教学本身作为艺术门类,其中蕴藏着的是人类普遍的情感所在,想要养表演者在演奏中成功的将作品的情感展现,完成个人品质与音乐作品的融合,需要学生具备足够温柔的内心,去体验音乐作品的世界,去感知蕴藏在音乐作品中的情感与内涵,这样的训练,能够促使学生日后真正登台表演之时,能够充分表达自我,展现自身魅力;能够帮助学生在轻松地氛围之下舒缓心情,全面促成演奏心理素质的发展与养成。在当前的高校钢琴教学中,实现教学中情感的带入。其一,尝试挖掘音乐作品中的故事、情感等,加以情境创设,在必要的情境之下,对学生做出指导,启发学生学习与成长[4];其二,为学生讲解一些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包括艺术家的故事,艺术作品背后的传说、创作轶事等。这些内容的插入,本身能够使课堂变得轻松,也能指导学生去关注到音乐背后蕴藏的更为深刻的世界,感受到音乐家在创作过程中,是以什么样的心理去完成与实现的。在当前的高校教学中,大班授课之下,师生交流少,情感的融入,也是促进师生交流的重要形式。
(三)因材施教,因景施教
因材施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展开教学。在钢琴演奏过程中,由于表演者不同的性格特点、心理素质,会影响演奏质量。加强心理训练,就应当关注到对学生的演奏的各种情况的预计。在很多时候,演奏者进入到钢琴表演过程中,需要去再现音乐作品,有些作品本身狂野,有些温柔,都带有不同的属性,又因为演奏对象与之进行的交流带有了独特的风味,在这个过程中,表演者与作品的交流,成为重要环节,并不是内向的人就不能演奏狂野,也不是外向的人就不能表达温柔,如何实现本性与作品的结合,理应成为教学中的一个方向。因景施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锻炼学生较强的演奏心理,教师可以尝试为学生创设各种情境,将演奏中可能遇到的情况进行设想,进而指导学生在这样的设想之下有所成长,不断适应环境。如在学生演奏的过程中,安排其它教师或者是同学敲门进入,安排一些临时的打断等,以扰乱学生的外部环境,尝试对学生过硬的心理素质的培养[5]。
(四)为学生创造登台实践的环节
在组织学生进行演奏心理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也要为学生创造登台实践的机会,真正做到实践出真知。很多时候,我国高等院校艺术类专业学生表现学术性强,实践性弱的特点,状态如同大棚里的蔬菜,出了校门就会倍受打击。在组织教学中,作为高校要尽可能的为学生联系和拓展实践渠道,为学生创造登台的机会。例如学校层面每年组织“艺术节”等,或者在大型活动开幕式上安排学生进行表演,尽可能的提供登台机会;在教学架构上,可以尝试为学生增设实践考核,要求每年达到什么样的实践目标等。整体而言,为学生创造机会和鼓励学生自主找寻机会相结合。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鼓励学生登台,走向校外,尝试与一些剧场等合作,做演出前的暖场表演等,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拓展演出渠道。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实践才是锻炼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方式。我国高校教学在近年来处于一种规模扩大,招生增多的情况,但是不可避免的又存在着不温不火,学术为重的情况。此时想要提高钢琴教学中学生的演奏心理,需要打破常规教学思路,组织实践,增加实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基础,全面推动日常教学工作的发展与完善,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机会,促成学生心理素质锻造,实现全面的发展与完善,加速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苏秋如.探究钢琴演奏心理自我调控能力的培养策略[J].戏剧之家,2017(7):100.
[2]周婷婷.从勒温动力心理学探讨钢琴演奏的心理紧张系统[J].艺术研究,2016(1):198-199.
作者:杨倩 单位: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