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感恩教育在美术课堂的渗透探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古语有云:“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位杰出的老师,往往是学生的“良师益友”。而一位好的美术教师,每节课除了能按计划保质保量地完成既定教学目标之外,还理所当然应以自己广博的美术知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开展教学。在教学中,在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的同时,还应进行感恩教育的渗透,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一、挖掘教材内涵,提炼感恩因素
(一)“设计•应用”领域
现行的美术教材内容丰富多彩,其实质均蕴含着丰富的感恩因素。这些因素或明显或含蓄,需要我们教师牢固树立感恩意识,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感恩因素,做到每堂课都有感恩的侧重点。工艺品制作、书籍装帧、海报设计和贺卡制作等内容都是合适的教学内容。在日历上有很多感恩的节日,如感激师恩的教师节、感激母爱的母亲节、感激父爱的父亲节等。我就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动手设计一些感恩卡片,把感激之情通过卡片抒发,强化感恩教育。笔者所在的学校曾经举办过母亲节贺卡设计比赛,学生运用平时所学的美术知识认真制作了各式各样感谢亲恩的小贺卡,有的画妈妈,有的画礼物,有的写上感谢的话语,十分感人。而最令人动容的是,许多学生制作出精美的贺卡后却放弃了参赛获奖的机会,把贺卡留在母亲节那天送给自己的妈妈。
(二)“欣赏•评述”领域
学生通过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家的成功作品,激发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视觉感受能力。前人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每一件优秀的作品都是艺术家的心血。但在学生的人生阅历还没有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很容易忽视这些优秀作品背后的故事。在美术课堂上我就强化这一系列的知识,引导学生感受文化之恩。
(三)“综合•探索”领域
“综合•探索”的目的在于寻找美术的各领域间、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美术与现实生活间的连接点,灵活地设计出探索性的课程,推动双科联动,通过美术让学生找到其他学科的切入点,以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如,将美术与历史结合起来,重现圆明园的过去,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将美术与生物结合起来,描绘人体的结构,可增长学生的健康知识;将美术与科学结合起来,设计太空人的服装,可激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这些教学活动都是很好的例子,能够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美术课就是要利用一切有利的视觉资源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让学生自主发现感恩的对象,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教师应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人文因素,多发掘各学习领域与感恩的关系,多向学生提醒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二、开展活动,营造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恩
美术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这比学识、技能是否渊博和精深更为重要的。课堂效率的提高,直接决定着课业负担的轻重,决定着学生课外空间的拓展。我的教学活动,应当善于将“要你怎样”,转变为“我要怎样”,从而指导学生“自己说服自己,自己感受自己,自己战胜自己”。所以在学校举行“孝敬、感恩”为主题手抄报比赛之前,我让学生去为与各班结对的孤寡老人打扫卫生,和老人谈心,为老人表演节目,把尊老爱老落实到平凡朴实的行动中,用行动关爱老人,用真情温暖老人。向身边心灵手巧的老人学习剪纸、书法、抖空竹、戏曲等传统艺术,在学习过程中亲近老人,深入了解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请老党员、老军人、老劳模、老教师讲过去,讲英雄,讲革命传统。让学生了解历史,珍惜现在。然后课中我除了讲解手抄报设计的知识外还特地腾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谈谈敬老体会,让其有意识地去感知生活中的真、善、美,来营造氛围,如此一来,感恩之心在作品中油然而生。
三、注意配合节日,从中进行感恩渗透
有的人说:现在的学生很自私,不懂得感恩。这的确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这不能怪孩子,这种现象的形成与社会风气、家庭环境、学校教育都有关系。我在美术课中,将节日的主题与美术课的内容结合起来,适时推进一些情感教育,既能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又能促进师生间、学生间的情感交融,一举两得。通过美术课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大部分同学从“受爱”到“施爱”,从知恩到报恩,逐渐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知恩图报、心存博爱的人。现在校园里的卫生死角有人清理了,从垃圾桶里飘出来的垃圾也有人捡了;校园里的文明礼貌用语不绝于耳。感恩文化已逐渐成为校园内最亮丽的风景线,成为校园内最和谐的生活篇章。一批批有感恩心、有荣辱观的少年正在茁壮成长。总之,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正如教育行家所说:“教无定法,贵在实效。”美术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着的感恩因素,捕捉最佳的“潜入”时机,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课型特点,采用切实有效的教法,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领略美术教学独特的道德美。相信在有效的目标指引下,将真正使学生在情趣上受到陶冶,在道德上受到影响,在心灵上受到启迪,让感恩之花愈开愈美丽。
参考文献:
[1]徐胜三.中学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蔡金艳 单位:浙江省黄岩区滨江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