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感恩教育创新探索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思想政治感恩教育创新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思想政治感恩教育创新探索

【摘要】

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切入点和重要内容,以感恩教育感化学生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仅需要教师的引领和示范,而且还要不断丰富活动的内涵和整合社会的资源,创新感恩教育的模式和方法

【关键词】

感恩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伴随着改革开放在各个领域的不断深化,社会思想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也不断凸显,加之网络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代的大学生显现出抗挫能力低、心理脆弱、以自我为中心等特点,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已经刻不容缓,感恩教育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它通过教育使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人、事物的美好,唤起大学生对自然、生活和他人的认同和感激,是能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认知的教育活动,因此,必须要积极探索感恩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感恩教育相结合,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模式。

一、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和榜样作用

育人必先育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离不开教育者的榜样作用和示范作用,在设计感恩教育时,首先教师本人要身体力行,做感恩的人,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积极帮助他人,常怀仁爱之心、回馈社会的责任感,做到尊老爱老,与人为善。高校通过举办“校园道德模范”“教师标兵”评选活动,将教师的感恩之心升华为敬业精神,形成崇高的职业理想,使得教师可以带着爱和感恩的心去投入到工作中,心系学生困难、帮助学生进步,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到育人的方方面面,经常深入学生群中,了解学生心理状况,就学生关心的创业就业、考研学习、情感等问题,进行积极的引导,以渊博的知识、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格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学习、生活的好帮手和引路人,成为学生信赖、人民满意的教师。

二、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作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克服被动的灌输说教,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化抽象为具体,注重受教育者的体验、感受,感恩不仅要启发大学生知恩、报恩,更着力引导大学生把感恩教育和实际行动相结合,形成感恩的品质和日常行为习惯。因此,教学方法必须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认同教育目标,主动参与到教育实践活动中来,在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提升中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和思想修养,通过“感恩父母”主题实践活动,注重学生体验,讲授学生感悟,挖掘大学生内心隐藏的情感,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感恩实践中,切身体验,把感恩教育落到实际行动中,同时,剖析和审视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不断加强主观思想的改造;以全国十大道德模范“殷雪梅事件”为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同学自编自演话剧,教育同学热爱本职工作,淡泊名利,学习殷雪梅同志舍生忘死、热爱学生的高尚品质,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引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通过学习全国十大道德模范“孟佩杰”事迹,引导学生明白“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的道理,加强传统文化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育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精神风貌。

三、丰富感恩教育内涵

社会的不断变迁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和对象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说教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要善于利用社会资源,不断创新和丰富感恩教育的新模式,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资源,优势互补、相得益彰,不断创新感恩教育的新内涵和新模式,以家庭亲情为主题,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感悟,通过自由组合的方式,排练感恩小品,相互竞技,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使得参与者和旁观者都能实现思想的升华;在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节日,设立校园展览,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把伟大浓厚的亲情、师生情定格在美好的瞬间,发挥较好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头作用;指导大学生每人给父母写一封信,开展感恩父母活动,等等,使得感恩教育年年有新意,届届有突破,不断地陶冶和教育学生知恩、感恩、报恩的美德,提升感恩教育的影响力和生命力。

四、于细微之处出发

积小善方能成大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有高屋建瓴的理想信念教育,还要有脚踏实地的实践操作环节,要从大学生思想、生活、学习的实际出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从小事着手,注重效果,摒弃空、大、虚的口号,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而有行、行之有效,把大学生的感受、认知、行动有机结合,逐渐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实效,感恩教育追求在细节上升华,强调低起点,注重实践,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由“给父母递杯水”到“给长辈洗脚”等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由感恩父母到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朋友、感恩社会、感恩国家,使得感恩由内而外、由小及大、由亲及疏,培养大学生家天下的社会意识,逐渐为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同,可以避免大学生内心中的对立和方感情绪。

作者:刘欣 单位:忻州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谢纳泽.大学生感恩教育相关问题研究[J].社科纵横,2007(12):167.

[2]刘成波.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探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129.

[3]湛红艳.大学生感恩教育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