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探索,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和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生数量快速增加。与此同时,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的人数也在不断攀升。作为高校的经济弱势群体,国家和社会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不断加大资助力度,建立了“奖、助、贷、减、勉、勤”等多位一体的资助体系,帮助他们解决经济方面的后顾之忧,顺利完成学业。在资助体系不断完善和资助力度不断加大的同时,大部分贫困生能自强自立,懂得感恩,也有部分贫困生感恩意识还不够,存在感恩意识淡漠甚至缺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对父母的辛勤培养和教育缺乏感恩,不懂得体谅父母,认为父母的付出是天经地义的,甚至抱怨父母工作差、收入低,不愿在同学面前提起父母的工作等;对学校老师、同学的关心和帮助缺乏感恩,少数贫困生对负责资助的老师和曾经帮助过他们的同学,不仅没有说过一声谢谢,还时常抱怨学校资助不公平,资助金发放太慢,这让学校资助工作者心寒;对国家、社会的支持和帮助缺乏感恩,部分学生认为社会的帮助都是理所当然,在国家助学金的评定中,个别学生虚报个人材料,以期获得学校的资助,而且在得到学校的资助后对资助金存在挥霍和浪费的现象。
二、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高校贫困生感恩意识淡薄的原因,既有宏观层面的社会因素,也有微观层面的个人因素。
(一)父母对孩子的过份宠爱
在中国家庭里,大多父母有一种“再穷不能穷孩子”的理念,他们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从不让孩子体会生活的艰辛,也从不要求孩子回报,他们对子女的照顾无微不致,将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孩子身上,特别是贫困家庭中的父母把所有的个人抱负和希望都放在孩子身上,形成了一种“只要孩子学习好,就是对父母的最好报答”片面的教育方式,这种片面的教育方式使孩子们失去了爱的责任,他们认为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根本不会对他们产生任何的感激之情,到长大后自然不懂对父母感恩。
(二)学校对感恩教育的忽视
综观我们现代中小学的教育,大部份学校都只注重升学率,没有办法逃避升学“指挥棒”的影响,对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仅限于加强文娱体育等;对学生的减负也仅表现为减少补课时间和课后作业;对思想品德教育讲起来要高度重要,但做起来并非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而且德育内容单一,形式传统,很少涉及感恩等相关主题的教育。当前,高等院校也往往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对大家生的思想教育少之又少,对贫困生的资助也多在物质层面,不能很好地将资助与教育相结合,过份强调“学知识”、“提高能力”而忽视“学做人”的问题,忽视了应有的感恩教育。
(三)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入,经济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信仰追求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当今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群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在市场经济这一大背景下,一部分人只追求经济利益,急功近利,功利主义盛行,这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当前,大学生中部分子女不孝顺父母、学生不尊重老师、受助者不懂得感恩施助者的种种现角,也对大学生感恩缺失产生了暗示效应。
(四)个人交往经验的不足
在贫困家庭中,父母往往把他们子女的学习作为第一位来抓,希望他们能够出人头地,对于人际交往根本不重视。更为严重的是,家庭中没有与其身份相等的交往对象,往往只是父母自上而下的告诫,存生代沟。贫困生考上大学的时候往往比较自豪,也很自信,但进了大学以后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使他们囊中窘迫,又会变得自卑、自尊心特别的强,使得他们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他的家庭背景,采取逃避的方式封闭自己,放弃了很多交往的机会,形成了人际关系的障碍。这样,很难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无法感受别人的存在,无法体验别人的感受,无法知觉别人的利益,更无法感恩他人。
三、加强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途径
“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不断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形成一种感恩的心态、品质和责任,进而懂得感恩父母、学校和社会。”学校作为感恩教育的主体,应充分了解贫困生的感恩现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开展各种形式的感恩教育。
(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贫困生往往存在经济和心理的双贫困,心理不良比经济压力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更突出,高校在积极帮助贫困生度过经济难关时,更应关注其心理健康。高校教师应当及时化解贫困大学生自卑、狭隘、封闭等不良心理影响,让感恩教育收到实效。第一、加大对贫困生的心理教育力度。如在新生入校时要及时开展心理健康普查,了解贫困生的家庭情况与心理健康状况,针对不同的贫困生进行有区别的心理教育和辅导工作,通过专业的引导和帮助,让受助学生认识到,贫困是社会发展不均衡的必然产物,摆脱那种贫困就低人一等的思想。第二、加强与贫困生的沟通与交流。高校教师应及时了解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帮助他们客观地看待周围的世界,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对自己合理定位并确定适当的奋斗目标,为他们创造更多锻练和展现自我的机会,帮助他们树立自信。第三、积极为贫困生寻找和创造勤工俭学机会。学校资助部门应加强与企业、政府等部门的联系,拓宽勤工助学的渠道,为贫困生提供更多勤工助学岗位,让贫困生参与勤工俭学,这样既可以增加收入,缓解经济压力,同时也帮助他们获得成就感,克服自卑心理。
(二)丰富感恩教育的形式
认知是行动的前提,一个人只有先识恩、知恩,才有可能具有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因而,学校感恩教育应首先让贫困生对感恩有所认识,让他们懂得所获得的关心、帮助,并不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第一、通过课堂教学,增进贫困生感恩的认知度。在思想道德休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学科的教学中应增加感恩教育的内容,分层次、分阶段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贫困生学会自我认识,进而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第二、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受助者感恩认同度。“与其喋喋不休的说教,不如让学生更多的从情感上去体验。情感的体验是源于生命本体的内在深层的东西,它能从根本上杜绝不规范行为的发生。而目前学校欠缺的恰恰是这一点。”学校可通过创设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社会等情境,对受助者进行有目的地实施感恩教育,使受助者的心灵得到启迪、感染和升华。第三、通过实践教育,增强受助者感恩践行度。实践是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学校一定要将感恩教育与实践相结合,改变将钱直接送贫困生手上的简单做法,加大贫困生勤工助学的力度,让受助者参加劳动,让他们明白金钱来之不易,磨砺他们的意志和品格,使他们能够奋发成才,报效祖国。
(三)营造感恩教育的环境
第一、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以身边的榜样来激励学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教师是学生最直接、最有力的榜样。所谓言传不如身教,教师作为教育学生的主体,要做好表率作用,常怀感恩之心,学会感恩父母对自己的养育、感恩学校对自己的信任、感恩学生对自己的尊重,并把感恩的心传递给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慢慢学会感恩。同时,要加大对优秀贫困生感恩他人典型事迹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典型事例来教育和激例贫困生。第二、开展感恩教育活动,营造感恩文化。丰富多彩、主题鲜明的感恩教育活动可以让学生亲身体会感恩。如开展“助学•筑梦•铸人”等为主题的征文、感恩父母、感恩学校的演讲以及爱心捐赠活动等,倡导学生自愿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培养贫困生“知恩图报”传统美德。
(四)拓宽感恩教育的路径
第一、将学校的感恩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更好地达到感恩教育的目的。比如,高校可开展志愿者服务,让学生到边远地区支教,关心贫困地区幼儿的成长及留守老人的生活,还可开展义务劳动,让贫困学生到各社区宣传社会文化、卫生、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亲身体会感恩社会、回报社会的快乐,使他们懂得感恩社会。第二、将学校感恩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老师应及时了解贫困生的心理状况和生活状况,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互动,为实施感恩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感恩教育应将孝顺父母作为一项最重要的内容来抓,教育学生要懂得感恩父母,通过举办主题班会、演讲等形式推进感恩教育,并要求学生在父母生日或重要节日的时候对父母说声谢谢或亲手制作贺卡送给父母亲等等,通过这些形式,使学生懂得感恩父母。
作者:方娟 单位: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