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论文

一、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校感恩教育的方法缺乏长效性

笔者认为,对于贫困生感恩教育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是将感恩教育与资助工作相结合,形成长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将贫困生的感恩状态与经济资助相挂钩。虽然目前高校已初步将感恩教育与资助工作进行了结合,但并未形成长效机制和动态的监督反馈机制,仅仅是形式上的初步结合,资助结束后感恩教育也随之结束,这无疑会使感恩教育呈现短期化、形式化的特点,久而久之会削弱感恩教育的实效性。此外,高校感恩教育常以口头说教为主,辅以少量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这会导致高校感恩教育流于形式,且贫困生对于频繁的说教也会反感甚至产生逆反心理,造成感恩教育实效性不强、效果不明显。实践的缺乏影响了贫困生感恩能力的提高,出现了部分贫困生想感恩而能力不足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调查中知行不一的结果。

2.感恩教育的对象缺乏针对性

高校辅导员是贫困生感恩教育的主要力量,而目前我国辅导员与学生的数量比是1∶200,辅导员除了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外,还要处理繁冗复杂的日常事务性工作,很少有时间专门进行贫困生感恩教育,仅仅是在资助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对贫困生进行形式上的感恩教育。在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更多的是将贫困生和其他学生放在一起进行感恩教育,这大大降低了感恩教育的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所进行的感恩教育,大多也是针对全体学生的感恩教育,很少有专门涉及贫困生的感恩教育。高校针对性不强的贫困生感恩教育,不能使贫困生产生强烈的心理共鸣,不利于贫困生感恩意识的形成。

二、增强贫困生感恩教育实效的措施

贫困生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他们的道德水平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将高校贫困生的感恩教育落到实处是高校的重要任务。

1.促进贫困生正确价值观和感恩意识的形成

马克思认为,一个人对世界、对人生有怎样的认识,便会有怎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知恩是感恩的前提,感恩教育的前提就是让受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获得的一切并非理所当然,使感恩成为一种内化的物质。高校在开展感恩教育时,要努力传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和辅导员的作用,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对贫困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和自立自强教育,帮助贫困生形成健康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

2.将感恩教育与资助政策有机结合,增强贫困生对感恩的情感接纳

目前,高校已将贫困生资助工作和感恩教育进行了初步结合,但由于贫困生的资助工作贯穿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因此将资助工作和感恩教育有机结合,对于贫困生的感恩教育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根据资助项目特点植入感恩教育内容。高校要充分挖掘各种不同资助项目的特点,按照各资助项目的条件和对象,恰当地融入感恩教育内容,从而实现感恩教育的育人目标。

(2)在资助管理过程中贯穿感恩教育内容。在高校开展资助工作时,辅导员要将贫困生的感恩教育贯穿于资助工作的始终,抓住资助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形成制度化、程序化的教育方式,实现贫困生在资助初期知恩、中期感恩、后期报恩的良性感恩教育,具体见表2。学校在拟订资助项目的申请条件时,要在政策上体现一定的感恩导向。对于在资助工作中涌现出的诚实守信、知恩图报的感恩典型,高校要利用高校宣传媒体对典型事迹进行宣传和表扬,让贫困生学典型、争优秀,从而形成浓厚的校园感恩氛围,实现感恩和助困的双向促进。学校相关部门也要对资助过程中出现的冷漠无情、忘恩负义、不守诚信的现象进行揭露和批评,最终实现资助和育人的双重目标。

(3)构建资助体系和感恩教育相结合的长效反馈机制。长效机制是能长期保证制度运行并发挥预期作用的制度体系,长效机制的建立,有利于推动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提高工作水平。巩固和扩大工作成果是不断取得工作新成效的保证,长效机制是保证贫困生感恩教育顺利实施、巩固感恩教育成果的保障。一方面,要构建资助制度和感恩教育相结合的长效机制,构建受助贫困生的感恩评价体系,建立贫困生资助政策实施后的感恩实施制度、感恩评价制度和感恩奖惩制度等,将贫困生的感恩情况进行量化,使贫困生的感恩教育规范化、常态化,对贫困生受助后的感恩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实现资助和感恩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贫困生档案管理的实效性要进一步加强。首先,对贫困生的认定工作要公平、公正、公开,严格按照认定程序和标准进行认定,绝不允许出现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行为。其次,在严格认定基础上形成的贫困生档案库还要实行动态管理,在按照文件要求每学年进行调整的基础上,应随时根据贫困生的突发状况进行微调,以确保档案库的实时性、真实性和可靠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参照档案库对贫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长期的感恩教育和监督,并进一步做好资助工作,将二者有机结合。

3.制定适应时代的资助政策,增强贫困生的报恩能力

随着国家对贫困生资助比例的增大,几乎每一位贫困生都能获得资助,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部分贫困生有了“等、靠、要”的思想,现有的资助政策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改进已有的资助政策,从而更好地发挥资助政策的实效。

3.1建立激励贫困生自立自强的资助制度

(1)合约型资助制度。合约型资助是资助主体与贫困生签订合约或协议,要求贫困生在履行相应义务的基础上,给予其必要的经济资助,帮助其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使其顺利完成学业。目前,高校正在实施的国家助学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政策等均属于这一类型的资助。因毕业后还贷的压力,使得申请此类贷款的贫困生在校期间能认真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争取在毕业后找到理想工作,早日还清贷款。但由于放贷银行追逐利润的本质,他们对放贷的学生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对放贷的时间和额度也有不同程度的限制。随着国家对贫困生资助力度的加大,可以考虑变更放贷单位,适当放宽贷款的额度和年限,以减少贫困生在求学与个人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制约。此外,还可以对提前还贷的贫困生减免一定比例的贷款本金或利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贫困生与用人单位签订预就业协议,或是根据国家的政策引导贫困生到祖国需要的单位或地方去工作,其上学期间的费用由用人单位预先支付等。这些措施均有利于对贫困生的励志教育,可以培养贫困生脱贫的能力。

(2)就业援助制度。提升高校贫困生的专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对于增强其施恩和报恩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要锻炼培养贫困生的专业技能,提供实践平台和锻炼机会,以提高他们求职谋生的能力。如通过校企合作增加贫困生到企业的实习岗位,帮助贫困生实现教育与就业的零距离对接;搭建“勤工助学自主经营”创业平台,提高贫困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实现贫困生就业的预分配,预分配是指企业提前与贫困生签订就业协议,提前支付贫困生的在校学费,企业和贫困生共同达到双赢的目的,从而实现“以工代偿”。这样不仅可以帮助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也可以帮助贫困生提升就业能力,较早适应社会,从而较早回报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实现施恩和报恩。

(3)奖励性资助制度。奖励性资助就是将用于贫困生单纯

经济资助的救济资金用来设立奖励基金,奖励在各方面表现优秀的贫困生,如“励志成才奖学金”、“贫困生学习进步奖学金”和“优秀贫困生奖学金”等。近年来,在全国各地高校设立这种资助方式的呼声越来越高。一般而言,贫困生的自尊心和危机意识较强,如果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获得奖励和荣誉,就可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增强自信心,消除自卑感,从而使他们坚信通过个人的努力可以改变贫困状态,激励他们奋发图强,从而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使他们懂得感恩和报恩。

(4)回馈性资助制度。2006年9月,英国开始实行“先上学,后付费”和“差异收费”为核心的高校学费政策,允许所有学生贷款上大学,待学生毕业工作获得一定的回报后再偿还助学贷款,这对我国的贫困生助学政策有很好的启示。我国目前的资助政策中,无偿经济资助占有相当比重,国家助学金的比例要远远高于国家励志奖学金,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部分贫困生的“等、靠、要”思想,把家庭困难当作一种资本,认为家庭困难就应该得到别人的资助,不利于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意识。高校应当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灵活做好资助工作,一方面将无偿的经济资助更多地用来资助表现优秀、懂得感恩的贫困生,并鼓励获得资助的贫困生在校期间参加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用自己的劳动回馈国家和社会。此外,还要加大勤工助学和助学贷款的宣传力度,鼓励贫困生多争取有偿的经济资助,弱化“理所应当”的思想。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让贫困生珍惜来之不易的资助,另一方面是增强贫困生报恩的能力,使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回报他人。

3.2建立贫困生自助、互助性团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加强贫困生单纯经济资助的同时,高校更应提高贫困生摆脱贫困和报恩的能力,建立贫困生自助、互助性团体,以能力促发展,以发展促提高。一方面,可以建立提高贫困生能力的自助性团体。自助性团体也可称之为支持性团体,它是境遇相同或相近者的“自由联合体”,其成员具有共同的心理特征,能够引起强烈的心理共鸣,成员之间的交往没有任何的障碍和阻力。团体组织的活动能够充分展现每一位成员的个性和才华,在工作和活动的过程中不断锻炼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可以组织团队的各类活动,提高成员的应变能力、学习能力、竞争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他们对挫折的耐受能力,从而提高其自信心和不断获得社会资源的能力。

3.3搭建已毕业贫困生和在校贫困生互助平台

研究发现,有95%的已经毕业十年以上的高校贫困生愿意帮助在校贫困大学生,因此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建立已毕业贫困生和在校贫困生的联系,如建立贫困生短信平台、QQ群、飞信群等。有效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对于增强在校贫困生对于感恩的情感接纳具有重要作用。已毕业的贫困生可以随时解答在校贫困生来自生活、学习以及将来工作等方面的疑虑和困惑;已毕业贫困生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为在校贫困生提供就业机会或勤工助学岗位。如一些已经毕业的高校贫困生有意向对在校贫困生实行一对一的帮扶,个别有意向的毕业生可以提供针对在校贫困生的助学金等,这样既可拓宽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渠道,又能在资助过程中实现已毕业贫困生的施恩、报恩,也通过已毕业贫困生的言传身教,教育在校贫困生懂得感恩,自立自强,努力创业,实现感恩教育的良性循环。

作者:韩红柳 王飞通 单位:徐州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