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感恩教育的缺失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
上文所述还只是众多实例中的一小部分,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天之骄子”变成了感恩意识淡薄、感情冷漠的“冷血动物”呢?归其原因,家庭、学校和社会都逃脱不了干系。首先,家庭道德教育的不足。当代中国家庭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在众多家长中受到太多的疼爱,以至于不愿意让孩子受到一点点的挫折和磨难。“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话被绝大多数中国家长认可,随之而来的就是“不求任何回报”的付出。孩子的合理和不合理的要求都被慢慢的满足,哪怕在背后是父母的血泪也在所不惜,有人戏称自己的子女是“吸血鬼”,这个词听起来恐怖,但确实如此。父母的无私关怀造就了孩子认为得到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从来不曾想到父母的艰辛。目前,大多数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十分关心,每天花大量时间放在孩子的作业上,但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和兴趣爱好漠不关心,用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一个孩子是否听话的标准。这样就造成了孩子自私自利、以我为中心的功利心态。其次,目前的学校教育模式亟待改进。在当前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学生和家长关注的是学校的升学率和就业率,成绩成了学校的唯一追求。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招生,关乎学校的发展和生死存亡。在一切向成绩看齐的前提下,学生的道德教育被淡漠了。在当今很多高校中,学校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提供了很多培训的机会,比如各种证书的考取、面试技巧、岗前训练等等,都是为就业做准备。在如今经济不景气的压力下,学校想尽各种办法提高就业率,忽略了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很多高校依靠学生学费生存,相当数量的学生和家长认为自己是学校的“衣食父母”,老师的关爱和知识的传授被认为是利益驱动下的“理所应当”,而被授予者则少了一份感动和感恩之心。另外,社会上的一些功利思想也起到了消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迎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腾飞,还有人们思想意识形态的改变。物质丰富了,经济发展了,思想改变了。西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潮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现在的大学生越来越不容易感动,凡事以个人得失来衡量,常常探究善事“背后的故事”,功利色彩严重。一次以《你为什么而感动》为题的征文,一个学生写道:“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只有学习好,压倒别人,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个社会不需要感动和感恩。”
2、大学生感恩教育实施建议
到底大学生需不需要感恩之心?答案是毋庸质疑的。可以想象,如果一个人对生我、养我、无时无刻不惦记自己的父母都不关心,对教授自己知识、关心自己生活和学习的老师都不尊敬,对帮助自己的朋友、救助自己的恩人都不感恩,这样的人有怎么能回报社会呢?哪怕他有健康的体魄、渊博的知识、熟练的技能,没有一颗感恩的心灵,不能善待师长和朋友,也只能是一个道德残缺的健全人。第一,加强传统教育。常怀感恩之心是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古代就有“羊跪乳、鸦反哺”的故事。“知恩图报”、“知恩不报非君子”、“施恩不图报”等古训无处不在,不论达官贵族,还是黎民黔首,知恩、感恩都是其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是中华精神的具体体现。从一个人感恩思想的形成过程来看,以“爱亲、敬亲、养亲”为主要内核的传统孝道思想是一个人学会感恩的起点。只有懂得了对父母、家庭恩情的回馈,才能够懂得如何去感恩他人、社会和大自然。我们以传统教育为视角,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同时,必须对传统思想进行合理的梳理,剔除被封建统治者泛化的部分,挖掘出其中的精华之处,结合时代要求进行重新诠释。第二,重建人才评价体系,加强和学生的感情交流。“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学校老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学生道德的塑造者。在当前“重学历、轻能力、重成绩,轻教育”的人才评价体系下,老师多扮演的是“授业、解惑”的角色,必须要认清“成才”概念,转变教育观念,调整教育角度。“人才”不能简单地从成绩的好坏、技能的熟练程度来定义,应该是“知”和“行”的统一体,既有丰富的知识又具备良好的修养才能感恩和回报社会。这就要求学校要改变当前僵化的评价模式,在选拔人才、培养人才和输送人才的时候,把“德”提高到和知识技能相同的高度。知识教育多在课堂,而情感教育存在于学习和生活的各个角落。教师自身要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关爱学生,要有为人师表的职业操守,教师自身的高尚情操和对学生的关爱是最好的感恩教育。在和大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时,要避免空洞的说教、说空话、说大话,应该把教育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真正地放下高姿态和学生平等地交流。第三,在实践中加强感恩教育。高校必须积极以各种形式的活动为载体,让大学生从实践中体验恩情,学会感恩。一是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团体活动,组织对抗,使团队成员在活动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会关怀、学会感恩。二是以感恩教师、锻炼能力为目的,开展“班务我来管、为校出份力”活动,选拔学生担任本班的编外辅导员,协助老师管理班级事务,体验老师的深切关怀和辛勤付出。三是利用专业特色组织感恩活动。比如护理专业观摩人的生产过程的护理实践,体验母亲在养育自己过程中付出的心血,体验医生、护士在工作中的辛劳。在教育中,情感交流是贯穿整个感恩教育的纽带,只有在情感上激起青少年的感激之情后,才能够使其懂得如何去感恩他人、感恩社会。以专业特色组织感恩,可以使学生设身处地地体会到以后工作的艰辛,容易引起情感的共鸣。家庭和社会不能忽视自身的责任。在家庭中,父母要以亲情为纽带,积极灌输尊敬师长、关心他人观念,让孩子懂得自己取得的一切都是在他人劳动的基础上的,培养尊重和感恩意识;社会必须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摒弃一切贪婪、唯利是图、自私自利,发挥报纸、杂志、网络的舆论导向作用,营造一个相互协助、博爱、感恩的和谐社会。感恩是一种道德良性互动的润滑剂,拒绝感恩则是道德的癌细胞,它吞噬着社会善良机体,让人们对善举失去反应,使人们对善良变得麻木。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感恩是家庭、社会和谐的基础,是一种美德,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基本道德规范。感受到父母、老师、社会的关怀和呵护,我们的大学生就能以自己积极的努力来回报社会,做祖国的建设者,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作者:王艳娜 周欣悦 单位: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