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贫困奖助学金及感恩教育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贫困奖助学金及感恩教育,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生贫困奖助学金及感恩教育

1、贫困现象与贫困生认定难的问题

班主任评定过程未能全面系统的思考、统筹规划落实。在大学生进行奖助补贷及贫困资助认定过程中,班主任往往根据学生贫困证明,贫困资助系统信息进行核实。可贫困证明往往是没有公信力度的。班主任只好凭工作经验和掌握的局部材料,来认定贫困生。人为因素较多,会出现“爱哭娃娃吃奶多”的现象。有时为了追逐形式上的公平,采取“撒胡椒面式”的做法。扩大贫困生认定范围,使资源利用率下降,出现贫困生及贫困率虚高;其次,班级里出现各种各样学生拉关系的问题。真正需要资助的得不到资助;而条件好的往往得到了资助的现象。实际上,班主任应结合本班实际情况而进行贫困生评定。学校的管理制度及评定系统有待完善。整个学校的管理制度中,对“奖、助、补、缓、减”等资助措施中,高校主要以成绩来评定,这样则会出现有些人贫困,成绩不合,成绩合格的家庭不贫困。给贫困评定带来困扰,真正贫困生未得到资助。怎样使奖、助、贷、补等政策更系统化,严谨化、人性化,是一个值得深入了解,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反复认定给贫困生带来心理负担,为进一步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弥补家庭发生变化的缺陷,高校每年进行一次的贫困认定。然而,反复的认定给贫困生带来心理上的负担和压力。真正贫困的学生由于内心的内向,自卑同时又自尊的学生很不愿意到政府部门盖章,开证明,不愿意在班级里公开认定结果。若公开认定结果将给困生心理上带来负担,不公开完全由班主任、班长认定由于掌握的信息不足,人为因素较多,造成结果与现实的差异。因此,怎样引导贫困大学生建立自信及公正客观看待这一问题,怎样建立从生源地基层机关公证有效认定到个人、班级、高校及贫困资助系统间高效对等的链接也是高校资助及贫困认定需要研究的问题。

2、解决贫困认定的路径探索

关于贫困生认定标准和操作方法。系统的把调查表细化、核实。调查表细化至家庭成员的年龄、职务、身份证号、工作单位,家庭生活的状况描述,经济收入与支出情况。这是一个网络时代,身份证可以查询到很多东西,至少可以证明是从事什么职业,家庭住址。属于一些高寒山区的学生,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缓慢的因素,他们的各方面的条件会比其他人艰苦些。属于低保家庭的学生,在助学奖方面我们应该优先考虑他们。还有生活在大城市里,却从事着不理想的工作,拥有很低收入的家庭,我们应从当地生活消费与他们的收入进行比对,综合系统的评定贫困学生。基层机关盖章评定时应加强调查,加强诚信考量,尽量细化、落实到村社的实际情况。核实每一个考生的家庭情况。家庭有特殊情况的学生,基层单位应给予一份情况说明;其次,机关做评定盖章过程中应如实记录被评定人的家庭信息,并做调查核实,方可盖章评定。本着公平、公正、负责的态度完成此项工作。坚决杜绝讲求关系,乡土人情等现象,加大诚信力度,一旦查实有“以假乱真”现象必须严惩并加入征信系统。诚信文化是中国现在必须面对的问题,并且在伟大中华复兴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伦理考量。高校定性定量评定,新生入校第一天填两份表,高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另一个让学生详细写家庭情况、生活、及成员的生活信息、生产经营、收入、健康的详细情况表。其次,班主任做好调查工作:新生入校时班主任应该有相应的助理,协调班主任工作,入学当天学生的家长的外在表现、说话等方面多少可以反映家庭情况,特殊的应做一定的记录。新生刚入学时都比较单纯:第一次填写家庭信息要比老生的真实,为此新生进校第一天填写的家庭情况表班主任一定要一个个如实对证并做记录,多关注贫困学生的学习生活,可以更真实了解家庭情况,同时对贫困生进行心理上的辅导。加强与同学,班委的交流,尤其是每个宿舍的宿舍长。

由于班主任工作量大,老师和同学接触的时间非常稀少,但是同一个宿舍,或是同班同学在一起的时间较多。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及认识胜过老师对同学的了解。故班主任应尽量每一学年至少聚集班委以及随意抽取每个宿舍的每一员在一起进行一次交流,加强对学生家庭情况了解;其次对于成绩较差的同学,平时又不怎么喜欢交流的学生,班主任需更费心思,主动找他们交流,了解各方面的具体情况。尽量避免需要资助的同学因成绩不合格而得不到资助,加重家庭经济负担。同时加强贫困生正向引导。班级组建一个评定小组,公平公证评选。首选的名单必须公开,让同学们公平公正的进行评选。加强民主性。借助参照各种数据来认定,“隐性认定法”,学生处与网络中心、饮食中心、财务处等部门联合,通过“一卡通”网络系统对学生在食堂用餐情况进行了解。若学生在校用餐次数较多,购物消费额不高时,我们应在助学金方面多考虑他们。技能方面,综合技能(计算机、英语、人际交往、社会实践)等这些方面贫困生往往比条件好的同学偏低。各方面综合素质较好,性格活泼开朗,善于参加各种活动的同学的条件或许比内向的同学好些。尽量避免“以假乱真、以真乱假”现象,“以真乱假”,出身贫寒的学生往往内心自卑,怕同学瞧不起他。结果在公开场合花钱大方,对同学较为慷慨,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加强对他们心理的教育,正确引导同学们的消费观念。“以假乱真”的防范,非贫困生调用各种资源同贫困生进行争夺。针对现行的“奖、助、减、补”等“免费午餐”。我们应该改变这样的资助方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项目。加大勤工助学,助学金为辅的资助体系逐步缩减无偿资助。变经济资助为能力提升。不白给贫困生一分钱。减少非贫困生争夺“免费午餐”的现象;其次加强诚信教育,高校应多组织一些公益活动,假期应组织“三下乡、支教”等活动,到一些非常贫困的地区。让非贫困生深入农村真正感受一下贫困生的生活。加强他们的道德素质,减少非贫困生和贫困生的争夺。成绩与评定的冲突,针对这一现象,我觉得贫困大学生必须认识到我们的核心任务是学习,学好专业知识,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这是首要的。存在贫困生去做各种兼职,来填充生活费,导致学习成绩落后等现象;其次,贫困生总认为自己综合素质不如他人,很少参与活动,造成综合评估落后,贫困认定很难进行。我们必须把主次分开,把目光放的长远。努力学习,多参加各种活动比赛,学生会,社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大学生感恩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奖助学金是党和政府进一步惠民的落实,同时这些资金也是纳税人辛勤的收入。因此,学生、高校、政府应尽量把资助与感恩以及社会责任感培养进行系统化建设。“鸦有反哺之意,羊有跪乳之恩”。权利与义务是相一致的。教育管理者身负教育引导的重任,更应该深入解读制度内涵并充分汲取感恩教育的精神资源。从高等教育目标、和谐社会建设的角度看,感恩教育更是当代大学生学习,传承的精神资源。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高校应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公益活动、情感教育,加大帮扶力度、完善帮扶措施。引领学生对社会消极风气影响感恩教育的开展过程进行反思。对家庭、学生、社会缺乏感恩的行为进行批判。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假期时间,为社会需要帮助的群体提供多少次、多少小时以上的义务服务。加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加强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诚信品质。

作者:马连达 杨国英 单位:云南曲靖师范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