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资助的诚信和感恩教育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资助的诚信和感恩教育,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生资助的诚信和感恩教育

一、影响诚信与感恩教育效果的因素

1.教育手段大多数采取灌输、说教为主,而忽视情感教育。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视的是正面突破,进行大规模或者是“一对一”的短兵相接或单向的家长式的“一言堂”或者是“你说我听,你打我通”的灌输式的教育手段,这种教育手段往往忽略了学生的真实情感体验。试想如果淡化了情感教育,能够培养出真实情感吗!没有真实情感,又怎么会有诚信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把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转变为双向或多向的直接交流和互动的形式,从单调的指示、命令、说教,转变为生动活泼、平等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形式。在诚信感恩教育中进行情感教育,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用积极的心态和诚挚无私的心去关怀、理解、尊重、爱护学生,这样学生才乐于接受教师的言行,才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使他们情感融洽,氛围和谐,教育才能真正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

2.学校对教师在诚信人格、职业道德、专业素养在诚信感恩教育中的表率作用重视不够。一些高校对教师的诚信人格、职业道德、专业素养在诚信感恩教育中的表率作用这一问题认识不到位,重视度不够,部分教师出现学术不端等行为,大大影响了诚信感恩教育效果。众所周知,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主要阵地,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持久的。教师在读学生时,其实也意味着学生在读教师,他们会时时刻刻注意到老师的一言一行。因而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学生的言行产生持久的影响,故而,教师在工作中一定要时刻以高尚的诚信人格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要率先垂范,做好模范表率作用,这样才能在学生中形成榜样的力量,学生才会对老师心诚悦服。因此,强调教师的人格魅力,强调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为学生指点迷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树立良好的师德风范是非常重要的。

3.诚信机制体系尚不完善。

在我国,社会的个人信用体系还没有建立,使得一些大学生钻了法律的空子。本来,国家助学贷款是以国家对大学生的充分信任作为前提条件的,是一种依赖于人们的信用为“担保”而发放的政府贴息贷款,但现行的国家助学贷款推进却异常困难,症结在于部分大学生的信用状况确实让商业银行不放心。假使大学生的信用问题没办法得到解决,势必会影响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贯彻实施。在法制领域,目前我国也还没有建立个人信用评价体系、没有失信惩罚机制,也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在公民诚信体制上国家在立法、司法、执法上都还没有达成一致。也就是还没能引入学生切身利益的范畴,这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大学生的侥幸之心,产生了国家助学贷款到期不偿还,没有感恩回报之心。高校经济困难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激励、鼓励和正确的心理疏导与指引。加强诚信教育,打击弄虚作假,有利于国家资助政策真正落实到需要资助的困难学生,同时也有利于在社会上重新树立资助体系中的诚信体系,使除在国家常规的资助外,能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加强感恩教育,使受资助学生懂得感恩,懂得回报。只有懂得感恩,才会少些抱怨和仇恨,多些宽厚、友善和快乐;才会对生活寄以希望,对别人施以爱心,对社会予以回报;才会与人和谐相处。在受资助学生做出感恩回报发生效果时,其实也是从另一个侧面肯定了国家资助政策取得的成效。更有利于国家增加资助金额和资助面,使更多需要资助的学生获得资助。

二、拓展对受资助大学生的诚信和感恩教育途径

(一)引入理论指导

提高受资助大学生诚信和感恩教育的效果,引入一定的理论是必要的。本文引入的理论是教育家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和社会主义义利观。1.运用杜威道德教育理论。运用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在理论上从认知、情感和实践三方面的教育充实与丰富感恩教育的内涵。然后在实践中践行感恩教育,从实践中的效果再丰富感恩教育的理论。认知层面,通过正面教育的方式,提高受资助学生对资助的认识。如:受资助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资助内涵教育、学校进行网络宣传、树立诚信感恩典型等。国家对有困难学生进行资助,体现国家对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视,且希望学生在得到资助后能自立自强地投入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去。通过这样的教育,转变学生对受过资助后的自卑,国家的资助并不是对学生的施舍。在情感层面,当受资助学生对资助体系认可后,将受资助学生按具体情况组成各个团体,利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技术,使受资助学生在情感层面上产生感恩意识的共情,充分认识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内涵,并产生乐于奉献与报恩的冲动。在实践层面,通过组织受资助学生组建义工的形式在实践层面上践行报恩行为,也就是把诚信认识化为诚信情感,变为诚信行为。如:受到资助的学生必须参加义工服务队,每年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义务服务,且达到一定的工作时间。所参加义务服务的工作必须有专人负责考评,同时,只有考评及格了,义务服务的工作时间才算有效。而且学生义务服务后还应及时写出感触。学校心理健康中心教师运用心理学知识针对学生的感触进行介入指导,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刻地感受到道德的力量,以此促进大学生从心灵上更健康地成长成才。2.从社会主义义利观出发加强诚信感恩教育。我们应注重从社会主义义利观的角度出发加强教育,让受资助学生知道讲诚信,感恩是每一个受资助学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感恩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每一位受资助的大学生知道,每个人都在享受党、国家和其他社会团体给自己带来的快乐生活。当他们感谢善行时,第一反应应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为民族的复兴而自强不息,这就给每一位大学生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知道感恩。

(二)加强规范管理

1.建立健全受资助学生诚信管理信息。高校对于每个受资助的学生都要及时地跟踪、搜集、储存、整理、监督,并对每个人都建立起专门的档案。档案形式可分两种,一种是纸质档案,另一种是建立学校诚信查询网站。纸质档案存于学校档案室,并做好及时更新,当学生按要求归还资助金额后可送一份至学生本人寄存档案的管理部门。同时,学校应针对受资助情况建立学生诚信查询网站,网站应包含学生受资助多少钱、何时还多少钱、应于何时还清、现欠多少钱等信息,以方便人们在有需要时能第一时间了解到受资助学生的诚信状况。校方还可以和手机运营商商量协定,对于受资助学生定时发短信提醒。

2.建立和实施相应的刚性管理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由于各项资助金在评选过程中对大学生失信行为的处罚最严重的就是取消资助资格,而各学校未能再进一步地制定严格的管理规定,大学生诚信和感恩教育只能靠简单的说教完成。面对高额的资助金,由于失信的“风险成本”较低,所以大学生的失信行为屡禁不止。因此必须针对失信和不感恩现象建立相关刚性管理制度。让广大学生认识到失信行为会影响其个人档案、学习学分等,如:失信行为与学分相联系,一旦失信,在取消资助资格同时,相关课程的实践学分可去除;又如,可以制定受资助学生资金规范使用的规定。并且可在资助金评选过程中加入大学生对即将获得资金如何使用的预算报告,评选中针对预算报告的分配使用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界定其资助等级,预算报告中学生一旦签字确认后即按照预算支出,一旦资金使用与预算相违背,资助评选小组可对其行为进行针对性调查,确定是否失信。若确实存在失信行为,则按照相关管理规定处理。这样便可通过制度约束大学生的失信行为。严格的刚性管理制度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确保真正贫困的大学生得到国家最大最根本的资助。当广大学生的诚信与感恩行为内化为自身的行为时,作为外界压力的管理制度也只是“存在”的形式而已。当然,在刚性管理的基础上,还必须通过人性化的教育,培养学生诚信意识,让学生在教育中相互感受诚信的力量,使国家的资助不因学生的失信而难以收回。

3.建立受资助学生的诚信评价体系。诚实守信作为社会公认的道德标准,不但需要良好教育来自律塑造,还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完善的可以量化考核的诚信评价标准,对大学生的诚信行为作出价值判断,有利于大学生自身诚信品质的培养,有利于校园诚信氛围和社会诚信道德风尚的形成。结合目前高校大学生诚信状况,我们应有针对性地建立符合现代高校大学生诚信评价应包含的内容指标,最终形成在实际工作中操作性更强、更能反映出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价体系。诚信评价体系可以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为贫困学生资助工作能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下开展提供理论指导依据。笔者认为,诚信评价体系应包括以下的内容:A确定诚信度评测要素;B诚信度评测体系各级指标;C确定诚信度评测标准;D选用诚信度评测途径;E建立诚信评价模型。通过这些形成一套规范、合理、统一的运作标准和方法,使大学生的诚信评价做到公正客观,防止在评价过程中带有过多的主观随意性现象的出现。当诚信评价体系的建立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时,那些不守诚信的大学生就会开始意识到做出失信行为时要慎之又慎,因为如果在诚信记录上有污点,可能意味着今后自己在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都将处于极大劣势,同时也要为自己所做的行为付出高额的成本。

(三)加强法制观念教育

高校要加强对受资助学生的法制观念教育,让受资助学生意识到诚信既是道德问题,也是法律问题。要用法律的手段来规范学生的诚信。同时,这种教育应提前在受资助前,这样可以杜绝部分学生对自己家庭经济状况等方面作假的现象。再者,要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处罚力度,一旦发现学生有不诚信行为,轻则诫勉,重者则取消其受资助资格并扣除相应学分。这是诚信制度执行的关键和强有力的措施,它将会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三、结束语

国家助学贷款作为一项涉及面广、支持力度强的重要举措、它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大学生能否按期还贷,靠的正是他们的诚信。虽然目前大学生只是少数走在不诚信、不感恩的队列上,但他们影响的却是整个大学生队伍的声誉。故高校必须坚持不懈的抓好大学生的诚信感恩教育。同时,我们还应看到,大学生的诚信感恩教育是一个细水长流、润物无声的过程,故高校在进行教育时,必须不断改进教育形式,完善教育手段,充实教育内容,逐步构建完善的诚信感恩教育体系,从而使诚信及感恩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使国家资助政策真正落到需要资助的经济困难学生中,并且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进来,使更多需要资助的贫困学生获得资助,从而顺利的完成学业。

作者:吴燕端 单位:梧州学院经济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