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用性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
社会感恩意识一方面得到历史的传承与发展,另一方面也影响着个体感恩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而个人感恩意识一方面得以形成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对社会感恩意识的传承与发展产生影响。中国社会历来重视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早已成为中国道德教育历史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感恩教育得到继承和发展,成为新中国社会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一点在学校教育显得尤为突出。2003年4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已经明确指出:“感恩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作用。”自此,感恩教育在中国社会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得到全面展开。不仅如此,在高等院校,感恩教育也开始成为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高校的“感恩教育就是教会大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世界里发现外界给予自己的恩惠并学会感恩。而高校教育工作者更是要及时把感恩教育和生活世界中具有丰富德育意蕴的事件有机结合,并贯穿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从而实现对通常意义上的生活世界的超越。这是一个长期、连续、动态的过程”。如此说来,大学生感恩教育是学校教育所实施感恩教育的一种,也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知,大学生感恩教育,乃是主要有高校所进行的、以大学生为教育对象的、以传承和发展感恩意识、培养和形成感恩习惯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形式,具有如下四个主要特点:
一是目的性。与其他教育相比,大学生感恩教育具有更强的目的性,旨在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这是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现状决定的。大学生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优秀群体,他们具有较高的智商,接受了多年的社会主义教育,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社会知识和道德水平。然而,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也是一个不争的社会事实。在大学阶段,所以推行感恩教育,其根本动因就是因此而发,目的就是通过有效实施感恩教育,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二是知识性。这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现实决定的。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没有或很少对孩子传授感恩知识和培养感恩意识,而是过分关心、爱护甚至溺爱孩子,致使孩子缺少基本的感恩知识和感恩意识。在幼儿园、小学、中学教育中,教育者多重视受教育者的智力开发,轻视感恩教育,致使受教育者缺失感恩知识和感恩意识。在社会教育层面,教育者往往更强调技能知识教育、职业知识教育等,而在传承感恩知识、培养感恩意识方面同样是薄弱的。这是中国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快速转型时期出现的社会现象,也是中国社会人文教育的真实写照。
三是整体性。感恩教育具有整体性特征,乃是由生存的整体性决定的。众所周知,一个人的成长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与社会各个方面广泛联系的过程。在家庭中,他会得到来自父母、亲人的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爱护;在学校中,他会得到老师的谆谆教导和同学们的帮助与支持,会得到来自国家、社会和学校的援助和培养;在步入社会后,他会在朋友、家人的支持下进行工作。生存的整体性决定了感恩教育的整体性,决定了感恩教育是一个多方合作、共同对大学生施加影响的整体教育。
四是实践性。感恩教育重视情感培养、习惯养成,其实践性特征是不证自明的。如上所述,感恩教育具有极强的目的性,而这种目的性决定了感恩教育不仅重视知识的传递,而且还重视将这种知识付诸实践、产生实际的感恩行动。在社会转型、价值多元的社会现实中,那种自私自利、唯利是图、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价值准则早已悄然形成,感恩意识缺失早已成为不争事实。在这样的事实面前,光有知识、说教是不够的,必须拿出实际的行动,通过实际行动提高自己的感恩意识,进而推动社会风气的进一步好转。
2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主要功能
上述事实表明,对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具有自己的本质和特点,而这种本质和特点又赋予自身以特定的功能。概而言之,大学生感恩教育具有如下功能:
一是感恩知识的传承功能。从教育的角度看,感恩教育就是将感恩意识作为知识传递下去,使之得到继承和发扬,而这一属性就是感恩知识的传承功能。我们知道,高等教育阶段,既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的最佳阶段,也是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也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意识培养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充分发挥感恩知识传承功能,向大学生传授最多的感恩知识,对于他们的感恩意识的养成、道德素质的提升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大学文学院关于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状况的调研报告表明:62%的大学生具有向父母表达情感,如祝福、感恩的愿望,但却没有这方面的知识,不知道如何去做;在此外的38%的大学生中,也只有3%的人从未想过。这个事实,真切地表明了发挥传承功能、传递感恩知识对于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二是感恩情感的养成功能。感恩教育不仅传承感恩知识,而且还重视感恩情感的养成,具有情感养成功能。从情感的角度看,感恩教育就是借助一定的教育手段,将感恩知识内化为情感主体之较复杂而又稳定的生理评价和体验,使感恩知识成为情感主体的情感意识。作为内在需要,这些方面和内容体现着大学生自身的价值目标与追求,表示着他们对于何者为恩,如何感恩的认知和态度追求;作为外在需要,这些方面和内容又与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相连接,具体体现为一定社会的价值尺度和道德标准;而上述两种需要统一于行为主体并成为其自身的感恩情感。这一事实明确体现了感恩教育的感恩情感的养成功能。
三是感恩心理的建构功能。从心理的角度看,感恩意识是在一定的社会影响下形成的感激他人对自己所施恩惠并设法报答的心理要求,而这种心理要求是可以通过教育来启迪和加强的。毋庸讳言,大学生十八九岁,虽然其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然而整体而言,他们还没有真正地达成心理成熟,还需要从新的高度建构他们的心理。作为一个整体,大学生心理是由许多部分构成的,比如政治心理、学习心理、爱情心理等,而感恩心理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通过感恩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明白:老师的培育是每个人由懵懂无知的孩童成为学识满腹的成功人士的必经之路,老师的教导伴随每个人经历了小学、中学、大学的全部过程,对老师的感恩之情应该是感恩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四是感恩习惯的养成功能。感恩教育重在实践,必然强调习惯养成,必然具有培育感恩习惯的养成功能。利用这一功能,感恩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的交往,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感恩对象并养成感恩习惯。比如,感恩教育首先可以使大学生认识到父母亲人的养育之恩,进而鼓励大学生采取不同的实践活动或表达方式把对父母亲人的养育之恩准确地表达出来。当学生的感恩行为得到父母亲人的肯定和欣然接受时,即表明大学生与父母之间形成了良好的感情互动和信息反馈,预示着良好感恩习惯的初步养成。当这种行为久而久之成为一种自觉之时,感恩习惯也就养成了。
五是感恩风气的引导功能。毋庸讳言,感恩意识缺失的现状,已使社会中的许多人在面临人生的重大问题选择时出现了认识错误与偏差,例如在赡养老人方面,出现了不孝敬父母、推卸责任、遗弃老人等问题。这些问题表明,社会风气亟需引导和重塑。但作为特殊性大学生群体,在一定程度上缺失感恩意识,严重损毁了大学生良好的社会形象,因而亟需通过感恩教育提高其感恩意识以求实现大学生形象的迅速改观,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这是感恩教育引导社会风气功能的第二个方面。
3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途径
如上所述,感恩教育具有丰富的功能。然而,这些功能仅仅一种潜能,只有通过一定的途径使之发挥出来,才能起到了真正的教育作用。因此,路径选择是稳步推进大学生的感恩教育的关键问题。一般来说,大学生感恩教育具有如下途径:
一是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优秀资源,有效实现感恩教育的文化传承。大学生群体具有较高的知识文化水平和较高的接受能力,因此利用传统文化优秀资源实施感恩教育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古人关于感恩的诗词名句不胜枚举,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鸭有反哺之意,羊有跪乳之恩”、“滴水之恩,当涌泉想报”、“衔环结草,以恩报德”、“念慈母半世辛劳,跪乳羔羊,还报今朝”。这些优秀的诗句时刻在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辛苦培养我们成长的父母。其他民族也留下了丰富的感恩诗句,如泰戈尔所说“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雨果说“卑鄙小人总是忘恩负义的,忘恩负义原本就是卑鄙的一部分”。这些资源对于涵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二是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有利条件,积极保证感恩教育的有效实施。大学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也是实施感恩教育、培养感恩意识的场所。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所有大学生都明白,党和人民对当代大学生寄予殷切期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去努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因此,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实施感恩教育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在大学教育中,感恩教育主要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进行的,这是因为它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居于主导地位。
三是充分利用信息传播的媒体资源,有效形成感恩教育的现实环境。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年代,现代信息传播技术与他们有着不解之缘。现代信息传播技术,一方面增进了他们的人生阅历和人生体验,增长了知识与才干,另一方面也影响了他们的是非判断和价值取向,使他们眼界开阔、积极上进,但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我价值。事实上,现代信息传播技术不仅可为学生所用,而且也可成为感恩教育的有效资源。比如,利用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开展教育活动,如观看电影、视频宣传片、“感动中国”电视节目等,让大学生真切感受到感恩教育带来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四是充分利用典型事迹的实证力量,有效树立感恩教育的现实榜样。模范道德人物的典型事迹是最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感恩教育范例,高校中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利用感恩范例来引导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培养。可以邀请社会上的知名人士、省市的道德楷模、“感动中国”道德模范等来学校进行相关的讲座和报告,通过他们真实的事迹感染学生;可以利用座谈会的形式或其他形式,让大学生挖掘自己经历过的或者是周围同学的感恩事例。以大学生自己的真实感恩经历作为典型事例,内容上更加贴近生活,事情的描述更加具体、生动,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感恩意识。
五是充分利用社会活动的教育作用,有效推动感恩意识的社会践行。感恩教育绝不能只是停留在事迹宣讲和说服教育上,而是要通过大学生的实践活动变为学生的真实感受,进而在实践活动中验证理论的价值。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活动是推动践行感恩意识的唯一途径。因此,大学生感恩教育应当最大限度地开展社会活动,让每个大学生都参与其中,利用其教育作用实施感恩教育。所以,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切实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些社会活动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所拥有的一切,感恩表达越多,就会有越多的快乐和满足,从而使其内在的感恩意识、感恩情感上升为感恩品质、付诸于感恩实践,既能够在真实的社会情境中体验到感恩教育的魅力,也能够达成感恩教育的实际效果。
4总结
感恩教育的实质,在于培养受教育者的感恩意识并促使受教育者将这种感恩意识付诸行动。因此,就大学生感恩教育而言,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促使大学生进行感恩实践并养成感恩习惯是重中之重。只有紧抓这一点,才是真正地实施大学生感恩教育,而脱离这一点的感恩教育只能是瞎折腾。须知途径虽然重要,但实现目的却是更为重要的。
作者:鹿丰玲 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学院
第二篇
1.提升了大学生的道德修养
感恩是一种美德,感恩教育是一种道德教育,人的道德的形成发展的过程,基本的问题就是如何从不知转化为知,特别是由知转化为行的问题。感恩教育的目标是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知恩、感恩和报恩。通过感恩教育,大学生的人格会得到完善,他们会对施惠于己的人产生感激之情,更加珍惜别人的帮助,也会产生帮助他人的念头,更好地反省自己,很大程度上完善自己的道德人格。
2.培养了大学生的孝心意识
大学德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大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孝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孝经•开宗明义章》里有句名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道是感恩教育的基本内容,大学生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几乎都来自父母,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巨大的。感恩教育教导大学生要感受父母的恩情,使大学生从内心流露出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自发地产生一种孝心意识,更加关心体谅自己的家人。感恩教育增强了大学生的家庭责任意识,使家庭更加温馨和谐。
3.改善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即将走向社会,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对大学生非常重要。过去不少学生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没能处理好与同学和老师的关系。感恩教育教导大学生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密切联系,认识到自己的在生活中经常受到周围人的帮助,需要理解体谅他人。感恩教育使得大学生重新审视与他人的关系,改变自己过去的做法,对别人多一点宽容,主动关心他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帮助他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并不复杂,每个人的性格、习惯、爱好不完全相同,但只要能够做到互相理解、互相关心、互相尊重,就可以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4.增强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个人是社会中的重要成员,社会为大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学生有报答社会的责任。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大学生被利益冲昏了头脑,社会责任意识开始逐渐淡薄。大学生马上就要走向社会,成为社会的新的建设者,感恩教育能够教导学生感受到社会对自己的恩情,教导学生在社会中要学会感恩,在社会中学会宽容、理解与关心,承担起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并且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5.唤醒了大学生的环保意识
大学生的环保意识不强,一些人很不重视环保,在不少校园中随处可见乱丢的垃圾,一些学生随意践踏草坪,攀折植物,甚至还有一些学生虐待国家珍稀动物。人具有自然性,人的衣食住行都来源于大自然。教育大学生感恩自然,其实就是教育大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感恩教育使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然、感谢自然、以实际行动保护自然环境。感谢自然,正好体现了素质结构中个人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使人具备这种与人、与自然、与社会和平相处的能力和态度。
6.加强了大学生的爱国精神
大学生的整体是爱国的,他们希望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少数大学生由于受到一些不良宣传或个别事件的影响对国家产生失望的情绪,这些现象应该引起人们的充分警觉。大学生的感恩教育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国家对大学生的恩情,充分认识到没有国家的培养就没有自己的今天,充分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充分认识到国家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息息相关,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兴则国家兴。通过感恩教育的帮助,大学生的爱国精神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作者:花城 单位:南通大学
第三篇
一、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感恩教育的主要做法
1.确立感恩文化精神
把“感恩”确定为学院精神和校训,这是学院培养人才的着眼点、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一,感恩精神具有普世价值,一个人不懂得感恩,不会感恩,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其二,人的社会属性要求每一个人都要感恩,友善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容易激发人的生活热情和创造活力;其三,感恩精神应当成为职业素养的一部分。感恩企业,学会忠诚和奉献,劳动者才能不断发明和创造。
2.量身确立感恩教育内容
所谓“感恩•赶超”是指“明感恩之理,行感恩之心,达载物之德,创赶超之举”,即对他人给予的恩惠表示感谢,并带着一颗真诚的心去报答、去感谢,在事业上奋起直追、赶超跨越,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学院“感恩文化”教育通过顶层设计、理念渗透、整体规划和活动引导,正面教育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起了“孝道之心”、“羞耻之心”和“敬畏之心”。
3.多种形式进行感恩教育
第一是开设文化大讲堂,部分优秀教师利用周末或课余时间,对学生开展全方位的文化讲座。讲座内容包含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传统文化教育、心理卫生教育、创业就业教育等,文化大讲堂已经成为同学们周末最好的去处;第二是“成功大学”入学教育,每年新生报到开学之际,感恩报告是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届时学院邀请学生家长、企业代表实地考察校园环境、教学设施、学生公寓和食堂,听感恩报告,看感恩文艺演出,架起了连接学生、家长、企业的桥梁,同时教育学生懂得成功大学就从入学的第一天起步;第三是开展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以感恩为主题,学院全年编排设计朗诵、演讲、读书、礼仪、绘画、摄影、技能大赛、创业论坛等各项活动,使学生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习生活。
学院大学生社团是学院感恩文化建设的一支重要队伍,每年都有1000多名同学自愿参与各类志愿者服务活动;第四是成立了“春晖基金”,通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院师生员工、社会爱心人士赞助捐款等形式募集资金,让贫困学生通过自愿申请和爱心回报获取资金救助;第五是职业生涯规划,学院开辟了“企业家论坛”,定期举办“优秀毕业生面对面”活动,这些活动与学生的职业角色、社会定位、未来发展相契合,深受学生好评。
实践证明,学院实施感恩教育,促进了学院全面发展。一是提升了教师综合素质,近百人获得国家、省级先进工作者,“全国好人榜”敬业奉献好人,省级教学名师,省高校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二是增强了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在历届大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中共获得国家及省级奖项418项;三是推动了学生就业,学院毕业生以良好的思想素质和扎实的专业技能受到用人单位青睐,普遍认为他们“下得去、学得好、留得住、用得上”;四是提升了学院整体实力,学院先后获得山东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人才培养评估优秀学院、山东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2012年被确定为山东省特色名校。
二、高职院校实施感恩教育的未来思考
把感恩教育的文化属性和社会愿望变为持久的感恩能力和自觉的回馈行为,是高职院校面临的新的教育课题。
1.纳入教学,登堂入室
要充分发挥感恩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真正把感恩教育纳入到教学体系中来,使感恩教育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又要发挥非专业教师的作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搭建平台,全面覆盖
要坚持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引导学生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坚持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使感恩文化教育活水长流。要坚持感恩文化研究,提高感恩教育的学术地位。要坚持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历练学生能力。要坚持感恩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并重,把感恩教育落实到教育实践中。
3.言传身教,率先垂范
教师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在教学中要学会感谢学生的配合和支持,感谢学校提供的优良的教学设施和优质的服务环境,用感恩的情怀教好每一节课。学生从老师日常生活的点滴言行中,能够直接体会知恩,学会感恩。
4.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感恩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应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一是把感恩教育制度化,创新形式,提高水平。二是将感恩教育纳入教育规划,构建与企业文化相匹配的感恩文化体系。三是营造感恩文化氛围,使教育触角延伸至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日常行为之中,把“软教育”变成硬实力。
作者:师承瑞 王元河 单位:莱芜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