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青少年感恩教育研究(6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我国大部分青少年的心态都较为叛逆,好胜心和自我意识也比较强,这些心态特征使得他们在感恩意识方面较为短缺。受经济发展、应试教育、家庭教育等的影响,当前青少年感恩教育缺失。据此提出了感恩教育实施策略,包括将感恩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多举办一些感恩活动等。
[关键词]
和谐社会;青少年;感恩教育
近几年,随着社会心理学的兴起,人们对感恩这方面的关注也越来越密切。通过收集大量的与感恩相关的统计结果之后,我们发现:对于我国社会来说,良好的感恩品质能够增强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具有感恩意识的人能够加强自身的移情能力,也能够拥有更为强烈的集体感与归属感。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青少年的感恩意识缺失,导致大部分青少年的团队意识、归属感都不强。为此本文特对青少年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真实案例来为感恩教育的实施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青少年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
1.受经济发展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就一直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近几年为了能够顺应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开始转型。在这个转型期,受不少因素的影响,一些唯利是图、冷漠自私的行为日益高发,不少青少年原本较强的感恩意识逐渐丧失,变成自私自利的性格。就拿最近微博上的热门新闻来说,一个妙龄女性去往医院的路上看见一个大爷不慎摔倒,便上前扶救,恰巧被热心网友拍下上传到互联网。上传之后,引起一番众议。不少网友评论“拍出来的照片明显是摆拍”“想成网红想疯了吧”等。原本应该受人称赞的见义勇为之举被别人说成是炒作,导致不少人原本有施恩之心,因为这些恶议而不敢做善行,这也就使得我们的社会逐渐成为一个丧失感恩之心的冷漠社会。
2.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国与其他国家不同,一直处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即便是素质教育早在20世纪的80年代就已经被提出来,并且要求实施下去,可我国大部分的中小学教育依旧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部分的中小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一味教导学生要以成绩为主,其他的都不重要。即使是在教授的课本上碰到了有关德行教育题材的内容也只是一晃而过,不会“深究”。这也就导致学生所获得的认知体验不是深刻的。尽管这两年有部分学校已经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知道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学校开展的心理教育依旧以考试为中心,对感恩方面的教育依旧漠不关心。这导致学生即便是学习成绩优秀,步入了社会也不一定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3.受家庭教育的影响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因此家庭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有非常大的影响。但是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的影响,许多孩子被大人拿来作为光宗耀祖的工具。家长们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的都是次要的。这样的想法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渐渐的青少年自己也就认为学习成绩才是最重要的,导致他们感恩意识缺失。这些青少年即便是在未来成功了,也不会对父母存有应有的感恩之心。
二、感恩教育实施策略
1.将感恩教育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
由于学生大部分的活动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因此我们可以将感恩教育渗透进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校园文化当中感恩氛围的影响,逐渐地潜移默化,就能够培养出感恩情怀。渗透的形式有很多,比如说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感恩活动,如成长足迹之类的活动,通过展现某些学生从牙牙学语到如今朝气蓬勃的影像,让学生感悟到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自己能够长这么大都是父母含辛茹苦换来的。这样慢慢地也就能够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了。
2.多举办一些感恩活动
举办感恩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在活动当中体验到感恩的美好,从而逐渐培养感恩意识。不同的学校都会有日常教育活动,而班队活动又是日常教育活动当中的一部分,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班队活动来开展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感恩活动的开展可以结合感恩故事汇等形式。在感恩活动当中,青少年能够进一步理解、意识到感恩意识的重要性。综上所述,对青少年品德习惯的培养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培养青少年的感恩意识不可能一蹴而就。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对此加以重视,在生活中持之以恒地贯彻对青少年学生的感恩教育。
作者:潘静 单位:广西贺州市平桂管理区望高镇中学
第二篇:青少年感恩教育的理性思考
一、感恩教育的意义
1.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人不但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大自然。相反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大自然也离不开人。“吃水不忘挖井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代代流传,启发作为个体的人必须尊重他人和他人的劳动成果的道理,使其懂得与别人交往的重要性,促使青少年改变孤僻、自我、个人主义的倾向,对青少年自身发展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土能生白玉,地可产黄金”启示每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给予我们阳光和空气,孕育出我们的食物和万事万物,人必须热爱和保护大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改造自然才能得到自然对人类的回报。这些诗词俗语都能启发青少年的认知,促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大自然的奥妙,激发他们利用和改造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这种潜移默化的感恩教育还可以塑造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和健康灵魂,有助于青少年自身的发展。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作为祖国的下一代,肩负着建设祖国和实现中国梦的使命,青少年必须具备健全人格和健康灵魂。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当代青少年是最具有创造精神的和最智慧的群体,感恩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一代有道德素质的青少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正需要这样的人才,未来和谐社会的公民必须具备最基本的感恩意识。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一代代祖先传承并弘扬,当今青少年有义务传承和弘扬我国的优良传统,保证优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作为中国的主流思想,其“仁者爱人”等思想影响着世世代代人的道德健康发展。优良的传统文化的思想就应该被时代的青年发扬光大。当代青少年必须学习接受传统思想文化,领悟其中的内涵和魅力。弘扬中国的传统美德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对策,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案是最有效的方案。
二、当代青少年感恩意识淡薄或缺失的原因
从家庭层面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存在某些问题造成孩子人格发育上的缺陷。当下流行的节目《变形记》是反映当代青少感恩状况的栏目,从《变形记》来看,目前我国农村青少年感恩意识远远要比城市青少年感恩意识浓厚,城市青少年比较叛逆,农村青少年身上几乎没有出现叛逆的情况,城市青少年的叛逆程度与家庭经济条件成正比,家庭条件越优越,青少年越叛逆。探究其原因,第一,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给孩子优越条件的教育方式是一种教育迷途。第二,父母对孩子不严格,放纵孩子,具有软弱性,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威信。第三,当今的经济社会,很多家庭过于注重家庭经济收入,和孩子缺少沟通。第四,父母的言行影响着孩子。父母赌博、酗酒、家庭暴力、家庭破裂等因素也严重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第五,望子成龙的错误教育理念。重智育,轻德育,家长认为成绩是评判孩子好坏的标准,致使孩子不能自由发展自己。从学校层面看,学校教学制度不完善,我国教育体制还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期,但仍以应试教育为主甚至忽视了素质教育。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容只有通过实践内化为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才能推动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而道德实践活动恰恰是我国青少年所缺乏的。从社会层面看,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影响极为严重,尤其是酒吧、网吧等不良场所。此外,还有一些青少年在享乐主义思想影响下,追求高消费的生活而又不愿意付出艰辛的劳动,演变为“啃老族”。从青少年自身层面看,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根据马斯洛的理论,青少年时期,情感和归宿的需求比较重要,只有通过和同学、老师、家长、朋友之间的融洽关系,使其得到一种关心和爱,相互关心和照顾才能实现他们的情感和归属的需求。青少年应加强自身控制力和心理品质的培养,有意地控制各种欲望。加强自身情操的陶冶,对一些生活中的困惑,积极与外部沟通,寻求父母、老师、朋友等外部支持。
三、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实施对策
(一)改革教育体制
目前,我国教育体制尚未完善,还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期,但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国家应该改革教育体制,德育和智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就业方面,用人单位把“证书”作为职业大门的“门票”,使社会上很多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得不到自由发展,埋没了所谓的“伯乐和千里马”。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要重视教育制度改革,把教育改革落到实处,切实从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改善教学制度、优化学校管理制度三方面进行。对于教师应该定期考察他们的知识水准,以防止有些价值错位的教师浑水摸鱼,同时实行一套方案,让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匿名评估教师的道德水平,让道德评估结果和教师的工资挂钩,实行打分制,对教师道德素质进行考查,对工资适当进行奖惩。
(二)家庭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为辅的双向互动
“感恩”是“德”的一方面,把感恩教育上升为德育更为全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小到大,最初的学习方式表现为模仿性学习,父母和其他人的言谈举止都会被孩子所学到。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不应该以说理的方式进行,父母需要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家长和孩子需要建立一种友谊必须保证让孩子感受到母爱和父爱。父母不应强行给孩子灌输尊重教师和他人的思想,要选好时机,最好在过节日时一家人团聚,与孩子讨论学习,关心孩子在学习生活中有什么收获,遇到了哪些困难。古诗有“润物细无声”,学校对孩子的德育不应用纯粹的理论灌输,这样不但达不到效果反而有可能适得其反。父母、孩子、教师之间应该形成一个三角链,利用节假日老师、孩子、家长之间面对面相互聊天,使三者之间两两没有隐瞒对方的东西。
(三)优化社会环境
社会也担任着青少年的老师的角色,社会作为一个“无形的老师”对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学校和家庭应该把法律教育重视起来,想办法让学生明白触犯法律和道德底线的后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育学生不盲目去结交社会上的人。另外,社会上一部分青少年由于家庭条件等因素辍学,也是当今青少年犯罪率高的原因,这部分青少年缺乏知识、技能、道德,被社会所抛弃,为了生存,他们去抢劫、偷盗,严重影响区域内治安环境,因此有必要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3],只有解决这部分社会闲散青少年的生存问题才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
四、小结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国家和人民共同努力,国家引导人民,人民配合国家。感恩教育是德育主要的一方面,德育离不开感恩教育。部分影响整体,量变引起质变。只有把部分问题处理好,才能为处理整体问题减少困难,“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作为社会的一部分,肩负着继承祖国大业的使命,是不容忽视的元素。国家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国民素质也要同步提高。尽力使各种发展因素之间达到和谐,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者:汪瑞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第三篇:青少年感恩教育实践研究
一、感恩教育的意义
(一)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
很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和逆反情绪,表现在:对自己缺乏信心,不愿参加活动,害怕失败,自暴自弃,漠视关心,不接受建议,抵触情绪严重等等。很多学生甚至感受不到同学的友谊,老师和家长的关心。我们应该重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增强感恩意识,这就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正确引导。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感恩是和谐社会的情感基础:一方面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为人与人的和谐共处,为家长、学校实施青少年感恩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学校德育、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三)弘扬中华美德的需要
感恩思想得到古人的推崇:“知恩图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体现着一种知遇之恩、养育之恩、培养之恩、救命之恩。
二、当代青少年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的影响
“什么样的家庭走出什么样的孩子”这句流传甚广的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从社会角度来说,青少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期。他们的智力、性格发展直接影响今后的人生以及对未来社会的看法。在这个时期,父母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对青少年起到重大影响。从家庭环境角度来说,孩子人品的好坏就是父母人格的体现。
(二)学校教育的忽视
从课程角度来说,思想政治课本是学校德育教育的最好平台,但受到条条框框的制约,受到课程化的限制。从学校教育角度来说,重智轻德、强调政治性、忽视德育实践、无视德育评价,导致学校德育目标难以实现。
(三)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文化舆论环境。讲道德的人吃亏,不讲道德的人却谋得好处;有权有势,在学校受到照顾,甚至欺负同学;做了好人好事,却被人敲诈勒索。这些现象,让青少年感到困惑,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会逐渐形成扭曲的人格,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四)青少年自身素质不足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有些青少年成绩不好,对自己缺乏信心,害怕失败;对他人漠不关心,厌烦抵触。他们感受不到温暖的同时,也不会感恩他人。
(五)感恩教育评价机制不健全
目前,关于感恩教育的评价机制和评估办法还没有建立,导致感恩教育很难落到实处。知恩却不知如何报恩;施恩却不知道如何评价;感恩却不知如何去做。没有一个正确的评判标准,只能空对空,无法正确引导青少年,最终失去感恩的激情和愿望。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角下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实施对策
(一)借鉴科学理论,树立感恩意识
用科学理论武装青少年的思想,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例如,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强青少年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家庭美德教育,可以树立青少年感恩意识,构建和谐家庭,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二)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优势
1.建立学习型家庭。父母不以享乐的姿态出现在家庭中,“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亲子阅读,用书中的故事教育孩子。比如,和孩子一起读《爱心树》,这是关于一棵树和一个男孩的故事。大树为小男孩遮阳,和他一起玩耍,为他奉献了自己的一切。通过这个感人的故事让孩子明白父母的爱是最无私最伟大的。通过这个故事,孩子要学会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通过陪伴读书,和孩子一起讨论书中的内容,这样既能增强对书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又能促进家长和孩子的沟通,形成良好的家庭环境。比如,阅读世界经典名著《秘密花园》,书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十岁的小女孩,名字叫玛丽,性格霸道孤僻。后来玛丽通过两个朋友,学会了助人为乐,学会了感恩他人。最后玛丽变成了一个懂礼貌、有爱心的小姑娘。家长通过和孩子一起讨论玛丽的成长故事,可以让孩子明白许多道理。2.培养青少年孝恩理念。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家庭成员之间对待老人要提倡孝道,终身勿忘养育恩。3.培养青少年回报意识。家庭教育要培养孩子的回报意识,回报父母的哺育、培养,回报老师的教导、指引,回报同学的帮助、支持,回报救护自己的人,通过付出和努力,用实际行动予以报答。
(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和优势
1.结合节日开展感恩活动。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学校可以开展各项活动,弘扬母爱,倡导母爱。比如,让学生为母亲做一件事,开展诗歌朗诵活动等等。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为父亲节。学校可以借助父亲节,邀请父亲来学校,和学生们一起上课,讨论,做游戏。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加强父亲的教育力量,感恩父亲。每年教师节,学校可以组织各种感恩师恩的活动。比如,学生为老师制作爱心卡片;学校组织教师节晚会,通过丰富多彩的节目,向老师表达最真挚的祝福。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是感恩节。学校可以开展系列主题感恩活动。2.在学校日常习惯中培养感恩意识。在教科书的第一页工工整整地写上父母的生日。开展为父母多做事,为父母过生日的活动。学校为每个学生过生日,过生日的同学感恩父母。3.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学校的图书馆是武装青少年头脑的最好阵地,配备大量感恩励志的书籍;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的力量,平时要播报发生在身边的感恩故事;学校要请典型人物做报告;展览馆可以展出各种感恩励志的图片和视频。4.感恩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例如,朱自清的《背影》,父亲的身姿感动着我们,学习文章的同时,也体会到父爱的朴实无华,润物细无声。5.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在学校的感恩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教师应该具有感恩的心,感恩情怀;应做到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激。
(四)优化社会环境营造全民感恩氛围
1.优化社会大环境,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花园之国——新加坡,关注中华文化,重视儒家伦理思想,在对青少年的道德教育中,政府给予高度重视,全民动员,社会风气非常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2.充分发挥传播媒介的正能量。比如,《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等就是很好的题材。3.完善社区环境,“建立社区一体化”德育网络。v社区聘请校外德育辅助员,利用假期和周末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社区建立学校、家长、街道干部联系沟通机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最有效的帮助。
(五)启动心理疏导
为感恩教育保驾护航启动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开展各种心理辅导活动,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建立心理咨询室。对存在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进行心理疏导,解除他们的心理障碍。
作者:邱悦雯 王惠莉 单位:山东省烟台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2]任现品.略论儒家文化的感恩意识[J].孔子研究,2005
[3]叶澜.为“性命.实践教育学派”创建而努力[J]教育研究,2004,(2).
第四篇:和谐社会下青少年感恩教育的思考
感恩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道德规范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当代的青少年感恩意识淡薄甚至缺失,道德滑坡。从近几年的媒体报道可以看出,由青少年引起的社会负面现象逐年在增加,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这些问题从某种程度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度和效果,因此有必要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寻求一条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加强青少年感恩教育,提升青少年道德素质,优化社会环境,有效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一、感恩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1.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人不但有自然属性,还有社会属性,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离不开大自然。相反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人,大自然也离不开人。“吃水不忘挖井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代代流传,启发作为个体的人必须尊重他人和他人的劳动成果的道理,使其懂得与别人交往的重要性,促使青少年改变孤僻、自我、个人主义的倾向,对青少年自身发展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土能生白玉,地可产黄金”启示每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大自然,大自然给予我们阳光和空气,孕育出我们的食物和万事万物,人必须热爱和保护大自然,遵循自然规律,改造自然才能得到自然对人类的回报。这些诗词俗语都能启发青少年的认知,促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探索大自然的奥妙,激发他们利用和改造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意识,这种潜移默化的感恩教育还可以塑造青少年的健全人格和健康灵魂,有助于青少年自身的发展。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作为祖国的下一代,肩负着建设祖国和实现中国梦的使命,青少年必须具备健全人格和健康灵魂。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2]。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当代青少年是最具有创造精神的和最智慧的群体,感恩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培养一代有道德素质的青少年,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正需要这样的人才,未来和谐社会的公民必须具备最基本的感恩意识。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需要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被一代代祖先传承并弘扬,当今青少年有义务传承和弘扬我国的优良传统,保证优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作为中国的主流思想,其“仁者爱人”等思想影响着世世代代人的道德健康发展。优良的传统文化的思想就应该被时代的青年发扬光大。当代青少年必须学习接受传统思想文化,领悟其中的内涵和魅力。弘扬中国的传统美德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对策,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案是最有效的方案。
二、当代青少年感恩意识淡薄或缺失的原因
从家庭层面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现在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存在某些问题造成孩子人格发育上的缺陷。当下流行的节目《变形记》是反映当代青少感恩状况的栏目,从《变形记》来看,目前我国农村青少年感恩意识远远要比城市青少年感恩意识浓厚,城市青少年比较叛逆,农村青少年身上几乎没有出现叛逆的情况,城市青少年的叛逆程度与家庭经济条件成正比,家庭条件越优越,青少年越叛逆。探究其原因,第一,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给孩子优越条件的教育方式是一种教育迷途。第二,父母对孩子不严格,放纵孩子,具有软弱性,在孩子面前失去了威信。第三,当今的经济社会,很多家庭过于注重家庭经济收入,和孩子缺少沟通。第四,父母的言行影响着孩子。父母赌博、酗酒、家庭暴力、家庭破裂等因素也严重影响着孩子的身心发展。第五,望子成龙的错误教育理念。重智育,轻德育,家长认为成绩是评判孩子好坏的标准,致使孩子不能自由发展自己。从学校层面看,学校教学制度不完善,我国教育体制还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期,但仍以应试教育为主甚至忽视了素质教育。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容只有通过实践内化为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才能推动青少年道德素质的提高,而道德实践活动恰恰是我国青少年所缺乏的。从社会层面看,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对青少年道德素质的影响极为严重,尤其是酒吧、网吧等不良场所。此外,还有一些青少年在享乐主义思想影响下,追求高消费的生活而又不愿意付出艰辛的劳动,演变为“啃老族”。从青少年自身层面看,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根据马斯洛的理论,青少年时期,情感和归宿的需求比较重要,只有通过和同学、老师、家长、朋友之间的融洽关系,使其得到一种关心和爱,相互关心和照顾才能实现他们的情感和归属的需求。青少年应加强自身控制力和心理品质的培养,有意地控制各种欲望。加强自身情操的陶冶,对一些生活中的困惑,积极与外部沟通,寻求父母、老师、朋友等外部支持。
三、青少年感恩教育的实施对策
(一)改革教育体制
目前,我国教育体制尚未完善,还处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期,但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国家应该改革教育体制,德育和智育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就业方面,用人单位把“证书”作为职业大门的“门票”,使社会上很多有知识有技能的人才得不到自由发展,埋没了所谓的“伯乐和千里马”。政府和相关教育部门要重视教育制度改革,把教育改革落到实处,切实从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改善教学制度、优化学校管理制度三方面进行。对于教师应该定期考察他们的知识水准,以防止有些价值错位的教师浑水摸鱼,同时实行一套方案,让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匿名评估教师的道德水平,让道德评估结果和教师的工资挂钩,实行打分制,对教师道德素质进行考查,对工资适当进行奖惩。
(二)家庭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为辅的双向互动
“感恩”是“德”的一方面,把感恩教育上升为德育更为全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从小到大,最初的学习方式表现为模仿性学习,父母和其他人的言谈举止都会被孩子所学到。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不应该以说理的方式进行,父母需要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孩子,家长和孩子需要建立一种友谊必须保证让孩子感受到母爱和父爱。父母不应强行给孩子灌输尊重教师和他人的思想,要选好时机,最好在过节日时一家人团聚,与孩子讨论学习,关心孩子在学习生活中有什么收获,遇到了哪些困难。古诗有“润物细无声”,学校对孩子的德育不应用纯粹的理论灌输,这样不但达不到效果反而有可能适得其反。父母、孩子、教师之间应该形成一个三角链,利用节假日老师、孩子、家长之间面对面相互聊天,使三者之间两两没有隐瞒对方的东西。
(三)优化社会环境
社会也担任着青少年的老师的角色,社会作为一个“无形的老师”对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学校和家庭应该把法律教育重视起来,想办法让学生明白触犯法律和道德底线的后果,“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教育学生不盲目去结交社会上的人。另外,社会上一部分青少年由于家庭条件等因素辍学,也是当今青少年犯罪率高的原因,这部分青少年缺乏知识、技能、道德,被社会所抛弃,为了生存,他们去抢劫、偷盗,严重影响区域内治安环境,因此有必要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需要[3],只有解决这部分社会闲散青少年的生存问题才是最根本的解决之道。
四、小结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国家和人民共同努力,国家引导人民,人民配合国家。感恩教育是德育主要的一方面,德育离不开感恩教育。部分影响整体,量变引起质变。只有把部分问题处理好,才能为处理整体问题减少困难,“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作为社会的一部分,肩负着继承祖国大业的使命,是不容忽视的元素。国家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国民素质也要同步提高。尽力使各种发展因素之间达到和谐,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者:汪瑞 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第五篇:青少年感恩教育初探
[摘要]我国大部分青少年的心态都较为叛逆,好胜心和自我意识也比较强,这些心态特征使得他们在感恩意识方面较为短缺。受经济发展、应试教育、家庭教育等的影响,当前青少年感恩教育缺失。据此提出了感恩教育实施策略,包括将感恩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多举办一些感恩活动等。
[关键词]和谐社会;青少年;感恩教育
近几年,随着社会心理学的兴起,人们对感恩这方面的关注也越来越密切。通过收集大量的与感恩相关的统计结果之后,我们发现:对于我国社会来说,良好的感恩品质能够增强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具有感恩意识的人能够加强自身的移情能力,也能够拥有更为强烈的集体感与归属感。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青少年的感恩意识缺失,导致大部分青少年的团队意识、归属感都不强。为此本文特对青少年感恩意识缺失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真实案例来为感恩教育的实施提供一定的依据。
一、青少年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
1.受经济发展的影响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就一直处于一个飞速发展的阶段,近几年为了能够顺应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开始转型。在这个转型期,受不少因素的影响,一些唯利是图、冷漠自私的行为日益高发,不少青少年原本较强的感恩意识逐渐丧失,变成自私自利的性格。就拿最近微博上的热门新闻来说,一个妙龄女性去往医院的路上看见一个大爷不慎摔倒,便上前扶救,恰巧被热心网友拍下上传到互联网。上传之后,引起一番众议。不少网友评论“拍出来的照片明显是摆拍”“想成网红想疯了吧”等。原本应该受人称赞的见义勇为之举被别人说成是炒作,导致不少人原本有施恩之心,因为这些恶议而不敢做善行,这也就使得我们的社会逐渐成为一个丧失感恩之心的冷漠社会。
2.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国与其他国家不同,一直处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即便是素质教育早在20世纪的80年代就已经被提出来,并且要求实施下去,可我国大部分的中小学教育依f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大部分的中小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一味教导学生要以成绩为主,其他的都不重要。即使是在教授的课本上碰到了有关德行教育题材的内容也只是一晃而过,不会“深究”。这也就导致学生所获得的认知体验不是深刻的。尽管这两年有部分学校已经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知道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学校开展的心理教育依旧以考试为中心,对感恩方面的教育依旧漠不关心。这导致学生即便是学习成绩优秀,步入了社会也不一定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3.受家庭教育的影响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因此家庭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有非常大的影响。但是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的影响,许多孩子被大人拿来作为光宗耀祖的工具。家长们认为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的都是次要的。这样的想法影响着青少年的发展,渐渐的青少年自己也就认为学习成绩才是最重要的,导致他们感恩意识缺失。这些青少年即便是在未来成功了,也不会对父母存有应有的感恩之心。
二、感恩教育实施策略
1.将感恩教育渗透于校园文化建设
由于学生大部分的活动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因此我们可以将感恩教育渗透进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校园文化当中感恩氛围的影响,逐渐地潜移默化,就能够培养出感恩情怀。渗透的形式有很多,比如说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感恩活动,如成长足迹之类的活动,通过展现某些学生从牙牙学语到如今朝气蓬勃的影像,让学生感悟到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自己能够长这么大都是父母含辛茹苦换来的。这样慢慢地也就能够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了。
2.多举办一些感恩活动
举办感恩活动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在活动当中体验到感恩的美好,从而逐渐培养感恩意识。不同的学校都会有日常教育活动,而班队活动又是日常教育活动当中的一部分,学校可以充分利用班队活动来开展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感恩活动的开展可以结合感恩故事汇等形式。在感恩活动当中,青少年能够进一步理解、意识到感恩意识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对青少年品德习惯的培养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过程,培养青少年的感恩意识不可能一蹴而就。学校、家庭、社会都应该对此加以重视,在生活中持之以恒地贯彻对青少年学生的感恩教育。
第六篇:管窥提升青少年感恩教育的时效性
一、首先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感恩
在人生的道路上,随时都会产生令人动容的感恩之事,且不说家庭中的,就是日常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所遇之事、所遇之人给予我们的点点滴滴的关心与帮助,都值得我们用心去记恩,铭记那无私的人性之美和不图回报的惠助之恩。感恩不仅仅是为了报恩,因为有些恩泽是我们无法回报的,有些恩情更不是等量回报就能一笔还清的,惟有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动、去铭刻、去永记,才能真正对得起给你恩惠的人。“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因此,让学生知道感谢爱自己、帮助自己的人,是德育教育中重要的一个内容。
二、开展一系列具有时效性的感恩教育活动
学校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要从点滴做起,重视感恩教育的效果。我们可以在学生中间可以开展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
1.每一位学生学会唱一两首感恩的歌,例如,《感恩的心》《父亲》《母亲》《儿行千里》等,我们可以通过音乐来感染和熏陶学生。
2.要求每一位学生算一笔感恩的账,算一算自己的爸爸妈妈已经为自己付出或预计将要付出的经济支出。以此来让学生了解父母为自己物质与精神上的付出到底有多少,进而使他们从内心深处去理解父母的艰辛。
3.每一位学生都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写一封感恩的信,与爸爸妈妈进行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
4.组织学生参加一次“学会感恩,共创和谐”为主题的教育演讲会,并在演讲比赛中观看《我们怎样感恩的》教育短片,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感恩。
5.做一件感恩的事。每一位学生要为同学、或为班级、或为教师和为学校做一件感恩的事,用实际行动感恩父母,比如,为父母亲整理房间、洗碗、倒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减轻父母亲的负担;帮助有困难的同学等。
6.每周安排学生进行一次以“感恩”为主题的国旗下演讲,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
7.组织学生参加以“感恩”为主题的专题讲座,以此来教会学生在具体的学习、生活中如何从点滴做起,做一些感恩之事,学做一个会感恩的人。
8.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使他们从劳动中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从而让学生学会感恩大自然。
9.利用校园广播播放有关感恩的歌曲及感恩故事,以氛围影响人、培养人、塑造人。
10.每班以“感恩”“爱国”为主题,每人办一份小报,以此来激发和增强学生“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感情。
11.还可以通过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等蒙学经典来熏陶学生,创设良好的的育人环境,从而达到教育应有的效果。
通过一系列的感恩教育活动,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了深刻而具体的感恩强化教育,可以使学生的思想发生较大的变化,慢慢地理解父母的艰辛,老师的不易,自然的伟大,祖国的强大,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感和感恩之心,增强了学生集体主义和爱国情感,达到了良好的感恩教育的时效性。当然,光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家庭教育是培养学生感恩的基础,家长要以身作则,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学会感恩父母,进而感恩其他人。其次,社会也应该营造良好的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正确的平台,学会感恩的方法,来回报社会,并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只有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形成有效的合力,才能使学生真正懂得感恩、学会感恩,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作者:代彤洲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第一农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