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法制教育渗透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科学法制教育渗透,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小学科学法制教育渗透

一、以科学概念为依托,渗透法制教育

从科学概念的字里行间,分离出与此相关的法律,非常自然地进行法制教育,不突兀,不刻意,学生记忆也非常深刻。例如:在教学“保护我们的听力”一课时,教师可以从课题入手,询问学生:“你对保护听力有怎样的建议?”学生通过生活经验,会说:“要少待在喧闹的环境中”或“少听刺激性强的音乐”等,然后教师进行总结:“保护听力就是要避免我们的耳朵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继续询问学生“:你听到过高或过强的声音有什么感觉?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从而引出“噪声”的概念———影响人们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称为噪声。教师接着问“:保护听力实际上就是要避免听到什么?”(生答:噪声)教师指出避免听到噪声的途径就是控制噪声。教师也就自然地提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及相关条款,让学生初步认知“环境噪声”和“环境噪声污染”,再通过生活中的实例来解读此部法律的重要性。这样教学后,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会从“声音”联想到“噪声”,再从“噪声”联想到“环境噪声”,最后会联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从科学概念中渗透法制教育,对学生“学法律”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通过实施科学实验,渗透法制教育

科学课从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它的魅力来自于通过动手实验来验证科学道理和科学规律。学生对实验操作活动兴趣高,印象深。通过亲身经历,学生就会更加体会所颁布法律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促成法制教育的熏陶与触动。如“种子发芽实验(二)”中,学生亲手种下的种子有的发芽了,有的没有发芽。学生就会生出疑问:是种的方法不对还是种子自身的原因。通过一番比对和讨论后,发现问题出在种子上。教师可以介绍这样的种子属于劣质种子,再延伸到假种子。并让学生发挥想象,如果是农民种下这样的种子,会有怎样的后果。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及相关条款。有了亲身体验种子是否发芽的经历,学生感触很大,深深体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对》于人类生活和农业发展的重要作用,从情感上触动了学生,使学生受益匪浅。

三、利用媒体教学,渗透法制教育

当前已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教学的手段也不断更新。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运用到科学教学当中,不仅能让学生如身临其境地了解相关信息,扩大其知识面,也能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给枯燥的法律带来了直观性,大大提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教学《维护生态平衡》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生态遭破坏后草原沙漠化的图片,让学生思考当大风吹起草原上已沙漠化的沙土,又没有遮挡它们的高山和树林时的后果,为“沙尘暴”的产生做好铺垫。随后播放一段沙尘暴发生时的视频录像,让学生了解沙尘暴,看到沙尘暴造成的危害,寻找草原生态失衡的导火索。再出示一些因人类不当行为造成生态破坏后的图片,让学生萌生想要制止这些恶劣行为的冲动。法制教育的渗透也就顺理成章了,并且减缓了法制内容的生硬,易于学生接受,并能使学生触类旁通,学会利用法律手段,阻止破坏环境的不当行为,懂得通过举报来惩戒不法行为。

四、通过典型的观察活动,渗透法制教育

观察活动贯穿整个科学教学过程。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自然事物的形态特征,借助各种工具剖析科学现象,探知科学秘密。将法制教育有机地渗透到观察活动中,不仅给学生带来情感上的冲击,还能在生活中让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如教学“食物包装上的信息”时,学生对零食酷爱,但往往忽视了包装袋上可能出现的“潜在危险”,忽略了关注自身健康生活的意识。学生通过在小组内观察花花绿绿的零食包装袋,学习了以前从不知道或从不在乎的信息,再通过学生的反馈交流,对比发现这些包装袋的共同信息。这样,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比较完整和全面地了解了关于食品包装的科学知识。学生的观察活动一结束,教师再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讲述关于食品包装的法律规定及“三无”食品带来的可怕后果,让学生加强自我保护,形成初步的法律意识,让法律逐渐融入学生的生活。在观察活动中渗透法制教育,对学生“用法”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五、结语

总之,将科学教学与法制教育相互渗透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程。我将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采用合适的教育方法,把握恰当的教育时机,运用灵活的教学手段,坚持不懈,将渗透法制教育进行到底。

作者:周礼波 单位:遵义市老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