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生法律教育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
一、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高智商群体,他们法律意识的强弱和道德觉悟的高低,将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影响,大学生犯罪对社会的危害要比普通人严重得多。因此,法制教育能够为大学生开启一条通向光明与辉煌的大道。再次,法制教育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经济的迅猛发展,使社会大众在交往过程中面对更多的机遇和诱惑,金钱与权利、香车与美女、灯红与酒绿犹如一块块“试金石”,折射出人性的坚强与脆弱、伟大与渺小。因此,法律意识是社会大众进行经济交往的保护神。
二、法制教育的现状
首先,高职院校对法制教育的重视不够。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本校的社会地位,许多高职院校只注重大学生的专业技术教育上,使法制教育和思想教育相对滞后。一些高职院校的法制课程设置很不合理,内容苍白、形式单一、篇幅有限等因素难以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无法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法制教育流于形式。其次,法制教育的师资力量匮乏、能力偏低。在许多高职院校,法制教育课程由兼职教师担任,专职教师相当匮乏,法律科班出身的专职教师更是凤毛麟角,难以胜任法制教育。经济大潮的冲击,使法制教育的“含金量”降低,造成了教师队伍工作积极性的降低,也带来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再次,大学生自身的问题。高职大学生是“金榜题名”的失败者,有一定的自卑心理,对法制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只对关系自己将来“命运”的专业课和技能课“用心”,而对法律教育课应付了之,学习效果很差。四、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法制教育应该以培养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和纪律观念为突破口,通过构建生活化法制课堂为大学生深度剖析教学案例,培养大学生对法律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实现大学生的主动认知和快乐学习,并通过社会实践和民族文化为大学生的科学发展构建一个科学化、人性化的成长环境。
(一)培养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和纪律观念规则意识和纪律观念是大学生形成法律意识的基础,是大学生走向科学发展的第一步。首先,高职院校要构建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课堂纪律和校规校纪有助于大学生规则意识和纪律观念的形成,“纪律面前人人平等”,校长、教师、大学生都没有逾越校规校纪的特权。校规校纪是依法治校的前提和基础,有助于体现法治精神育人环境的形成,更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在纪律面前的服从意识。其次,教师要率先垂范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以身教胜言教的理念对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教师还要积极学习,不断提高个人业务能力水平,使法制课堂教学与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相一致,在强化大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中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再次,大学生在日常学习过程中要积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主动培养个人的规则意识和纪律观念以及社会公德心、责任心,学会享受纪律“保护”与“限制”下的自由,为法律意识的形成做好心理准备。
(二)构建生活化法制课堂高职院校要科学整合法制教育课程,把教材的知识性、趣味性、时代性紧密联系在一起,强化大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凸显大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主人地位。陶行知的教育生活化理论告诉我们,教材生活化、课堂人性化、师生互动化是构建生活化法制课堂的重要元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案例教学构建生活化法制课堂,突出法制教育的实践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强化教育与实践的结合。例如,大学生可以在模拟庭审现场分角色进行现场辩论,在法律构建的经纬网中交流个人看法,在思想交汇中实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另外,大学生在对案例的剖析中研究他人失足的轨迹,能够对大学生起到警示效果。
(三)社会实践是法制教育的第二课堂社会是一个大课堂,蕴含着无数教育资源。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大学生观看违反交通法规造成的事故现场图片,用血的事实描述不遵守法规的危害。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参观监狱等服刑人员生活区域,让他们看到违反法律的严重后果,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高职院校还要组织大学生参观敬老院,让他们看到老人对亲人和关爱的渴望眼神,想到如果自己犯罪就会导致父母拥有同样的眼神。高职院校更要组织大学生去参观明星企业,看到自己好好学习后的灿烂前景,强化用自己劳动创造未来的决心,立志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用法的新时代社会精英。
(四)民族文化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沉积了五千多年的文明精华,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食粮。春秋时期“大义灭亲”的石?为了人间正义和法律而毅然将自己的儿子绳之以法。北宋时期铁面无私、刚直不阿的包公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而不徇私情怒铡自己的侄儿包勉。抗美援朝时期的为遵守潜伏纪律和保护战友的安全而甘愿忍受烈火焚身的剧痛,慷慨就义,为当代的大学生树立了学习楷模。
三、结语
总之,法制教育增强了高职大学生的思想免疫力,提高了大学生的纪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帮助大学生养成知法、守法、用法的好习惯,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开启科学发展的光明之路。
作者:杨琦 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二)
一、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
1.中国长期是农业社会,缺乏民主法治的历史传统阻碍了法律意识的形成。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经济上农业自然经济导致中华传统文化中一些陈旧观念影响深远,例如:强调人治而不是法治的观念,重视调解轻视诉讼观念,重视义务轻视权利观念,特权等级观念等等。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法律的作用,但因为复杂的原因,致使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又走了相当长的弯路。我国真正的民主法治建设只有区区几十年,这些因素无疑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有重要影响。
2.当今社会的腐败现象尤其是司法腐败严重削弱了法律的权威。大学生的心智发育并未完全成熟,社会上的行政腐败已经影响到在校大学生的内心。我们发现一些大学生上学期间热衷于学生工作,内心并不是真心想锻炼自己,服务大家,而是满足对权力追逐的渴望,毕业后找工作,公务员成为首选,除了公务员稳定的工资待遇外,真正吸引他们是对未来权力的期待。而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司法腐败现象使大学生认为社会不公平。而大学生就业竞争又强化了大学生这一错误认识,找工作不是看能力看学历,而是拼爹拼关系。谁家里有权,谁家里有钱就能找到相对理想的工作,而广大寒门学子成为就业竞争的失败者。这些腐败现象客观上削弱了大学生自身对法律素养的重视程度。
3.现行法制教育体制存在的缺陷,致使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不到位。中学阶段升学的压力过大,时间有限,法律知识完全不讲。大学阶段法律教育存在严重缺陷,表现在:把法制教育和德育混为一谈,原来大学里“思想道德修养”的课和“法律基础”课是分开的,“法律基础”课是单独分开一个学期的教学。一个学期的法律教育已经是捉襟见肘的,可是2006年以后“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法律基础”课合并,课中思想道德教育、法律教育的内容严重萎缩,不足三分之一,致使广大在校本科生没有系统地学习法律知识。同时担任“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相当一部分老师并没有系统学习法律,法律知识储备不足,有意回避法律知识的讲解,学生谈法律意识无从谈起,同时有一些高校讲授法律的老师教育方法陈旧,上课枯燥,乏味,死气沉沉,学生不爱听,内心也不接受,法律教学效果差。
4.大学生日常功利化的学习目的也是引起自身法律知识不足、法律意识欠缺的重要原因。就业压力太大,学生疲于考研考证。高校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许多学生学习的极端功利化,例如:相当多的学生在大学花费相当大的精力学习英语来考取等级证书,忽视了法律知识的学习,忽视了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高分低能。同时一些主抓学生工作的老师,例如辅导员、班主任,以及主抓学生工作的院系党委副书记在学生评优评先、提干、入党这些工作中没有发扬民主精神,往往走个过场就内定了,这客观上也挫伤了一些同学对民主法律的信仰,加重了大学生求学的功利化程度,不利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三、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1.净化社会环境、树立法律至上的权威。中共中央总书记2012年1月22日在中纪委全会上强调,“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同时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并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工作作风,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更加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通过有腐必反、有贪必肃的强硬措施,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建立阳光政府才能早日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也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整个社会对法律权威的敬畏,从而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2.从宏观角度加强大学生法律教育的措施。首先,教育部作为各高校业务主管部门,要担负起大学生公民法律教育具体措施的科学制定和推动实施的责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其次,优化现行大学相关教材内容,加大法律教育的力度。目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开设在大一,教材侧重思想道德教育轻视法律教育,使学生得不到系统学习法律知识的机会,不利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法律在现实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只有单独开设法律基础课,或增加必要的课时量,确保大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法律知识,才能使法律意识的提高成为可能。
3.优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能否将大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对于高校来说,要想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首先,必须依法治校。因为一个学校的法制状况直接对学生的个体法律意识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建立健全高校各项规章制度,以现行法律法规的基本精神作为立校的基本原则是高校依法治校的关键。其次,在日常学生工作中发扬民主,尤其在评优、评先中,更应该坚持公正、公开、透明。再次,各个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要把大学生的法律素养考虑在内,要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要重要法律知识教育。在目前的高校教学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载体,是大学生一生能够得到的为数不多获得法律知识的机会,必须高度重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可是目前很多高校并不重视该课程的教学,资金投入捉襟见肘,举步维艰。更有甚者某些高校急功近利,只开考研需要的那些课,对学生的教育畸形功利化。最后,高校应督促担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老师教学手段多样化,重视实践教学、案例教学以保证法律教育的实效性。因为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和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只有经过法律实践才能使广大大学生真正学好法律,所以法律教学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课应采用相对科学的导入式案例教学法,避免单纯无趣的法条讲解,多与学生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课余配合教学内容,组织一些相关的法律实践,例如举行法律辩论赛,模拟法庭,与公检法人员座谈,走进监狱,参加庭审,与律师面对面的交流,到律师事务所实习等等,以加强大学生对法律认识,提高法律意识。
4.优化家庭教育模式,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眼下,社会成功的教育应该是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模式,在孩子成长的任何一个阶段都离不开家庭的紧密配合。大学生的法律教育更是如此。我们在与一些问题大学生深入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一些问题大学生都有相对复杂的家庭背景,很多都是单亲、离异、留守家庭。所以,要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家长首先要加强自我修养,自我提高,做他们的好榜样,因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其次家长要注意教育的方法、与他们交流的方工。最后注意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配合学校矫正问题大学生。
5.激发大学生的自我觉醒,内心形成对法律的信仰。法律意识总的来说包括法律知识、法律情感、法律意志和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是社会主体在对法现象的理性认知基础上油然而生的一种神圣体验,是对法的一种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依归感,是人们对法的理性认识和激情的升华,是主体关于法的主观心理状况的上乘境界。现代美国法学家伯尔曼指出:“法只有受到信任并且因而并不要求强制力的时候,才是有效的;依法统治者无需处处都依赖警察……
二、结语
总之,真正能阻止犯罪的仍是守法的传统,这种传统又根植于一种深切而热烈的信念中。那就是,法不仅是世俗政策的工具,而且还是生活终极目的和意义的一部分。”伯尔曼同时指出:“法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当人们在对法产生认同并建立了法信仰之后,遵守法规则和条文会很自觉。”激发大学生的自我觉醒,内心形成对法律的信仰是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关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发生作用。整合政府、社会、学校、老师和家庭、学生个人的力量形成合力,这无疑是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创造好的外部条件。而真正要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主要还要通过大学生自己认识到具备法律意识的重要性去自觉的学习整合政府、社会、学校、老师和家庭学生个人的力量形成合力才能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体验、提高。做一个知法、守法、护法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柳倩宇 单位:洛阳师范学院
(三)
一、高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1.高校法制教育重理论、轻实践
当前,高校的法制教育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公共必修课与通识课,其中通识课中一般包括各部门法学和就业指导课。无论是公共必修课,还是通识课均以课堂教学为主。“法制教育”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很强的教育,更严谨地说,法学教育的实践性重于理论性。对勤工俭学学生需求来说更是这样。但是,当前高校法制教育的形式除了法学专业的学生有模拟法庭等实践性课程之外,对非法学专业学生仍然是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主。高校法制教育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课下为勤工俭学学生提供实践上的指导,甚至有的高校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唯一课程。学生勤工俭学已成普遍,重视和保护勤工俭学学生的权利保护是学校、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任务。学生勤工俭学的课余性要求高校法制教育不应只重课堂,更应重视课外的指导;不应只重视课堂教学,更应重视实践教学。
2.高校法制教育缺少针对性、衔接性与互动性高校法制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树立遵法、守法的法律意识;防范法律风险、如何维权更是当前学生勤工俭学时必须具有的法律意识。它使学生重视提前采取措施防范权益遭受侵害,这
就要求高校的法制教育应当开设一些勤工俭学学生防范法律风险、维权技巧等方面的课程。该课程应是各部门法的高度整合与紧密衔接。而当前高校法制教育的课程设置是以部门法的划分而设置的,缺少专门针对勤工俭学学生权利保护现实需求方面的内容,并且法制教育的各门课程之间在内容设计上缺少相互衔接。另外,由于通识课只是选修课,学生会因兴趣、课程间的时间冲突等原因而未能选修,这大大影响了高校法制教育的效果。学生勤工俭学是在课余时间,当他们遇到问题时往往需要及时咨询与获得帮助。由于学生勤工俭学的课外性,学校没有专门的老师进行指导,这就使勤工俭学学生难以及时获得教师的指导与学校的帮助,更难事前预防侵害勤工俭学学生权益事件的发生。因此,法制教育不仅要求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更需要课堂外的师生互动。多元互动法制教学模式是当前大学生勤工俭学背景下高校法制教育的必然要求。
3.高校缺少以维护勤工俭学学生权益的专门组织机构
由于大学生缺少维权所必要的物质基础、时间、精力与能力上的保障,当其权益遭受侵犯时,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导致其最终维权的结果往往是不了了之。这使得不法分子侵害学生合法权益更加地肆无忌惮。学校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保护勤工俭学学生权益免受侵害。但是,当前高校缺少以维护勤工俭学学生权益的专门组织,高校的法律服务部门主要是维护学校权益的组织机构,而不是学生的权益。
二、高校法制教育的改革与完善
高校法制教育应当紧跟当前学生勤工俭学普遍性的实际需求,针对传销、诈骗、克扣工资等侵犯勤工俭学学生权益现象的发展变化进行改革与完善。改革与完善高校的法制教育应从如下四方面入手:
1.正确定位高校法制教育的地位
构建以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并重的教育体系是当前高校法制教育的客观要求。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如同德治与法治的关系一样,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同属社会价值教育的范畴,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的道德观,法制教育是社会主义的法制观,同属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两者的区别在于,道德教育是通过提升、净化人的思想品质,改造人的内心世界,使其自觉遵守一定的行为规则;而法制教育则是通过让学生了解、掌握外在的富有国家强制力的法律规则(行为规则),使其形成遵法守法的行为习惯。法制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最低线与前提基础。只有从内在与外在、思想与行为两方面两轮齐驱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才能全面提升学校的素质教育。
2.优化法制教育的课程设置
高校法制教育不同于法学专业的“法学教育”,法制教育重在“普法”,法学教育是“研法”与“用法”并重;前者更应重视实践,而后者则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在学习内容上,前者要求“广”,后者要求“深”。而传统的法制教育把法学专业的“法学教育”等同于非法学专业的“普法教育”。高校法制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学生知法、守法,还包括传授给学生如何防范法律风险、如何维权。这是当前高校法制教育所忽视的问题。因此,完善法制教育的课程设置,增加法制教育的实践性课程,从宏观上设计法律基础课、通识课的教学大纲,使法制教育课程与课程之间内容相互衔接,相互补充,减少不必要的内容重复,从而提高法制教育的效率与质量。
3.增强高校法制教育的针对性、互动性和与时俱进性
当前,随着大学生勤工俭学的普遍化,侵害勤工俭学学生权益的现象已经成为当前不容忽视的一个社会问题。因此高校法制教育必须根据这一形势,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与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内容上,应增加法律风险防范的技巧与方法方面的内容;在教学方法上应加强师生的互动,教师不仅在课堂上与学生互动,还要保证课外的师生互动。学生勤工俭学的课外性要求学生在找工作、签合同等各个时间点都能获得来自教师的指导。因此,法制教育课外的师生互动更为重要。针对当前传销的极度猖獗、诈骗的高度隐蔽、克扣工资现象的极为普遍等侵犯勤工俭学学生权益的情形,专门开设一些旨在指导勤工俭学学生识破传销、诈骗骗局、选择与甄别用人单位的技巧与方法方面的实务性课程。这也是高校法制教育紧跟社会形势变化而与时俱进的一种体现和要求。
4.创建以学校为后盾的维护勤工俭学学生合法权益的专门组织
勤工俭学学生是最为特殊的一个群体,社会经验少、又缺少维权所必需的物质基础,更欠缺能力与时间的保障,这也是侵犯勤工俭学学生权益现象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高校建立以维护勤工俭学学生合法权益为目的的专门组织,使勤工俭学学生不再是一个无依无靠的弱势群体,学校是其强大的后盾,这足以给侵犯勤工俭学学生权益者以强大的震慑力,更提高了勤工俭学学生维权的综合实力。组建勤工俭学学生权益的维权机构可以探索以法学教师指导下的由法学专业学生志愿者组成的团体,一方面可以节省学校的经费开支,另一方面又为法学专业学生提供了一个进行社会实践、提升法律职业技能的平台。
作者:韩爱芹 陈瑞英 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