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教学误区反思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多媒体教学误区反思,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多媒体教学误区反思

【摘要】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广泛运用,多媒体正在成为不可或缺的课堂教学辅助手段之一。在高中美术教学中,多媒体的合理使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简单、直接、刺激。教师要积极探讨多媒体的可行性,充分认识多媒体教学存在的误区,从而恰如其分地应用多媒体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运用;误区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可以说,恰如其分地运用多媒体,对完成教学任务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现代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得到大量的运用,课堂教学也得到了发展,并逐渐成为一种教学时尚。但是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都存在着两面性,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也不例外,同样有着一些误区,制约其教学的发展。结合近几年来我在高中美术课堂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也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1.误区一:课件频繁使用,不重质量

现在的各级各类教学技能比赛等等活动,都要求授课老师要使用多媒体进行课件制作,要能很好的驾驭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能够更好地营造课堂氛围,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兴趣,同时,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课件促使教师采用新型教学手段教学,便于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提高课堂质量。于是绝大多数老师都大量地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来体现自己课堂教学的现代意识。特别是美术鉴赏课,图片信息量大。这样,课堂教学就呈现出五花八门,一片繁荣的景象。表面看课堂活跃了,有各种丰富图片,有背景音乐,有视频插播。老师和学生都忙得团团转,该用板书的内容却直接在课件中展示出来,应该让学生朗读的鉴赏段落却以视频插播的形式来完成。整堂课下来,电脑多媒体马不停蹄地工作,没有休息的机会。教学信息量过大,学生难以接受,势必影响教学的效果。面对公开课的“热闹”场面,我常常会有目不暇接的感觉。可想而知,学生们的学习效果甚微,无法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大家知道,制作多媒体课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为了一堂40分钟的课,要花上几个小时来完成课件制作。每一课都花费如此之多的时间去准备,这是不可取的。从网上直接下载的课件,也需要花时间调整修改,时间花得多,其教学效果却没有更好。因此,并非所以课都适合和必须使用多媒体,课件也要恰如其分地使用,避免频繁使用,不重质量,过犹而不及。

2.误区二:课件制作的风格与教学内容不统一

在制作课件前,我们需要深入地钻研教材,掌握好各课的内容,根据课堂实际来把握教学内容和风格,这在美术课上尤为重要。课件制作的风格与教学内容是否统一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一位美术老师在上湘教版高一美术鉴赏下篇第三单元第八课《不同的歌声》一课时,一开始就通过播放伏尔加船夫曲,展示在骄阳似火的伏尔加河畔,11位纤夫们在一片金黄色的沙滩上一步步行进的场面,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了一种情境中,似乎可以听到压抑低沉的《伏尔加船夫曲》的回声和纤夫的呻吟,从而很好引入课题,课堂气氛一下就调动起来了,这样的教学效果是很好的。接着,这位老师请学生们阅读教材中关于伏尔加纤夫的介绍。通过图片展示讲解红衣少年与其他不同身份的纤夫的区别和联系,引出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点明“名族文化”与“美术”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此时出现两幅作品徐悲鸿的愚公移山和林风眠的笛,让学生完成表格。这时的背景音乐还是外国的,课件的背景也是西方美术风格,显然,这与这两幅作品是不相符的,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误区三:以课件替代教案,全程使用多媒体,缺少互动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使用是现代教学的一种手段,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由于认识上的片面性,有些老师会认为制作好多媒体课件就等于备好了一堂课,整节课从头到尾都使用课件即可,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此时的教师就像放映员,点点鼠标、敲敲键盘就完成了一堂课,整堂课缺少板书,缺少互动,也就无法体现出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曾经听了一位美术教师讲授湘教版高一美术鉴赏下篇第三单元第二课《美术家眼中的自己》一课时遇到类似的情况,这位老师运用了丰富生动的课件视频让学生了解了许多美术家表现自己的不同方式,一节课下来,让学生完成活动建议,学生答不上来,因为教师只是一味地播放课件,没有做好互动引导,最为重点的知识缺少对比分析,学生没有学到什么。由于教师把课件放在主要位置,一味地依赖多媒体课件而忽视了师生互动,整堂课的教学效果甚微。因此我们在课件的运用上要有的放失,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多媒体课件逐渐地被广泛运用于各学科,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误区。只要我们正确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注重这种现代教学和传统教学的完美结合,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展现它的独特魅力,更好地服务于课堂,使之与我们的教学完美结合。

作者:廖华清 单位:福建省三明市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