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运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运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运用

1在多媒体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兴趣是接受知识的有效途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凭借教材、教学参考书、粉笔和嘴传授给学生,学生难免会有厌倦情绪。而多媒体教学可以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泊船瓜洲》的教学过程中,在讲“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句时,为了能让学生体会“绿”字的精妙,我通过图片展示了江南春日美景,生动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引入诗句的语言环境中,品味到了诗的语言美,也很自然地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概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由此可见,在古诗教学中多媒体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学生通过眼睛、耳朵、大脑等多种感官进行思维搭建,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2在多媒体教学中创设新颖活泼的教学情境

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用音乐来渲染情境,用图像来显示场景,用文字来诠释意境。这些方法在传统教学中不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贯通古今中外,跨越上下数千年,沟通过去现在与未来,动静与虚实相结合,联想与想象争生辉,创设了一个崭新的语文教学审美时空。声情并茂的古诗朗诵配以格调一致的乐曲加以渲染,则能很好地再现意境,且能相得益彰,相映成趣。如《武陵春》配以忧伤的小提琴曲,《望江南》配以委婉的古筝曲,《天净沙•秋思》配以萨克斯演奏的曲子,《江城子•密州出猎》配以明快的钢琴曲。有些古诗已被今人所传唱,如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邓丽君演唱的二十首宋词。

3在多媒体教学中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多媒体教学可以呈现课堂上无法看到的景象,通过电教媒体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引发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把他们的视野引向古今中外,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例如,在《秋天》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眼中的秋天,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观察记忆力不深刻,头脑中缺乏秋天景物的表象,只能说出平时印象较深的一些特点。于是,我用多媒体播放了关于秋天的乐曲和图片,在清新舒缓的音乐声中,一幅幅金色秋天的图景展现在学生眼前,有:蓝蓝的天空,风吹的麦浪,铺满落叶的羊肠小路以及热闹的丰收景象,学生仿若置身于秋天大自然的怀抱里,看完了图片和影像,学生纷纷兴奋起来,他们开始描述自己眼中的“秋天”。他们的描述不再是单一的画面,而是美丽的串联起来的景象,他们说道:“金色的秋天里,天空中大雁排着整齐的队伍飞向南方,它们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秋风瑟瑟,秋叶黄了,它们仿佛一群美丽的蝴蝶翩翩起舞”;“麦田里,沉甸甸的谷穗压弯了麦秆,但是金灿灿的颜色像笑开了的老爷爷的脸,尽是丰收的喜悦”。学生陶醉在自己描绘的画卷里,多媒体展示把秋天的景象拉进学生的脑海里,引发学生的联想,让他们的思路不再干涩,语言不再贫乏。

4在多媒体教学中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的重点词句、段落以及讲解,内容过于简单和抽象,老师如果仅仅讲解开来,学生很难理解。有了多媒体教学的经验,在重难点知识的教学中,可以结合知识点制作了影片,利用多媒体将课本中抽象的内容、教学的重点形象地展示出来,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例如,在教学《黄山奇石》这篇课文中,课文中说“仙桃石就像一个巨大的仙桃从天上飞下来,落在山顶的石盘上。”这是一个教学难点。我向学生提问:如果把“飞下来”的“飞”换成“掉”是否可以?为什么?有的学生说:如果换成“掉”字,那这块奇石就会连滚带摔地摔到山下,摔得粉碎;所以还是用“飞”字好,可以落到想要落的地方。为了解开他们的疑问,我用多媒体制作了一段动画:一块巨大的石头从天上飞落下来,落在石盘上,石头渐渐羽化成一个大桃子,再渐渐变成一块石头。这形象有力地说明了“飞”比“掉”好。学生眼前豁然开朗,难点解决,比喻句的教学也水到渠成。以上是利用多媒体为语文教学增添魅力的实例,可见多媒体的运用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很多教师由于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课堂教学过于花哨,不仅没有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反而起到反作用。那么,处理好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式之间的关系也是我们要注意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学得更好、更快、更多、更扎实,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正确使用多媒体,从教学实际出发,把电教手段放在适当的位置使用,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让我们的课堂才变得丰富多彩。

作者:李颖 单位: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局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青少年活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