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浅论(10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地理教学浅论(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地理教学浅论(10篇)

第一篇: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探讨

摘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其中对教育事业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有效地推动了教学方法的创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内容陈旧、以教师讲授为主体以及缺乏个性化等问题,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互联网中大量的信息当作教学的案例,创新合理地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构建全新的地理教学过程,既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在互动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实现教学的个性化,真正达到精准教学的目的。“互联网+”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形成全新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优化教学资源、活跃课堂气氛,达到更优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互联网+;高中地理;教学

互联网已经快速地席卷各行各业,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也呈现出一种新生态,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教师与学生应当紧随时代的步伐,在大胆的尝试中实现创新教学。

一、“互联网+”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将中国各行业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是一个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对于教育行业,将教育的内容和样式进行持续不断地更新,对于教育的评价也逐渐多元化,总而言之,就是中国的教育事业在信息技术的引导下进行了一场伟大的变革。

(一)革新课堂教学

教师作为教学实践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应当将学生当作教学实践的主体,能够认识到“合作”“情境”等对于教学的意义更加深远,这也是将“互联网+”融入到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理论支撑。“互联网+”具有图文并茂、动静结合、视听同步等特点,为高中地理教学的创新带来巨大的帮助,教师从传统的演示者角色转变为“导演”,学生则既是观众与听众,也扮演者“演员”的角色。尤其是在多媒体课件的互动中,学生可以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延伸课堂教学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合“互联网+”,可以帮助学生打破被动学习的模式和时空的局限。学生可以在课外的时间浏览教学网站上的教学资源,这是学生巩固知识的一种有效途径。此外,学生还可以充分利用QQ群、电子邮件等方式与老师和同学们随时进行交流和互动,更好地掌握重点知识和学习难点。“互联网+”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中还有助于学生对地理情境的构建,学生自主地浏览地理学习的相关网页,获得大量的宝贵学习经验。这些方式都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构建多元的教学模式,延伸了高中地理教学。

二、“互联网+高中地理教学”的思路和实施过程

构建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生自身就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在教学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和执行者,首要的是帮助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在学习中体验到解决问题和收获知识的成就感。“互联网+高中地理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以学校的计算机教室为基础,充分有效地利用互联网技术,不断更新地理教学的要素,重构和优化教学模式,实现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升级。“互联网+高中地理教学”的实施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究为中心,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来更新教学的内容,具体的探究认知过程为“提出问题-探究并解决问题-共享知识-应用创新”,最后运用互联网的云技术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获得精准的反馈。

三、以“地壳物质的组成和循环”为例的实践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对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特征进行全面的分析,设计教学的内容并搜集相关的信息资源,设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正式导入新课前,运用互联网计算机教室将最新发生的火山喷发的视频展示给每一名学生,然后提出火山为什么喷发、喷发的物质是什么以及喷发后地表的变化等问题,既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也激发出对其的兴趣。

(二)小组探究———探究并解决问题

充分利用网站、QQ、微信等互联网手段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提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目标:地壳的物质组成、三类岩石的成因和分类、地壳物质的循环。地壳物质的组成是记忆性的基础知识,岩石的成因和分类以及地壳的物质循环是重点,学生如果能真正理解岩石的成因,那么岩石的分类和地壳物质循环就自然很好掌握了,因此,学生探究的主要问题就是岩石的成因,从而提出四个小的学习目标:玄武岩和花岗岩的对比,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化石的意义,地壳物质的循环。教师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分别发放岩石标本,要求其在规定的时间内归纳出知识目标并用图文进行展示。学生先对实物进行观察,然后利用互联网收集相关资料并分析整理,同时可用QQ和微信等进行交流讨论。网络上的信息非常丰富,为了避免无目的的检索,教师可以告诉学生一些相对专业的岩石相关的网站。

(三)成果交流———实现知识的共享

各小组将探究后得到的知识通过文字与图片的形式制作成PPT,向同学们进行展示,这既是成果的分享,也是互相学习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面对面交流或通过QQ或微信进行讨论。教师还可以在此时提出一些更有深度的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实现知识延伸的目的。

(四)评价反馈———实现精准教学

教师拟好相关试题并录入云服务系统,在学生交流后进行在线的测评,收集测评结果数据,建立学生的学业档案,实现个性化的精准教学。同时,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到学生答题的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较易出错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纠错和讲解。

四、“互联网+高中地理教学”的意义

利用丰富和前沿的网络信息有助于拓宽高中地理教学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网页、QQ、微信等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实现了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学生遇到问题后能够及时地解决,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互联网技术将教学过程进行了量化,实现了个性化教学,实现了教师的因材施教。将“互联网+”融入到高中地理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值得未来继续完善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颜雷.移动互联网在高中地理活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2]罗定.“互联网+”高中地理教学[J].地理教学,2016,(04):37-39.

作者:缪丽丽 单位:吉林油田高级中学

第二篇: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策略

【摘要】地理核心素养充分体现地理学科价值,也是学科的固有特点,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地理知识、最重要的地理能力以及最需满足个人综合发展所必备的地理思维。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关系到深化地理课程改革,探讨地理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策略意义十分重要,有助于教师树立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理念,从而重视地理学科的逻辑性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相结合,创设现实生活地理教学情境。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高中地理教学;有效性策略

引言

现阶段,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已成为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也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综合人才的重要方式。地理核心素养使学习者可以适时地从地理学的角度出发观察事物规律,合理地运用地理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在充分理解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基础上,教师应围绕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教学理念,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优化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地理素养的特点

(一)地理素养的终身性

地理核心素养是学习者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上形成的心里品格,对个体全面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地理的学习,学生可掌握诸多技能,如综合思维、地理位置、区域认知和人地关系等;另一方面,地理素养对个人未来发展有着长期作用,例如,地理素养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识图绘图技能、全球意识。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地理学科培养学生的四项能力已成为人们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不可缺少的技能。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下让学生学会必要的地理知识,掌握丰富的地理能力,有利于他们的终身发展。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地理常识是衡量一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

(二)地理素养具有渐进性

学科素养并非与生俱来,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质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考虑高中生的未来学习和发展,他们处于特定的学习阶段,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有所差别,因此,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经过特定的学习过程来改进完善,而且任何一个阶段都不是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终点。在渐进性培养核心素养过程中,应根据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地理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对不同阶段的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培养地理学科素养。

二、构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有效方法

长期以来,我们地理的学习是以考试成绩为最终导向,学生忽略了地理基础知识;课堂氛围过于拘谨,学生的活力不能充分绽放,新课程改革以来提倡将地理知识生活化,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将地理的思想融于生活当中,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部分同学进入高中后仍保持初中的学习状态,严重依赖教师,时刻跟随教师步伐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因此,教师应改变教学策略,摆脱传统单一化的教学模式,除了传授学生基本地理知识以外,更多关注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增长。以下将对高中地理课堂构建核心素养体系的有效方法提出几点建议。

(一)提高学生的地图解读能力

地图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是帮助学生记忆、理解知识的重要教学工具。现阶段的地图学知识应用相当广泛,既有传统的纸质地图,也有人们通过手机、导航常用的电子地图。地图视觉思维在课堂中的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地图图例,继而在理解地图含义的基础上利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交通线路分布”知识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地图中的各种交通线路,培养学生地理知识的应用意识和综合思维。

(二)地理空间思维的应用,使学生构建自己的地理模型

地理空间思维是在地图视觉思维的基础上,构建多维地理空间的一种思维方式。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特定区域的地理环境,由书本上展示的一维地理空间扩展到多维地理空间,即让学生在脑海中“还原”地理环境,将抽象问题具象化。例如教师在讲解“不同地区气候特征”知识时,就可以利用地形、气压带、海陆位置等,让学生在脑海中自主的构建自己的地理模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紧密结合,提高其知识理解效率。地理空间思维的应用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机械式教学模式的弊端,真正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三)地理空间思维观念与多媒体教学设备相结合

地理空间思维观念要求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形成地理思维,建立地理模型,但是,如果仅靠教师口头教授,教学效果仍旧不太明显。所以,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引入地理空间思维观念,就势必要和现代高科技教学设备相结合,通过展示、拆解地理环境,剖析地理环境要素,帮助学生快速建立地理模型,避免学生在构建地理模型时的盲目性。除了课堂上的学习,教师应积极争取有利教学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地理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地理实践能力,如:组织学生进行气象观测、天文观测或到当地天文台、地质馆、植物园学习。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即开阔了眼界又增长了地理知识,实践创新能力得到实质性的提升。

(四)创设地理生活问题情境

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地理思维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向学生渗透应用地理知识。生活离不开地理,地理来源于生活,本着应用地理知识服务于生活这一教学理念,将高中地理的学习融入现实生活,增强学生对人地协调观的认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熟悉场景出发,联系生活讲地理,地理问题生活化,促进地理知识的应用意识,增添地理学习的趣味性、参与性,如此才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和欲望。例如,我国的雾霾问题,从地理学科来看待这一问题,除了雾霾给我们造成的困扰,还应分析雾霾形成的位置与空间分布,雾霾的物质来源与人类生产活动之间的关系,通过考虑人地关系来思考减少雾霾的办法。

三、结束语

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地理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和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相结合,高中地理教师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切实提高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梦晗.基于中美高中地理教材比较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

[2]李金刚.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提高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3]郭永馨.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提问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作者:王伟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第三篇:高中地理教学问题及对策

摘要:新课改推行以来,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成效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但随之也暴露出了一些典型的问题,阻碍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进一步提高。对此,想要实现高中地理教学的持续高效化,则需及时找出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创新的策略解决问题,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最佳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地理;典型问题;问题;对策

新课改推行以来,对于高中地理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地理知识掌握的情况,更要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高中地理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必须遵循此教学原则。因而,必须彻底从传统的教学模式、理念等中走出来,采取创新的教学模式,这是提高教学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

1.教学理念未及时更新

地理课程中有较多难以理解的知识点,阻碍着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地理老师的教学理念也逐渐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是有些教学理念还未得到及时更新,比如说启发式教学,这是最新的教学理念,能通过对学生的适时点拨,培养学生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这是当前较多高中地理老师不具有的教学理念,之所以出现这种教学情况,就是因为老师还未彻底放开手让学生自主的去探究与学习。

2.重视结果教学,忽视过程教学

新时期的教学,需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获得知识,这样学生的记忆力才能持久,学习能力才能不断有所提升。但在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中,老师总是喜欢采取最简单的教学方式,即对相关知识进行简单介绍之后,直接将结果告诉学生,这样的教学过程,没有留给学生质疑或者理解的空间,自然会导致学生出现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导致教学成效较低。

3.评价模式不够多元化

评价环节是高中地理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与自信。但从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来看,较多地理老师总是将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标准,导致较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如果长期这样下去,会局限学生的正常发展,对于教学质量也会产生负面性的影响。

二、解决高中地理教学中典型问题的对策分析

1.合理运用启发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上文也有提高,由于老师教学理念的未及时更新,导致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被受到局限。对此,在新时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老师需要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合理地运用启发式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比如在学习《人口的数量变化》相关内容时,老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资料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各国存在的人口问题。并启发性的问学生,你们认为每个国家现在人口数量存在问题吗?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通过比较法,分析出不同国家存在的人口问题,也通过课本知识和小组讨论掌握了解决人口问题的对策。此外,老师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谁能告诉老师咱们本地人口的增长模式是怎样的呢?让学生主动在课下进入到人口调查与分析中,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

2.既要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又要重视组织实践活动

老师的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动手学习的过程,只有学生真正的动手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地理知识,让学生能灵活的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对此,老师在实际的地理教学中,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取知识,感受学习的快乐。比如在学习《工业的区位选择》相关内容时,老师在大概讲解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之后,可以给学生布置实践活动,让学生结合所处地区的实际情况,选择一处最适合建立工业部门的区位,以此来让学生从多角度来分析问题,根据工业部门的导向型(原料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动力导向型等),让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环境观,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

3.实施多元化的评价

多元化的评价能够及时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之处,让学生主动进行改善,促进学生健康的发展。新时期的多元化评价,不仅要重视成绩评价,还要重视对学生的参与活动情况、回答问题的活跃性、主动学习情况、合作学习情况等多方面,这样通过多角度的评价,才能够让每个学生全面发现自己学习中的不足,从而不断地完善自己,为自己将来顺利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总结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要将地理教学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找出来,及时采取有效的对策,优化教学模式、理念及方式,给予学生最好的学习指导,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道路上更好的发展,让学生养成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习惯及能力,这才是现代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邢春雷.高中自然地理重难点剖析———以人教版教材为例[J].绿色科技,2016(17).

[2]张立肖,白冬冬.《山水长安》在高中地理必修一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10).

作者:左秋生 单位:吉安市永新县禾川中学

第四篇: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培养策略

摘要:在地理教学中,地图是必不可少的一个辅助工具,也是地理学的一门语言,是高考考察的重点。本文将从地理图像的类型入手,就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重要性进行探究,并就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策略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读图能力;地理图像

一、引言

在地理学科中,地图和各种图像、图表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综合性等特点,有利于辅助学习者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的确,地理图像中包含了众多地理学科的知识点,比如地图包含了行政区、自然要素、气候要素、土壤要素等内容,还包括众多的地理规律,比如气候因子关联图、气压带风带模式图等。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使学生掌握除文字以外的地理学习方法,提高读图能力。

二、地理图像的类型

当前,各版本的高中地理教材中,无一例外,都包含着地图(比如人口地图、气候地图、土壤地图、交通地图、植被地图等)、地理示意图(比如高低压的形成与天气示意图)、等值线图(比如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地理统计图表(比如扇形图、柱状图等)和地理景观图(比如喀斯特地貌景观、火山景观图等)等图像,这是高中地理教材中主要的几种地理图像类型,这些图像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至关重要。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重要性

图像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有利于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进一步掌握,而且当前读图能力已成为高考地理的重要考核目标之一,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是有必要,且十分重要的。

(一)图像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

地理知识的传播与学习不仅仅是靠文字系统,还是靠图像来完成的,甚至可以说,图像与文字一样重要,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与语文、英语等学科不同,地理学科是需要运用大量的图像与图表来对事物空间分布、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等进行呈现,来表现大量的空间与时间信息,而且其形象比较直观,相对于文字而言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识记。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就是因为地图能够帮助学生更为直观、形象地认识地理,学习地理知识。

(二)读图能力已成为高考地理重要的考核目标之一

当前,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并且要“从地图中获取有用信息并形成结论”。现行的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地图所占的比重也是比较高的,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是比较关注的。基于此,高考地理也对学生的读图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生在高中地理学科的学习之后应该能够对各种比例尺的地图和地形剖面图有所认知和判读,同时要求学生要具有填图能力,要在地图上填绘重要的位置、分布区等;第二,学生要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之后,能够对各个类型的图像有所掌握,学会读懂和使用各种等值线图、示意图、社会经济统计图表等等;第三,学生要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之后,能够根据题目的要求来绘制简单的地理图标,并且学会对各图表进行分析。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卷中,对于读图的考查越来越多,所占分值也越来越大。

四、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策略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掌握读图步骤,识图析图;鼓励学生绘图用图,强化读图训练。

(一)引导学生掌握读图步骤,识图析图

1.看图

唯有帮助学生习得科学的读图技巧,方可使学生读图的正确率随之得到提高。当前,从国内高中生读图的实际情况来看,一些暴露出的问题需要引起广大地理教师的重视,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地理及其相关知识存在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严重不足的情况、对于地图上所标示出的图例、注记等的含义不甚了解、在读图过程中难以形成全局意识,因而惯常出现对地图片面理解的情况,有鉴于此,地理教师应当从下述几个方面作为改进措施:(1)帮助学生清除看图障碍。例如在一幅等高线图中,左下角和中央分别有山顶和湖泊,让学生根据图像判定下面几个选项:a.湖泊为咸水湖b.地势四周低中间高c.湖泊出现的原因最可能是断裂下陷d.水系为放射状分布。为化解这一问题,地理教师要先让学生从位于图中左下角位置的山顶着眼进行观察,从而领会到等线值将在山顶地形出现迁移的同时而出现同步递增的情况,如此便能够帮助学生领会到化解该问题的关键所在;(2)注意对读图顺序的正确把握。唯有掌握了正确的读图顺序,方才能够使学生读图的正确率得到保证。如面对洋流图进行读图时,正确的读图顺序应当为:由热带地区着眼开始读图,其后读至副热带地区,再后是极地地区,最后是副极地地区。此外,地理教师还应当使学生意识到,读图顺序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当结合地图的实际样式加以灵活地选择,如面对山脉图时,既可以选择方位读图法,也可按照地图中山脉的走势进行读图;(3)善于把握地图全局。地理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养成读图过程中的全局思维,以便使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不会忽略掉任何一个细节,如此将使学生逐渐养成完善的空间观。

2.析图

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领会到正确的读图技巧之后,此时,教师应当着手提升学生分析地图的能力,以便使学生通过对地图中所涵盖的相关信息的综合分析,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路。例如,教学气压带与风带的相关内容时,学生对于气压带与风带的分布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其形成原因则并不是很理解。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图像的能力,使学生对于形成原因更为清晰地了解,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理解和运用基本原理。教师应引导学生挖掘图像中包含的基本原理和地理知识,研究地理知识的变式,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根据已经学会的知识去解决新的问题。例如学生如果对亚洲西南季风的形成原因有充分理解,就能够很容易地理解澳大利亚西北季风形成的原因;(2)帮助学生完善知识体系。具体而言,地理教师应当通过复习等知识点回顾的方式,帮助学生实现对先前习得知识的系统梳理,从而让学生的知识体系得以完善。如地理教师要善于帮助学生回顾其在初中时期习得的相关地理知识,并依托这些知识为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地理知识学习奠定基础。

(二)鼓励学生绘图用图,强化读图训练

为切实提升学生的地理读图能力,地理教师还应当在教学环节中为学生创设实践契机。通过系统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开展,将使学生对于地图所承载的知识内涵形成深刻地记忆与领会,从而帮助学生能够将习得的地理文字知识转化为地理图像知识。为此,地理教师应当从教授学生绘制地理图像简图的方式着手,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地图制作的基础知识,从而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地理综合素养。

(三)地理教学中注重图文结合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以文释图,以图释文,做到图文结合。

1.以文释图

地理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通过文字和语言的形式为学生讲解相关地图知识,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地图知识的有效消化与理解。考虑到一些地理图像所承载的信息量过大,教师应先让学生了解图像的名称,使学生对于图像的类型有所了解和明确,如等值线图(等高线图、等温线图等)、地理景观图(喀斯特地貌景观、火山景观图等)。此外,要熟悉图例,因为图例是图像内容的语言,它可引导学生明确图上的符号、代号、注记和比例关系等内容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如:常见的图例符号(如行政区界线、山峰、天气、矿产符号等)。最后,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的体例安排,带领学生对地图展开有重点地观察。

2.以图释文

所谓的以图释文,乃是要求地理教师应当善于利用地图作为教学素材,实现对一些地理知识点的讲解。借助这种教学模式,将依托地图的直观性特质,使教材中以往一些通过文字形式或语言形式难以使学生理解的知识内容变得简单易懂。例如,学习地球公转的角速度与线速度时,学生很难理解这一知识点,也难以识记。因此,教师可以以图释文,绘出简单的示意图,根据示意图学生便可以更为轻松、直观地理解这一知识点。这样处理教材,既降低了知识难度,又便于学生深刻地理解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相互关系。

五、结语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主要知识内容之一。有鉴于此,地理教师应当注重强化读图教学,帮助学生养成和掌握正确的读图技巧、读图理念,并借助一些教学实践环节,提升学生对地图相关知识的领会与运用,如此,将提升学生对于地图的领会能力,进而使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更加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

[1]李玲.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训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2]黄师刚.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2):126-126.

[3]韦毅.高中地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J].学周刊,2012(17):28-28.

[4]王建华.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3(12):61-61.

[5]陈华春.浅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J].新课程学习:下,2012(10).

[6]赵金秀.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4(8):175-175.

作者:吴婉晖 单位:广州市花都区教师进修学校

第五篇:高中地理教学情境的创设

摘要: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有效衔接,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是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师能力的最大考验。用学生生活中的体验、现象教地理,创设关联学生生活的地理教学情境对地理课堂有重要的、积极的影响,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精神和实践方面有重要意义。文章立足中学地理教学实践,就基于关联学生生活的高中地理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提出几点看法。

关键词:高中地理;关联生活;教学情境

一、地理教学情境创设的理论基础

(一)情境认知理论为地理教学情境的研究提供了心理学理论基础

情境认知论认为,知识存在于个体和群体的行动之中,随着个体参与到新的情境之中进行协商,知识就产生了,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就像语言的发展,发生于真实情境之中不断发展的利用知识的活性之中。情境论认为:“知识是情境化的,并通过活动不断向前发展。”[1]情境性和社会性是学习的基本特征。因此,要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就要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地理教学情境的创设提供理论支持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建构过程,学习者在这个过程中,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辅助条件,去建构新的思想和概念,而当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不足以建构新的思想和新的概念时,新旧知识将有一段距离,这个距离就表现为问题”。[2]思维始于问题,真正的教学活动应该从教师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身对新知识的认知需求。新课程提倡学生要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也因此,“创设课堂情境—学生自主学习—师生总结评价”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纳运用。

(三)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为关联生活地理情境创设的提出奠定基础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能促进社会进步,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教育本身也应该是一种美好的生活过程。在生活的情境中进行教育,能扩大并启迪学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想象。“社会生活本身的经久不衰需要教导与学习,共同生活本身也具有教育作用”[3]。

二、创设关联生活高中地理教学情境的意义

(一)学科特征的需要

人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人类与地理环境如何协调发展是高中地理学习的核心思想。学习地理最主要的目的应当是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环境,认识人类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关系。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如果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环境,那地理学习就只能是纸上谈兵,违背新课程要求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学生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了。

(二)促进学生发展的需要

21世纪培养的应该是具有坚强人格和自我发展意识,能不断自我学习,创新、实践的时代新人。地理学科综合性、时代性强,高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自我学习能力,教师在平时的地理教学时,应该指导学生学习富有生长性的地理知识,让学生获得充满智慧的策略性知识的自学能力。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获得这种能力呢?最好的方法就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创设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在生活中学习地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关联生活的教学情境进行地理教学。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加愉快,让学生更主动地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不断形成生长性的知识。立足生活,创设一定的生活情境,把学生生活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之类的需要带到一定的情境中,把抽象的文字知识点转化为具体的点滴的生活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全身心地投入学习。[4]

(三)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生活日新月异。如何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社会生活有效衔接,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这是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师能力的最大考验。创设关联生活的地理教学情境是新课程理念下有效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学以致用的有效途径。教师想要有效创设关联生活的教学情境,适应时展的需要,先要对教材知识有深刻的认识,对身边生活、对时展有全面的认识,教师首先得是一个关注生活、关注人类生产活动与环境关系的人,同时教师还得先做到自己能够学以致用。这些要求成为推动教师自身发展的动力,有效、高效的创设关联生活的教学情境新时代下教师实现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创设关联生活的高中地理教学情境的策略

(一)创造性的组织教材内容

中学地理教材有多种版本,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不仅仅是教教材,而更重要的是要用教材教。教材所能呈现的信息是有限的,无法及时反馈时代生活的信息,可能会出现教材中所举的一些例子,对当代中学生来说,他们并未体验过,无法深刻理解,这时,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一些关联学生生活,紧跟时代的教学情境就显得尤为重要,可以帮助学生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教学案例1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在这一节的学习中,笔者从同学们身边的生活环境——厦门入手,展示厦门市建设用地规划图(如图1)来创设教学情境。厦门是学生生活的城市,从学生生活中有体验的情境出发,让学生通过读图,将身边感性的认识做一个理性规律的提升,有了这一教学情境,再通过问题设置“商业用地主要集中在哪里?为什么?”由简单到复杂,逐层引导学生总结出各类功能用地的布局特征及原因。而教材中该节内容的组织,则采用先文字说明,再辅助图2.1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距离的方式。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可以灵活一点,采用学生生活中的情境来教学。

(二)运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地理学科综合性强,实践性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关联学生生活体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刺激学生主动学习。教学案例2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学情境创设自然地理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难,抽象。而高中地理学习阶段,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地理现象、地理事实,还要求学生掌握地理过程。因此,在必修一的教学中可以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创设详实、直观的地理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如在讲解热力环流这个知识点时,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课堂上,笔者采用播放教材第29页活动——实验的视频,让学生直观认识热力环流的过程,并通过实验总结热力环流的成因、原理。通过这一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依据实验过程主动思考,积极总结热力环流的成因、过程、结论,突破教学难点,为后面大气的水平运动等知识点的学习奠定基础。教学案例3必修一第三章洋流的成因——主要是盛行风这个知识点的学习,笔者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创设教学情境。在玻璃缸中装适量水,水中放一些有颜色的会浮动小孩塑料玩具,准备一个电吹风,让学生观察在电吹风吹出的风的作用下,水中的浮动玩具怎么运动,从而让学生直观的掌握盛行风是洋流运动的主要动力,并掌握风作为动力下的海水怎么流动。教学案例4必修二第三章“农业的区位选择”如何理解区位的概念,笔者采用学生曾经玩过的QQ游戏,可以通过活动——QQ农场(图2),开展讨论:假设学校建一个二中农场,让大家管理,为你们提供一下作物种子,你会选择种什么?为什么?学生反应很热烈,热烈讨论了该选什么种子,为什么。从学生的讨论中分析,他们在选择种子的时候都考虑了哪些因素,由此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案例5必修三第四章第一节“工业的区位选择”学生没有工厂实习的经验,也比较少人去工厂参观,在平时的电视节目中也比较少看到工业的生产流程,所以学生虽然知道我们所使用的产品是工厂生产出来的,但怎么生产,需要投入哪些要素并没有感性的认识。因此,在上课之前笔者用工业的流程视频——“薰衣草精油的生产过程”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工业的生产流程有一个简单了解,并通过问题:如果让同学们建一座薰衣草精油生产厂,大家会选址选在哪?通过学生活动,让孩子对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自觉的认知。

(三)利用各种大众传媒

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多媒体、网络改变世界。迅速普及的网络、多媒体文化蕴藏着丰富的地理课程资源。教学案例6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产业的转移》笔者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引用了当时社会上很热门的“乔布斯与苹果”的一则新闻,通过新闻中图文并茂的方式让学生对苹果这一企业将手机外壳的生产这一环节转移到中国的河南等地生产,在这种产业转移的同时,也带来了污染等问题。视频播放完毕,学生对产业转移的原因、影响、规律就能很好的了解了。教学案例7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常见的天气系统》在课堂教学时,笔者截取了手机中“墨迹天气”中一周以来的天气预报,在学生非常熟悉的看手机天气预报的活动中开始了锋面的学习。教学案例8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的影响》在这节涉及其商业网点的布局原则这个知识点的学习时,笔者利用厦门同学都很熟悉的两个商业网点——沃尔玛和麦德龙进行比较,通过它们的选址比较,让学生明白商业网点的两个选址原则,大型的批发超市一般选择交通最优的地方布局即布局在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而一般的超市百货则选择在市场最优的地方布局即人流量大的市中心。知识的学习过程其实是一个个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关联学生生活的课堂情境的创设对于高中住宿学生而言更有意义,由于高中阶段很多学生寄宿,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有限,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的创设可以丰富学生对社会、生活的认知,并在情境中设疑、质疑、释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高文.情境学习与认知[J].教育发展研究,2001(8).

[2]巩子坤,李森.论情境认知理论视野下的课堂情境[J].课程•教材•教法,2005(8).

[3]〔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庄作齐.让地理教学生活化[J].宁波大学学报,2004(3).

作者:陈梅婷 单位:厦门第二中学

第六篇:高中地理教学学生识图能力培养

【摘要】地图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图是地理学习的关键环节。本文简要分析了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识图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了提高学生这一能力的可行策略。

【关键词】地理;识图能力;培养

地理是高中阶段较为重要的一门学科,对学生的综合成绩有很大影响,而地图是地理学科中的一个关键因素,地理学习的核心就是对地图中信息的读取和处理,只要学生拥有足够的识图能力,地理学科的学习效果就有所保证。然而,高中地理学习的现状是学生自主读图能力欠缺,对图中信息的处理不够彻底和完善,最终导致学生的地理成绩不理想。如何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是高中地理教学工作者长期研究的课题,也是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效果的关键所在。

一、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识图能力的意义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掌握较高的识图能力,通过对地图信息的自主处理读取图中相关信息,进而完成答题过程,因此识图能力是学生地理学习的基础保障。等值线图是高中地理种族关键的图形,因为通过读取等值线图提供的信息能够获取更多的地理情况,有助于学生对整个体面的理解,所以等值线图的教学是高中地理最关键的教学内容。并且地理等值线不仅可以用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上,也可以应用于其他领域。新课标明确要求,要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主动读图识图的习惯,训练学生自主获取图中信息并加以合理处理以获取更多信息,引导其使用地图提高地理学科素养,解决地理问题。由此可知,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是最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策略

培养学生主动使用地图读取相关信息的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并且识别地图的能力也对日常生活有所助益。对地图信息进行处理并加以合理分析是对高中生的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教师在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时需要采用合理的策略,用正确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1.以兴趣为引导,增加识图趣味性

高中阶段的学生普遍处于逆反心理严重且好奇心强的年纪,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极强并且对传统思维存在很大怀疑性。这虽然会造成教师进行管理和管教的困难,但这一特点同样能够帮助教师对这一阶段的学生进行顺势教育,即顺应学生的思维方式,使用学生能够较快的接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高效学习。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不仅仅只是将学术知识进行搬运,而是要彻底掌握一门技术并将其应用于生活实践。在地理学习方面,就是指学生能够灵活运用试图技巧和方法处理生活常见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改变教学策略,使学生真正掌握识图能力。而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就是开发地理视图的趣味性,以兴趣为引导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例如,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将地图由平面、黑白、文字等单一的枯燥形式转换成有趣的新形式,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地图识读的兴趣。

2.训练学生习惯性的读取图中信息

识图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习惯,教师若能培养学生养成见图识图的习惯,那么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会在无形之中得到提高。由于高中地理知识无法避免重复和循环的模式,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难长时间维持,这就需要用习惯来维系学生对地理地图信息的读取与分析。习惯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就需要教师在学生接触地理之日起就不厌其烦的带领、引导学生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地图进行识别与分析。另外,在培养学生养成识图习惯的过程中适当的鼓励是支持学生坚持下去的动力之一,教师要用合适的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不断进行地图分析,用肯定行的评价予以学生成就感,久而久之,学生识图的习惯就会养成。之后还需要教师继续帮助学生维持这一习惯,因为高中学生的自制能力还比较薄弱,需要教师时时的教导与督促,否则长期努力的结果就会功亏一篑,习惯最终分崩瓦解,不利于更高层次的知识学习。

3.增加学生动手绘图频率

学生识图能力的提高除了反复训练学生进行地图识别外还可以通过使学生自己动手绘图或者默画地形图的途径进行。我国自古就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俗语,学生默画地图是增强学生对重要地图记忆的最有效措施,反复默画能够一次次提高学生对图形的记忆精确度,也能在绘画过程中加深学生对图形的理解。另外对一些课本会话较少的地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字描述将地图再现出来,双向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由于学生的思维各不相同,所胡画的地图也各不相同,教师将学生作品进行课堂展示技能活跃课堂氛围,又能无形中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

4.教授学生图形处理的技巧

地理地图的信息的读取、处理和分析都讲究方法和技巧,教师将常用的处理技巧传授给学生并使训练多加练习应用是提高学生识图能力的有利辅助手段,例如切图法处理地理区域图的最常用技巧,教师训练学生使用这一技巧处理图形不仅能够极高学生的信息获取率还能增强学生的信心,对学生维持学习热情有很大帮助。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识图能力是高中阶段教师教学的工作重点,也是整个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关键,教师需要用适当的策略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提高地理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孟宪雷.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识图能力的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33):82-83.[2017-09-03]

[2]赵金秀.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4(22):175.[2017-09-03]

作者:韩炀 单位:宝应县曹甸高级中学

第七篇: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运用

摘要:在素质教育理念发展的带动下,高中地理课堂积极开展的调整与改革,以努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随着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学手段被应用到地理课堂上,并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思维导图就是其中之一,它可以有效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文中将对思维导图的意义与作用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方法。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地理教学;运用

思维导图是一种具有创新性、实效性的教学手段,其优势在于表达直观、展示效果好、适应性强等,在地理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与意义。与其它学科相比,地理学科的知识点繁杂、涉及领域广阔、知识结构复杂、信息量大,因此学生在学习中极容易陷入误区或与到问题,此时教师如果不能引导学生以有效方法展开学习,学生就有可能丧失对地理的学习兴趣,这对其素养的综合发展来说是极为不利的。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些问题,对此展开探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思维导图的意义与作用

在地理教学中,思维导图的教育形式为象征教育与引导教学,它可以对教学内容予以分解,并进行进一步的整合,使散乱的知识能够形成直观、形象、完整的体系,这种体系是初级的知识框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将知识点以及相关内容补充完整,最终形成教学构图,将抽象的知识点立体、完整的展示出来,思维导图在推动学生创造能力、理解能力、认知能力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地理教学中能够极大地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思维导图可以将教学中的重难点知识用不同的图形、颜色、符号表示出来,凸显出各知识点在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丰富多样的色彩与图形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对知识点产生深刻的影响。思维导图的应用能够使课堂得到有效的创新,让课堂上形成轻松愉悦的氛围,避免学生产生压抑、排斥等不良心理。同时思维导图的应用也实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维护,知识框架的补充等完全由学生自主完成,此时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地理素养等都将得到有效的提升,而思维导图的构建也会呈现出明显的个性化特征,使教学更加具有实效性与针对性。

二、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一)利用思维导图开展课前预习

预习是课堂有效展开的必要前提,教师应当深刻意识到这一点,由于高中地理课所涵盖的知识量较大,因而让学生展开预习是十分必要的,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前掌握知识的脉络,并简单构成知识结构,通过思维导图,学生在预习当中的自主性与有效性将极大的增强,学生需要根据教材中的内容,自己画出知识导图,这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地理素养的发展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当学生自主构建出大致的知识结构之后,其学习的自信心以及成就感都将极大的增强。例如在《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这一课的预习中,学生就可以将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进行对比分析,画出相应的思维导图,结合自己的理解,简单了解二者在区位因素等方面的差异性,各自的一些特点,就可以让学生很好的对知识的结构进行把握,以便于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

(二)利用思维导图开展课堂教学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也需要对思维导图予以有效利用,让学生能够独立绘制思维导图,将知识结构体系补充完整,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性以及课堂参与度将极大的增强,他们的思维将得到有效的激发,这将有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的学习和以后的复习提供更多的便利。在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学生能够产生正确的认识,并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等方式对学生的思维予以驱动,让学生耳、脑、眼、嘴都可以被有效调动起来,让学生边思考、边交流、边绘制,此时学生与学生的思维、学生与教师的思维都将发生有利的碰撞,继而推动新想法的产生,促使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会利用不同的颜色与图形标注出教师强调的重点内容,这有利于学生区分关键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利用思维导图衔接新旧知识

高中地理知识虽然较为繁杂,许多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但是大部分知识点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某一课知识点间的关联,也要让学生掌握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此时,教师就必须将思维导图有效的利用起来。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并未完全成熟,因此他们很难发现隐藏着知识点背后的规律,教师需利用思维导图对其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将新、旧知识联系到一起,扩大知识体系的规模,提高知识学习的系统性与完整性。例如在“区位因素”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区位因素作为出发点,然后通过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让学生结合农业区位因素的特点和分析方法,对工业区位因素进行分析,比较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使区位知识结构可以有效建立起来,进而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思维导图作为一种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手段在提升地理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能够使复杂、凌乱的地理知识变得清晰、有序,能够凸显出重难点内容,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对思维导图的应用予以关注,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展开课前预习、应用思维导图开展课堂教学,并利用其衔接新旧知识。让思维导图可以贯穿教学的始终,使其作用可以最大化发挥出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提高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崔小明.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7(08).

[2]罗红宝.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7(57).

[3]王业超.思维导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06).

作者:赵凯峰 单位:乌兰浩特一中

第八篇: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发和运用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高中教育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地理是高中阶段的重点学科之一。传统地理课堂理论性极强,教学内容与形式相对枯燥,学生的兴趣不强,教学效率不高。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微课被应用到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工作中,文中将对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发的意义进行分析,并提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微课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微课;高中地理;开发;运用

微课在构建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得以提出,其在课堂上应用的目的在于实现移动学习或者在线学习。微课的时间通常不超过十分钟,教师要利用有限的时间达成教学目标,让学生对重难点问题有明确的理解。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当中的应用符合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了提升课堂效率,教师应当明确微课的特征以及高中地理课堂的基本特征,将二者有效地结合到一起,促进课堂质量与效率的有效提升。

一、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发的意义

首先,微课具有传统教学不具有的优势,能够提高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积极性。传统地理课堂以教师的单方面的讲述为主,内容枯燥,理论性较强,学生很容易产生无聊或厌烦的感觉,教学工作并不能达到理想状态。而微课则能够对学生的视觉与听觉进行调动,通过对学生的感官刺激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有时,微课能够辅助课堂形成生活化的情景,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更具吸引力。其次,微课有利于推动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教师是微课开发者和传播者,在微课教学的开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担任着组织者与引导者的角色,为了提高微课的质量,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挖掘,将有效的资源整理到一起,然后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制作微课视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对教材的认知与理解、自身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微课制作能力等都将得到极大程度的提升,最终使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得到有效发展。最后能够使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与传统四十分钟左右的课堂相比,微课对重难点知识的把握更为准确,其内容更为集中,主要研究某一具体的问题或者知识点,学生在观看微课时能够准确把握关键点,明确课堂学习的重点所在。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重复观看关键性内容,这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来说是极为有利的。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微课的运用策略

(一)明确课堂任务

由于微课的时间极为有限,为了提升课堂教学的实际质量与效率,教师应当对课堂任务予以明确,找到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与难点内容,然后制作相应的微课课件。教师应当保证学生在十分钟之内的时间里,能够理解并掌握知识点。知识点的选择应当慎重,既要是教学任务中的重难点,又要保证不能过于复杂,繁杂的知识点无法在十分钟内讲解清晰,反而会增加学生在认知与理解上的难度。这对教师的基本能力与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应当具备择取知识点的能力。

(二)找到关键点制作微课

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难度较高,且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尚未完全成熟,他们很难理解深奥的地理知识,长期持续下去,课堂质量与效率将极大的下降。微课的应用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课堂现状,降低教学难度,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还应当找到关键点,利用关键点制作微课,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例如,教师可以将复杂的知识点与生活实际结合到一起,利用生动、具体的情景引发学生的共鸣;也可以将社会热点、社会现实与知识点结合到一起,让学生深刻意识到地理知识在社会生活中应用的必要性,让学生有意识的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问题,并通过实践提高自身的地理素养。例如在讲农业区位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就可以根据当地农业生产的情况制作微课视频,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析当地农业生产的种类以及相应的区位因素,这能够加深学生对农业区位知识的认识与理解。

(三)进行微课交流与分享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共享成为可能,微课的时间短、内容少,因此占用的空间也相对较少,无论是上传还是下载都可在短时间内完成,操作极为简便。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将课堂进行有效的拓展,一方面是内容上的拓展,有时一节课会出现多个需要学生掌握的重点知识,此时教师可能没有时间或精力准备多个课件,此时,教师就可以从网络上找寻优质资源,将其引用到课堂上,丰富课堂内容,提升课堂效果,另外,教师也可以为学生介绍优秀的微课资源网站,让学生在网络上自主进行学习;另一方面是形式上的拓展,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学形式不再局限于课堂,可拓展到课下,学生可将资源离线下载到电脑或手机中进行学习,也可以直接在线观看与学习,时间与空间均不受限,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教学的灵活性较强。而课堂上,教师就可以集中讲解重点与难点知识,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其它次重点的知识则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自主探究学习,这个过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在学习当中的积极性,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展开奠定良好基础。

三、结语

地理是高中阶段的重点学科之一,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教学形式与方法,以改善课堂效果。技术的发展使得微课得以在地理课堂上广泛应用,微课具有时间短,内容精炼等特征,在提升课堂效果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明确课堂任务,抓住关键点设计微课,并利用微课进行知识的共享与交流。

[参考文献]

[1]白生鹏.论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开展[J].新课程(下),2017(07).

[2]宋孝朋.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发和运用的实践研究[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7(05).

[3]周营营.微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分析[J].知音励志,2017(02).

作者:韩玉清 单位:乌兰浩特一中

第九篇: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创新

摘要:新课改对高中教育教学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高中地理教学,促使其在教学方法及理念上不断创新,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所增加,能够最大限度改善以往地理教学存在的弊端,优化课堂教学有效性。本文中具体分析了在新课改的推动下,高中地理教学教学方法的创新,然后提出具体的教学策略,以期达到最理想的教学状态。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创新

教学方法创新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新的教学表现,这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是非常有利的因素,学生能够从中学到地理知识,并且能够感受到地理教学的良好氛围,必然能够增加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地理素养。文章以当前高中地理教学方创新作为切入点,概述了高中地理教学方法创新的主要策略,谨以此为后续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案例教学法

高中地理教学方法的创新秉承新课改的宗旨,目的是为了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改善落后的教学模式,提升高中地理教学的总体效果。案例教学法是借助相应的教学案例辅助教学,以期能够与学生形成思想共鸣,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完善教学过程。针对高中地理教学而言,选取案例教学法是教学的需求,因为地理知识相对学生而言具有极大的学习难度,所以必须借助案例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带动课堂教学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借助案例素材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是当前教学的重点所在。而对于案例素材来说,教师需要从多个层面深入分析案例素材的内涵,然后搭建案例运用的平台,将案例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得以广泛流传,构建案例教学库。为了确保案例在实际应用中的效能,教师需要从多个渠道去获取案例素材,比如:与城市环境、地质矿产等部门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从而为教学提供更为全面且可靠的案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钻研案例素材,从而为教学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这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极大的促进功效,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例如:地球运动教学中,并没有介绍地砖偏向力知识内容,但是这一知识点又非常的重要,对于后面大气运动、洋流等知识内容,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联系教学实际需求适当予以教学补充,由此能够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问题情境教学法

高中地理知识是一门难度比较高的学科,许多地理知识的重点、难点部分,学生很难掌握,特别是针对一些自然地理知识,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极大的障碍,这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升是非常不利的因素,因而,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问题情境教学法是将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让学生获得比较真实的知识体验,然后通过问题形式对学生展开教学,这样能够提升课堂教的氛围,学生也能够从中受益匪浅。按照新课程的最新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应用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更好的应用地理知识。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极好的体现,促使学生形成地理应用意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例如:教师在进行“正午太阳高度角规律”教学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形式加深对学生的认知,比如:一座楼房,属于北楼,在其正南方40米位置,需要兴建商品住宅楼,即南楼,要使北楼朝南的房屋在全年之内都能被太阳照射,必须对北楼高度做限制,应该怎样做?这一情境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而且很多学生都很熟悉,这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吸收他们的兴趣,他们纷纷从各个知识点着手进行分析查阅资料,通过本地经纬度,然后借助正午太阳高度角,从而计算出满足南楼最高高度。问题情境教学法可以让教师通过具有趣味、开放性的问题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引导,在学生知识水平的范围内,由浅入深的进行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不断地深入思考和探究,既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又可以促进学生充分的思考,活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直观导入法

地理教学中,教师的导入策略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正所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而对学生采取良好的教学导入法也能够增加学生的兴趣,这对于后续的课堂学习也非常有利的因素。直观导入法相对于其它的教学方法更加的简单、容易操作,高中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通过借助具体实物、地理模型、地理标本、地理图片等等,再引导学生进行仔细的观察、分析,从观察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从而引出新知识的教学导入方法。比如在进行“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变化”的教学的时候,按照课程标准要求,结合相应的实例,继而分析地表形态变化内外因素,因而这部分教学内容的导入应该放在举例上,在教学导入过程中,教师借助地貌景观图片,予以直观教学导入: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循环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地貌景观图,如风蚀蘑菇、云南石林、背斜谷等,然后设置问题情境,上述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探讨,进行归纳、总结,自然的导入新课。通过直观的导入方法,不仅能让学生有直观、形象的印象,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结语总体来说,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知识教学必须要优化教学方法,这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快速吸收消化所学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有效应用地理知识。本文中简要概述了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能够获得更为全面的地理知识,提升他们的知识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赵良璋.基于参与式教学方法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05):220+222.

[2]王海虹.论新课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赤子(上中旬),2015,(10):173.

[3]农志辉.新课改下高中地理学习障碍分析及对策探讨[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教学研究),2013,(02):74.

作者:康翠萍 单位:乌兰浩特一中

第十篇: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

[摘要]在学校教育中学科的独特价值在于育人,在于学生的发展,而不在学科知识自身的创造和突破,学科应具有丰富和发展学生生命的意义。德育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下的品质与道德,与学科教学的育人价值十分契合,因此在学科教学中渗入德育教育显得势在必行。本文立足于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提出德育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方式,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德育育人功能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趋势下,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时代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符合未来社会需求的人才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准,同时还应当拥有符合社会整体价值观的道德素养和人格品质,保证其能够运用自身能力进行于社会发展有益的事业。因此,学科教育的育人功能亟待突显,保证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知识技术的同时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成为社会的精英和国家的栋梁。高中地理学科中蕴含丰富的人文因素和道德内涵,其教育目标旨在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因此将德育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渗透是突显地理学科育人功能的绝佳举措。

一、寻找教学内容中的德育素材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前提是寻找地理学科内容与德育主题的联系,实现二者并行的相关教学、相辅相成。比较直观的办法是当教学内容进展到适当阶段时,教师在授课时灌输道德观念,比如在环境与发展部分、资源部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和发展观念。然而这种方法一来有些牵强,显得刻意,二来并不能保证德育教育始终伴随着地理学科教学,难以真正贯彻,因此教师应当寻找更加系统而全面的教学方式。比较理想的方法是面向高中地理整体教学素材内容进行德育目标的建构,并细化于每一个章节,也就是面向每一册教材提出相应的德育目标和计划,并分配到每一章、每一节乃至每一个课时,使德育教育和学科教学并行展开。比如在“必修一”这一册,整体教学内容围绕地球在宇宙中的处境及其内部环境构造来展开,因此可以建立一个整体德育目标——热爱家园。在这个整体目标的基础上,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针对不同章节分配不同的德育支目标,比如在“宇宙中的地球”这一章,以树立学生的宇宙观为目标,然后细化到每一节“地球在宇宙中”灌输群体意识,使学生明白即便是地球也是隶属于某一群体并无法真正独立存在的,它在群体中发挥着自身的作用同时也受到其他成员的影响,类似于学生们在学校里,同样不可孤立存在,应当具备群体意识和集体观念,才能满足自身的良性发展。这种方法可以使德育教育和地理学科教学深度结合,成为统一的整体,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树立相应的道德观念和品德素养,以顺畅和谐的方式发挥学科教育的育人功能,实现德育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真正渗透。但在具体实践中面临的困难是如何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建立切实有效的德育目标,使之与学科内容相互映衬。这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和德育宗旨进行深入理解,以较高的教学素养来进行教学是对教师综合水平的一项挑战。

二、教学方法的综合调整,融合德育内容

当教学内容融入了新的元素,可想而知的是教学方法必须要随之进行调整以迎合全新的教学方式,因此教师需要挖掘最适当的教学方法,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授课方式以单向性、口头讲述的形式来进行,在讲解知识点方面比较适用,但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就显得力度不足。我们可以观察当前的德育教育现状,并不设置独立学科,基本由校长、教导主任、班主任以讲话、班会等形式来进行,然而效果并不显著,这说明口头灌输的形式并不适用于德育教育,应当寻找全新的实现方法。社会其他领域对传统道德的推行方式,基本上以实例的形式来进行,因此结合学科的育人方向,我们可以进行参考,采取同样的教学方式,但需要借助一些现代化的教学资源。比如在讲解“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节时,教师不妨使用多媒体教室,在灌输环保观念时播放相关的环保视频,以视觉化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带动学生的理解倾向,使他们重视环保行为的意义和价值及其与自身处境的关系,真正建立起环保意识,以保护生活环境为责任。这种方法算是比较直观有效,操作便利,在地理学科教学中进行运用也较为恰当。同时,在授课时间之外,学生进行课下练习的时间也是地理学科教学的重要过程,虽然教师在此时不充当主要角色,但依然可以渗透一定的道德观念,发挥学科的育人功能。比较简单的方法是鼓励学生互帮互助,不以“敌视”的态度来影响学习氛围,造成恶性竞争趋势,倡导学生树立集体观念,团结友爱,不仅有利于学习,对于他们今后面对社会生活也有一定帮助。但具体实现方法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掌握,需要教师依据个人的教学经验来进行指导。

三、改革学科考核标准,设立德育评分

既往的地理学科考核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衡量标准,因此就难免使学生产生以应试为目的的功利学习态度,所以要真正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功能还需要在考核标准上进行科学有效的改革。值得参考的方法是在考试成绩的基础上加入德育评分,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综合评定,深化德育教育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然而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是德育评分本身的考量依据,也就是根据哪些因素来对学生的道德水准进行打分。我的建议是在地理考卷中加入开放式简答题,以学科知识内容为基础,让学生以自己的观点来阐述答案,从中衡量学生的道德水准。比如在“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这部分内容中,出题人可以设置一道简答题,让学生针对目前一线城市的人口状况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考量的标准是学生对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的理解,同时可以从中透视学生对个人发展需求和现实情况之间的衡量与价值取向,鉴别学生的德育水平,从而给出相应的评分。当然,德育教育并非学校教育的主体目标和硬性要求,原因在于道德本身不同于知识技能,并非学校教育所能确保贯彻的个人素养,它的形成还与学生的思想状况、经历情况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在考核中对学生进行的德育评分未必足以代表学生真实的品质,只是针对地理学科本身的育人价值而做出的考量,也就是立足于德育教育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的渗透而进行的综合考量,在现阶段的教学实践中算是切实有效的措施。综上所述,高中地理学科的知识内容具备很明显的育人价值与倾向,其本身涉及到资源、环境、人口等因素的知识都与社会生活和时代样貌息息相关,所以将德育教育与地理学科教学结合进行对于高中学校教育整体目标而言有很大意义,值得积极尝试与探索。同时,就学生个人发展而言,通过德育教育来突显地理学科的育人功能对于学生的个人综合素养和整体精神样貌的提升也有明显帮助,在观念意识层面上促进他们成为于社会有用的综合型人才。因此,教师应当努力挖掘德育教育在高中地理学科教学中的最佳渗透方式,保证教学工作整体过程日趋有效和完善。

参考文献:

[1]陆林,卢世伦.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研究[J].泸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

[2]何珊.德育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实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5.

作者:王明友 单位:广东省深圳市观澜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