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学地理教学研讨(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近些年来我国的教育体制不断完善,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也在不断发生着改革,但是中学地理教学的现状却不是非常理想。探究其原因,我们可以从中发现,导致出现这个教学现状的原因是老师在教学中没有帮助学生培养地理观念,没有引导学生在学习地理中形成正确的思想,没有使学生在解答地理问题中掌握高效的解题方法。本文主要论述了当今中学地理教学的现状,分析了出现这种教学现状的原因以及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地理思想的方法策略。
关键词:
中学地理教学;思想方法;初探
1中学地理教学的现状
1.1老师缺乏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
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导,这使中学的地理老师不能深入透彻的理解地理教育的观念。经过查看相关老师的教学方案,我们发现很多地理老师都是过于笼统的理解地理观念。我们把老师对这个观念的理解分为了两大类:第一类主要是关于学生的学习层面,主要是“通过分小组讨论的形式,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通过实践探究活动,激发学生们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地理课堂中”;第二类主要是关于在地理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这些理论观点看似准确,但在学生身上是不是真的能适用?这都需要我们进行思考,况且老师在实际教学实践中也并不是真正的重视这些理论观念。
1.2未真正落实地理观念教育:
地理老师不仅十分认同地理教学观念,而且确实把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都写在入了教案。可是,当老师一走上讲台给学生讲课的时候,老师关注的重点反而是这节课的知识难点和重点,反反复复强调的也是这节课的难点和重点,并没有把地理观念教育渗透到课堂中。在学校组织的一些公开课程中,老师们往往会非常重视有关地理观念的教育。可是,地理观念教育的表现形式却是以“告诉”、“升华”等方式向学生们传授老师自己理解的价值观念。其实,真正的观念教育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良好的价值态度,并不是使学生获得大量的书本知识。在教学课堂中,老师只是足够重视了地理观念教育,并没有将其真正落实到实处,因此,其教学效果极其不理想。
2影响中学地理教学的因素
2.1对教学实践重视不够:
地理学科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地理学能够揭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规律。其次,地理学可以使学生欣赏自然美景、理解自然现象。最后,地理学有助于分析人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特点。然而,一些地理老师在教学的实践中却不重视地理观念的教育,他们认为课堂讲解的重点应该是课本知识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考出高分,才能上一流大学,才会有好的前途。在这种功利教学思想的影响下,地理教学就是老师简单传授地理知识和学生反复练习的过程,地理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地理思维和地理观念并没有被很好地利用,学生也很难领悟学习地理知识的最终目的,这必定会影响学生地理观念的培养。
2.2对地理老师的教育能力培养不够:
作为一名合格称职的地理老师,首先一定要清楚自己秉承的地理观念思想,这样才能游刃有余的进行地理教学。纵观地理老师接受的各种各样的培训,培训者关注的重点也依然是地理知识,对于“地理老师应该秉承什么样的地理思想观念”根本毫不重视。因此,老师只要一谈到关于地理观念,他们通常只会想到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由于缺乏地理观念地引导,老师对地理观念的理解也存在误区,从而使教学效果不显著。
3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方法的培养策略
3.1深入挖掘地理知识蕴含的观念和情感:
深入挖掘中学地理知识所蕴含的观念和情感是改善目前教育效果的重要举措之一。只有根据具体的知识内容,有效的进行地理思想观念的教育,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地理课本中,有一节专门涉及塔里木盆地的交通和城镇分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首先会让学生观察交通和城镇分布的特点,然后得出“城镇和交通主要是沿着盆地的边缘呈点状分布”这一结论,最后得出“地理环境对人类的活动具有一定的影响”这一地理学思想。通过这样的教学流程,很容易培养学生的地理思想观念。
3.2为地理思想找到恰当的地理教学素材:
中学的地理教学中会有很多比较抽象的思想观念,比如“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等思想,这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似懂非懂的状态。但是,老师只要找准恰当的教学材料,就可以使学生简单直观的理解这些抽象的思想观念。为了更好地使学生理解和领悟“天人合一”这一思想,有的研究学者就充分利用“六边形结构”这个规律特征进行了分析,这些学者认为无论是“人”的活动规律,还是“天”的自然规律,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可以合二为一,最终形成“天人合一”这一思想。
3.3加深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老师着重强调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永续发展。在面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时候,我们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人与自然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加深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理解,保持好生态平衡。
总结:
中学是大部分学生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因此,在中学的教学中,老师应该十分重视学生地理思想观念的教育。通过深入挖掘地理知识蕴含的观念和情感、为地理思想找到恰当的地理教学素材、加深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等方式方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想,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水平。
作者:魏红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平邑赛博中学
参考文献
[1]赵玉明.中学地理教学中地理思想与方法研究综述.《都市家教(上半月)》.2016年2期.
[2]陈莹,李红.如何将“可持续发展”思想渗透中学地理课堂.《科技信息》.2012年22期.
[3]闫庆军.新课程标准下中学地理课堂教学探索与研究.《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年2期
第二篇:中学地理教学可持续发展思想探究
摘要: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问题越来越显著,要解决这些社会最为关心的问题,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教育也日益重要,地理教育应承担起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任。
关键词:
中学地理教学;可持续发展思想;培养
由联合国制定的《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国际实施计划(2005—2014)》指出,可持续发展教育,即为提高公众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可持续、公正态度,获得维护和改善生存发展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价值观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培养的不仅是学习者的知识和技能,还有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念和态度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可持续发展教育作为一种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和关键力量,有很强针对性,也有自己特定的教育内容。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包括:在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经济安全、有生态承载能力和民主社会的进程中,培育能够影响个人、学校和社区工作的相关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态度[1]。为了突出地理教学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功能,更好地完成地理教学对学生培养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任务,本文以“人口的数量变化”为例,提出以下策略。
一、优化教学过程,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
学习是一个过程性的活动,教与学的过程都会影响学习效果。地理教学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培养,取决于对教材资源的开发利用,明确教学目标的设定、多种形式教学手段的优化组合、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等。
1.深入挖掘地理教材,解读可持续发展思想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结构,分析教材通过这些知识渗透了哪些思想,可持续发展思想又是如何渗透在其中的。经过仔细研究,将会发现教材本身的设计也体现了学生“学”和教师“教”的过程。也只有理解教材的设计,才能对教材进行优化组合,使教学资源与其相匹配。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的数量变化”为例,教材以丰富的图文融入了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首先,以地球上第60亿位居民诞生的事件引入本节内容,并指出60亿对于地球来说已经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从数字概念上唤醒可持续发展思想。接着从“时”、“空”两个维度阐述了人口数量的变化。时间上,首先以“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点与原因”为知识载体,通过读图思考、计算的形式,掌握各个时期的生活、生产方式与人口的数量和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也造成了承载力与人口增长矛盾的危机感。还以“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其转变”为知识载体,以芬兰为例分析影响人口增长模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形成综合思维,明白人口的发展要调节好各因素的关系。在空间上,通过阅读人口大国的人口数量和自然增长率、全球维度的差异视野来奠定可持续发展思想养成的知识基础,树立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观。教材中还以读图思考的形式,让学生思考得出各个国家的人口政策应该根据国情来制定,体现因时、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也体现从思想到行为的转变。
2.制定具体教学目标,渗透可持续发展思想
在地理教学中要根据不同阶段学生、不同教学内容确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培养目标,使地理教学对可持续思想的培养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目标的设计还要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培养的生成性,以知识为载体、方法为途径,体现过程性。针对“人口的数量变化”内容,可以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培养目标为:通过呈现地球有限人口承载力与人口快速增长的事例,能够表达对人地矛盾的危机感;通过学习人口的“时”、“空”变化,能够举例说明两个不同区域人口的变化特点和人口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查阅资料,能够评价不同人口问题的两个区域的人口政策。
3.采用多元教学方式,落实可持续发展思想
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集中体现了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关系,运用合理教学方式是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方法,这既需要教师灵活地使用教法,也需要合理调节学生的学法。各地理要素、各区域之间都有密切而复杂的联系,因此,地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要特别注重突出学生的主动思考,洞察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只有养成这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地理思维,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意义、问题和解决措施。例如,在学习“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的增长模式及其转变”时,让学生通过读图、计算、阅读、小组活动等形式自己思考,才能达到人口数量变化的知识学习和可持续人口观养成的目标。地理教学本身的活动性和实践性较强,要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中获取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思想。例如,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教师让学生自己先查阅我国的人口增长、人口政策等资料,从数据材料中直观感受人口的数量变化。
4.兼顾过程结果评价,体现以评促发展思想
地理教学对学生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还应特别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识和情感的变化,配合运用多种合理评价手段,形成激励性评价机制,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例如,可持续人口观养成目标的评价可以通过各个教学环节学生的表现来看,以“不同时期人口增长的特点与原因”这一环节为例,可以听听学生看法,看是否有对人口过快增长表示担忧来测试学生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养成过程。
二、开展第二课堂,拓展可持续发展教育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培养要密切联系实际,即要联系国内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变化的实际,联系本区域乡土地理和中学生身心发展实际,充分配合国家或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等。让学生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去采集资料和实地体验,带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有效性,更好地实现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思想培养的目标。
1.开展形式多样专题教育活动
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在各种与地理和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国家节日和世界节日期间,以专题形式进行学习。如针对“人口”这一主题,可以在7月11日的“世界人口日”和11月的“关爱流动人口大型宣传活动”期间,组织学生以办宣传板报、创意摄影展、主题班会、演讲、文娱晚会等形式,利用照片、视频、电视节目等载体进行人口知识的宣传,引起学生对当前人口问题的关注,开展人口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2.组织课外校外地理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直接让学生了解社会现状,增强动手能力,提高思想觉悟。在地理社会实践活动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在地理课中所学知识、技能进行探索、研究某地自然和社会环境,甚至要引导他们结合其它学科知识更有效地思考问题并提出建议,使学生投入可持续发展理论实践中。就“人口”主题而言,实践调查活动的开展可以根据当地的人文社会环境,结合当前突出的人口问题,展开如“大规模的流动人口”、“失衡的人口结构”、“男女平等”等专题调查。在调查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分析,并撰写实践报告。
作者:吴霞 张胜前 单位:广西师范学院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参考文献:
[1]王鹏.论中学德育课程中的可持续发展教育[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8(3).
[2]段景春.论地理教学中可持续发展思想教育[A].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G],2011,27(7):260-262.
[3]李晴.中学地理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0-21.
第三篇:中学地理教学学生人文精神培育
摘要:
地理学科的教学工作因自身的学科特点存在,需要加强对人文精神的培养。通过对教学活动的创新开展来引导学生更好地了解自然地理知识与人文地理知识,实现对人文精神的有效传递与培养。本文中,笔者将首先介绍人文精神的定义,然后借助于系统化的内容引导来指出目前地理教学活动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以此来带动人文精神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
中学地理;地理教学;人文精神;教学方法
引言
精神文明的建设离不开对人文精神的重视与发展,同时,人文精神的进步也能带动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既是一个国家、民族文明化水平的衡量内容,也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在激烈的国家竞争中,人文精神的教育水平将会为本国带来更大的国际竞争力。中学地理作为一门注重于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的教学科目,是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的融合体,带有其他学科难以比拟的教学价值。所以,中学地理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地理教师加强对人文精神的重视,以此来提高教学活动的开展价值。
一、对人文精神的定义
人文精神的定义应当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对个体自由、自主与个性的追求,其为个人的是非判断提供主要标准,使得个人能够以此为基础实现对自我的认知与人格的完善,进而满足教育活动的人文教育目标。另一方面,人文精神也是社会文明化建设的发展对象,其主要表现在对历史文现象与文化的认识水平,通过对其的认知来实现对人类命运与未来的思考、探索,从人本身出发来正确认识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进而实现和谐发展的目标。
二、人文精神培养在地理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表现
2.1人文精神价值观在指导思想中的忽略
针对我国教育活动的开展情况,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下,中学教学活动的开展注重于对科学文化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略了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教学指导思想的教学目的集中于文化知识内容上,学生虽然在地理课堂能够实现对地理知识的了解,但无法有效地提升自我综合素质,教学活动未能取得根本转变。
2.2人文精神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中的重视程度不足
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先进科技的支持,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国家的科技文化水平将会为国家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力,使得一个国家能够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占据发展的有利地位。可科技固然重要,也需要优秀人文的文化来作为发展的基础,缺乏优秀人文文化的国家是难以实现不断发展的。因此,在中学地理教学中,通过需要加强对人文精神的培养与运用来实现对教学活动的优化设计,转变以往和教学活动的开展方法,使得教学活动的开展能够为人文精神的培养带来积极影响。让教学内容可以促使学生巩固学习兴趣,真正意义上地去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2.3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来满足人文精神培养活动的开展需求
中学地理课程的评价内容集中于对学生知识掌握能力与运用水平的考察,而忽视了对地理人文、意志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考察。同时,这样的评价体系也难以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效果的考察,使得人文精神教育活动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与评价机制。
三、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相关建议
地理学科作为一个涉及面十分广泛的学科,地理学科的教学活动能够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带来良好的学习环境。同时,在对进行人文精神建设的时候,地理教师应当主动地引导学生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意识、资源意识。
3.1体现地理学科的人文素质培养价值
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需要首先正确地认识到地理学科较其他学科所带有的不能比拟的教学优势,以此来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到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教学活动中来。比如,在对我国降水分布情况进行讲解的时候,应当要将我国的南北方差异进行对比:将南方建筑的顶尖与北方建筑的平顶进行对比,体现出降水分布差异化的表现。同时,在比较南北方文化差异的时候,可以从饮食习惯出发,譬如,从南方的大米,北方的馒头开始进行介绍,为学生带来更为丰富、有趣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这些文化差异,使得学生可以形成正确的认知态度,提高认知包容性,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再者,在对地理自然知识进行讲解的时候,需要让学生懂得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体现协调发展的概念,以此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彰显地理教学的独特优势来。
3.2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
在我国的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人文精神的表现内容较少。所以,在对教学活动进行改革的时候,需要针对于这样的不足存在来实现对教学内容的优化设计,突出对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教育重视,彰显出人文精神的独特魅力,引导学生不仅仅要认识到不同资源的形成条件与分布情况,也要针对于环境问题的存在来对解决办法进行思考,促使学生可以在学习活动中形成环境与资源的保护意识。同时,在地理教学活动中还应当让学生融入自我的感情,借助于对地理规律的归纳来提高认知。比如,在学习《森林的开发和保护》这一课的时候,通过对“热带雨林”的介绍来引出因滥砍滥伐所带来的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失调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精神,揭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来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使得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中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资源观以及辩证唯物主义,让学生真正意义上地可以成为环境保护的参与者。
3.3注重于地理教师人文素养的培养
地理教师是地理教学活动的实践者,因此地理教学的人文素养提高需要首先从教师的人文素养培养活动出发,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促使教师队伍的建设水平得以达到教学需求。以此来确保日常的教学活动能够在教学目标的影响下得以顺利完成。同时,这也能让地理教师实现自我的不断发展,继而带动整个教学活动的质量提高。
3.4校园环境的人文精神营造
良好的校园环境能够为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活动带来积极影响。通过对地理学科的运用来加强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宣传,使得学校能够与学生之间形成紧密联系,借助于校园的美化与绿化活动来让学生感受到环境保护的价值所在,进而形成学校的浓厚校园氛围,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培养活动的稳定开展。
四、总结
总的来说,科学文化知识应当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来带动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开展。通过对中学地理教学活动的创新发展与改革来让学生在掌握系统学科知识的同时增强自我的人文素养,以此来满足教育活动的时展目标,让学生成为具有高水平文化知识与人文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作者:惠莹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刘田庄中学
参考文献:
[1]钱问举.人文精神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及意义探微[J].环球人文地理.2014(20)
[2]曾仕文.试论高中地理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构建与作用——以高中地理必修二地理教学为例[J].时代教育.2013(14)
[3]李文东.高中地理教学中民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J].时代教育.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