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地理教学作用(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学生要想掌握好地理的一系列重要知识,地图便是最好的选择,因为它对师生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此文切合了高中地理教学的需要,系统介绍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特殊作用。
【关键词】
高中地理;地图;直观
地图可以说是研究地理学最好的、最直观的工具,所以用它来教学恰恰是地理教学的理念,对于学生来说也是最容易接受的。在教学过程中,只要使地图和教材紧密联系起来,就能使教学做到生动具体,概念深刻,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而且也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使用好地图对高中地理教学有更好地促进作用。
一、地图在地理课程中的特殊价值
1.具有鲜明的地理学特点
学生要想学好地理学,基础概念是一方面,此外关于地图也得有研究。众所周知,地图有许多优点,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其清楚明了地分辨出大量地理元素,颠覆传统的教学方法,传递其中的隐含知识点,进而使学生更易吸收理解。因此,地图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不可小觑,老师要充分利用好该点,鼓励同学们使用地图来学习地理。
2.地图组成了基本的地理学知识
可以说,地理知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便是地图,它也是本学科最明显、最特殊的组成元素。之所以这么说,完全是因为其涵盖了十分丰富的知识面,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最有代表意义的便是在文字、图像与信息系统之间的相互贯通。正因如此,它不久也将对地理学的发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地图在地理课堂上的重要作用
1.地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自然地理以及人文地理大致清楚地划分了高中文科生所要掌握的地理知识范畴。前者涉及的知识面很广,且一般都较为枯燥乏味,不能足够吸引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有些学生对此表示,因为这部分知识也确实不好消化,这也正是地理学科较为冷门的原因。地图的出现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并且事实证明这一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它仅能够传播地理知识,还能活跃课堂气氛,简直是一箭双雕。
2.地图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学生在进行对各种地理要素的研究时,运用地图后的效果将会是事半功倍,最重要的是使学生拥有了无穷的想象力,还可以帮助他们进行独立自主思考。除此之外,它也能帮助学生形成合格的读图能力,有效整合知识,让学生拥有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在量变发生质变以后,学生的逻辑思考能力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通过地图,学生可以非常清楚明了地接收大量地理知识。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要善于利用地图来教导学生,锻炼其认图技巧,最终帮助他们快速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善于思考钻研的好习惯。
三、地图教学法在地理课堂中的应用
1.了解地图的基本知识
首先,只有对地图有一个全面地认识,才能将其很好地运用到教学当中,才会产生良好的效果。老师在讲解时,要给学生正确传输其要点。一开始便要让同学们正确区分其中的各项要素,例如最基本的图例、符号,还有不同颜色指示的含义等等。众所周知,地图分为很多种,之后要做的就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通过地形图我们可以方便快捷、清楚地了解到各地的地形地貌地质特征;气候类型分布图能让学生们很直观地了解世界各地的气温和降水情况等;通过等温线分布图同学们可以掌握各地区的气温分布特征;人口分布图更是向同学们直观展示了各地区人口的总量及分布情况;河流水系分布图是学生了解河流的河貌特征的重要途径等等。只有充分了解了各种地图的作用,并加以信息的汇总,学生学起地理这门学科就不会再感到无奈彷徨了,而这恰恰是地图在教学中的关键性优势。
2.巧妙把握地图教学的时机
当今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地图在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老师也不能因此而盲目地使用它,否则只会浪费学生课堂时间,使得事倍功半。所以老师要充分考虑到现实因素,灵活使用它,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举个例子来讲,比如谈到日本地质结构特点的课时时,尽量多举一些现实发生的地震灾害实例,提升课堂的趣味性,避免学生对地理产生疲倦的学习态度。
3.巧妙运用多种地图
众所周知,地理所涵盖的各种知识之间是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的,这就要求我们应综合运用不同的地图来整理完善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将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整体考虑、优化组合,提高学习质量,保证效率。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在学习巴西这一课时时,便要结合地形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人口分布图等从不同方面对巴西进行深入剖析,进而使学生爱上学习地理。
4.地图与文字要紧密结合
要想给学生展示一堂完美的地理课程,需要全方位的信息集锦,当然文字阐述和地图展示尤为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前者大家都懂,而后者便是学习地理的重要过程,且这个任务是由师生共同来完成,不过关键还是在于同学自身。经过长期的研究,学生自主来完成解说任务,能帮助他们更好的吸收消化所学,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逻辑能力还有思维能力。在这个过程当中,地图中的注释是学生们的重要工具。因此,学生还应该善于运用它,这样地理教学将会非常容易,最终也会推动我国地理学的发展。
作者:洪健 单位:大连市四十四中学
参考文献
[1]徐少春.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运用地图意识的培养[J].黑河教育,2014,(4):60.
[2]地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2,(3):181-181.
[3]付占强.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地图教学[J].学园:教育科研,2011,(18):162-162.
[4]王红.论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地图技能的培养[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4,(7):102-103.
第二篇:高中地理教学概念图运用
摘要:
传统的高中地理突显教学效率较低的问题,想要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效率,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固定的教学观念,寻找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有效方式。在当前的高中地理教学中,一些教师没有重视概念图在地理教学的应用。概念图在地理的教学中存在一定的优越性,通过概念图概括一种具有一定联系的地理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相关教师需要重视概念图在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通过概念图有效地表达知识内容。本文将讲述概念图的含义,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优越性以及一些有效性建议。
关键词:
概念图;高中地理教学;优越性
在学习高中地理的过程中,学生的普遍学习兴趣不高,导致学生的地理成绩得不到显著的提升。而且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一些成绩较弱的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不适合深入的学习地理这门学科。在新课程中,融入了许多的地理教学的有效方式,概念图就是其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它通过图形之间的关系来表达知识的工具,在地理课堂中对于知识的讲述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以及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一定的影响。教师需要设计适合的概念图,这样有利于知识的表达利于学生的吸收。
一、概念图的含义
概念图主要功能就是用来对知识点进行组织,将知识之间的关键进行罗列,制成一张图,通过对概念图的观察,可以清楚地发现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概念图大多是将某一个主题的概念置于方框中,再通过连线的方式将与之存在联系的知识点概念进行连接,这样就可以形成知识的概念图。概念图相比传统文字的表达更加具有形象化,有助于学者更加明确的进行知识的理解和汲取。在概念图的制作中,需要在相关的知识内容中获取关键的概念和以其他相关概念,然后将这些概念按照主次进行排序,分成具有一定层次的结构,再找寻观念之中的联系进行连接,将罗列好的概念根据关系进行连接。
二、概念图运用于高中第一教学的优越性
(一)、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包含了许多具有一定复杂性的地理知识,例如很多的盆地,沙漠,还有农作物种植的相关知识等,由于知识量较大,给学生的学习和记忆都产生一定的阻碍,影响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地理的学习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发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对一些知识点进行整合。就是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作地理相关知识的概念图,由于地理教材中有很多的知识内容,通过概念图学生可以将获得的知识进行整理,理解这些知识点其中的含义并进行联系,从而有效的提高地理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二)、有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
在学生进行概念图的编辑,需要学生对相关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以及明白那些概念是否自己已经掌握,从而可以找出这些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建立概念图,这都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而在整理概念之间的关系和构建概念图的过程都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成长的过程。当然在制作概念图的过程中,学生肯定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但是通过凭借自己的能力或者寻求他人的协助,这样对于自身解题能力的提升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概念图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的一些建议
(一)、教师需要做好协助工作
可能一些学生对于概念图存在的模糊的理解,认为没必要进行概念图的编制,通过对教材的阅读记忆也可以获得有效的知识。学生这样的认知可能导致学生无法有效的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因此教师需要让学生认识到概念图对于地理学习的优越性。首先,教师可以例举出一个地理知识的概念图,凭借着概念图,教师可以很好地讲解这些地理知识之间的关系与含义。这样让学生直接认识到概念对对于地理学习的促进作用。然后,在进行概念图的编制中,教师需要通过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学生所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帮助学生进行改进。
(二)、建立分组进行概念图的编制
由于建立概念图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与概述能力,大多学生凭借自己的能力很难在一定的时间完成,而且通过自己独自完成的概念图,可能因为一个粗心,导致概念图的表达出现偏差。所以教师需要进行分组,让小组成员合力进行制作概念图,通过彼此之间的相互合作,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概念图的正确性,这样通过对概念图的理解,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记忆与巩固。
结语:
在学习高中地理的过程中,学生的普遍学习兴趣不高,导致学生的地理成绩得不到显著的提升。学生在记忆地理教材中一些知识时,大多都是采取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记忆,这样不仅浪费了很多的时间与精力,而且效率不高。而通过概念图的编制,可以很好的进行记忆。概念图概括一种具有一定联系的地理知识,这样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相关教师需要重视概念图在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在编制概念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协助学生工作,这样学生通过对概念图的理解,可以很好的发现一些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有助于学生的记忆与掌握。
作者:王正吉 单位:重庆市渝高中学校
参考文献
[1]李艳静.概念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2006
[2]刘凡华.概念图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
第三篇:高中地理教学概念图探析
摘要:
概念图对于学生来说肯定都不会陌生,不论是在学习地理、政治还是生物一类学科当中,教师在归纳重点和阐述理念的时候都会利用概念图,更为直观地了解到本章学习的内容重点。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利用到概念图的地方更多,地理这门学科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不仅是复杂的地理问题,更要了解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的风俗民情,相对来说高中地理复杂程度极高,概念图的应用对于总结和处理这些问题就显得更为便捷简单和明了。本文就高中地理的特点分析了当前概念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概念图;高中地理;教学应用
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可以明显看出,高中地理是具有较为完整的大结构的,但是其分支却极为庞大,需要对知识进行很好的组织和分析,只有这样,才可以有效地学习和应用地理课程所要求的基本地理知识,但是由于过于繁复的分支,总是造成知识的遗漏,这就是高中地理在学习过程中总会出现的问题之一,概念图的应用就成了当前高中地理进行总结和层次划分的重要手段之一。概念图具有几个较为明显的特征:可视化特征、表征性特征、简约再生性特征、结构化特征、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这几种特种对于概括高中地理来说可谓锦上添花。
一、概念图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现状
概念图的应用在中国地理课堂上其实很久开始被采用了,但是其普及程度却并没有预料中的好,究其重要原因,还是在教学方式上,很多教师在教授一个章节的时候,并没有想成系统化的教学体系,在教授完之后,也没有形成概念图,这就导致学生无法从地理学习当中自主形成概念图,而且很多教师并没有在章节完成之后主动为学生点拨概念图的整理,也是学生没有制作概念图的重要原因。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态度消极,极易因为地理知识的复杂产生厌恶心理,对于整理概念图这件事就更为挫败,学生在对章节进行学习时,没有一个整体的思想,总是一点一点地完善知识,却没有站在大的角度发现和整理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自然要总结出概念图,将概念之间联合起来就更困难,概念图可以加强概念间的联系是毋庸置疑的,优化地理课堂教学、辅助地理复习、优化课堂评价、优化区域地理教学等,都是概念图的有效教学特点,在面临概念图的普及范围及速度都相对较小和之后的现状下,我们提出几点关键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概念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1.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
要想学生能够快速地运用其概念图的学习方法,教师需要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概念图的学习在地理学习中承担的是组织者的角色,更多的是将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优化和分层,便于学生在复习或者记忆的过程中有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零散的知识分支,是高中地理的重要特征,使零散的知识结构化、条理化、系统化,利于学生归纳和记忆。这里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教师在讲解“昼夜长短变化”这个知识点的时候,不妨尝试先不告诉学生本堂课的重点,先让学生将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利用概念图罗列出来,然后分析,还有什么漏洞,学生还需要了解什么,让学生带着目的性学习,然后学完这个课程,让学生把概念图的空缺部分填补上去,逐渐把整体的地理知识呈现出来,明确自己还要学习和掌握的内容,以及掌握的知识和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什么样的相关性,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整体把握地理学习,还能逐渐培养利用概念图学习地理的良好习惯。
2.丰厚学生的基础知识
其实相对来说,运用概念图进行学习是具有一定难度的,需要学生具有较深厚的基础知识储备,能够在概念图的规划上不断丰满羽翼,这就对学生的先前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出现学生的基础知识较差的情况,在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感到茫然失措,并不知道自己可以添加什么,有什么可以添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一味强调学生的学习手段,更多地要逐渐丰富知识要点,能够在绘制过程中信手拈来。知识量对于概念图绘制结果十分重要,学生在努力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要学会搭建地理知识体系,对已经构建的概念图要不断更新和完善,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丰富和补充概念图。
3.激发学生运用概念图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想学生能够从概念图的学习和运用当中逐渐掌握地理知识,要依靠它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根据新课改的要求,使用概念图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特别是面对高中地理中一些较为抽象的知识。这个黄赤交角的简单概念图,相对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我们看不到地球的公转自转,也无法了解到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这就需要学生建立概念图之后,逐渐发展空间想象力,进而巩固所学的知识点。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学生合作能力的培养,由于高中地理难度较大,逻辑较复杂,单独学习具有一定的困难,合作学习对于提高地理学习效率是很不错的教学方法。概念图是将庞大的地理知识逐渐层次化、系统化的高效学习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其优势,逐渐培养出学习地理的良好习惯和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作者:高培道 单位:昆山陆家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岳秀英.概念图在中学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5.
[2]李艳静.概念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
第四篇:高中地理教学问题导学应用
摘要: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问题导学有多样化的施行模式。老师能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问题导学,如此能够对知识教学形成较好的辅助。与此同时,教师还能通过地形图和其他有关的图片进行问题导入,如此,可对学生的识图、知识理解和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发挥很好的辅助作用。另外,教师还能够根据教学重点用生活化的方式提出问题思考,如此不但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引起学生的思考,有助于较好地进行知识的应用实践。
关键词:
问题导学;高中地理;教学应用
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是一种较常用的导学方式,它不但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钻研的积极性,还可以帮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在实施问题导学的时候要对问题本身和提问形式均进行较好的设置,老师应应用多元化的问题导学的模式,多设计一些具有一定程度思维量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唯有如此方可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增进他们对知识点的深刻理解和体会。
1.问题导学的概念
所谓问题导学指的是教师按照教学的内容和相应的要求,利用创设情境的形式,采用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三个步骤,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求知的欲望,达到提高学生创新及实践能力的目的。老师的首要任务便是设计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之下,收集整理有可能将要使用的资料,同时要对材料再次加工,对老师的问题要做合理的假设,对同学们间相异的观点可以进行一定的争论与探讨。伴随探讨问题的逐步深入,要在已有的结论之上对学科知识框架做更深入的思考,同时对问题再次探究,最终要在最大的范围得出问题的结论。唯有这样连锁式的思维方式,才能使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得到升华。
2.问题导学的优势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我们得知,问题导学非常有效,且能够长时间使用,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它摆脱了原有教学的束缚,能够目的明确地提供教学路线,学生能够掌握清楚,不断探索相关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通过参与,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培养了自学能力,综合素养得到了提高。
3.利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导学的方式多种多样,值得一提且有不错的效果的是借助多媒体。因为多媒体作为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能够创设情境,让教学内容更直观、易懂,作用发挥明显。教师可以提前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设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发展学生的思考能力。另外,在多媒体中可以利用视频和图片丰富问题的展现形式,帮助学生更容易获取和记忆知识。多媒体能够让涉及地理信息的语言更加生动、具体,将抽象问题转化为具体,静态描述动态化,引导学生理解和思考,当课本所学和实际所经历发生不一致的时候,可能会产生矛盾。尤其对于一些自然灾害的理解,如果利用多媒体视频进行讲解,就很容易明确教学重点,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思维的激发,这些充分体现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所在。
4.借助地形图激发学生思维
利用地形图进行问题导学是十分值得运用的一种教学方式,该方式亦十分符合高中地理教学的特性。在地理教学中学生通常会看到很多图片,大多信息其实都隐含于图片内,学生识图和从图片获取信息的能力都将对学生的思考和判断造成直接影响。地理教学是利用图片一步步展开的,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历来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目标。老师完全能够利用地形图和其他一些有关的图片导入问题,这对学生的读图水平和对知识的理解、应用能力都能发挥很好的辅助作用。例如,行星风系的教学便是一个非常能说明问题的案例。行星风系本是十分复杂的一种地理现象,相当多的同学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都有一定的困难,对不少与此相关的问题亦不知道该怎样解答。老师应合理引导学生对这个知识点寻求一个合理的学习方法,若是可以读懂示意图那么问题就变得很简单了。老师可想办法引导学生对着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进行如下思考:赤道受到太阳辐射量是怎样的;垂直方向的大气怎样运动;近地面形成何种气压;高空会形成何种气压;极地上空如何;北半球的气流由赤道至极地上空的过程里会受何种力的作用而使得其在30°N附近变成了西风;大气在这个纬度的垂直方向上怎样运动和近地面会形成何种气压等。以上问题都十分关键,若可以结合地形图把以上问题都思考清楚,那么学生对该知识点一定会掌握得非常牢固。这足以说明地形图在问题导学过程中能够发挥的作用很大,也能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联系实际进行问题导学
在生活中存在很多现象,都可以用地理知识进行解释。因此,教师可以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引导学生有兴趣地学习。以问题导学为方向,能够有助于学生善于总结,促进知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另外,教师可以结合教学重点,以生活例子的形式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逐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促进更好的应用实践。老师应合理地引导学生建立既有生活经验与新知识间的有机联系,力求让学生学会主动发现问题,同时利用地理观测、实验、考察、调查和专题研究等方法提出新问题。如学习季风气候的时候,能够让学生指出我国一年四季分别刮何种风向,各季的气温特点如何,而后对季风气候特点进行总结,并分析其成因。老师可于学生既知与新知识中间的矛盾中找出问题,比如,根据中国气温的分布情况,一般由南向北温度会逐步降低,而同样在北纬30度附近,上海与昆仑山的温度差异却非常明显。学生探讨这一问题的时候就会发现地形对气温有较大影响,从而能够通过生活实践深化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现在不少高中地理教学仍然使用传统方法教学,往往对学生的主体性和师生间的沟通等问题重视不足。新时期高中地理教学应善于运用问题导学模式,借助多媒体技术,运用时下的热点话题和亲身经历引出教学问题,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快高中地理教学的发展进步。
作者:王平 单位:中宁县中宁中学
参考文献:
[1]法朋光.高中地理“目标导引———探究导学”的教学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2]赵金凤.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的测评研究与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14.
[3]袁建中.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才有无穷魅力[J].中学语文教学,2010(3).
[4]袁建中,李元洪.关于提高语文教师写作素养的对话[J].中学语文教学,2010(8).
[5]詹华萍.如何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活力[J].中学课程辅导,2011(6).
第五篇:高中地理教学案例优化
[摘要]
在传统地理教学中,教师只关注学生是否把课本上的知识背熟了,而忽略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入理解,更忽视了地理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造成了学生不爱学地理的现象。知识的形成过程总是按照一定规律呈现的,运用案例开展高中地理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文章围绕挖掘教材,注重案例材料的选取;结合时事导入,运用案例激发学生兴趣;认真阅读案例,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引发案例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重视案例归纳,实现案例教学的教育价值五个方面,阐述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有效运用,旨在通过案例教学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材料;学习能力
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通常是教师对地理知识作系统而细致的分析,对地理原理作一一的印证,教学依然没有摆脱教师讲授的模式。而新课改理念下的案例教学,是强调以地理知识为载体,以获取结论过程为目的的教学模式。因此,通过案例教学能促使学生认真观察地理现象,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会在案例中饶有兴趣地学习,从而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一、挖掘教材,注重案例材料的选取
教材是精心编写的内容,内含丰富的知识点,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在地理教学中利用案例开展教学,能够将知识具体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同时,地理教材中的案例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与生活非常贴近,能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魅力,感受地貌的壮丽,对于地理学习兴趣的提高有很大帮助。教师在分析案例时,要引导学生自己尝试着去分析,进一步理解并掌握知识。除了利用教材中的案例外,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如在教学“城市功能区分”时,教师可以利用所在的地区为例,讲解功能区的概念,展示城市的地图,利用周边的例子进行教学,学生理解起来更为容易。教师还可以展示学校的建筑物名称,让学生根据之前讲解的内容进行划分归类,接着再展示学校的平面图,看看学校在建造时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一些建筑物要集中建造,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学生可以分小组展开讨论,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这样,课堂的气氛在小组讨论中逐渐活跃起来,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对于课堂学习会投入更多的精力。
二、结合时事导入,运用案例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选择案例进行教学时要注重时效性。我们知道,地理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世界上每天都有有关地理现象的报道。如果教师能够加入时事元素,便能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因为高中生对于时事已经开始有所关注了,但是自身却缺少理性的分析,不能了解事物的具体情况,教师在课堂中以时事作为例子,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时事,理性地看待时事。如在教学“气压带和风带”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是否听说过酸雨?最近,北欧大面积森林受到酸雨的侵害,如果北欧国家想要保护好森林,同学们来想一想有什么好的措施。学生积极思考,但无非都是从本国出发,没有什么别的提议。这时,教师接着讲:北欧将英国告上了法庭,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一提出,明显与学生的思维相冲突,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并且追问教师为什么。这时教师再导入知识点,学习的效率会提升很多。又如教学“水污染”时,教师可以以日本的水俣病导入,首先展示日本的地域风貌,山清水秀的地方为什么会有水污染?更为奇怪的是,当地居民得了一种很奇怪的病,口齿不清走路摇晃,大喊大叫,指出这些都是由于水源问题导致的,倡导学生要积极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
三、认真阅读案例,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案例不仅能带给学生知识方面的收获,同时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和处理能力也能得到很大的提升,视野会更加开阔。学生一般在分析问题时,所看问题的角度比较单一,只会从几个常见的角度进行分析。相反,如果多从几个角度进行分析,可能对待问题的看法会更全面。为此,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将知识之间的紧密联系交待清楚,引导学生在分析时要尽量从多个角度进行,尝试着找到各个层面之间的联系,仔细阅读案例。如在教学“世界气候类型”时,教材中将世界上的气候类型归纳为10种左右,教师可以借助教材上的案例,让学生自己先分析一下,如何描述气候类型,不同的气候主要的区别在哪里,分布在哪些地方,不同的气候形成的原因有哪些,等等。学生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可能不全面,那么教师就要加以引导,让学生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问题。气候的形成肯定不是单一的原因,那么在众多原因中主要因素是哪些,我们生活的地方是什么气候,就需要学生联系实际,根据自身经验进行思考才能解决。此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小组合作,组员间合作打开思路,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不断的阅读分析案例中,尝试运用多种思路,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逐渐提升自身的多种能力。
四、引发案例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个体的思维沿着具体的问题情境产生不同的解决办法可以引发创新思维。教学中教师选取具有典型性的案例,学生在分析一个知识点之后,接着再从其它角度进行思考,找到问题的典型性,从而发现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如在教学“城市化”时,由于城市化的概念很广泛,学生在分析例题时,可能想到的是城市之中的地理文化,但是城市中最主要的还是人口,那么人文因素就占着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对人文因素也要进行分析。思考城市的发展除了上述因素外,还要考虑哪几个方面。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学习时要去思考的,通过思考,明白不能因为地理方面的因素占得多,就全从地理因素出发,还要进行人文角度、交通的发展等角度进行思考。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去分析这样一个典型问题:面对“民工潮”,思考一下为什么这么多的人想要进入城市?他们的涌入对城市有什么影响?学生在分析时,学会从城市与农村的角度进行分析,还进一步挖掘其它知识,从多个角度出发,先分析表面内容,然后再进行深入分析,经过全面分析之后,再尝试着去分析与之相关的其它方面内容,答案可能会更加全面。
五、重视案例归纳,实现案例教学的教育价值
著名的布鲁纳教学观认为,教师要善于运用具体的材料来实现教育的过程,从而让教学活动具有教育价值。案例教学的开展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不能仅停留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是社会调查、课外活动和野外考察等活动。对于一个地理案例,我们在进行认真分析之后,更要重视对案例的归纳,尽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育价值的体现主要表现在能否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是否体现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例如:我国很多地方雾霾污染严重,并有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治理,给人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了危害。对此,教师可结合课本中“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内容,设计“空气的变化、原因及对策”的案例开展研讨:
1.调查雾霾的污染情况如何?雾霾中主要有哪些污染物?
2.调查本地区10年以及20年前的空气变化情况。
3.认真分析引起空气变化形成雾霾的原因是什么?
4.你能找到解决雾霾的具体措施吗?结合上述个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外时间开展观察、走访、调查、收集信息活动。这样,教学“中国可持续发展”时,因为学生已经有了这方面的资料,对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出来很多有价值的意见,这样的案例便具有了一定的教育价值。案例教学是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策略之一,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方法,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只有经过教学的长期检验,才能为教学服务,切实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作者:滕磊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第五中学
参考文献:
[1]郝亚丽.案例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学习,2015(07).
[2]张凤军.实施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条件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27).
[3]高爱.浅谈高中地理课程中案例教学的应用[J].科学教育,2014(01).
第六篇:高中地理教学学生主体性培养
摘要: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对于学生更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发展学生主体性地位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高中地理;学生主体性
一、引言
发挥学生在地理课程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指标,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还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高中地理是一门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他们提高地理学习的兴趣,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育问题。
二、培养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性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是毋庸置疑的,而教师则只是发挥引导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尊重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目前来看,高中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成为教学活动的核心,而学生则倾向于完全相信教师的话,将教师的讲解看作“正确”的代名词。因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变得被动,只懂得听从教师的安排和教育,学习的主动性大大降低,自主学习能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而做到因材施教,能够让学生在地理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锻炼思维,拓展思路,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具有积极性,学习效果也会大大提升。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策略
第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对于高中学生来说,他们每周要在学校中度过一周中的大多数时间,而与之相伴的除了身边的同学之外,更重要的就是作为校园家长的教师们。教师除了是学生学习上的引导者,更是他们生活上的指路人。在高中校园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好相处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生活的问题,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地投入学习当中,良好的师生关系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好的意识到自身的主体性地位,从而在学习中消除教师至上的想法,能够更加自在的发挥主动性,展现自身的主体性地位。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心有时候需要教师放下架子,向学生展现教师非万能一面,也有很多地方需要向学生学习的地方。比如,在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提问,遇到不是很明确的问题时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学生正确的地方虚心向他们请教,并鼓励学生勇敢的质疑教师的错误和不足之处,从而充分给以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懂得尊重师长的同时意识到教师并不全是正确的,并且是可以质疑的,面多知识学生与教师是学习上的伙伴,这样学生会更加愿意投入学习当中。
第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课堂氛围的好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枯燥而无聊的课堂氛围会使学生生倦,课堂也是毫无生机,而积极活泼的课堂氛围能使学习更加热情的投入学习当中,主动的学习从而在学习中发挥主体性地位。评价课堂氛围的好坏要从学生的参与程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课堂中吸收知识的情况等几个方面入手。因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就要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出发,不断提高学生对知识吸收水平。为了让学生更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去,创造更为活泼和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师首先应该给予学生平等的地位,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和学习中更加轻松和自如。同时教师还应该更加注重倾听学生的想法,这样不仅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困惑,还可以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在课堂上是被重视的,从而更加乐意和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第三,在课堂中融入生活元素。高中的地理课程与日常生活具有很高的相关性,课程中的很多现象都取自生活或者与生活息息相关,在课堂上讲课程学习与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进行关联,不仅可以使较为枯燥的理论学习更加鲜活和有趣,让学生了解如何将课程的学习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可以让师生在学习之余互相了解对方日常生活,将学生心目中高高在上的教师化作有柴米油盐气息的普通人,同时也让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私下的生活情况,增加彼此之间的了解,构建更加和谐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比如,当教师讲到环境污染时,可以向学生讲解自己对环境污染的真实感受和经历,并让学生也举一些实际的离子说明生活中的环境污染情况,从而在课程开始前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的积极性,并让学生更好地将环境污染问题定位带日常生活中,增强环境保护意义。
第四,优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应试教育”是中国高考制度下的一个产物,很多学生、家长、教师为了最终的高考一战,往往过度重视成绩而忽略学生成绩以外的一些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也是“应试”评价体系的一大弊端。因而优化评价方式,建立一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学生水平的高低不能仅仅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在学习过程中的作业完成情况、参与讨论情况、学习的积极性、在团队中的协作能力都是学生能力评价的方面,应该计入评价体系当中。
四、结束语
高中地理教学中为了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就要改变当前学生对教师的完全听从的局面入手,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并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平等。同时在课堂中要融入生活元素,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优化评价方式,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作者:贾金辉 单位:大庆市第二十八中学
参考文献:
[1]成建芳.浅析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学生主体性[J].新课程学习(下),2012,10:187-188.
[2]李善中.试论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展[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1,11:46-49.
[3]孙红梅.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6(06).
第七篇:高中地理教学学生素养提升
摘要:
高中地理学习中,一些同学存在学习观念陈旧、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不当等方面的问题,因而难以取得理想的成绩。作者通过认真分析学生的学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尤其注重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成长,采取预习、复习、小作业等各种有效措施,并通过建立学生学习过程档案,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自始至终一盘棋,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成绩,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
高中地理;过程管理;学习成长档案;地理素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朝之功”,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习更是如此,《学记》有云:“学不躐等也”。意思是学习要循序渐进,慢慢积累。相对于初中地理来说,高中地理信息量丰富,难度大,很多初中生地理成绩不错,但上了高中以后,却不一定能学好高中地理,其中原因很多,根据多年高中地理教学观察,笔者发现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上了高中以后,在学习地理的思想观念、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出现了问题。首先,从思想观念上说,因为初中地理相对简单,很多东西课上一听就懂,很多知识临考前突击死记硬背,学生即使平时没有太多投入,最后也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而用这种方法对待高中地理,当然是学不好的,这是思想观念上的偏差;由于不够重视,心想初中地理我就这样学的,反正最后才死记硬背总可以取得好成绩,以为高中地理也一样,沿用老的一套,没有相应地调整学习习惯,如没有课前预习,课上懒得做笔记,课后没有及时复习巩固,等等;在学习方法上,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比如,高中地理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各类图表、数据的分析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就要建立空间想象能力,要勤动手,一些基本图形要学会自己动手画,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如地球运动中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光照图,晨昏线图,太阳的视运动图,气压带和风带图,等等。结合多年高中地理教学经验,笔者认为,高中地理学习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平时的各个细节做起,才能把高中地理学好,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学习过程的培养:
一、学生的课前预习、自主学习,通过角色扮演共同提高,注意预习方法和效果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由于难度的增加,高中地理学习要求学生一定要有事先预习的好习惯。预习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及时跟上课堂的进度,也可以及时地发现问题。怎样预习?一要通读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关键词句做好标记;二是要思考、完成课文的思考题、习题。课文的思考题有助于学生对本文的一些知识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检验预习的效果。例如,人教版《地球运动》一节,其中有一思考题,要求学生分析为什么在北半球夏半年的天数比冬半年的天数多?此题旨在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了解地球绕日公转的近日点和远日点公速度的差异,通过预习促使学生达到很好的检验预习的效果;三是学生互相交流预习心得,讨论本节预习体会和所得,分析本节的重难点,这一举措会让学生在互相学习中取长补短,这是学生迅速提高的一个重要学习措施。这个过程中可以布置角色扮演,学生互为老师,讲解本节的知识结构及思考题等。笔者在教学中特别重视这个方法,课前布置同桌之间轮流充当教师(也可以是学习小组之间),进行课前预习自主学习、讨论。实践证明,这一方法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效。当然这个可能需要时间的保证,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试想,学生若要充当教师为其他同学讲解,首先要建立在他(她)理解、掌握课文的基础上,然后把对教材的理解用语言表达出来,如此学习,提高焉能不快?这种方法除了可以用在预习上,还可以用在平时做练习、试卷讲评时;四是在预习的同时及时地发现问题,然后带着质疑、带着思考进入课堂学习,从而让每个学生在正式上课过程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聆听而不是被动接受。
二、课前的复习,注意复习的重点和难点,注意学生的参与面
在课前用3~5分钟,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复习,将会起到很好的巩固效果,笔者这几年一直坚持用这种方法。这种方法贵在坚持,一方面让学生养成回忆的习惯,新课前必先复习回顾,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起到承上启下、温故知新的作用。可以是教师提问,也可以由同学通过回忆复述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复习要注意重难点,笔者觉得用设问的方式效果更佳,而设问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和有效性。例如:以《地球运动》一节为例,可以设问: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有何规律?公转呢?近日点和远日点有何区别?这些是本节课文的重点,具有针对性。又如可以让学生画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等等。课前复习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参与面,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每位学生都能提问到,因此教师要有一个记录,尽量保证一个周期(一个月,一个学期)中每位学生参与的次数大致是平均的。
三、学生的课堂参与,要特别注意提问的技巧
怎样保证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课堂?课堂提问是常用的、可操作性最强的手段,课堂提问也是一门艺术,要注意几个方面:1.问题的有效性;2.针对性;3.难度和区分度。提出的问题应该是与课堂相关的重点、难点,才有实际意义,否则为问问题而设问,而不是解决问题,效果和意义不大,如学习到山地的形成,如果提问:什么是褶皱?什么是向斜和背斜?这些问题看似很正常,实际上这些问题是学生在教材中可以直接找到答案的简单问题,没有实际意义,浪费了时间。如果提问背斜向斜在找矿、工程建设中有什么应用意义?这种问题就带有一定难度,而且结合了实际,贴近高考命题的最新动向,也体现了高中地理活学活用的学习宗旨。
四、布置小作业,注意培养学生的图表分析、表达能力
高中地理中各类图、表的分析是重点,也是高考的命题方向,应当在平时就注意培养,笔者平时非常注意在这个方面对学生的锻炼,如布置学生作地球运动的光照图、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洋流运动图、热力环流图、气压带和风带图、大规模的海水运动图,等等。此外,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的区别,还表现在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材料进行区域综合分析,并按要求进行表述,即综合分析题,此类题型应当平时就注意对学生的培养,通过适当的练习,如区域地形地质、气候的分析,农业区位的分析,工业区位、交通区位的分析,等等,此类题型在平时就重视培养,笔者一般是每周布置一至两次的综合题小训练,同时鼓励学生在平时练习中积极发现好题、典型题,拿出来全班一起共同研究,资源共享,通过此类小作业,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地理的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地理分析能力。
五、做好错题记录或重要题型记录册,积累学习心得
学须勤思、勤总结,书本和课堂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经过自己大脑的消化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我要求学生每人必须准备一本错题、重要题型登记本,特别是能过各次小测、期中、期末考试和模拟考、市考、省考,要求学生把一些错题、重要的题型进行整理,理顺自己的知识,做到每次考试都有收获。所谓吃一堑长一智,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地积累,补缺补漏。这种做法需要学生从高一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习惯,到了高三,通过各次模拟考,历年高考的试卷,一点一滴地累积做题的经验和技巧,“高筑坝,广积粮”,最后取得好的成绩自然水到渠成。
六、建立学生学习过程档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以上一些措施,关键是怎么落实,再好的方法、技巧,没有落到实处,最后也是一句空话。怎么落实?笔者的做法是建立过程性学习情况记入档案,每一次预习,课前复习提问,每一次作业,每一次考试的成绩,以及纠错本检查情况,都记入该学生的个人档案。作用一是可以作为平时表现的考查,给学生一定的压力;二是有助于及时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学情、成长过程,以便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培优、补差,有的放矢,及时发现学生成长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解决。笔者通过为每位学生建立学习档案(可以是电子学习档案),把每次预习,课前复习提问,每一次小作业,纠错本,每次小测、大考、模拟考的完成情况都登记在册,并制作成绩变化波动曲线,从而对每一位学生的基本学习情况进行全面掌握,就可以有的放矢。通过以上措施,笔者在任教的几年中,所带班级的地理成绩一直在全校乃至全市名列前茅,多次被评为校优秀备课组长和市地理骨干教师,也获得了同行的一致认可,很多学生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其中不乏清华、北大的学生,他们上了大学以后,纷纷通过各种方式对笔者在地理学科方面对他们的持之以恒、全过程性的关注培养从而取得理想的成绩,表达了感激之情。笔者认为,成绩的取得与本人采取的关注学生从高一开始就从各方面注重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的过程性养成,并持之以恒,通过学生过程性学习的管理,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地理素养的目的是分不开的。
总而言之,高中地理中,学生学习成绩、地理素养的提高,需要教师从一开始就从各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和习惯养成,并持之以恒,循序渐进地积累,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不应当只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如何,更重要的是从一开始就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培养学生从一点一滴开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百里都半九十”,学生的地理素养、地理成绩的提高自然水到渠成。
作者:李富强 单位:莆田擢英中学
第八篇:微课程高中地理教学应用
近期,“微课程”模式比较流行,是指教师按照新课标要求,以教学视频为关键载体,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改传统课堂的粉笔黑板教学模式,使教学更加生动立体,可以广泛应用到教学中。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微课程”这一比较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进行更多的自主化学习,不断完善高中地理教学。在本文中,笔者对于“微课程”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一、通过课堂资源演示,生动再现地理过程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因为受到时空的限制,而且认知能力有限,很难理解和接受教师对于一些地理现象的讲解。鉴此,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程,通过课堂相关资源展示,使课堂教学中的重、难点由抽象变得具体直观,通过生动地再现地理活动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发现的热情,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例如:在讲解“昼夜长短”这一教学重、难点时,教师过去一般都是通过让学生观看一些地理挂图、地理模型等,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和理解去掌握书上的相关地理知识。但是对于有些地理现象和知识,比如“昼夜长短”,不太容易理解,仅由一些平面图和模型并不能激发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促进学生形成一个全面的认识。此时,教师便可以利用“微课程”直观地对昼夜长短随太阳直射点的周期变化进行展示,使学生能够主动去观察昼夜长短的变化原因,积极动脑动手,总结出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地球公转的动态立体图,逐渐形成对相关现象正确的认识,深入理解地理知识点,掌握好课堂所学,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延伸拓展地理知识,巩固学生课上所学
地理课本上的知识点有的比较浅显易懂、便于识记,而有的则需要学生理解记忆,而非死记硬背。但是课本却又没有提供很多相关的阅读材料和资源,因此,教师可以依靠微课程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巩固课本上的相关知识,开阔学生眼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同时,教师在考虑不同层次学生水平提升时,也可利用微课程作为枢纽调节,通过设置一些不同难度和层次的问题,帮助不同的学生收获知识,取得进步,满足学生相应的课程学习需求。比如,对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微课,有一些地理方面悟性比较好的同学,四节课下来后便可以灵活掌握了,这时其他的学生还在继续进行学习。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给这些学生安排一些其他任务,让他们先行自学下节课的微课知识或者通过微课了解有关本课所学的一些拓展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巩固所学,开阔自己的视野。再比如,每堂课教师都要对所讲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重新梳理课上的地理知识。但是,一堂课下来,由于学生的能力参差不齐,掌握的知识点并不相同。鉴此,教师便可以采用微课来调节,让学生哪里不会看哪里,最后再选派一名同学复述一下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最后达到全班同学基本上都能全面掌握所学的教学效果。
三、精心设计微课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由于“微课程”的教学过程完整简短,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个教学环节,主要部分是地理教学问题导入,教学内容的安排,学生探讨活动的设置等环节。微课程大概在十分钟左右,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听课状态,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和教学时间,为此,作者经过实践和调研,提出以下经验与大家分享。首先,课堂教学导入要迅速,能让学生集中注意力,马上投入课堂学习。地理微课的教学导入方式很多,例如:设置相关问题导入;从学生以前学过的地理知识导入;通过一些地理现象的图片、影像、动画导入等等。比如,在讲解《地球的运动》时,教师可以在微课程视频“昼夜交替”中,利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现象引入课题。其次,教学内容线索必须清晰。地理微课教学是对某一重要知识点进行展开演示,必须要有一条主线索,将主干框架、重、难点凸现出来,使学生理解本课的知识点,形成对某一地理现象或者地理活动的系统认识,切实掌握教师讲解的知识点。在对相关技能进行指导教学时,要明确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并在讲解过程中鼓励学生提问,进行相关答疑。比如,在对“昼夜交替”进行微课教学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是学生明白“昼夜交替”这个现象的概念、产生的原因和具体的规律。在设计微课时,便要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构思,将有趣的图片和影像穿插进去。另外,注意微课结尾要尽量精致简洁。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在进行知识点小结时,教师要切实设计好总结思路,帮助学生梳理清课上的知识点,进一步加深对课上所讲解的知识的印象。比如,教师在讲解完昼夜交替这一现象时,可以给学生限时间讨论,最后派出一名代表对昼夜交替的概念、成因和规律进行清晰的总结。
作者:袁超 单位:江苏省建湖县第一中学
第九篇:高中探究式地理教学研究
摘要:
当前,教学工作处于改革深化的时期,而各大学校为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对自身的教学模式进行不断地优化与整改,例如:高中地理,通过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不仅能够加快新课改的建设工作,还促进高中地理教师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针对此,本文首先对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分析,结合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课程,对其在高中地理教学的具体应用进行详细分析,意在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特点;具体应用
现阶段,教育问题一直是教育界人士关注的重点,致使众多学校将教学的中心由学习成绩转化为学习过程,尤其是地理学科的教学工作,由于其在形式上属于文理兼修的课程,学校与教师更应注重地理教学工作。探究式教学是在社会的发展需求下演变而来,能够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下文对探究式教学模式进行详细解读。
一、对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分析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定义
显而易见,探究式教学模式即是去伪存真的教学模式,主要对知识开展研究和调查工作的教学手段。以问题设定作为教学的中心,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利用学生各自特点,对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与挖掘,从而取得相应的答案。基于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注重对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不仅对学生积极性进行调动,还能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进而实现学生成绩的全面进步。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关于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将教学目的设定为探究性、科学性问题的探讨。教师通过问题的设定,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开展探讨工作,在此过程中问题的设定需符合客观事实,不可枉加定论,学生之间通过共同努力,对问题进行合理解答。另一方面,将教学主体设定为学生。在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对此教师在问题设置过程中,应以学生的特点与主观意识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观意见。
(三)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结构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主要从以下几点出发:设定规律性较强的情境,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将问题设定过程中,教师应实现做好问题假设和猜想工作;对相关教学资源进行收集并整理,做好分析与整合工作;将问题研究结果进行记录,与学生进行全面探讨,最终确定问题的准确答案。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探究式教学的运用
第一,建立良好地师生协作关系。在高中地理教学阶段,探究式教学模式将教学主体还原于学生,教师为增加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应增加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注重学生对教学工作的全面参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地与学生去亲近,从学习和生活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关心,从而充分地对学生的特点与情况进行详细分析。例如:在《水循环与洋流》课程中,教师可从蒸发和降水、地表径流以及下渗等角度,对水循环进行合理分析,之后利用动态演示的方式,说明太阳能在水循环中的作用,进而利用问题引入,探讨大气污染和地表污染对人们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的后果。第二,对学生学习目标的定位。在高中地理教学工作中,探究式教学的目标为体验性的运用,即在教学中加深学生的亲身体验与主观感受。按照情感、价值观的角度进行分析,探究式教学模式的运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究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科学研究能力;从能力的角度进行分析,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问题探究能力以及独立解答能力;以知识层进行解读,探究式教学主要从问题的设定角度出发,学生通过自身对问题的分析与论证,强化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第三,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针对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开展,教师为了有效地提升学生问题理解能力,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制度,以4人至6人的界限设定为小组,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补性原则,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有利于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的进步。例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课程中,教师可适当引入背景特大沙尘暴案例,阐述荒漠化的形成所引发的危害:土地生产能力逐渐下降;土地资源的使用范围缩减;大气质量下降等,之后为学生设置相应的课后问题,即查阅相关资料,分析荒漠化的形成和自然灾害二者的关系。第四,营造良好地教学氛围。在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适当地选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热情,加之教师探究式问题的引入,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思考能力的发展。例如:在课程《宇宙中的地球》时,教师可利用幻灯片放映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宇宙中的各个星体,教师再抛出问题:“地球在宇宙以何种角色存在?其作用是什么?”、“地球与其它星球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种方式的运用,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促进教学氛围的构建。
结束语
总结上文,通过对高中地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分析可知,探究式教学模式是“生本教育”的重要体现,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有着促进作用,还会使学生养成良好地学习习惯,例如:对新知识点的挖掘等。另外,对于高中地理教师而言,应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加大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用。
作者:李晶连 单位:内蒙古准格尔旗世纪中学
参考文献:
[1]魏丽君.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环球人文地理,2014(22):150-150.
[2]皮丽.高中地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对策探讨[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4(8):20-20.
[3]龚伟波.浅谈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学周刊A版,2014(3):80-80.
第十篇:高中地理教学微课效果分析
摘要:
近年来高中地理教学逐渐倾向双主体教学,更注重根据教学特点创设相关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随着信息技术发展更新,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变,纸笔学习向在线学习方向拓展,网络平台作为全新的学习资源平台给我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工具,有了这个开放性,我们开始微课学习,以便更高效的提升学习效果。文章首先从微课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作用切入,其次探析影响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效果因素,最后给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建议,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
微课;高中地理;效果因素;策略建议
时代在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多元时代学生的求知需求,网络技术的成熟带来了更多的微资源,微课程应运而生,如何将微课程有效的放置到高中地理教学中去成为一个研究课题。微课程,也称之为微课,美国戴维设计师首先提出微课概念,以构建主义为主导,通过在线学习,通过声频或视频制作一分钟视频,使学习者更明确学习主题或关键概念。在我国对微课的界定略有不同,我们将微课程的时间拓展到10分钟之内,目标明确,内容短小,集中说明问题。
一、微课应用于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作用
首先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习需求,有助于帮助学生夯实高中地理基础概念。高中地理学是丰富多彩的,让学生了解现代地理环境,掌握学习方法是重要的,高中地理设置了三个必修模块与七个选修模块,微课引进课堂,对各个模块的学习都有帮助,一方面有利于选修板块齐上线,满足所有学生的不同需求,一方面促进高中地理教学从理念到现实的推进。其次资源丰富,增强效果。地理学中区域性特点显著,阅历丰富有利于对地理现象的理解,但学生通常不具备丰富的阅历,因此引进微课是有必要的,第一时间弥补学生不足,通过网络平台的应用,让学生充分了解地理背景,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尤其对一些剖面图,通过微课演示,教学效果更好。再次有利于差异化教学。学生是不同的个体,个体之间的能力也各有不同,高中地理教学提倡因材施教,微课既开放又灵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定制不同的微课,大量有趣的微课资源带来更多的选择性,学生可以利用微课夯实基础,也可以利用微课逐个攻克难点,逐渐的,学生们善于将难题大而化小,从微课中分解若干小知识点,实现重复学习、个性化学习。最后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促进教学改革。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新课改提倡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教师开始逐渐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微课推动且加速这种教学改革,学生们通过教师的指导主动探索学习的基础点与难点,再利用微课找答案,久而久之学生成为知识的构建者,学习效果提升。
二、影响微课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因素
首先微课资源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所有学习需求。在微课成长阶段,视频资源还不是很多,大部分由学校提供,调查可知仅45%的学生认为微课数量足够,剩下55%觉得微课资源太少,不仅如此目前一些商业资源涌现,需要购买使用,给学生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从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使用次数。目前我们有一定的公益课微课资源,无偿提供学生使用,但平台推广不够,学生无法捕捉到信息,会错过资源。值得一提的是,微课的互动性受限制,尤其在高中地理方面,缺少沟通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兴趣。其次微课支撑软件平台有欠缺。从平台设计角度看,没有充分做到人性化,很多操作界面或特别复杂或操作环节特别多,不利于学生学习体验,进而减少学习时间。从交流角度看,微课主要是呈现录制好的视频,基本上不包含交流模块,学生们始终被动接受知识点,没有达到双向教学的目的,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知识构建。从反馈角度看,微课缺少成熟的评价功能,国内的微课还处于发展阶段,大部分支撑平台没有成熟的评价功能,不利于对学生的监控与引导。再次微课应用推进还需进一步发展。微课在我国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相关硬件软件还不够成熟,应用推广与监管体系还不健全,这些无形中影响教学效果,未来我们还需要组织一线教师反复实践,完善微课的各个板块,循序渐进推广应用。
三、微课辅助提升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建议
首先更新观念推动微课在课堂教学点的应用。教师作为课堂教学主体,但教师本身受教学水平、个人习惯等影响,会有一定的教学限制,我们应及时帮助教师更新观念,培训教室利用微课辅助教学,教师在认同微课后,不断的应用实践,使微课实现体系化、常态化应用,以此实现课堂与微课的互融,提升教学效果。其次加强微课资源平台的建设。资源平台是微课的依托,是微课更新拓展的基础保障,目前我们的学校受技术水平限制,在资源开发的方面还需要聘用专业教师与高级工程师一起,组建微课开发团队,实现微课健康有效的良性循环,这里我们提倡该项目由教育教研部门牵头,针对高中地理课开发相匹配的微课目录,统一规划、层层把关,促进微课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再次创新微课教学应用模式。微课固有的几个模式源自国外,我们在借鉴的基础上做了一定的调整,这并不意味着调整好的微课完全适合高中生,优化创新应该是持续不断的,结合目前高中地理教学状况,分析课前与课堂教学的关系,将学生面临的相关问题放在最前端,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在微课构建过程中,不断体现定制个性化,增加讨论交流的模块,完善评价功能,不断将微课打造成适合我们的工具,成为我们学习的伙伴。最后强化教学创新,保证微课学习时间。传统的教学时间很难让学生有足够的精力学习微课,如果我们把微课镶嵌到课堂上,就要在45分钟的时间里固定拿出5分钟演示微课视频,如果微课放在课外,也必须在作业量上给学生们一些自主时间,这里我们可以组织几个学习小组,即微课学习小组,将学习固定化,培养学生习惯。微课作为教学资源的一种,一定服从教学内容,高中地理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微课体现,因此我们在创新的同时也不能盲目,稳健向前科学推进,实现微课健康发展。
作者:郭璟 单位:甘肃省康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张茂含.思维导图应用高中地理教学的适切性分析[J].新课程学习,2014.02.
[2]胡洋.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微课资源开发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