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我国初中地理教学探微(7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是地理学科教育之起点,更是使得学生能够得以热爱地理学科的开端。在当下的新理念中,指向性更强的课堂教学模式也需要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做好教学反思。于教学活动实施的前、中、后反思各个教学影响要素,才能让初中地理教学发挥最大作用,促进学生地理能力的全面提升。教学反思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教师自己。
一、初中地理教学活动开展前的反思
在进行地理教学前的反思侧重于对课堂教学中的内容、主体、环节的反思,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状况有一些预见和应对的方案。首先,教师应对初中生的地理知识基础情况有所掌握,参考现阶段初中生的年龄、性格、喜好等特点。这些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地理学习意识不足,地理学科的学习目标与会考没有直接关系。大多数初中学生没有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地理学习方法,且学习情绪不太稳定,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教师在教学前对学生的地理学习情况进行反思,选择分层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等正确的教学手段,会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其次,对课堂即将呈现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等加以反思。目前所使用的新教材往往时代感、思维跳跃性较强,技能体现新的学习思想,也是对课程标准的精确解读。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内容强调地理知识的生活性与实用性,是符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学生的传统学习思维。部分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一些地理知识,认识不到地理学科的特色,也无法重新选择学习方法。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够让教师在规划教学时,打破教材排版的限制,更深入地挖掘初中地理教材的实际意义。
二、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的反思
教学中的反思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很高,教师需要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在动态生成中寻求绝佳的能力提升通道。首先,教师要对地理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自己所用的教学方式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模式是否仍然以自己为主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高于往常。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尝试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地理学习的自由以及探究的空间。例如,在学习“世界人口的分布”内容时,在介绍世界人口分布相关联知识点时,部分学生参与热情较低。可以及时组织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由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图形、表格等材料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状况。这种及时的调整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课堂低效现象的蔓延。其次,教师要对地理课堂资源使用效率进行反思。课堂时间与空间资源是极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以及教室空间资源,给学生展示地理知识。每一节地理课,教师都要给学生一些自主思考的时间,允许学生开放式地讨论,促进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加强地理学习的深度。例如在讲解“多变的天气”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一下今天的天气以及观看天气的技巧,促进学生思维在地理课堂中活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在学习能力上有不同,他们的差异导致其课堂学习反应也不同。教师要在教学中反思,通过观察学生的不同学习反应,判断学生的学习能力与问题。例如,在讲解“板块的运动”知识时,教师给学生描述板块运动的过程,一些学生一边思考一边想象,一些学生则皱起眉头。教师要关注这些学生,并记住这些学生可能空间想象能力不足,在之后的教学中重点训练。
三、课堂教学后的自我反思
很多教师十分重视教后感,往往会在备课笔记上记录下这一课的所得和存在的不足,期待能够发扬优点,规避不足。在每一次课后坚持教学反思,就可以使得闪光点越来越多,遗憾逐渐消失。首先,地理课堂教学的导入是需要反思的第一环节。倘若我们的导入没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没有激发他们的兴趣、没有引导他们更为深入的思考,下一个班级或是下一课就需要调整。其次,教师也应关注课堂教学的反馈。走进学生,了解他们这节课的收获,适当提问,检查布置的适量作业,具体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一般来讲,教师会引导学生做一些课堂练习得到教学反馈知识,为之后的教学规划提供依据。在教学后,教师要对学生的练习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学生的共同弱点,下节课重点强化。教学反思不只在于其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更可以持久提升教学质量。通过教学反思,教师的教学手段会更加灵活,教学思维也会更加丰富。教师于教学实践中反思,于反思中修改,于修改中成长,能够给学生创造更好的地理学习条件。
作者:康晓青 单位:江苏如东县河口镇直夫初中
第二篇:初中地理教学校刊应用
地理课时是有限的,而地理可以带给学生的知识和对学生一生的影响却是无限的。在课堂教学之余,通过创办地理校刊,既可以调动学生地理学习热情,又可以构建一个地理教学的新途径,起到有效促进地理教学的作用。
一、创办地理校刊的意义
学生学完地球和地图基础知识并初步学习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后,完全有能力通过自主活动形式完成自学。而地理校刊则将地理课堂教学、乡土地理教学、研究性学习等领域有机地整合起来,能有效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经验出发,积极探究地理问题,扩大地理学习的知识面,提高地理学科思维能力。栏目的设置关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问题,学生须从这些方面立意和寻求素材,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等“三观”素养。期刊的创办过程中,学生的阅读、书写表达、人际交流、合理利用和支配资源、逻辑思维、信息处理、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能力素养均能得到有效锻炼。同时,丰富了地理学习的评价方式。学生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的情感、态度、行为的变化,以及稿件的数量、质量等都可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依据。
二、地理校刊《银江潮》的操作与实施
1.创刊的前期准备工作。
因学校地处石狮子英村(又名银江),是深沪湾北岸的滨海侨村,校名为“银江华侨学校”,故取名为《银江潮》。创刊首先要向学校汇报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寻求学校及教研组的支持,如排版需要的计算机等设备以及印刷的费用等。邀请本校或其他学校的地理教师共同参与,作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同时,相关信息公告并鼓励学生参与。成立校级编辑委员会和小记者,负责采访和收集近期家乡和学校发生的有地理背景的自然、社会新闻和学校地理学科发展动态等内容。最后,设置期刊栏目并收集稿件。
2.稿件撰写阶段。
《地理学园》与《乡土地理小论文》是校刊中最能展现和锻炼学生地理学科思维能力的两个栏目。《地理学园》是让学生畅谈和学习研究地理的栏目,可具体细分成《地理幽默》《学生地理漫画》《地理教与学》《地理百叶箱》《乡土地理小论文》等。其中《地理教与学》栏目主要是地理学习方法的交流,包括解题方法、学习经验、地理考试方法经验交流,乡土地理小论文的调查和写作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自我总结来认识学习地理学科的价值所在,理解其生活实用性,这完全符合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一位初一学生在《我的地理学习观》一文中写到:“如果不知道什么样的气候适合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那还会有‘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吗?如果不懂得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那还会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吗?”在该文中,学生还谈到“学地理,必须做到:上课前要准备好地理课的基本工具———地图册;一边听课一边把学习中出现的地理事物在地图上圈点下来;动手绘制示意图;复习时应以地图作为知识载体,常看地图多读地图;要善于把不同地理事物联系起来,建立起联系,并问为什么,这样便会养成由果推因的良好地理思维习惯;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很重要,但有一个端正的学习态度最重要”。在这一段学习心得中,学生总结和明确了学习地理需要采用的工具、方式方法以及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地理是离不开地图的,准确读图、综合分析和动手实践是学习地理的几大重要能力。这样的体会,证明地理校刊的创办中,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地理学习的三维目标。《乡土地理小论文》栏目要求学生根据家乡的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等某一方面确定一个主题,拟定小论文题目,并由此展开课外调查研究和论文写作。依据本学期地理教学内容或者有关家乡人口、资源、经济、文化和生态环境的热点事件,教师可事先提供几个研究主题供学生参考,或由学生自行确定调查研究主题并交给指导教师审核。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只作必要指导,为学生发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以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二节《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为例,课标要求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笔者由此确定了“特色农业”的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主题,选择研究该主题的成员进行自由分组及组内分工。其中一组在确定题目时,三名成员分别提出了《石狮旱作农业走向何方》《调查家乡的花生种植》《草莓园的见闻》三个选题。在无法确定如何选择的情况下,笔者引导学生认识本次研究主题“特色农业”更主要是从文化和经济的角度来说的,即该农业类型必须要对地方经济或文化产生独特的典型影响。因此,石狮虽种植花生,也有适合花生生长的自然条件,但花生却并不是本地的特色农业;此外,石狮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应该是服装商贸产业,虽然由于缺水而发展旱作农业较多,但在经济结构中并无多大影响力。综上,花生种植与旱作农业都符合因地制宜的农业发展特点,但是难以真正体现出石狮“特色”。最终,学生以《草莓园的见闻》为研究方向。因为石狮耕地资源不足,又处于绝对贫水区,旱地多水田少,再加上石狮本身就是以工业和商贸立市,因此石狮的“特色农业”一定不是传统的靠天吃饭的农业。学生由此联系到近几年在市郊、乡镇蓬勃发展的草莓园,认为最后一个题目较切合近几年家乡农业转型及发展趋势。笔者肯定了这一思路,并帮助学生将标题修改为更能体现主题的《草莓经济引发的思考》。基于紧扣主题、紧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教学目标及具备可操作性的原则,学生最后确定研究目标为“通过走访调查宝盖镇及永宁镇附近几个村落的草莓园,了解家乡草莓经济的发展现状,发展根源、发展环境和条件及发展意义”。接着,初步拟定小论文提纲与调查研究的方法(参考文献法、网络搜索法、实地考察法、访谈调查法等)并确定路线,事先收集资料并拟定调查访问对象(草莓园的主人、采摘草莓的游客)设计采访题目,包括向草莓园主人了解草莓园种植时间、种植面积、种植草莓的理由及发展中的不利条件,向游客了解采摘草莓的动机,并提出疑问:草莓园亲手采摘的草莓比市场上贵了两倍,为何游客还是喜欢到草莓园来采摘?采访结束后,通过整理资料和分析比较,学生最终得出结论:草莓园在这几年突然兴起而且面积不断扩大,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生活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人们需要释放精神压力,回归自然享受生活,所以宁愿自己下地采摘20元一斤的草莓,也对市场上10元一斤的草莓没有兴趣。草莓园主人正是看中了大家的这一心理需求。学生对家乡这种草莓经济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其实是一种旅游农业)的未来发展前景有了进一步认识。学生的调查研究活动最终又回归到课标、书本,也突破了教学中的重难点。此外,课标对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土地资源》的要求是:通过调查研究家乡的土地资源特点、分布及存在问题,提出合理利用和保护的措施。一位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大量的调查数据比较了改革开放前后的(1978年、1993年、2008年、2013年)四个年份中村庄土地资源的结构组成和变化,完成《家乡耕地减少的忧思》一文,指出家乡耕地在因遭到占用、抛荒、废弃而在不断减少的状况并提出建议。文章刊发后在校内受到了广泛好评。
3.期刊编辑阶段。
按编委会内部人员分工职责,首先将稿件进行分栏目整理,去粗取精,择优录取。录用的基本原则是:文句通顺、错别字少;中心明确、观点清楚,符合栏目的要求;一定要具备科学性、地理性,地理性就是要以地理事物、或者人与地理事物间的联系为研究对象的文章、漫画、段子、论文等,科学性即不能违背地理规律;节选其他刊物的文章一定要注明出处,并尽量附有点评或心得体会;原创栏目杜绝抄袭。在这一过程中,还需要专门人员对各个班级学生的来稿情况(数量、质量)进行统计,履行期末加分的承诺。其次,将录取的文稿、作品等进行数字化处理,主要通过WORD软件进行文字的编辑和排版,对于图片漫画等可以采取扫描或影印的方法。最后就是期刊的复印和装订成册。
作者:李逐瑜 单位:石狮市银江华侨学校
第三篇:初中地理教学情境创设
[摘要]
利用情境教学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初中地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创设生活情境,加强情境提问,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
情境创设;情境教学;初中地理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利用情境教学可以有效地渲染课堂氛围,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要及时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通过有效的教学情境设置,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达到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在地理课堂导入新的教学内容时,需要多媒体进行协助。在课堂开始时,学生猛然从课间活动进入到课堂当中,多多少少会有些不适应,思想还不能够充分地安定下来,如果这个时候教师立刻进行知识点的讲解,就很容易使初中生失去对地理课堂的兴趣。在具体的课堂导入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形式来为学生设置教学情境,例如在课堂中播放一些歌曲和视频,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中。例如,在学习《多民族的大家庭》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爱我中华》这首歌曲,并且配上一些与歌曲相符合的画面,让学生去感悟歌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在听这首歌曲的过程中逐渐被调动出来。在听完一遍这首歌曲之后,学生对我国56个民族有了初步的印象,接着,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问题:你们知道这56个民族是怎么样分布在我国的吗?学生学习起来就会带着这样一个问题,和老师一同走进当天的课程。学生在这样一种好奇和兴奋的状态下学习,必然会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课堂效果不言而喻。
二、创设生活情境
兴趣是学习的基础,让学生产生并保持对地理的学习兴趣,才能够有效地展开地理教学活动。很多知识,我们之所以要学习,是因为生活需要。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他们就会更加主动地投入课堂当中。当然,教师也需要以此为指导,设立生活化的情境,让知识走进生活,让生活中充满知识。新课标对地理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让学生们掌握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反思个人的教学方式,让教学内容主动向生活靠拢。一个人对于某个事物关心的程度往往与其对这个事物的熟知程度有关。教师可以把握这一原则,在课堂上以学生们熟知的内容为出发点,以利于学生理解,产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板块构造学说”时,教师可以讲几个我们生活中出现的地震案例,让学生唤起对地震的印象。学生们这时候就会想到地震的危害,以及地震是多么可怕。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入知识点,为学生分析地震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有些地区会频发地震,而有些地区却一直很太平。初中生在看到一个地理知识点时,通常会联系到现实生活,这就是学生在这个年龄段普遍会有的特征。这些内容不仅可以让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无尽的乐趣,同时也会让地理知识点的内容更加丰满和具体。通过对相关生活情境进行分析研究,让学生掌握知识点,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对其今后的成长发展也有很大的帮助,这就是地理教学的实用之处。
三、加强情境提问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问题,创设相关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提问可以应用于教学的各个环节,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利用这种方式,进行启发教学,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学习“南极洲”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为学生创造一种代入感:“假如你在南极洲,你会如何去辨别东西方向?你是怎么思考的呢?”“如果这个时候你向前跨一步,那么你跨的是什么方向?”这样的问题会让学生有一种疑虑,认识到自己知识的局限,教师这个时候就可以让学生看地球仪,帮助学生去直观地辨析方向,进而帮助学生认识“极点”,让学生形成一种辨别方向的经验。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加主动地探寻知识,解决心中的疑惑,扩大个人的知识量,完善个人的知识体系。加强情境提问,是完善情境教学的一种碎片化手段,将短小的问题穿插在课堂当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课堂上,教师要重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方式,从初中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出发,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汪琦 陈亚颦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荣通.探究初中地理教学中情境教学的运用[J].学周刊,2016(19).
[2]张术良.初中地理情境体验教学的策略研究[J].才智,2015(27).
[3]邹今.巧设情境,提高初中地理教学有效性[J].中国校外教育,2015(28).
第四篇:初中地理教学图像教学探析
摘要
充分利用好地理教材中的图像,重视图像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提高,才能优化地理课堂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本文立足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现状,主要分析了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图像教学策略。
关键词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图像教学;教学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初中地理教学的内容逐渐丰富,方法也越来越多。图像,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重视图像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并积极利用图像优化初中地理教学,才能推动初中地理教学的发展。图像,是初中地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十分复杂的教学内容。一般来讲,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图像教学主要涉及以下几点:
一、地图教学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地图是最为常见的配图。为了实现初中地理教学目标,在实施地图教学之前,教师要深入研究地图阅读与使用的方法,指导学生对地图进行正确定位,引导学生从自身的地理学习需求出发,从地图中寻找相关的地理信息。在地图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分析地理现象,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让地图成为学生深入理解地理事物的平台。
二、示意图教学
示意图,是初中地理教材中用来介绍地理现象过程或者成因的一种图像信息。在初中地理教材中,示意图经常与统计图一起出现,以形象、具体的方式给学生展示地理现象,因此示意图教学也十分重要。在地理示意图教学中,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分析地理事物的具体位置,再通过示意图了解这一地理事物的构成元素与发展历程,以示意图为基础发现地理知识的规律。
三、景观图教学
景观图,是初中地理教材中较为真实与形象的一种图像,主要有描绘图与摄影图两种。摄影图比描绘图更加真实,描绘图是作者结合初中地理教学重点而绘制的图像。而景观图最能吸引初中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虽然初中地理知识难度不大,但地理学科涉及的知识较广,许多地理现象靠想象很难记住。因此,做好景观图教学,有利于强化地理课堂教学的直观性,促进学生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识。
四、统计图教学
统计图,是利用数字资源表明地理事物之间数量关系的一种图像。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实施统计图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准确地揭示地理现象特点与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分析能力与地理观察能力的提升。统计图之所以成为地理图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因为统计图能够引导学生认真推导地理现象与特点,提升地理探究结论的正确性。
五、初中地理教学中图像教学的具体方法
做好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图像教学,需要教师将图像资源与初中地理课堂的多个环节结合在一起。具体方法如下:
(一)利用图像,优化地理课堂导入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始,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关键。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积极利用图像进行导入,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与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地理学习情绪的高涨,更能促进趣味课堂与魅力课堂的打造。课堂导入需要具有吸引力,因此教师应当选择形象性高或者艺术感强的图像进行导入,利用图像自身的美感,让学生形成地理审美能力。如在讲解《陆地和海洋》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地图向学生展示世界的陆地与海洋,让学生在地图的引导下对世界有一个整体上的认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地理知识学习之前,学生只听说过各个国家的名字,没有深入了解,也只有“世界”、“陆地”、“海洋”的概念,没有具体印象。在课堂导入环节,积极利用地图向学生呈现美妙的世界,有利于整个课堂教学氛围的活跃化。
(二)利用图像,优化地理课堂设问
设计问题,是教学设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提问,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利用问题的有效设计,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质疑与思考,才能让地理课堂学习氛围更具有交互性。用图像设置问题,不仅能够增加学生思考问题的动力,还能让学生将抽象的地理问题与形象的地理图像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如在讲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这一节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景观图与统计图进行设问,刺激学生的思维。利用南北方地区的农业景观图,引导学生观察南北方农业的特点,让学生自主提出质疑,像“南北方农田格局为什么不同?”“为什么南北方农作物类型相差较大呢?”等问题。顺着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南北方农业发展特点不同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利用统计图去验证学生的地理学习结论,有利于初中地理教学高效化。
(三)利用图像,提升学生地理分析能力
分析地图,获取地理信息,是初中学生地理学习中必须要掌握的技能。因此,教师要利用图像多组织学生进行分析练习,让学生通过图像这类感性的材料去获取更多理性的知识。借助图像,引导学生了解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与特点,能让初中地理教学更有逻辑性。如在讲解有关于降水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示意图,让学生自主分析降雨形成的过程,给学生分析图像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才能成为图像的利用者。
综上所述,地理学科具有工具性、人文性与真实性等特点,图像是这些特点的载体。将图像作为初中地理教学的工具,用图像去处理各类地理教学信息,才能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地理知识,形成更加形象与具体的认知。
作者:黄治香 单位:贵州省遵义市第五十五中学
参考文献
[1]王曙星.如何加强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2016(01).
[2]单连宏.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6(02).
[3]邵泽军.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方法创新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6(06).
第五篇:初中地理教学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研究
摘要:
文章从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应用于初中地理教学的意义及方法出发,阐述二者结合的意义及路径,对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具有重大意义,希望借此引起对乡土地理资源的重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和地理事业的进步。
关键词:
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初中地理;教学方法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地理的喜爱与理解是初中地理教学的最重要目的,为达到此目的,需要完善教学方法,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对学生学习地理、研究地理意义重大,日后必将成为初中地理教学的必备资源,学生亦能从中受益匪浅。
一、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对于初中地理教学的益处
1.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主要内容介绍。乡土地理课程资源指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地理现象、事物等,对于地理学习极为重要,尤其对于初中地理这种奠基性强,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课程而言,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犹如最好的教科书和校练场,地形地势、天气变换,季风洋流等,都能有较为直观的感受,初中生刚刚进入地理学习,基础概念冗杂,且未深入学习,难免枯燥乏味,乡土地理给予学子自然的感知环境,创造天然的实验场。地理本就是需要实践的课程,乡土地理资源有复杂的地形,一些地质构造能直观呈现,从天气分析大气运动,从昼夜变换感受太阳运动等。
2.在实践中理解、巩固理论,强化教学目标。作为一门实践性基础学科,初中地理并不涉及大量理论研究,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对基础性概念有所了解,对一些地理现象有所认识并能够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将所学知识与现实地理现象相连接。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就是一个实践场所,立体生动地将书本知识展示在学生面前,由于其是由多种因素作用而成的,以此作为初中地理课程学习的资料,对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等实践能力具有极大的作用,地理学习不能纸上谈兵,不深入实践无法真正对地理形成真正系统而细致的认识,这也是乡土地理资源对于初中地理课程来说必不可少的原因,二者的结合才能提高学生能力,实现教学目标。只有亲身体会才能巩固知识,透彻理解原理与现象。
3.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地理学习来说,兴趣是最重要的老师,初中学生正处于对世界充满探索精神的时期,一切未知的事都容易吸引其注意,而课本却并不受其喜欢,至少相对而言兴趣不浓厚,单一对其灌输学理与知识,容易适得其反,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引入恰巧解决了这个问题,告别枯燥的单向式接收,能够以自身兴趣为着手点,自动探索地理奥秘,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对地理的认同感,从而激发学习动力,引导学生对世界形成科学的认识,杜绝知识无用论等消极思想,积极面对人生,体会自身价值所在,感知到自己与世界的联系,对世界具有价值,这种心理认同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引导,对学生终身均有益处。
二、初中地理如何利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
1.以案例促进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如何引入乡土地理资源,使其进入初中地理课堂?首先,在教学中引入案例进行说明与讲解,例如,在地形地势介绍一章中,对于平原、高原、山峦、谷底各种复杂的地形,仅依靠教师的口头表述和平面展示,是很难使学生真正了解各种地形的构造和还原到现实世界的,这个时候,利用学生平时所见进行学习,就能够省略许多冗杂的描述,再如学习天气、气象时,如果能够对平时的天气、气象与课本进行对比,更能使学生了解其表现及成因。地理更多的是对自然界的研究,自然地理需要学生亲近乡土,充分利用乡土资源,土壤、地质等的直观呈现,各种石头的成因及其特性,在生活中已经有了认识,如果能够将这些认识与书本对应,则二者就能协调融合。
2.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充分利用乡土地理。动手能力是检验地理学习成果、加强知识理解运用、增强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组织教学实践,能够有效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地理学习,研究大气运动时,对城市的热岛效应进行研究,组织学生在城市及其周边设置观测点,定时进行温度测量和风向研究,通过对地面的温度及风向研究印证城市热岛效应,还可以组织对湖水周围及其外围地区温度比较研究水的吸热作用,能够在峡谷地区开展峡谷效应的研究,对于湿地等对气候的影响等也可以开展实践调研活动。总之,要利用所学知识,确定具体的研究课题,开展实践活动,充分利用乡土资源中汇集的各种地理现象及特征,对所学知识进行印证或者进一步拓展研究,如此便能利用乡土资源对初中地理教学真正起到强化教学目的的作用。
3.分小组展开研究性活动,锻炼思维。一个人的智慧终究有限,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利用乡土资源的过程中,分小组开展研究性活动,确定研究主题,例如,学生可以研究云霞的成因,朝霞、晚霞与天气,与大气折射等的关系,模拟实验进行研究,或者创建地球运动模型,模拟其自转、公转、地球的昼夜变化,这种研究可以是对已知知识的模拟分析,也可以是对未知板块的大胆假设,总之,在乡土中发现、研究,培养地理学习的方法、路径,集众人智慧进行学习,这种研究性学习对于团队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具有极大意义。如研究地理环境对人的生活习性的影响,就是一项极具意义,也具有乐趣的研究性课题,乡土资源与地理学习的研究性活动结合,需要具有可研究性和值得研究性。笔者以自身研究和大量资料为依据,撰写了本篇文章,旨在促进初中地理教学的发展,充分利用乡土地理资源。案例、实践、研究性活动等形式,是地理课堂的调味剂,也是点睛之笔,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是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作用方法。
作者:谢实中 单位:阜南县方集镇谢寨中学
参考文献:
[1]张碧秋.初中地理教学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14,(03).
[2]庾春花.延边地区初中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2012,(02).
[3]张勋.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课程资源与乡土资源的整合及应用研究[J].鲁东大学学报,2012,(04).
第六篇:初中地理教学地理活动改革
摘要:
在教学课堂改革的春风下,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模式层出,很多教师也开始在地理课上开展丰富多样的探究活动,对信息技术等加以引用,把丰富多彩的地理信息纳入到学科教学中。另外在当前课改的推行过程中初中学校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各学科的探究性活动有了实践基础。结合国内教学的经验以及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我们发现在地理教学中加强探究性活动的开展,能极大提升地理教学的效果,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但在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活动仍然在某些细节方面存在不足,本文将要分析初中地理教学开展探究性活动遭遇的困境,并提出一些有实际作用的对策。
关键词:
初中地理;探究性活动;教学改革;对策
在近代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下,教学改革变得多样化,初中地理课堂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探究性活动已经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甚至会导致学生厌恶。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初中地理开展探究性活动的方式也开始改革,以便能借助计算机等设备和信息技术,实现利用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处理和应用的技巧和方法。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差异大,各学校的设备差别也很大,所以教学设备严重不足的学校还无法在地理课堂中更好的开展地理探究活动,因而活动开展所取得的效果还有待提升。而在一些实施现代化教学的学校中,初中地理探究性活动也受到的现实其他情况的制约。本文分析的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活动可利用的一些措施,以便为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改革和地理活动开展做出贡献。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活动开展现实情况
1、活动种类多,但实践机会少
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有丰富的活动来促进学生思想结构的发展,以便保证能有效果的推进地理教学工作。地理探究性活动能与学生素质发展目标保持协调,便能把学生能力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但在实际教学很少有针对学生学习需要而进行的探究实践活动,学校组织的探究性活动种类少,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也少,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能力发展需要。
2、探究性活动没有考虑学生的能力
在信息化时代,网络信息、生活经验等被引入到教师教学的各环节,探究性活动需要初中地理教师加强统筹安排,但在具体探究性活动中学生因为读图、用图等能力不足,没有扎实的读图、用图功底很难在快速的在活动中掌握相关知识。而在课堂上教师教学管理方面发展不够完善,有很多的漏洞,学生的能力发展也就无法得到很好的保证。
3、探究性活动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不强
在当前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影响下,需要对生活材料加以整合利用才能加强和学生的生活联系,但教师组织探究性活动时仅仅使用的是范围较大的和学生生活联系不紧密的地图等探究性材料,那么学生的兴趣等也大大减低。探究性活动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不强,学生容易出现理解误区,学生的精力被其他东西吸引,课堂的效率也就更加低效。
二、中学地理教学加强探究性活动可采取的策略
首先,推进多媒体教学,用好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直观的探究性流程图。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工作,初中学校对信息化设备等进行了完善,初中地理教学改革可以加强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未来的地理教学中教师不需要进行口舌“解释”,可以利用电脑软件制作探究性活动的流程图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活动,自己则在课堂组织中扮演辅助者,帮助学生们修正和开发地理思维,尽可能把学生所学的知识点转化为形象直观的展示图,促进课堂结构的优化改革。在教学前设计好上课的活动类型,然后在课堂上用各种探究性活动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甚至可以让学生亲手操作,把知识转变为自己生活中熟悉的内容。初中地理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的使用把探究性活动开展得更加形象和直观,恰到好处的激发学生探究地理知识,提升了地理教学效果。其次,加强教材和探究性活动的结合与转化。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内容的处理都比较传统,勾画成为了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而新课改时期的版本,非常注重理论的教学和实际操作的结合,内容相对更加有条理,探究一类的问题比较多。因而在未来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应该根据实际需要随时灵活的把课本上的知识内容进行活动式转化,然后结合教材建设知识结构树,按照学生学习需要和教学需要灵活的整理教学内容,也可以把教学形成信息化材料,在教学需要时结合不同的模块构建单独的探究性活动,使得教学活动更加灵活。最后,落实探究目标的考察。传统的地理课堂对于学生的管理是以控制为主,学生的思维是被禁锢的,很少进行探究性活动,学生在能力上存在很大的漏洞。因为教师和学生的松懈,所以在探究性活动建设的过程中,经常有学生不知道如何进行探究、或者提取信息不完整等现象。在未来的地理课堂中应该放松控制性管理条例,加强引导,使得学生和教师都能逐渐改进观念。在考核评估目标建设方面做到多元化。学生在探究性活动中对于地图使用、信息读取、归纳总结、发言讨论等方面的表现都将被全面考核评估,切实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把学生能力发展作为探究性活动开展的终极目标之一。最后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制定好检测和复习计划,用明确的有针对性的探究性目标进行教学才能使得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落实新课改的能力发展目标。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改革中的推广探究性活动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初中地理教学可以把教材、教学内容等转化为丰富多彩的探究性活动,用信息化材料、地图等帮助学生克服探究困难,用明确的探究性目标和多元的评价促进学生参与探究性活动,才能更好的提升初中地理教学的效果。
作者:盛雨 单位:南京市浦口区第三中学
参考文献
[1]…张前.……中学生地理读图能力培养现状分析[J].…地理之友.…2011(03)
第七篇:初中乡土地理教学作用
摘要:
在当前新课程理念下,运用乡土地理教学法备受初中地理老师欢迎和推崇。作者通过列举乡土地理与初中地理教学有机融合的实际案例,论述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三个重要作用:化抽象为形象、化生硬为生动、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
关键词:
初中地理;乡土地理教学法;作用
众多初中地理老师普遍认为,初中地理知识繁杂细琐,且很多知识比较抽象、生硬,距离遥远,学生很难理解,记忆起来相当困难。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上,很多老师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望而却步。如何突破初中地理教学上的“抽象”、“生硬”、“遥远”等问题呢?我作为一个从教十几年的初中地理老师,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期抛砖引玉。
一、运用乡土地理教学法,可起到把地理知识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
在教授初一地理“地球的运动”和“地形图的判读”时,其中的空间概念任凭老师在教室里说教、讲解、演示等都很难让学生理解透彻。于是我就想出了开展乡土地理观测、绘图、制作模型、课堂交流展示的教学方法。
案例1:探究北温带一天中、不同季节里物影朝向及长度变化。针对这个问题,我和其他老师在集体备课时,发现传统教学法无非就是老师在教室里画图、演示、讲解,课后许多学生感到一头雾水,普遍反映难以理解和掌握。能否转换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有切身体验呢?由此我们发现,我们家乡(福建省南安市东田镇)刚好地处北温带,决定运用乡土地理教学法来教学。课前我布置乡土地理观测作业让学生做:问题(1):观察旗杆在一天中(上午、正午、下午)影子朝向和长短变化。问题(2):观察旗杆在不同季节里正午影子朝向和长短变化。学生通过实地观测并绘图,上课时我让学生展示交流成果,他们的观测图画得好,有据有理,争相发言。发现问题(1)的答案是:一天中旗杆上午影子朝西,正午影子朝北,下午影子朝东。一天中旗杆影子长度变化是长———短———长。对于问题(2),学生都反映在短时间里观测不出来,我交代学生继续观测,并启发学生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解答。虽然还无法通过观测得到答案,但是很多学生踊跃发言:“我根据生活所见推测,我们学校一年四季旗杆正午影子都朝北,并且夏季影子长度最短,冬季影子长度最长,春季和秋季影子长度适中。从夏季———秋季———冬季———春季———夏季,正午旗杆影子长度变化是短———长———短。”这节课,学生都有感而发,大大减少了老师的讲授与画图量,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案例2:探究山地不同地形部位:山峰、山谷、山脊、鞍部、陡崖等高线地形特点。对于这个问题,我发现这些问题的空间概念性都很强,对于初一的学生,如果不能让学生看到实际地形部位,是很难让学生建立起空间概念的。我校刚好地处山区,有这些地形部位的天然模型,是不是可先让学生通过乡土野外调查,绘图和制作地形模型教学呢?我的教学思路开朗了,得到了同事的赞同和支持。于是我就先设计教学步骤:(1)预习“山地不同地形部位:山峰、山谷、山脊、鞍部、陡崖”教材内容。(2)全班分成四个小组,利用上本节课之前的一周时间,首先带相机拍摄图片或视频,调查与观测“山峰、山谷、山脊、鞍部、陡崖”地形部位,之后用橡皮泥制作这些地形部位,最后绘制它们的等高线地形图。(3)上课时学生带图片、视频、橡皮泥地形模型、等高线地形图交流展示。上这节课时,各组学生都争先恐后地要展示成果。于是我就说:“大家都有机会,我们来看哪组做得更好。”通过展示、比较、学生发言、互相指正、老师点拨,学生对这些地形部位都建立起深刻的空间概念,并且能轻松地判读这五个地形部位的等高线特点,同时学生发现了自己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这节课像是一堂艺术品展览课,我是一位组织者,师生都在欣赏、玩味中学习、交流。对比传统教学法,我欣慰地笑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二、运用乡土地理教学法,可起到把地理知识化生硬为生动的作用。
案例1:运用乡土地理俚语、俗语来教学。在教学“自然灾害”中的春季寒潮对南方的影响时,我就运用本地闽南俚语“三月半,冷到不能爬田岸”、“清明谷雨,冷死牛母”、“未吃五月粽,棉被不能放”等生动地说明南方的春寒灾害。在教学南方多山地丘陵时,我就用本地闽南俗语“八山一水一分田”来形容。在教学区域差异时,尤其讲到“日本”时,我想起了当地闽南俚语“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说明海洋对日本饮食结构的深刻影响,同时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深刻影响这个重要的地理基本规律。运用乡土地理俚语、俗语启发学生学习地理,可使地理知识化难为易,很容易让学生巧妙地记住“生硬”的地理知识。
案例2:探究山区发展经济的利与弊。关于这个问题,我在集体教研时,拿出来与同行探讨新的教法。我们发现,我校地处山区,是地地道道的活教材,不用乡土地理教学法多可惜呀。顺着这条思路,我设计了乡土地理调查作业:家乡的地形类型以什么为主?有哪些自然资源?有哪些矿产资源?有哪些旅游资源?有利于发展哪些行业?但山区地面崎岖,有哪些弊端?学生通过一番实地调查、查阅资料之后,都写得较具体,也很有道理。我随机抽取了部分学生到讲台上做小演讲。有些学生在分析山区的利与弊之后,还建议家乡应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发展经济,我竖起了大拇指给他们,称他们以后肯定是建设家乡的中坚力量,全班报以热烈的掌声。在学生演讲之后,我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归纳山区的利与弊。整节课气氛活跃而热烈,避免了传统上的生硬说教,我感叹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
三、运用乡土地理教学法,可起到把学生与知识的距离拉近的作用。
案例1:探究国界线划分常用的地理事物。在讲到美国与加拿大以五大湖为分界线,中国与尼泊尔、印度、不丹以喜马拉雅山为分界线,中国与俄罗斯以黑龙江为分界线时,我在课堂上就先设问:家乡东田镇与溪美街道以(后桥)水库为界,南安市与厦门同安区以(芹山)山脉为界,学校所在的埔边自然村与山美自然村以(兰溪)河流为界。这样结合乡土地理来教学,可使学生从生活所见入手,由近及远地认识国界线。
案例2:探究气温随着海拔升高而降低。在教学这个地理原理时,很多老师都只是叫学生背诵记忆,这种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死记硬背。能不能换种活的方式来教学呢?让学生有切身体验,甚至终生难忘呢?这才是新课程理念下所追求的教学目标。由此,我想到了家乡山区的山麓与山上的村庄人们的夏季夜晚生活差异。我在上课时,把全班分成山上与山麓两大组,让他们分别说一说夏季的晚上睡觉时,哪一组盖厚棉被?哪一组盖薄被单?山上组(凤巢村、雪峰村、格头村海拔都是500米左右),山麓组的海拔都是50米左右。他们根据长期的、深刻的生活体验,脱口而出,两组的答案截然不同。山上组说夏季晚上是要盖棉被的,因为山上夏季夜晚很凉爽,而山麓组说夏季晚上是要盖薄被单的,因为山麓夏季夜晚还很热,气温比山上高得多。从学生的乡土生活体验入手,让他们真切体验生活中的气温差异,再来概括气温的垂直递减规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
总而言之,乡土地理教学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广大初中地理老师应大力挖掘乡土地理素材,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恰当渗透乡土地理知识,把乡土地理和地理教材知识有机地融合起来,在教学上一定能做到轻松有趣、事半功倍。
作者:刘志民 单位:南安市东田中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戴资星.对构建“生活化”地理课堂的思考.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出版,2006.
[3]王树声.中学地理教材教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