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地理教学与学习能力培养(7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地理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地理教学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小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探索;教师要不断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至关重要。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在地理课堂上,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情况,联系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教学要达成的目标,采取针对性的教学,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经过最近几年的不断总结,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有以下几点看法,希望对高中地理的教学能有所帮助。
一、让兴趣引领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积极进行自主学习
对于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来说,学习兴趣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要动力。对于大部分的学生来说,课堂上的情绪都是比较紧张的,对于老师难免有些畏惧,这就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畏手畏脚,不敢参与课堂讨论,因此教师应该以自身的热情和朝气去感染学生,让学生放松心情,逐步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来。慢慢地,学生就会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上的存在感,在课堂上就会越来越活跃,自主学习能力也能得到提升。另外,高中地理的学习,也是学生与教师之间认知和感情的交流的过程。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和学生能很好的沟通交流,学生就会对教师产生一种很强的信任感,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师也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展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受到成就感,进而促使学生更加努力。而且,如果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学生就会把学习当作自己生活当中的一种很重要的需求,从而以一种淡定从容的姿态来应对紧张的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有了自主学习和探索的动力,面对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也能不断地去探索解决的办法。
二、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
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营造能够满足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把营造自主学习氛围的任务局限在课前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上,而应该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另外,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科学的认知规律,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和新知识的学习,让两者之间产生整体上的联系。例如,我在教学当中,一直坚持先让学生自己去学,针对学生不太理解的地方给予及时的指导,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内容进行一定的练习。这样,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能够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遗漏加以完善和强化,最后根据训练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更进一步的巩固。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减轻了学习负担,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课堂教学的评价,利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
众所周知,教师鼓励性的语言和批评性的语言会对学生产生迥然不同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对学生的自信心有很大的影响。实际上,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内心的自信,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用一些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来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加以引导。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更能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对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难免会遇到瓶颈,当学生遇到瓶颈时。教师要多加以沟通和正确地引导,千万不能嘲笑学生或者以某种方式来惩罚学生。因为教师的态度会直接左右学生的学习心态。如果教师能够加以正确的指导,学生就会很快地度过瓶颈期,以更大的热情来面对以后的学习。因此,教师要以一种鼓励和理解的心态来指导学生的学习,这样才能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在教师面前尽情发挥自己的思考和想象,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要时刻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为学生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和条件;教师要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真正的主体,让学生自主去学习、去探索;教师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要把目光放得远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仅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广大的高中地理教师坚持不懈的努力。教师要坚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学生一旦掌握了这种能力,就能轻松自如地应对接下来的学习,进而促进自身综合能力和地理素养的不断提升。
作者:马计开 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岔河中学
第二篇:高中地理教学多样导入设计
摘要:
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部分,对于整个课堂教学具有重要作用。但从目前来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导入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多以单一的导入模式进行教学,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没有被充分地激发出来,因而融入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也就降低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必须引进多样化的地理导入设计,以达到以“导”促进教学,以“导”带动学生学习兴趣,以“导”营造活跃的地理课堂氛围的作用。
关键词:
高中地理;多样导入;促进教学
导入是进入新教学内容的第一个环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愿意采取以复习前一课所学的内容来导入新课的方法。长此以往,学生对地理新课堂便没有了期待,学习热情也逐渐降低,难以主动融入课堂教学中。面对这一现状,教师必须改变单一的地理教学导入模式,而应结合学生兴趣和地理学习需求,引进多样化的导入方式和方法,以新颖、多变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带动学生参与,使地理课堂教学更为和谐、生动,在确保课堂教学各环节顺利开展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均衡地发展。
一、漫画导入,点燃学生兴趣之火
幽默、诙谐是漫画的固有特点。然而,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采用漫画的形式导入课堂学习,以生动的漫画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从而带动学生积极参与地理课堂。运用漫画导入教学时,教师要注意漫画与地理学习内容的衔接,并要引发学生思考。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中“资源及生态保护”一课内容时,我以漫画导入新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课堂开始时,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一幅生动、形象的漫画,以漫画刺激学生眼球,促进学生思考。漫画下方显示着“我想有个家”。漫画内容主要由哭泣的小鸟、拿着砍伐工具的人们、被砍伐的树木构成,被砍伐掉的树木以漫画人体形式呈现,并大声呼喊:“抗议人类乱砍滥伐。”生动的漫画将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激发出来。接下来,教师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漫画中的相关信息回答以下问题:“漫画中的小鸟为什么哭泣?资源为什么遭到了严重破坏?如果在山区,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后,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学生能够围绕漫画内容和地理知识认真讨论。显然,以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漫画导入新课,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二、话题导入,引导学生互动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与地理学知识相关的话题,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尽量选用一些学生熟悉且能有所感悟的话题来导入新课,最大化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设计话题时,教师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结合地理课堂教学的需要,巧用话题,促进学生互动讨论,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中“城市发展与城市化”一课内容时,我设计的话题导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本节课中,我以上海这一国际大都市为例,引导学生对城市进行积极探讨。师:“以中国上海为例,你认为什么是城市?上海城市化具有什么特点?很多发达国家已经出现‘逆城市化’,你认为什么是逆城市化?上海已经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了吗?”学生对这样的连环话题非常感兴趣,从城市到城市特点,再到逆城市化,问题层层递进,学生的思维被这些话题牵引着。话题引入后,我再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并参与到学生的互动讨论中,了解学生的想法,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引领地理课堂逐渐走向精彩与高效。
三、问题导入,诱发学生自主思考
对于高中地理知识的学习,学生要更多地思考各种地理问题背后所隐藏的原因,借助地理问题导入课堂学习是最能诱发学生对好奇心和探索欲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提出问题时,需要注意其起点要恰当,过于简单的发问和起点太高的问题均难以促使学生更深入、更具体、更全面地思考。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一课内容时,我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了如下问题:(1)什么是可持续发展?(2)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是由西方国家提出的。中国目前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你认为有必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吗?(3)如果中国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其面临的人口问题有哪些?又该如何解决人口问题?以上这些问题的设计难度适宜,并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易于引起学生思考和交流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直接呈现以上问题,然后让学生讨论,并深入学生中间,倾听学生的想法,与学生互动交流。在思考交流结束后,教师再以抽查式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成果,逐步深化教材的学习内容。
四、广告导入,带动参与欲望
广告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可以将广告与地理学习巧妙地结合起来,利用广告方式导入地理课堂教学,从而带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海洋污染与生态破坏”一课内容时,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一则有关海洋保护的公益广告,播放结束后,再引出保护海洋的广告标语“海洋是广大资源的依托,是生命的摇篮,让我们全力以赴保护她吧!”教师启发学生思考:“你知道这些广告宣传的用意吗?”引导学生认识海洋的污染情况,激发学生保护海洋的意识。通过广告导入的方式,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明显高涨,课堂参与度也有所增强。
五、时事导入,彰显新鲜气息
时事导入法是指将国内外大事引入地理课堂教学的方法。这种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完全以教材为中心的做法,使地理教学资源更为丰富,也更具新鲜气息,从而满足学生的“尝鲜”需求。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交通运输布局”一课内容时,我以“合福高铁”这一时事导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合福高铁”的时事内容,再切入“交通运输布局”的学习中来。利用多媒体展示合福高铁开通的情况,深化学生的知识,引出与之相关的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师:“合福高铁的开通具有什么意义?你知道合福高铁途径的城市有哪些吗?其建设意义又是什么?”这些内容设计新颖,与社会实际相关,因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由此可见,时事导入能够让地理学习更具时代气息,也更易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谜语导入,活化地理课堂
谜语导入法主要是教师以竞猜谜语的形式,促进学生思考,带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一种导入方法。通过设计谜语,引导学生竞猜谜语的导入方式,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地理知识的学习中;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方式;能够活化地理课堂。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宇宙环境”一课内容时,我以谜语导入新课,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师:“同学们,我们一起猜一猜谜语,比一比谁猜得又快又准,大家都做好准备了吗?”学生大声回答:“准备好了。”师:“‘一块蓝布无限大,日月星辰全包下,五湖四海全包罗,世间万物皆容纳。’猜一猜这是什么?”学生很快地回答:“宇宙。”进而引出与宇宙相关的问题“什么是宇宙?”学生再围绕问题展开思考,课堂气氛逐渐活跃起来。由此可见,猜谜语这一喜乐见闻的导入形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化地理课堂教学。
总之,导入设计不能单一。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以及地理学科特点,丰富导入设计,从而达到以“导”促进教学的目的。此外,教师还要注意控制导入的时间,不能生搬硬套导入的方式和方法。
作者:王端玲 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蒋垛中学
参考文献
[1]丁无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方式的探讨[J].中学教学参考,2011(3).
[2]胡开新.浅析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J].才智,2013(6).
[3]王文珍.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J].学周刊B版,2013(9).
第三篇:高中地理教学问题导学应用
摘要
随着高中地理改革的不断深入,“问题导学”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被越来越多地应用起来,对于增强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激活学生的思维有着非常显著的作用和效果。本文首先对问题导学法的定义及优点做了简单的阐述,然后重点分析了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希望能对高中地理教学的开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帮助。
关键词
问题导学法;高中地理;主体性
问题导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既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又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认识。教师在应用问题导学方式进行地理教学时要不断创新导学的形式,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解答问题,提高地理学习的整体效率。
一、问题导学法的定义及优点
(一)问题导学法的定义
所谓问题导学就是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问题,该教学活动以学生作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进行独立思考,充分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知识的主动性和热情。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贯穿“问题”,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
(二)问题导学法的优点
问题导学法首先能够使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了解重点、难点,加深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其次教师能够结合考试重点和提纲设计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教师还能够结合实际对知识进行梳理,冲破传统教学的束缚,从而提升教学的整体效率。
二、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一)考点引导
所谓考点引导就是把考试中出现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样学生能够很好地抓住教材中的难点。如“行星地球”这部分知识,在高考题目中经常出现,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设计一个有关经纬网的问题,也可以用一张经纬图,让学生计算某两地之间的经度差、纬度差。考点引导具有较强的目的性,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会无意识地过滤非重点的内容,因此在高考复习阶段,考点引导策略具有非常显著的提高复习效率的效果,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更好地掌握重点和难点。
(二)对话引导
对话引导的问题导学策略就是教师营造出一个师生互动的环境,使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同步,通过一问一答的形式来处理问题。一问一答可以是逐渐深入的形式,也可以是全方位拓展的形式。但无论采用哪种形式,其根本都是问与答。如在复习“地球大气”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下面几个问题:霜冻的出现时间是在什么时候?阴天时气温为什么比较低?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对话引导不仅限于教师问、学生答,还可以为学生问教师答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对话引导能够使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机会大大增加,进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探究引导
探究引导就是教师把问题贯穿到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学生作为主体,充分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整个探究的过程都是由学生来完成。如在复习“生态环境建设”这部分知识时,关于生态环境的开发、利用都是现实生活中热议的话题,这时采用探究引导的方式一方面能够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还能增强对知识点的掌握。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探究教材中的内容,也可以创建专题让学生研究生态环境的开发、利用情况。总而言之,探究引导的核心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动手,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四)合作引导
合作引导的问题导学策略就是教师把全体同学分为几个小组,为每个小组设置一个问题,学生通过团队协作的方式共同来解决问题。例如在复习“地表形态塑造”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把塑造形态的五种外力作用分配给五个小组,让学生对地区分布、地貌影响等问题进行研究,这样既能够使学生之间的团队意识更加强烈,增强班级的凝聚力,也能激发出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加深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五)评价引导
评价引导的问题导学模式同上面几种引导方式存在很大的不同。这种模式中学生是以第三者的身份来评价自己,找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如在完成上面几个章节的复习之后,教师可以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对自己、对教师的表现进行评价,明确自己的优势并在日后的学习中进行强化,明确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评价引导方式的原理就是提供给学生换位思考的空间,对自身存在的不足进行优化,进而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最终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合理地应用问题导学法不仅可以提升地理教学的质量,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但在应用问题导学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有效利用此方法,并要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一)确保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在进行问题导学时,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设计。由于地理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每一位学生对地理课程的理解能力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师在进行课程讲解时,要尽量从最基础的内容入手,然后层层加深。以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节中的《地球的圈层结构》为例,教师可以先从地球圈层的外部和内部圈层两部分分别讲起,以最基本的构造开始剖析,层层深入,引出地球的水圈、生物圈以及大气圈的特点和组织;在对地壳以及地幔进行讲解时,教师要放慢速度,最好配上地图或者是短小的视频,让学生们进行思考,从而更好地进行学习。另外,如果学生面对难题,迟迟找不到突破口时,教师切忌将答案直接告知学生,而应该给学生一些合理的暗示,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要点和解答技巧,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提出的问题要合理且符合科学规律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一定要保证其是合理且科学的,不能太过刻意引出一些不科学的知识点从而误导学生。还要注意的是,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此外,教师在引出问题时还要注意问题的答案要能够对学生起到积极作用,并且是真实的,只有这样,问题导学教学法才能起到效果。
(三)教师要对学生正确评价
在传统教育体制下,所呈现出的教育模式有所弊端,教师要求学生必须正确回答问题,一旦学生回答错误,教师就会以苛责的语气批评学生。长此以往,学生不愿课上回答问题,最终导致地理课程枯燥乏味,另外,即使问题导学模式逐渐兴起,但在这种背景之下,它也发挥不出其应有的作用。所以,针对这一要点,在进行问题导学教学时,无论学生回答的问题是否正确,教师都要积极鼓励学生,并赞扬主动回答问题的这一行为。此外,在评价学生时,面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要对其耐心解答,并引出关键点,帮助学生正确解决问题;又或者在面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时,教师首先要对其答案进行肯定,然后以另一种角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新课标地理必修1课程中的第三章《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例,如果学生已经明确水圈的含义,教师还要让学生理解大陆之中水体之间相互补的关系,最后让学生进行思考,如陆地之间水体相互转化是依据什么样的形式,又或者让学生画出关于海陆间水循环的示意图,等等。通过上述分析能够看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的教学策略具有非常显著的价值和作用,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形成完善的知识网络,且思考能力、自主能力以及整合能力都能得到极大地增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做好备课、设置合理的问题,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使地理教学事半功倍。
作者:陈世耀 单位: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李金国.地理“问题导学”模式中问题的设计与引导[J].教学与管理,2011(10):76-78.
[2]邓传宝,邓阳生.浅谈运用“问题导教法”模式教学“问题设置”———以高中地理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01):87-88.
[3]周华,周卫平,杨维.搞好问题导教提高教学效率———以高中地理教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116-117.
[4]田红叶.高中地理课堂如何使用“课案导学问题探究”教学模式[J].求知导刊,2015(04):143.
第四篇:高中地理实验课教学
摘要:
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对地理实验教学提出明确要求,这将为高中地理教学注入新生机。本文以“热力环流”这一课时为例,尝试用地理实验导入新课,以地理实验剖析教学重点,借地理实验拓展课堂,并根据实验课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
关键词:
地理实验;热力环流;教学尝试
陶行知先生主张的“知行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强调实践过程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感悟体验。“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所以,中学地理实验对学生掌握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对中学地理实验的理解
中学地理实验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上的地理实验是指运用一定的器材和设备,人为地使所要学习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及其变化过程表现出来,以获得和验证地理知识的实验[1]。主要指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广义上中学地理实验,是指一种有目的、有步骤地通过观察、测量、控制或模拟地理事物、地理现象来认识地理事物和规律的一种实践活动[2]。包括模拟实验、地理制作、地理观测和地理考察等地理实践活动。地理学科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地理实验的时间应该是学习者能利用的每个时刻,而不仅是上学时间的地理课堂;地理实验的空间应该是地球上每个适合的角落,而不仅是学校的实验室;所以中学地理实验的内容不但要源于教材,更要来自生活;中学地理实验的类型不但要有演示实验,更要延伸到地理观测、地理制作和地理考察等。但是目前中学地理学科不像理化生具有专门的实验室、实验器材、实验方案等完善的教学体系,也没有让学生野外实践活动的时间、地点、经费和政策,想要在中学开展地理实验,教学必须克服重重困难。怎样有效利用和挖掘校本资源,如何在地理传统课堂中有机融入地理实验元素,寻找高中地理教学的新生机呢?带着这些问题,笔者以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中的“热力环流”这一知识点为主题开设了一节区级研讨课。
二、将地理实验元素植入课堂教学的方法尝试
(一)用地理实验设疑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有效的课堂导入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强烈欲望,从而在不知不觉中转化成学习的内在动机。本节课的新课导入尝试采用地理实验,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热力环流”这节课的实验导入,分为课前地理观测和课堂分析评价两部分。
1.实验设计
课前学习阶段:利用本校位于海边的地缘优势,在上课的前一周末,学生到海边感受“海陆风”,并把自己认为最能体现出“风向”的记录下来,准备课堂分享;同时,教师到厦门岛东部方向的会展中心和南部的厦大白城等空旷海边拍下“老师长发飘动的方向”等微视频。课堂学习阶段:以漫画“海边老师长发飘动的方向”为教学背景设问:“你们觉得长发会飘向哪个方向?”此时,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甚至出现正方反方的辩论趋势;教师顺势导入微视频,学生带着自己的观点观看视频后,教师抛出问题:“为什么长发的飘动方向是这样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节课知识。
2.设计意图及效果
以学生感受过的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特别是班级老师亲自上镜的案例视频导入,迅速拉近课堂教学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距离,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播放视频前设计让学生产生矛盾冲突的问题,再播放视频满足学生求知欲,继续设疑,让学生带着疑问探索,激活学生的学习需要,从而产生学习期待,带着满满的学习动机进入新课学习。
(二)以地理实验剖析教学重点,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
学生是个学习者,也是个主动的探究者,课堂演示实验能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中主动获取知识,得出结论,高效地掌握课堂教学重点,提高课堂教学时效性。下面以学生做实验、观实验、析实验为教学主线,剖析“热力环流形成过程”这一教学重点,具体如下:
1.实验导学过程
(1)课前实验准备
①分组:10个小组,每小组5人,确定组长,组长负责实验材料学习和实验时组内分工。②实验材料:装棉被的透明塑料箱(规格62*25*53cm;拉链用透明胶密封,背面固定上62*53cm的黑色卡纸,在右上角留一小洞,拉链右下角为活动口),一支蜡烛,一盆冰块,一束香,火柴,透明胶。
(2)实验具体过程
①将一支蜡烛和一盆冰块分别放置在塑料箱两端(冰块放在留有一小洞的下方),用透明胶把箱子的拉链密封;②点燃一束香,放进小洞内;③观察香烟的运动方向,并将其画在导学案的相应位置上。
(3)实验结论分析
师生互动: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和督促各小组的实验进程,并提供学生咨询;实验完成后,实验成功的小组选派代表分享其实验心得,并简述空气流动过程及原因;实验失败的小组也选派代表交流心得,并提出优化方案;教师适当引导,并投影课前拍摄的“热力环流实验微视频”。结论呈现(板图并解析):香烟先在冰块这侧向下运动,再水平飘向蜡烛这侧后迅速上升,最后飘向冰块上端,形成循环。
(4)实验迁移应用设问:
当地球上的大气受热不均的时候,大气也会产生运动,它们会如何运动呢?请同学上黑板画出受热不均大气的运动过程及方向。(两位学生上台作图,教师引导点评,并系统讲授“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板书其过程;特别强调大气是先垂直运动后水平运动。)首尾呼应:用所学理论验证课前“海边老师长发飘动的方向”是否正确,说明理由。在导学案的“海陆风示意图”上,画出白天和黑夜的风向。
2.实验评价反思
教师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学校缺乏高精度的地理实验器材的不利环境;让学生参与课堂演示实验,在愉快的学习情境中,学生都很主动地参与到实验中,并在实验中不断思考、探究,从而获取新知;在实验反馈中,因为学生有了真实的学习体验,形象直观地理解了“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评价主动有说服力,而且教师可以根据实验反馈的信息,有针对性地及时评价,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优化课堂教学;教师设计模拟实验,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微观的地理实验现象解释宏观的“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延伸到会解释生活中地理现象,从而将感性认识内化为理性规律,有效掌握重点知识。
(三)借地理实验延伸拓展课堂,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
在课堂总结时,尝试播放“军港之夜”歌曲,设问:“军港之夜”中的歌词“海风你轻轻地吹”的“海风”有错吗?请结合地理知识说明你的理由。(导问:中国的军港主要有哪些?它们的气候类型是什么?如果正确,则描述的是什么季节?如果错误,则理由是什么?)以开放性形式深入设疑,引导学生主动发现、探索、创新,从而深层次地理解掌握热力环流;鼓励和引导学生走出课本,走进生活,用地理眼光发现、挖掘生活中的地理现象,用地理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总之,让地理实验走进高中地理课堂,可以为学生营造自主探究的良好学习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能力,提升地理素养,让高中地理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三、地理实验课教学出现的问题及建议
(一)实验设计不够严密,实验演示成功率较低。
由于实验器材是由老师从生活中收集来的,导致实验环境不够精密,严重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比如,塑料袋的拉链不够密封,会跑进空气,从而影响“烟雾”的运动方向;塑料袋易燃,一不小心就会被蜡烛或香烟烧毁。鉴于以上多种因素,10组实验只有3组成功。为了充分发挥地理实验的重要作用,提高实验成功率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首先,需要改善学校地理实验条件,购买正规实验器材;其次,教师在实验前先交代注意事项,并多准备一些实验器材,便于应对突发事件。
(二)实验课堂评价时注重成功小组,失败小组被冷落。
在“热力环流”课堂实验后的学生评价环节中,三个实验成功小组和七个实验失败小组的自我评价时间相当,让人感觉忽视了实验失败的小组。失败是成功之母,纵观古今中外,很多重要发明都是站在无数次失败的肩膀上的。像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重视失败教育,他们希望孩子在失败后自己站起来,从而提高生存能力。因此可以以课堂上学生演示实验的失败为契机,着重引导学生自己找出失败原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受挫能力,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体验不一样的成功,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课堂教学的时间调控不当,导致前松后紧,结尾只能草草收场。
学生演示实验时间用了近20分钟,学生的实验评价用了12分钟,教师评价和总结3分钟,扣掉导入3分钟,只剩下7分钟要完成“海陆风”作图和课堂总结。设计该部分本是课堂的升华,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最终因为时间关系只能把“军港之夜”的讨论作为课外作业思考,所以无法完整地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只有学生自己演示实验才能让实验发挥其本身应有的作用,所以只有提高演示实验效率,才能保证既让学生动手实验,又不影响课堂教学进度。因此,可以在课堂上将实验方案印发给学生,学生先熟悉实验过程及注意事项,以便在实验时立即进入角色,一步步完成实验过程;课堂教学有诸多不确定因素,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随时监控,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调节,并引导各实验小组合理管理自己的实验时间。
作者:林小红 单位:厦门市翔安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郭红,李春艳.深化地理实验教学改革加强学生智能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1(5).
[2]金姝兰.构建中学地理实验课的科学[J].江西教育学报(综合),2004(12).
[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第五篇:新课改高中地理弹性教学探析
摘要:
高中地理课程在新课改以后的基本理念就是要注重学生整体水平的发展,要做到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进行关注,并要尊重学生间的个体差异,从而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良性发展。文章先提出弹性教学的概念,再提出弹性教学的实施依据,最后提出弹性教学方法,使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弹性教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中地理;弹性教学;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在教育过程中体现对人价值的尊重和对生命的关怀。教学工作就要真真正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努力挖掘每个学生的特长优势,争取实现让每个学生都取得成功的目标。因此,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弹性教学也要遵循教育本质要求,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学习优势,取得好的学习成果。
一、关于弹性教学的概念
弹性教学主要是指将机动性、柔韧性以及灵活性结合在一起的个性化教学模式。通常说来,弹性教学并没有可参照的固定模式,它主要是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形式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基于个性及特点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弹性教学是教学的一次飞跃式改革,它涵盖了教学的各个阶层。弹性教学的目标就是对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进行深度挖掘,从而达到其所能发挥的最佳水平。进行弹性教学的过程是没有固定模式的开放教学过程。教师在进行弹性教学时,对学生们的学习评价一般都是具有诊断性和即时性,进行弹性教学的教师要特别注意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差异,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意愿,尽可能地为每个学生提供最适合的学习机会和方式。
二、实施弹性教学的可靠理论依据
关于弹性教学,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供了可靠的教学案例。在《论语》中记载了一则:冉和、子路同时请教孔子,说有一件事很想做,但究竟应不应该立马就去做呢?孔子针对冉有和子路的个性分别作出了“闻斯行之”和“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的回答。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为弹性教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正因为人类都是不同的独特个体,擅长和不擅长的方面也自然不同。因此,对个体形态差异进行分析教学也极为重要。而让弹性教学最终被人们认可实现的还要属建构主义,它提出了每个独立的个体肯定有一套属于个体的最佳学习方法,而且也提出了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学习环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帮助,通过相关学习资料利用有意义的建构方式获得的,而非是由教师传授的,这一点上就将学习者的学习主体地位进行了强调。
三、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弹性教学实践方式
在地理弹性教学实施前,要对班级学生进行逐一了解,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还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学习方法等等,再根据了解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初步分层。通常可分为学习成绩优异的A类学生,成绩平稳的B类学生,学习自制力差的C类学生。A类学生又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对普通教学知识不能满足的求学上进的优等生,对这种学生一般采用目标鼓励的弹性教学方式;另一种学生成绩及表现也非常优异,但他们容易因赞誉和羡慕产生优越感和满足感,针对这类学生就要采用设立障碍的弹性教学模式。B类学生则可以采用常规教学方法。C类学生因为自制力不强以及学习习惯差,学习效果相对薄弱,针对此类学生一般要多花心思和时间,最好成立学习帮助小组对其进行一对一帮助学习,要让他们树立自信心,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因为高中地理课程内容较为复杂和系统,所以对弹性教学的教学目标就要分层次。第一层自然就是对地理基本知识的掌握,一般包括地理基本事实和概念;第二层就要学会将掌握的基本地理知识灵活运用,具体可表现为对地理现象以及现象形成原因的分析、解说、总结、对比等等;第三层就是对地理思维的发散和扩散,通常的做法就是设立情景和给予相关信息,让学生能对地理问题独立地进行分析论证和思维辩证。通常比起教师单方面讲解,师生间问答的互动更能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对于设计问题也要注意技巧,设立问题要做到分难度阶层,然后对对应阶层的学生进行提问,这样不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还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四、关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弹性教学存在的不足
自从高中地理弹性教学实施以来,取得的成绩自然令人满意,但也不乏一些问题的出现。首先就是学生从原有学习观念和习惯上接受弹性教学模式这一过程历时很长,当下教学规模和设施对弹性教学来说还有很大欠缺,再加上现行高考制度,一般高中学校就更愿意注重对A类学生的弹性教学培养,而忽略整体学生。
五、结束语
总之,弹性教学将传统教学的教育对象狭隘这一大缺点很好克服,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现代化教育观念很好落实,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以及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
作者:张所海 单位:江苏省宝应安宜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高涵静.高中地理双动两案教学模式实施的现状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2]党为民.提升高中地理学案导学实效性的策略[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4(09).
[3]邱洁.探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2(32).
第六篇:高中地理教学概念图研究
摘要
地理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区域性,由地理要素以及人文要素构成,地理知识复杂、不易理解,而概念图的应用有助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不仅能提升教学质量,还能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地理学习方法。本文先对概念图进行概述,然后分析了概念图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
概念图高中地理应用研究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教师以及教学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指出了教师应创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手段。而概念图作为层级结构图,可直观反映各种概念,并可清晰表明各种关系,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
一、概念图概述
(一)内涵
概念图属于一种学习工具,可将概念知识以及逻辑关系转变成图解,人们可借助科学命题来认识不同概念、摸清各种关联,通过案例进一步理解各种概念,最终构建科学的空间网络结构图。因此,在教学中应用概念图,在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同时,还能提升他们的交流表达能力。
(二)优点
1.直观性。
概念图可将概念知识通过网络结构的形式展现给学习者,便于逻辑关系的理论与知识记忆,并可深入认识概念知识。由此可知,图视化是概念图的主要表达形式,有利于交流活动的正常开展。
2.鲜明性。
概念图生动形象,不仅配有文字,还辅以图片。通过概念图,可明确概念中的所有知识点,在学生脑海中形成更加直观的认识,有利于概念的进一步理解。
3.系统性。
在借助概念图讲解某一概念时,可拓展出多个子概念,它们之间呈现多种关系,由此可知,概念图具有层次性。以此为基础,可全面展现某一命题,进而让学习者深入理解这一概念,增强学习能力,体现知识的系统性。
二、概念图的具体应用
(一)在新知识讲解中的应用
1.联想。
联想与新知识存在紧密关联的知识,并通过概念图完成组织和表征,巩固旧知识,同时,还应以组织者的身份进行合理组织,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例如,在学习“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这节内容时,为分析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商品率增长的具体原因,可帮助学生回忆原有知识,这是因为在中学阶段,曾经学习过一些美国知识,可以以此来编制先行概念图。
2.预习。
预习作为学习新知识的良好习惯,不仅可帮助学生理解课堂教学内容,还能提升课堂教学效果。然而,在实际预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目的不明确、过于形式化等问题。如若采用概念图教学模式,学生能在预习阶段明确地理新概念,进而明确预习目的,养成正确的预习习惯。
3.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作为新知识讲解中的关键步骤,教师应为学生预留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探究,同时,还应从旁指导,帮助学生在新旧地理知识之间构建关联。
4.讨论。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脑海中会萌发出许多问题,为有效解决学生们的疑问,可以开展适当的讨论活动,这样既可改善教学氛围,也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锻炼表达能力,最终解决问题。而概念图教学的内容丰富,它不仅提倡讨论,且讨论范围广泛,便于分享与交流。
5.建构。
待学生形成初步理解后,教师应选择适当的时机引出概念图,指导学生结合新知识绘制概念图。在概念图的绘制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要求学生重新建构与表达知识结构,还应在旧知识网络中有效融入新知识,使各个概念中重新形成联系,进而形成意义建构。
6.评估。
在意义建构中,因学生个体差异,理解程度存在较大的差别,虽然个人建构是决定事物意义的主要因素,然而地理知识并不是绝对的,尤其是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应正确、深入理解真理的绝对性。因此,教师应正确评价学生的建构行为,肯定表现良好者,指出理解错误学生的问题,通过反馈,不断增强学生的反思能力,提高认知水平。
7.巩固。
改进概念图,同时进行有效的练习,这不仅能巩固新知识,还能增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避免概念形式化。
(二)在复习中的应用
在复习活动中应用概念图,主要包含确定复习专题、回忆概念、绘制概念图、评估并改进、巩固。
1.确定复习专题。
结合教材内容与教学重难点,合理选择复习专题,进而确定复习专题。
2.回忆概念。
找出与之存在关联的概念。如人口数量与城市发展、人口老龄化,公路、水运、铁路等,这不仅有利于概念区分,还可加深记忆。
3.绘制概念图。
明确各个概念之间的内在关联,绘制清晰的概念图。
4.评估并改进。
综合评估概念图,注重学生的个人评价与自我反思,不断改进概念图。
5.巩固。
合理挑选适当例题进行巩固记忆。
三、结语
高中地理知识复杂且抽象,传统的教学手段并不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在新课改这个大环境下,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概念图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可显著刺激学生的地理学习欲望,同时便于知识体系的构建。
作者:彭永胜 单位:江苏省沭阳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邹红毅.概念图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城市地理,2014(22):184-184.
[2]罗华明.概念图:地理教学的“抓手”———以“气候”专题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2013(10):66-69.
第七篇:高中地理课生活化教学应用
摘要:
地理是高中阶段的重要学习内容。“让生活走进地理”是新时期课堂教学的一大重要理念。众所周知,生活与地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将生活引进地理教学,能够拉近地理与学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地理的价值,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目前,高中地理教学缺乏“生活味”,教师只是单纯地灌输地理知识,而忽略了融入生活元素,从而让地理课堂黯然失色。为了让地理教学“活”起来,教师必须从生活化角度重新设计课堂教学。
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效果;生活化教学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对于课堂教学具有深远的影响。从实践来看,脱离生活的教育教学虽然也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却不高,地理知识因而也变得索然无味。地理,作为一门与生活相关的学科,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教师应摒弃“去生活化”教学的做法,而应将生活化教学积极引进地理课堂,让生活唤醒“沉睡”的课堂,让生活点亮地理课堂,推动地理课堂走向高效。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生活与地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想而知,生活与地理的关系多么紧密。为此,教师要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积极实施生活化教学,以将学生的正面学习情绪带动起来。教师要灵活处理教材内容,并将地理内容与生活情境创设结合起来,以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展开地理学习。在创设生活化的地理情境中,教师要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注重情境引出的方式,从而达到激趣的效果。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旅游业与地理环境”这一课内容时,教师以生活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随着2014年底贵广高铁的开通,带动了沿线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贵州,人们去往青岩古镇、安顺黄古树瀑布、荔波七小孔等旅游景点变得极其方便。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了贵广高铁及其沿途停靠的城市,然后再重点展示贵州的著名旅游景点,以熟悉的热门景点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从而引出“旅游业”这一话题。在展示完后,教师设计问题,与学生互动,师:“大家有没有去过贵州旅游呢?”如果没有,你能分享一下你去过的旅游胜地吗?”在学生互动交流完后,为了深入本课的学习重点,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师:“大家认为影响贵州旅游业的因素有哪些?贵州旅游业发展起来后,你认为会对当地的地理环境有哪些影响?”由此,学生展开讨论。在这个案例中,教师以热门的贵广高铁为引线,引出以贵州为主的旅游景点,并以此作为典例,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设计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二、巧用生活实例,强化学生理解
在地理学习中难免会碰到诸多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强硬地灌输、讲解,学生只会一头雾水,根本无法消化和理解,为此,教师要想到解决的方法。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生活实例,将复杂的地理知识点变为简单的地理知识,从而让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能快速地理解地理知识。通过巧用生活实例,学生对生活与地理会有更深的认识,从而主动把两者联系起来,促进自身的地理学习。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这一课内容时,教师以生活实例化解教学难点,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自然灾害种类繁多,本课以洪灾为例,人们对每年夏天的台风颇感兴趣。在学习台风时,其中重要的内容是台风眼的形成原理。教师在地理课堂上反复讲解台风眼的形成原理,但学生却听得云里雾里的,甚是疑惑。此时,教师引用生活中洗衣机甩干衣服的原理为例,引导学生回想洗衣机甩干衣服的过程。学生再结合教师讲解的台风眼形成的原理,自然就明白了。又如,在学习“大气运动”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空调、暖气安装位置的生活实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此可见,将生活实例与地理教学融合起来,能够快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和吸收,加深学生的地理学习印象。在引进生活实例时,要注意其与地理知识的衔接性、相关性,从而让地理学习变得轻松、简单、高效、愉快。
三、联系乡土地理,丰富学习内容
乡土地理是地理学习中的“活资源”。作为地理教师,在实施生活化教学时,要注重联系乡土地理知识,将乡土地理内容“搬进”地理课堂,从而丰富学生的地理学习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对于乡土地理感到亲切、熟悉,因而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弥漫着乡土气息。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三的单元活动“调查家乡的旅游业”一课内容时,教师联系乡土地理进行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家乡对于学生而言再熟悉不过了,学生对家乡的认识、情感等都有不同的感受。针对本单元的单元活动,教师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家乡为调查研究对象,促进学生互动交流家乡的旅游业,如家乡的旅游景点有哪些、家乡待开发(值得开发)的旅游景点有哪些、家乡发展旅游业具有哪些优势条件和不利条件等。学生对研究自己家乡的旅游业非常感兴趣,都能积极地投入互动交流中。有学生说:“自己家乡的山水风光无限好,可以打造成特色的旅游避暑胜地,但不利的开发条件是交通闭塞,旅游宣传手段有限。”有学生说:“自己的家乡有历史遗迹,可以开发成历史遗迹名点,让旅游者了解当地的历史,而其优势条件是当地政府大力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并积极开发交通线路。”学生各抒己见,地理课堂非常热闹。由此可见,借助乡土地理,能够促进学生大胆交流,各抒己见,形成活跃的地理学习氛围。
四、引领生活探究,提高学习能力
探究学习是教育改革下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传统教学只注重“教”的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还必须注重学生的“学”。为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教师可以设计与生活紧密相关的探究题目,让学生分组探究,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交通运输布局”一课内容时,教师结合地理教材内容,设计了与生活出行密切相关的探究题目,促进学生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目前,香港高铁(自香港西九龙总站至广州南站)备受关注。据报道,香港高铁如果开通,香港至广州的运行时间将缩短至48分钟之内,会给人们的出行带来极大便利。”教师以此作为生活探究的典例,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师:“你认为香港高铁的全线开通对于我国的交通运输布局有何影响?香港到广州的高铁建设工程巨大,你认为是否应该建设这条高铁?对于新闻上报道的香港高铁极有可能‘烂尾’,你怎么看?”学生对于这类鲜活的探究内容非常感兴趣,能够迅速组建小组,大胆讨论和交流。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探究题目能够驱动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既要关注社会热点,也要将其与地理内容结合起来,让地理学习“活”起来,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探究学习。
五、回归生活实践,促进学生发展
回归生活实践是实施生活化教学的必需。只有给予学生生活实践的机会,学生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因此,在学习地理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习需要,设计一定的生活实践,并给予学生展示实践成果的机会,及时点评,推动学生参与生活实践,促进学生发展。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交通运输布局”一课内容时,教师设计了生活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调查分析,然后展开辩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城市居民出行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在学习完本课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调查当地城市居民的出行状况,并以“小轿车是否要进千家万户”为主题,收集居民真实的想法,然后展开一次别开生面的辩论活动。在这个生活实践活动中,学生要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展开调查,了解城市居民的想法,再将他们的观点记录下来。在下一次的地理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其中正方支持小轿车进千家万户,反方则持反对意见,学生围绕此主题进行辩论。通过设计这样的生活实践活动,学生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锻炼与提升。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分析辩论主题,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总之,生活化教学对于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果具有显著的作用。地理教师必须深挖教材内容,设计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以全面推动课堂教学的进步。
作者:徐本银 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蒋垛中学
参考文献
[1]晏义华.浅谈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影像切入法”[J].中学教学参考,2010(3).
[2]吴桂香.高中地理创新教育中的乡土地理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