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探析论文(4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地理教学探析论文(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地理教学探析论文(4篇)

第一篇:高中地理教学德育渗透分析

一、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优势

地理学科是高中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人文角度来讲,高中地理教学内容涵盖范围广、种类多,这些人文内容中也蕴含着正确的价值观和环境观、人地观。将德育内容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中,不仅能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中掌握丰富的知识,还能从思想上促进学生进步。在提高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德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是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改革的一部分。其目标是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了解各个国家的地理情况,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高中学生建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与资源观,促进学生从地理角度出发思考生活问题,促进个人生活的科学化,为世界环境问题的解决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问题

将德育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有着诸多合理之处,但是德育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的渗透现状并不尽如人意。高中地理教学的德育化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问题如下:

(一)高中地理教师德育教学意识不足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与实施者。教师的教学意识与思想,会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质量。在教学改革的今天,许多教师接触到创新型的教学思想,但并不是所有教师都接受新的教学思想。受经验教学观的影响,一部分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模式没有问题,一直以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内容为重点,开展注入式教学。教师没有意识到德育融入地理教学的重大意义,也没有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去组织教学。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地理学习成绩与知识点掌握情况,将德育抛在脑后,影响德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二)高中地理教师德育教学方法不足

地理教学方法对学生地理学习兴趣以及课堂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受传统教学思想与考试制度的影响,许多教师仍利用“满堂灌”的方法开展教学。教师将自己当成地理教材的“翻译”,根据自己的理解向学生传递课本知识,而学生在课堂中只能无条件地接受老师传递的内容。这样的课堂十分死板,课堂氛围沉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足。这种传统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德育,就只是通过教师的直白讲解来完成。教师告诉学生正确的道理,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这样的德育,会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三)高中学生品德素质学习意识不足

在学校教学体制以及教师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许多学生逐渐把自己变成学习的机器。许多高中生认为,他们在高中阶段的最大任务就是应对高考———完成每一个学科的学习任务。只要能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其他一切事情都无关紧要。在这种学习思想的影响下,即便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分析地理学习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学生也会认为这些无关紧要,不如利用这些时间背地理知识点。学生的品德素质学习意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学的效果。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方法

要改善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效果,教师需要对地理教学模式进行反思,在创新型教学思想的引导下,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更新。灵活应用教学内容与方法,才能让学生体会并接受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教学内容。

(一)加强地理教学内容的优化

加强对地理教学内容的优化,是促进德育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渗透的重要前提。将德育内容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整合,才能促进教学改革目标的达成。在优化高中地理教学内容时,教师要考虑高中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生活经验,选择高中学生能很好理解的内容开展德育,从而促进德育内容被快乐地吸收。毕竟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知识才是教学的主体知识,德育内容的融入是为了促进地理教学的全面化,提升地理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掌握好地理教学内容与德育内容的比例,控制好教学进度,在实现地理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二)加强现代教学技术的融入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学活动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多媒体已经成为许多教师的教学工具,越来越多的教师利用多媒体来辅助自己的教学活动。在德育的渗透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去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意识及学习主动性,强化课堂效果。现代教育手段与地理教学的有效整合,会让学生更形象直观地理解地理知识,促进学生成为地理学习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比如,在讲解《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让学生去观察我国的山川河流、地表形态特点,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整体、全面、形象的地表形态认知。然后,教师可以播放视频,向学生展示地表形态变化的过程,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促进学生融入到地理学习中去,了解深层次的原理。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比喻进行德育。“同学们,其实你们也像这些河流、这些土壤一样有着令人震惊的力量,只要你们学会坚持,学会努力,便可以获得一个好的结果。”在多媒体的配合下,教师的讲解更有说服力,学生也更愿意接受。

(三)加强课堂活动中的师生互动

让学生在掌握高中地理知识的基础上提高个人素质,是将德育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目标。要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教师需要关注师生互动的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与自己互动交流,表达自己的看法,有利于促进教学氛围的轻松化与民主化。在交流中,教师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会让自己的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比如,在讲解有关污染的知识时,一些学生认为自己的行为不会造成地球环境的变化,教师就可以通过交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环境保护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保护观,促进学生品德素质的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教育体系中,地理学科占有重要的地位。地理知识的综合性,让其与生活有着密切且全面的联系。高中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了解各个国家的自然情况、风俗习惯等,有利于促进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建立。当德育内容融入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时,能让学生放眼社会,放眼世界,能够促进高中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科学建立,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作者:薛彩云 单位:吉林省通化市第一中学校

第二篇:高中地理教学过程应渗透空间观念

一、空间分布

任何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最终落实到一定地域,而一定的地域总是具有一定的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征,总是要给地理事物打上一定的地域烙印,离开地域的特定条件分析,就脱离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正确认识。唯有正确认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地域性,才能避免用一般的结论代替具体分析,才能理解制定“因地制宜”这一原则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如讲解高一必修地理上册中第二单元的全球气候类型时,可在黑板上先画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全球分布,再结合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沿岸洋流的分布、山脉走向和海陆轮廓讲解具体气候类型的成因、特点和分布。最后明确赤道到两极、沿海到内陆的变更,大陆东岸与大陆西岸气候的成因各异。还可以比较不同位置同类气候的分布差异(如西欧与北美西海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面积大小、东西延伸等)。再如农业区位讲解中,以我国为例,南方的水田、北方的旱地、西北的瓜果、西北与青藏的畜牧、东北和西南的林业等,分布不同农业类型和特点也不同。可见地理事物是依赖于空间存在的,空间分布决定了地理事物的特征。在教学中多渗透区域地理知识(空间知识)就能让学生更准确地认识问题并抓住知识的关键,明确区域的鲜明特点。如东北农业由于高纬度导致的冬季漫长使得作物病虫害少,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晴天多和纬度较高夏季昼长而光照强使得农作物含糖量高等。抓住了空间分布,才能准确认识地理事物,明确地理事物的特征及产生这种特征的原因,这样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才能有针对性地发展。

二、空间联系

空间联系是由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的,不仅表现在同类地理事物之间,而且表现在不同类地理事物之间,不仅表现在同一时间的不同空间,而且表现在不同时间的同一空间。对地理事物空间联系的方式、程度和过程的认识,构成了人们对世界认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少生态环境破坏、经济建设的失误乃至某些僵化思想的出现,恰恰说明不能忽视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可以使学生从中感受到地理学科与社会、与大自然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必须树立系统的概念,开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形成一种跨学科、超学科的能力,成为思维活跃、心胸开阔的人。如大陆东岸和西岸的气候类型也不一样,大陆东岸中低纬度依次是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热带季风气候,都是季风气候,原因是它们在位置上都位于大陆东岸,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是成因之一,形成季风气候,成因在纬度空间上有联系。再如通过地图叠置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联系意识和能力。例如,阅读“世界洋流模式图”时,可以对照阅读“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模式图”,两幅图叠加分析,较容易掌握世界洋流分布规律;再如,阅读“中国人口分布图”时,可以叠加“中国地形图”和“中国气候类型图”,从而分析人口的空间分布与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的密切关系;如2000年前的黄河断流最终以国家出面统一管理和调配黄河水资源才结束。这些例子不断说明地理教学中空间联系观点的重要性。

三、空间变化

空间变化源于空间联系,当代地理学己从静态描述转向动态研究,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空间变化,了解变化的过程,分析变化的原因,关注变化的结果,探寻不利于变化的控制措施和有利于变化的实现途径,是地理学科本身发展的客观要求。地理教学过程应当使上述了解、分析、关注、探寻成为学生一种主动活动,成为他们身心发展需要的一部分,只有当学生认识地理事物的眼光不是静止的眼光时,掌握的地理知识结构才具有开放性,才会成为科学基础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出发,学生适应和认识发展着的社会和变化中的世界的能力才会提高。如大陆东岸中低纬度主要是季风气候,但由于由低纬度向高位的过渡中,纬度变高,温度变低,依次出现热带季风、亚热带季风、温带季风气候,由于空间上纬度的升高使得温度降低。再如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由于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性移动而对该气候分布区域交替控制,最终形成相应气候,教学中经常会假设黄赤交角为零然后问学生哪些气候会消失?另外,在工农业区位因素的教学中,各种社会因素的变化更容易引起工农业区位选择的变化。

四、总结

总之,围绕高中地理教学,要培养学生地理素养,教学中注重学生空间观念培养,渗透空间分布、联系、变化的观念,不仅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用空间观点认识地理、理解生活。

作者:石伟华 单位:甘肃省岷县第一中学

第三篇: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教学运用

一、地理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首先,地理教学因其社会性与生活密不可分,地理教育的内容很多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对自然生活的现象进行揭秘。人们要在一定生活环境中学习地理这一规律要求地理教学回归生活,找到地理与生活的契合点,利用生活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地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对生活的思考,升华学生的价值观、审美观与道德情操。这样一来很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其次,以往地理教学脱离了生活大课堂,使得许多学生所学知识枯燥、乏味,缺乏实用性,许多老师因地理教学迫于升学的压力,忽视学生作为主体的心理需求,放弃了对文本的生活元素的挖掘,老师偏重于知识要点的落实、阅读技法的讲解和题海战术的轰炸,在课堂上很少有时间引领学生观察生活、触摸生活和思考生活,学习与实践严重剥离,使得原本最有生趣的地理课堂变得死寂,学生“掌握知识变成了毫无乐趣可言的事,变成了为知识而知识”。随着时代的进步的发展,以往的机械化教学已经不能再适应了。由于生活是千变万化的,生活是纷繁复杂的,生活中的滋味不是在书本中、在课堂教学中所能完全体验到的,学生也应该在生活中学会生活。地理课只有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生活,才能更好理解我们所教的生活道理,才能真正掌握生活的技能,才能真正学会生活。还有,当今社会是开放的多元化的,社会的急遽发展需要社会成员具有创新思维、创造才能、合作意识、参与意识、人际交往能力等,这就要求引导学生关心国计民生,关注国内外时事,千变万化的自然动态等,在生活中学会求知、学会思考、学会做事。而且,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综合性强,就更需要在地理教学中创造更多的机会使学生们走进生活,亲近感受社会,创建学生和谐的精神生活。

二、如何才能做到让地理课教学生活化

1.教师要采用生活化语言进行教学。

由于地理学科综合性强,这就要求我们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丰富的教学语言,创设地理意境.如适当的加上一些谚语,诗词,成语,歌诀等趣味语言,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充实地理表象。创设的地理情景要新鲜,奇特,富有趣味,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听后心驰神往,回味无穷,让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产生共鸣,形成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外在地理教学中我们会遇到很多的地理专业术语,而学生对这些地理术语很难理解,这时我们就需要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进行讲述,通过生活化的语言学生把深奥的理论知识理解了,也学会了运用生活化的语言来解释地理术语,真正的做到了学以致用.

2.要巧妙运用生活经验导入新课。

心理学认为,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才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新课导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入手,联系学生当地实际生活中经常碰到的、熟悉的生活经验等一些地理现象,设计出地理问题,让学生接触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使他们觉得学习地理对他们确实有用,点燃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3.要运用生活经验来获取地理知识。

中学生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他们有着对自然界、社会和他人的感性认识,这些感性认识就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学习新的地理知识,会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将抽象的地理问题“焊接”到生动可感的生活事物或现象上,不仅能激发学生从记忆中提取必要的知识储备,引发他们学习的欲望,还能将抽象化的地理问题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提炼,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4.要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问题。

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地理教学重要的教学任务,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地理课程的时空,打开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对“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的理解和感悟。这样通过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定会充分认识到生活离不开地理,感受到地理知识的魅力,从而产生地理学习的需要,也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地理技能。

三、总结

总之,地理学科是一门与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搭起课堂与生活的桥梁,将生活元素融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会到地理知识的奥妙,进而提高地理学习能力。

作者:包章国 单位:福建省永春教师进修学校

第四篇:高中地理教学范例教学模式应用

1.范例性地阐明“个”的阶段

典型个案的选择应建立在对教学内容和选择和对教学对象的分析的基础之上,应具有范例性。教学内容的选择应遵循基本性和基础性两个原则。基本性是指应选择能体现地理学科中基本的知识、概念、规律和原理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结构;基础性是指选择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现阶段的智力水平发展程度是相适应的,对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不会过难理解,具有基础性。如,在学习《热力环流》时,可选择如下案例教学:山谷和山坡上的两户人家做饭时,白天炊烟会顺着山坡往上飘,晚上炊烟流动的方向则是由山坡飘向谷底。该范例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且该案例蕴含了热力环流的常见形式———山谷风,通过引导学生对此“个”案的学习与探究,学生从感官上先掌握了山谷风这一热力环流形式中空气是如何运动的及其原因,得到了关于热力环流形成原理的初步认识。

2.范例性地阐明“类”的阶段

在使用范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时,要注意把问题解决学习与系统学习的统一起来。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个”案后,提供一系列的“类”案给学生,引导学生从所掌握的“个”的案例中,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并将其迁移到“类”的案例中进行探讨,尝试着解决同类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既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该知识结构的认识和理解,使同类问题的解决过程成为整个系统知识学习的一部分。《热力环流》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运用第一阶段对“个”案的山谷风在不同时间的风向及其原因的理解,尝试着分析海陆风、城市风是怎么吹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并尝试画出其简单示意图。

3.范例性地掌握规律和范畴的阶段

该阶段主要是从具体事物中归纳、形成抽象规律的过程。学生要在“个”案与“类”案的学习中掌握其所蕴含的基本知识与概念后,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范例所体现出的知识、概念进行分类与归纳,由具体到抽象,找出其背后所隐藏的一般规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海陆风和城市风形成原因做出解答后,教师要求学生分组对其所画的三种热力环流表现形式进行讨论,写出其形成过程并对其进行分析推理,归纳出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4.范例性地获得关于世界经验和生活经验的阶段

该阶段教学的重点由客观内容转向学生的精神世界,与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一致,它强调学生将所获得的规律性知识应用于社会实际问题的解决上,使地理课堂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方寸空间之内,还沟通了理论与实践,连接了学生的生活世界与精神世界,使学生能自觉地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增强其实践能力。通过对《热力环流》的学习,学生在掌握城市风的形成原理后,结合现实生活,能进一步认识到它所带来的问题,如在其影响下工业布局不当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并且可针对这些问题从自身、他人及整个社会出发提出解决的办法。

5.总结

综上,范例教学模式通过四个教学阶段,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贯穿于其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推进新课程改革有重要意义。

作者:谢丽萍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