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论文(10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地理教学论文(10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10篇)

第一篇:高中地理教学运用思维导图

一、前沿

思维导图是20实际60年代被英国著名教育家提出来的,属于创造性思维工具。借助图形方式来辅助教学,活跃思维。文章基于高中地理章节作为案例,介绍地理教学如何使用思维导图。

二、思维导图的创作

(一)准备环节

教师让学生准备一张白纸,在中心位置开始描绘,每一张纸都要将中心关键词“洋流”绘画在纸的中心,周围留出空白的地方。教师再让学生谈论中心词会同哪些主题相关,例如定义,分布、影响以及原因等等。学生根据主题得出子题之后,再进行二级、三级子题目的关键词的绘画。使用图像、色彩以及标点符号将重点描绘出来。学生完成了创作工作之后,同学们间相互交流,学生展示自己绘画成果。学生相互分析,一同评价。

(二)注意事项

教师指引学生进行思维导图学习时,学生明确学习方法注意事项,根据注意事项需求开展学习。第一,每一张导图都应该对应一个主题,而且是一个唯一的中心主题。这能凸显出导图的主体,也能明确学习目标确定。第二,每一张思维导图他的主干不能超过七个小级别主题,每次描述一个子主题时,都需要一个关键词。而不能使用一大段话进行描述,这样的描述方式是为了更好进行知识管理。描述中教学中心词逐渐向各个主题层级过渡,级别控制在三级到五级之间。能够从宏观上看到具体的思维细化过程。这种思维表现方式是有讲究的,方便学生进行记忆。第四,教师进行关键词书写时,一定确定通俗易懂,描绘的主题应该使用不同的分支线将其划分,再采用曲线描绘出来,不能使用直线描述。

三、思维导图的运用

众所周知,思维导图它是从纸张开始的,然后在慢慢向中心扩散,再向四周进行关键词描绘。整个结构就如同一颗心一样,逐渐扩散。如同树枝一般。将中心词写在上面,从中心位置逐渐牵引出线条,写在每个主题上,在逐渐向思维位置扩散。然而,传统的地理比较教学方式,需要从坐标开始逐渐向左上角开始,一行一行,一排排进行记录,这方式叫做时线性记录方式。第一,思维导图最初是从纸张中心开始进行记录的,那么中心是明确的,目标也是突出的。而传统的线性笔记方式是从纸张左上角开始记录,需要平行记录方式。当主体凸显出来了,就显得非常简洁和明了。传统的线性记录方式,使用间断的句子或者使用长句对一关键词进行描述,过程较为复杂,也很难进行识记。第二,思维导图使用的是多层次记录模式,将线条结构当成笔记载体,中心地位非常强,逐渐向四周扩散,能凸显出核心主题,凸显出知识相关性。知识生成性非常强,难点和重点也得以凸显而出。第三,思维导图中,充满了大量的图像,符号,非常容易让人产生错觉、传统的线性笔记方式,使用的符号很少,甚至不会有图形记录,这使得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使用思维导图模式,将课文内容进行有效整合,确定出教学流程和教学重点。做到一目了然难点知识、重点知识。举个例子:“城市历史景观的保护”教学时,利用思维导图将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找准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城市历史景观的保护措施,而在此之前必须引导学生明确什么是城市历史景观。在该课程教学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何为城市历史景观,景观特色有哪些,保护的意义又体现在哪里。当这些零碎的知识构建出来之后,会形成一个大的知识体系,为更好进行城市历史保护课程教学提供借鉴。课程教学进行中,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布置好思维导图教学。新课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教学方式,让学生明白课文主要借鉴的是哪些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兴趣,唤起学生学习意识。思维导图,教学脉络清晰,直观的引导学生深入所学知识,逐渐培养学生思维辨别能力。思维导图作为地理教学有效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对地理知识体系建立应该要发挥出重要作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教师明确使用思维导图教学之后,学生的反应,教学存在哪些问题,在进行自我的总结和归纳。在反思中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清晰接下来教学步骤的开展,这对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有重要意义。

四、结束语

思维导图基本内涵和基本精髓价值在于能够实现放射性思维训练和培训。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思维能力在短暂时间里得到有效训练是比较难的,它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才能体现出价值。教师进行思维导图教学时,需要将学科特色和思维导图相互结合在一起,注重过程、内容和形式的相互结合。教学过程不能急功近利,需要根据学生需求缓慢进行,教学最为重要的是坚持。

作者:李淑艳 单位:会宁县第一中学

第二篇:环境教育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渗透

一、环境教育的内涵

“环境教育”一词在1970年的美国《环境教育法》和国际自然保护同盟会中早已广泛出现,它在很久之前也已被各国关注,在我国有一部分学校也单独开设了环境教育课,并在正常教学计划中将环境教育逐渐渗透其中。目前我国的高中教材中,已经涵盖了很多的环境科学知识,例如生物教材中讨论的关于“生态平衡”的话题。通过了解我国环境保护的相关热点问题,环境教育已作为各学科教学中渗透的因素,由此对“环境教育”这一内涵的理解为:环境教育是促进人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从而教导人在接触自然的时候需要努力形成良好的环境保护的行为习惯,最终实现人和自然的和平共处。

二、环境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的价值

(一)将地理教学的内容不断深化

保护环境这一话题已被广泛关注,因此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关键理由不仅在于环境教育这一问题本身的重要性,而也在于地理课本身对于环境教育的要求,环境教育正体现了地理课所要传达的核心观点即让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通过地理教师采取口授等各种教学方式对极为丰富的地理知识中的环境素材的传播,让学生们在亲近自然时,认识到实现自身与自然和谐与协调的价值,从而无形中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来自发地节约自然资源、爱护环境。

(二)将地理教育的各任务一一实现

高中地理教材中所讨论的环境教育,主要突出研究人与地理环境两者的关系,它认为人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需要认真的探索与学习。与此同时,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是地理学两大研究对象。由此看出,综合性强和交叉性杂是地理学内容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地理学广泛包含环境因素,并且环境因素无处不在的穿插在其中,两者息息相关、紧密相连。例如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考虑具体的地区发展状况,在地理学中也要充分利用这一思维模式。因此,利用地理学科的特点,在向学生灌输学科内容的时候,穿插环境教育是相当必要的,这对最终实现知识的传播更有深刻的意义,它可以使学生学习到除知识以外的环境保护的道德,同时,在习得环境教育的同时也促成了地理教学各任务的一一实现。

(三)将环境道德观念逐步形成

将人教版高中地理一书在“评价建议”中的要求进行概括后,可以理解为它是要求学生们能够承担保护自然地理环境的责任感中,用四个“是否”阐述的教学观念不仅要求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要求学生能够逐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因此,不难发现地理课程目标中最重要的两个子目标可以定位能否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这一目标也是学生在发展过程实现由观念上的认知到行为上的实践中一个较为关键的环节,而环境教育在中学阶段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拥有一定的环境知识基础上,促使其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环境问题,形成正确的环境道德观和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三、环境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的路径

(一)实现教学方法的重组与优化

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除了采取简单的口授灌输的方式,也可以利用其它途径来进行知识的传播。因此,地理老师在上地理课进行环境教育的时候,应该利用当今不断涌现的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实现教学方法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的转变。同时,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的内容也导致了教学目的的不定向性和多种性,这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需要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并且在此基础上将各种方法互相配合,实现最终的优化,才能形成一种科学的方法体系,从而完成既定的预期目标。例如:有关保护珍稀濒危动植物的教学过程中,用直接有效地教学方法如幻灯片、纪录片等,学生的兴趣不仅可以得到激发,其观察能力也能够得到培养,而且能够更深入、准确地理解保护物种多样性的重要性。

(二)深入探究地理书籍中的环境素材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高中地理教材中基本的地理知识,教导学生关心和学习有关整个地球和地球上不同区域在空间和时间上所面临的过多人口、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问题,可以不断缩减学生的地区差异观和人地协调观,从而积极引导学生关心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问题,热爱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理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素材,深入挖掘环保教育的内容。

(三)融合环保素材到地理教学中去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经历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文明到网络兴起的社会变化,世界各国在注重加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发现了经济发展所造成的环境被破坏的问题,世界各地不断兴起了环保运动。例如,保护野生动物的游行示威;身边报纸、电视和网络上广泛宣传的生态环境主题日的报道(如植树节和节约一小时等纪念活动)和日常环境新闻报道(如企业的污染问题和资源浪费问题)。在日常地理教学中,可以将这些鲜活及时的素材引入到地理课题中,同时结合真实、时效和敏感的环境新闻,来激发学生学习环保知识的兴趣,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实现环保教育的目的。

四、结语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这是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同时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不断注入的环境教育,对于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促进作用。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加充分的掌握基本地理知识,也能使其形成正确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行为习惯。

作者:张燕平 单位:山西省吕梁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第三篇:多媒体教学高中地理教学浅议

一、高中地理多媒体教学概述

高中地理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知识,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学科的成绩。而为了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广大地理教育者从未停止过相关不断深入的研究,试图从实践当中结合地理学科教学现状与特点总结出最为良好的教学方案,进而最大程度降低教学资源的消耗,形成教学战略规划,从根本上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彰显高中地理学科的价值。多媒体的应用能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使复杂的地理学科简单化,并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并掌握地理知识,同时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断提高学习兴趣。

二、高中地理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1.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高中地理的浓厚兴趣

所有学科的追求,都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前提。兴趣的产生,完全是一个人对于特定事物感到关注的积极反映。从地理学科来看,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不仅能够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更能有效激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中国地大物博,地理知识博大精深,仅凭借书本很难让学生对地理知识有着明确的了解,因此学习兴趣也就较难以培养。多媒体的优势在于其现代化与智能化,能够使地理知识更为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足不出户,就可切身感受国家地理的多样化,因此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2.有利于学生高中地理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学科覆盖面较广,但近年来的考试内容却朝着人文地理方向发展,与生活实际有着密切的关联。比如“根据美国的地质土壤和气候条件进行分析,探究美国12月份种植物的特点”,等等。由此可见,高中地理的教学与考核越来越重视时政信息方面,传统的对知识的考核也演变为了对综合能力的考核,包括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解决能力和总结能力,等等。多媒体教学能够直接脱离传统书本知识的束缚,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对地理时间、空间、生物、气候等相关概念的充分理解并掌握,使学生具备最基本的地理学习能力。

三、践行高中地理多媒体教学的策略

1.进行创新教学

一方面,需要对传统的教学设计进行创新。笔者认为,包括高中地理在内所有的学科都需要制订简明并且具有可行性的教学目标,而新课改主导下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又明确提出了贴近生活和科学化两点原则,对此,教师应当利用教学资源优势,尽可能拓展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范围。另一方面,就是要进行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比如在学习“欧洲地理”知识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游历”欧洲各国的风土人情,整合动画、声音甚至影视作品等,使学生明确并深刻了解欧洲各国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文化建设和建筑特色等专业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辅以探究式教学等手段,给予学生充分的交流空间,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与渴求度不断增强。

2.培养学生高中地理学习的基本素质

新课改理念要求现代教育转换教学主体,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赋予学生更高的主体地位,将其视为课堂上的主人公,有效激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由此可见,教师完全成为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因此,地理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立足于以提升学生基本学习素质与能力为出发点,嵌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进行独立的地理知识思考和探索,并通过相互之间的有效沟通和教师的正确引导来实现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提升。为接下来的地理学习乃至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改变传统教学目标,形成全新评价机制

现代教育理念倡导“以学生自身发展为教育根本”,传统的以学生学科成绩作为标准的评价体系也应当做出全面的改革。因此高中地理的教学目标也应当进行重新定位,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广泛应用,重塑学生高中地理的学习素质,尽最大程度使高中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储备量不断增加。同时将对学生的评价建立在多媒体所创造的多元化机制基础上,使高中地理人才标准得以不断深化,如此才能为后续教育打造出更多的地理人才。

作者:贾平均 单位:甘肃省兰州新区秦川镇胜利一校

第四篇:环境教育高中地理教学渗透策略

一、高中地理蕴涵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开展环境教育是地理课的必然要求

(一)高中地理课程中包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

高中地理课程研究的是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这就无不渗透着环境教育的内容。首先,从高中地理教学目标来看,引导学生关注现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强化人口、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地理课程的教育理念来看,在课程教学中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导学生珍爱地球,善待环境;从教学评价来看,学生是否初步具有了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是否积累了生态学的基础知识,是否养成了保护环境的行为规范。地理课程中的资源分布、星体运作、环境保护、人口问题、区域环境等无不包含着环境教育的内容,因此高中地理具备渗透环境教育的基础。

(二)渗透环境教育是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已经不是地理知识的机械记忆,而是以知识为出发点增加学生对人类环境和地理环境的认识,正确看待和处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中。这就需要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动态地灵活地认识,懂得环境对人类和地球的作用,懂得如何合理利用环境资源,如何保护环境等。也就是说,高中地理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然离不开环境教育的渗透,通过环境教育使学生在对待环境的行为上规范,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开展的环境教育,主要包括地理事物的内在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内容。教育学生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关注环境、保护环境。这是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新课程的核心所在,开展环境教育是地理课的必然要求。

二、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的有效策略

(一)树立新型的课堂教学理念

课堂教学是高中地理课程渗透环境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根据教材的基本内容向学生传递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这与高中地理课程和环境教育的实践性特征不太吻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即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制转变为新的体验式、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探究去了解环境、认识环境,更深入地懂得环境对人类、对生态的影响与作用。我们知道,在以前的教育理念下,学生接收到的地理基础知识和环境知识都是机械的无情感参与的被动记忆式知识,这些知识就像杂物一样累积在学生的头脑中,学生不能清楚地认识到,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什么作用,没有把环境与人类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更不会从生活的感悟从去体会环境与生活的关系。这种没有情感体验的地理教学与学习,学生也不会产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产生情感上的认同感,进而产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教师要树立新型的课堂教学理念,开展新型课堂教学活动,例如,在《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的教学中,教师改变学生“坐着听”的习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教学开展前引导学生分组查找当代环境问题的基本资料,找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当下环境问题的特点,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生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每一个小组选一个主题,当各小组都完成了准备工作之后,在课堂上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自主分享、交流、讨论,深化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培养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更加珍惜和爱护环境。

(二)采用多元的方法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渗透,显然依靠单一的讲授教学法是无法实现的,需要融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首先,可以利用演示、视频、野外观察法来增加学生对环境的感性认识,如在空气污染的教学中,引入柴静的《穹顶之下》,观察野外的植被情况了解中国植被分布的特点和近些年的植被砍伐情况;通过演示法了解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其次,借助讨论法、探究法、合作法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念的不断形成,如在森林的开发和保护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让学生结合森林的作用、开发、保护以及经济的发展等展开讨论,从而形成一些共性的认识。经济的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要注意经济发展和环境可承受力之间的平衡。在此,借助实验法、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的实践。如在水污染治理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污水的处理和污水成分的检验,引导学生掌握污水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方法,学生才能够真正地走进环境教育,走进地理教学课堂,才能够促进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的改变,将环境教育的渗透落到实处。

(三)利用课外活动渗透环境教育

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强调将地理教学从课堂学习延伸到学生的课外活动中,以形成持续的学习。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教师要以引导学生将课堂教学的内容转化为课外的主题活动,在主题活动中增加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促进学生环境意识的更加深入。例如,在《人口的合理容量》的教学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调查本地的人口数量,包括本地的人口以及外来人口,了解外来人口给城市经济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给环境造成的压力。思考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数量是越多越好吗?本地城市的人口容量应该是多少?能够通过哪些政策来控制人口容量等?班级学生分成不同的任务展开调查,写一份调查报告单。通过这样的课外活动,学生能够真正地走进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从具体的调查和数据中了解人类环境。运用地理知识,实现环境教育与实践的结合,这是地理教学汇总渗透环境教育的落脚点。

三、总结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课程中包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通过环境教育推动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课程中的渗透要全方位渗透,包括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环境探究和环境保护,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渗透环境教育。

作者:王亚龙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

第五篇:环境教育高中地理教学渗透浅谈

一、以地理教材为基础,在课堂上渗透环境教育

课堂是地理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以地理教材为基础,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知识点,尤其是与环境教育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比如在讲解温室效应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温室效应形成的原因以及解决的对策等;同时,教师要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教材中抽象、复杂的地理问题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生动、具体化,调动学生各个感觉器官,让学生对环境问题有系统的认识。除此之外,实验法也是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方法,学生亲自动手,对土壤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进行实验,在了解环境知识的同时,了解地理污染的危害,从而提升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以课外活动为扩展,在实践中渗透环境教育

只有将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观念,积极参与起来保护环境。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环保宣传活动,以主人翁的视角进行环保知识宣传普及,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比如在世界环境保护日当天,学校以宣传单、展板、标语、手绘等形式开展宣传活动,或者通过各类型的主题研究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环境保护中;也可以通过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知识竞赛、征文比赛、辩论赛等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查阅资料和参加活动的过程中更加了解环保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走进社区,通过环保公益活动达到环境教育的目的,比如走进公园捡起人们随手扔下的垃圾,走进社区进行节水宣传等,用更多的热情投入环保工作中影响更多的人。

三、以校园文化为依托,在潜移默化中渗透环境教育

校园文化可以营造一种特殊的氛围,在这个氛围中,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环境教育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熏陶。学校要以校园环境作为地理教育的隐性课程,比如在日常的班级环境管理和宿舍环境管理中制订行为规范,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可以通过环保行为评比增强学生积极性;比如,在与环境保护有关的节日,植树节、地球日等开展主题活动,展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可以发出倡议不要焚烧秸秆、不要使用一次性碗筷等,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树立全新的环保观念。

四、创新环境教育方式,激发学生积极性

环境保护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进行环境教育时,不要将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区别开来,也不要将环境教育与其他课程割裂开来,应该将环境教育融入地理教育与其他教育中,一方面让学生全面了解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也能更加快速地唤起学生保护环境的良知。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要能够创新教育方式,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方法,积极运用全新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让学生直观感受破坏环境的危害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深化,将环保知识转化为环保意识和环保能力。

作者:吴相辉 单位:重庆大足城南中学

第六篇:高中地理教学微课制作浅谈

一、精心选题方面

既然是微课,就应该选择一些学生的易错点、重难点入手,以解决学生面临的共性问题。主题的选择宜小不宜大,因为微课的制作时间一般是3-5分钟,所以选题切口一定要小。只要是学生面临的问题,哪怕再小,都可以把它制作成微课。

二、制作课件方面

微课制作的第二步就是制作合适的课件,地理课件的制作要求是简单、明了,能反映地理的图文结构特征。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对字体的要求一般是最多两种字体,两种字号,两种颜色,一种背景,切忌字体、字号、颜色、背景过多,令学习者眼花缭乱,晕头转向。课件里的文字也要精选,学生知道的就不用写或蜻蜓点水就行,要把一些规律性的、总结性的知识展示到课件上。标题性的文字可以用大号字体,细分的内容可以用小号字体,一般采用白色背景,黑色字体即可。这样更能给学习者以强烈的视觉刺激,增强对知识点的印象。课件里的图片要能够起到启发、诱导学生思考,推导问题结论的作用,因此图片要精挑细选,要能够围绕主题、解决问题,要能使学生透过图片得出结论,这样图片的诠释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撰写脚本方面

脚本的撰写要紧紧围绕微课的课件,适当加一些固定的格式。下面以《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为例: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对比……接下来让我们再看一下以美国和巴西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对比……由于我们通常是从增长速度和人口比重两方面来总结人口问题。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即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是……在这个脚本的开头撰写上,我们没有套用: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课程……在这个脚本的结尾撰写上,我们也没有套用:同学们,再见……这样做的好处是:开门见山,一目了然,不把时间浪费在与知识学习无关的套话、空话上。

四、编写习题方面

在课件、脚本完成结束后,我们要精选试题,为微课配套。由于我们的微课制作软件需要配套习题,因此习题一定要有典型性。习题要紧扣微课课题,并且要写出结论分析,让学生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五、视频录制方面

在录制视频方面,录制前一定要将准备工作做好,要挑选录制效果好、麦克风音质好的耳机,最好选择夜深人静无杂音的时候录制,录制前一定要对录制软件全面熟悉、多次练习,否则会在录制时因鼠标位置放错、或课件播放速度与录制者讲解速度不匹配造成微课效果不理想,达不到预期目标。

六、视频修改方面

在录好视频后,教师要将已录视频认真看、反复看,查问题,做记录,力争在下次录制时克服这些问题,有时甚至需要多次录制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大量成功的微课自然会形成好的教学平台,地理教学就能随时随地进行,学生的地理素养也能得到有效提高。

作者:潘群 单位:江苏省靖江市第一高级中学

第七篇:高中地理教学效果探究

一、改变观念很重要

第一,高中地理教师要起到带头作用,因为要想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那么把传统观念抛之脑后是必须的,因为学生才是教师教学的对象,要分清谁占主角,谁是指导者。第二,教师不要老是以“教师”自居,认为是教师,是长者,就对学生颐气指使,学生讨厌的老师就是太自大,作为教师也应有教师的样子,做到亲切、随和,善于和学生谈心,真正做到为学生解惑。第三,授之以渔讲的是要让学生自己的能力得到提高,师傅领进门,修行在学生自己,不能所有的事情都打包帮助,让学生失去独立能力,因为迟早有一天,学生会长大,会去认知这个世界。第四,高中地理教学,教师自己首先要重视这门课程,不要让这是“副科”的思想占据自己的内心,如果这样,势必也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另外,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去引导学生切实对高中地理产生兴趣,让地理课堂变成一个探寻知识的课堂,不仅师生关系融洽,而且讲课效果也逐步提升。

二、课下备课很关键

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备课后自然胸有成竹,讲课效果要远远好于没有备课,或者没好好备课的效果的。教师不但要备好课,还应该要跟新课改的要求相适应,教好课本内容的同时,也要多和学生讲解超越教材方面的知识,不要知识局限在课本内容上,对教材的难点和重点要取舍有道。教师对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要心里有数,学习不上进的学生,教师要想办法去带动他们或者是打动他们,也可以设置互帮互助小组,一带二,二带一,再不就是多个优等生去带一个基础差的学生,无论什么样的方式,为的是学生能学好,只要是这样,效果就是好的。值得注意的是,好学生带动差学生也要讲度,不能安排任务量过大,超出了学生范围那就不好了。最后,教师要不断强化自己的教学技能和教学经验,运用专业的知识素养,巧妙的教学方法,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同时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三、高中地理教学离不开好的教学方法做支撑

高中地理教的好,学习兴趣要先行,所以,教师要拓展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要让学生对学地理产生厌恶的感觉,现在高中地理知识比较难,也缺少趣味性,学生可能因此对地理也就比较抵触,这很正常,但是要跟学生做思想工作,打通思想上的关卡。比如教师应该多选择一些教学方法去指导学生,探究式教学了,多媒体教学了,情境设置教学了,在这些方法的实践过程中,教师也要学会洞察学生的反应,看哪种方法更让学生感兴趣,那么教师在讲课时就以此为主。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和学生拉近距离,建立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通过拉近距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通过个人魅力去吸引学生爱上学地理。以上所述方法,教师切忌生搬硬套,要多进行改变,适合学生才行。

四、地理教师可以采用现代教学方式,使课堂更充满多样性

多样性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很多名师优师他们的课讲的好,都是拥有多样性的教学方式,以此保证课堂教学任务和目标的完成,所以地理教学要尽可能多转变教学方式,比如现在科技技术这么发达,课堂教学当中也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耳目一新,让学生充满兴趣和学习的乐趣。以前传统式教学,讲台纯粹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课堂气氛也比较闷,遇到抽象难懂的知识,学生更是趴到一大片。但是,现代技术手段的运用,能让课堂气氛变得生动起来,比如幻灯片、计算机、录音机、等等多种多样的多媒体教学,使得原本很难理解的知识,现在看起来也比较通俗易懂。

五、教师要把课堂让与学生

现在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倡导以学生为主,因此,高中地理课堂要多让学生发挥作用,鼓励学生勤学多问,对于说对说错,要先放一边,目的就是锻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也要松松手,不要对课堂把控的太严。

六、总结

由上可以看出,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果,教师要转变态度和观念,多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当中,并且要多学习好的教学方法,做到和时代接轨,多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这样,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才能有实质性的改善

作者:徐富韬 单位:江西省宁都中学

第八篇:地图册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应用

一、应用地图册,激发学生兴趣

地图册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其中包含了地图、地理原理图、剖面图、地理模式图、地理统计图、自然景观图等多种内容,如地理模式图是用以表示地理事物的一般分布规律,是地理分布图、原理图的特殊形式,如世界洋流模式图、太阳系的模式图、风带和气压带图、自然带分布模式图等。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充分应用地图册,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探究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在长江内容的教学中,教师先通过电子白板展示长江的干流略图,然后从长江的发源开始用笔在课件上勾画,引导学生在地图册上勾画,先画出干流,引导学生观察干流像一个W形状,再依次按照上、中、下游的顺序进行划分,在宜昌和湖口两个地方用另外一种颜色显示干流,另一种颜色显示支流,在对长江上、中、下游的特征认识中,通过引导学生在地图册上进行标注,强调上游“水流湍急,水力丰富”,中游“河道弯曲,容易泛滥”,下游“江阔水深,便于航运”,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通过动手充分参与,兴趣得到激发,学习效率会更高。又如在中国的交通的教学中,主要铁路干线及铁路枢纽,名称多,记忆难,可确定起点和目的地,让学生设置几条旅游路线,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二、应用地图册,突出重点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形的轮廓、形状,看看是否有明显好记的特征,再根据形状特征把图形记住。如黄河的干流形状像汉字“几”字、意大利的轮廓像“长筒靴”,这些方法能帮学生轻松地判断有关图形,从而为解答有关问题奠定基础。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出图中的重点与关键点,并把它牢记,这些关键点,往往成为今后读图、析图的“切入点”。某些地理图有着明显的相似性,如曲线图、折线图、柱状图等统计图,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作比较,“同中求异、异中寻同”,归纳出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从而使学生掌握一大类图的识图技巧。有些图必须从点(港口、矿产地、城市等)、线(山脉、河流、铁路线等)、面(国家、省份、自然带等)之间的相对位置帮助记忆和判读。让学生在暗示地图上填注城市、河流、山脉、矿产、铁路等名称,是提高学生读图、填图能力的良好方法,不仅可帮助学生记忆地理分布知识,还能帮助学生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绘制有关教学用图是提高学生识图、析图能力的有效方法,如世界海陆分布略图、山河分布示意图、地理成因图、等压线图、统计图等。通过上述方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用地图册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为有效教学奠定基础。当然,在教学中,教师也要针对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会看地图册,通过引导观察并以活动为辅助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应用地图册,引导合作探究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地图册作为师生沟通的媒介,可较好地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以地图册为媒介,借助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让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中分析并解决问题,能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如在学习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时可先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学生很容易看出:亚洲东部、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地区人口稠密。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呢?这时先提出人的生活工作受哪些因素影响大,同学们各抒己见,但总结起来不外乎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这时可让学生回顾五带分布图,得出人口稠密区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回顾地形图观察出大部分位于平原广阔的近海地区。也可与耕地分布图比较,得出人口稠密区也是耕地的主要分布区。各要素明了后综合总结不难得出:人口稠密区是自然条件好的温暖湿润的平原地区。适时引导学生得出,这些地区农业发达,工业、交通、城市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人口稠密区。这样鼓励学生认真观察地图,积极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为解决问题而使用地图努力学习。

四、总结

总之,地图册就是高中地理学习的“第二教科书”,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应用地图册,以地图册作为学习的“好帮手”,才能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孔德莹 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句容实验高级中学

第九篇:乡土地理高中地理教学应用分析

一、利用乡土自然地理素材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地理现象的成因

课堂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实际生活经验,紧密融合教学内容,诱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从而实现知识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塑造。很多地理现象和原理抽象难懂,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延伸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学生家乡的事物和现象,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对知识的认同感,使学生乐于学习和探究地理知识。例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内容抽象,学生既无法感知地壳的运动,对岩石的形成也没有感性认识。在这种情况下,我充分利用苏州乡土地理的一些知识,使学生既能掌握书本知识,又能提高学习兴趣。我是这样设计的:在课堂教学中,首先用实物投影一些岩石,在投影化石及金属矿(铅锌铜矿)时,告诉大家这些岩石是以前学生从苏州的山上或矿区采集来的,这可以迅速地引起他们的兴趣。尤其当我说矿石中可能含有少量的金时,他们的兴趣更浓,纷纷询问在哪找到的,怎样形成的。在此浓厚的求知欲下,我和学生共同探究了苏州地理环境的变迁。分布于灵岩、天平、天池、金山、狮子山等地著名的苏州花岗岩,岩浆喷出地表形成虎丘、何山、阳山等地的火山熔岩。在地下三百多米的矿坑中,开采出了大理岩,即东渚小茅山的铅锌铜矿。同时,投影这些矿产在地下的位置关系,使学生了解在沉积岩和岩浆岩的过渡地带,往往有变质岩的形成。结合这些乡土材料,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通过探究苏州一些自然地理现象,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了相关自然地理的原理与规律。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实现了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二、利用乡土地理材料指导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

地理知识与生产生活联系紧密,结合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在“农业区位选择”教学中,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这一环节,课本案例是地中海的农业变化,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于是,我对案例进行了处理,利用苏州本地的农业变化展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及其表现。首先,上课前两周,我让学生向家长了解苏州古城区周边最近二三十年来的农业种植类型的变化。上课时,让学生进行对比,不难发现农业种植类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追问这种变化的原因,并配以苏州城市化的一些资料,如人口数量及生活水平的变化,引导他们分析农业区位变化的原因。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及社会发展趋势,为苏州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建议。学生热情极高,提出了许多合理性的建议。再如,在“城市化”的教学中,以学校周边土地利用的变化,和苏州市近年来人口统计的变化,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及其标志;再讲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先让学生在自己所在的区进行环境调查,了解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今后应如何避免,如何解决已经出现的环境问题。这样,上课时,学生就能以自己的社会实践来理解书本知识,并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调查、讨论及查询相关资料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利用乡土地理材料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中地理教材的案例中,很多都是全国或全球的典型案例。但从学生的认知状况看,他们对苏州乡土内容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情感。如果教师能精当地选择苏州乡土地理案例,既可以拉近学生与地理课程之间的距离,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降低对抽象知识理解的难度,让学生学会将理论和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尽量把地理知识和本地的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有机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学会应用地理知识来认识和评价家乡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会提出科学的应对措施。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应用地理知识,体验地理知识的有用性和重要性,提高地理学习的学习兴趣,更能让学生提高理论联系实践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学以致用。

四、结束语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苏州乡土地理材料进行地理教学,是极具可行性的,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融入乡土地理内容,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活跃地理课堂气氛,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观察生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和信心,大大提升地理教育教学效果。

作者:衡海燕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新草桥中学

第十篇:高中地理教学策略研究

一、教学策略的涵义

所谓的教学策略,其实就是指教师根据某一具体的教学情境,运用一定的教学理论去解决实际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的策略。教学策略介于理论和方法之间,既是较低层次的教学理论,同时也是较高层次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不仅包含了解决某一实际教学问题的教学理论,又包含了解决某一实际教学问题的教学方法。在现代教育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学策略就是指根据新课改的目标和要求,创新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来解决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所出现的问题。

二、高中地理教学策略的具体措施

1.教学方法策略

第一,营造良好地理课堂教学氛围。新课改要求在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有吸引学生的注意,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要求教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首先要让学生对地理课感兴趣,同时使得学生的注意力能够完全集中到课堂中来,增强地理学科的学习效率。例如,在对于“地区气候特色”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备课过程中加入一些学生感兴趣、同时又与课本知识相关的课外话题:沙尘暴、龙卷风等自然现象,并且以故事、新闻等方式导入到新课中,这样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将学生引入到气候知识点的学习中。第二,案例教学法。在高中地理的教学中,除了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之外,老师也要积极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并且让学生在对案例进行讨之后分析出地理知识内容,通过激发学习兴趣从而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教师在讲解“城市空间结构”这个部分的内容时,就可以以学生生活的城市空间结构为案例,向学生展示城市区位图,并且让学生从中找出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等分布区域,对各个区域布局的合理性进行探讨分析。这样能够充分的利用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使得学生通过对案例的研究从而能够更快的获取信息。

2.教学理念策略

第一,塑造学生的学习信心。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更加注重教学评价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同时,教师还要改变只关注地理成绩而不注重学习过程的陈旧教学观念,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情况融入到教学评价的体系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信心的塑造,这样才能使学生有学习地理的动力。如教师可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融入地震逃生、旅游安全、环境保护等学生可以学以致用的知识,从而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与地理教学相结合,教师通过对学生地理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进行客观的综合评价,对于重塑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心是十分有效的。第二,教师角色和教学理念的转变。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要具备综合性的专业地理知识,不仅仅在教学方面能够精益求精,还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组织指导。在地理的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深入地去挖掘问题的本质,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在课程结束之后要对课堂中能够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将自已定位于学生的伙伴,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例如在讲解“地球与地图”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把自己设定为是学生中的一员,将西瓜比作是地球,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切西瓜来模拟地球,以实现对知识的讲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予质疑,耐心的进行解答,这样有利于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只有实现教学策略的转变,才能构建高中地理教学的高效课堂,就是要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等手段,依靠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共同努力,这样才有利于保证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作者:古琴芳 单位: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盐湖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