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优化策略(共8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地理教学优化策略(共8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地理教学优化策略(共8篇)

第一篇

一、生活情境在课堂中的再现

1.立足教材,面向生活

开展生活化的教学课堂,要将教材中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课本内容为主,将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地理现象呈现给学生,一边讲述课本知识,一边融入生活案例。比如,对气候变化中的物候发生特点的讲述,可以根据中国不同地区存在的气候变化、自然现象做比较,对于中原、西南、东南、东北地区在同一时期由于气候的不同人们的不同反应呈现给学生,学生能够通过亲身经历,更容易理解,自己能够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解决许多问题。

2.转化知识,发散思维

把教学贴近生活作为一个支撑点,引导学生去思考、去研究、去解释、去发现,将课本知识转换为生活中所遇、所感的理论基础,让学生独立地分析生活中存在的地理现象,打开他们的思路。将生活情境融入进来,力求寻找生活中地理方面的真实性,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体现知识的运用价值,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运用多媒体、地图将生活情境展现给学生,把课堂交给他们,让他们自己寻找生活现象背后的真理,可以缩短教学时间,提升学生学习成绩,更容易开发学生的智力。

二、用生活中的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搜集素材,落实重点

教师与学生通过共同搜集生活素材的活动,将课本中的内容与实际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加入个人的生活实践,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经历,或者是听说过的地理现象在课堂上讲述出来,教师通过倾听,知道学生在哪些方面是有创新意识的,在哪些方面出现了错误,及时更正错误,鼓励他们继续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还要落实重点,将重要的课本知识通过搜集大量生活素材,及时处理与分析素材的实质,才能让学生获得亲身感受,直面地理知识,并创建自己的知识系统。

2.转换技巧,提升兴趣

转换教学技巧,必须站在新的时代角度上来分析,研究学生的想法,深入分析21世纪人才战略的要求,将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视为教师自己的当务之急,努力营造鲜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都参与进来,通过提问、讲故事、说案例的方法,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并了解学生的最终想法,使他们在课堂上通过回答问题、找素材,产生成就感,为将来灵活地使用地理知识打好基础。

三、从生活实践经验中找到问题解决策略

1.深入理解,回归生活

只有对课本知识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对实际生活中的现象的解释有所帮助,当然,将实际生活中的点滴瞬间联系到课本内容中,更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力。所以,要让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发现式、启发式、探讨式、互助式等教学方法,给学生以明确的指导,让学生回归到生活中,自由驰骋在知识的海洋里。

2.总结实践,解决问题

对以往的实践学习做好总结,在课堂上学生要积极提出问题、回答问题,通过课本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来获得新的生活感悟,多阐述自己的生活所遇,在搜集生活题材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查漏补缺,不断进步。

四、总结

生活化的实践教学让学生理解了地理学习的美感,知道了地理知识的趣味性与挑战性,更加深了他们对地理的热爱之情,并能够将这些课本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许多实际问题。

作者:袁宏 单位:江苏省泰兴市扬子江高级中学

第二篇

一、中职学生的地理学习情况

1.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老师为主体,以书本为中心,以“填鸭式”的模式进行传授知识

教学方法枯燥乏味,教学资料只有粉笔、教师、书本、黑板四样。学生一直被灌输知识,被动地接收知识,这让学生产生了“要我学”的心理态度,教师一直在讲自己的课,颇少进行教学互动,学生听得无趣,自然也就学得不多。

2.课程过于理论化,学生觉得与理论的距离甚远

学生经历中考之后就进入中职学校,中职课程结束后就面临就业的挑战。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不大,反而对就业颇为上心,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心态不端正,对地理的学习不认真,不投入,导致地理学科学不好。同时,初中地理课程较少,讲述得十分简单,因而导致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够,与中职地理衔接不上。

3.教学的模式不适合中职学生学习地理

随着教育的改革,课时有所减少,但是对课程的内容反而赠多,对学生的要求反而更高,因而地理的课堂教学过程常常显得单一、乏味,学生学得累,对理论知识产生了厌恶的情绪。但是,对地理的实践课程学生却显得精神抖擞,求学心切的状态,是因为实践教学能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身体验,而不是盲目地听别人讲述。所以说,要让学生主动学习、努力学习,就要改变教学模式,创立创新型教学方式,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育学生的独立性、创新性和创造性能力,让学生在实践的同时掌握理论的知识,形成“我要学”的理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创新型教学模式

1.将生活与地理有机地结合起来

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又处处存在于生活之中。在日常生活中,地理的出现率十分之高。如所在城市的气候、生活中所用的水资源、交通工具、食物种类等等。中职学生的普遍素质不高,要让他们对地理有兴趣,就得从生活抓起,在生活中发掘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教师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开始,慢慢引导到理论知识方面。如生活中的水资源十分缺乏,一些大城市已经使用了阶梯水价的收费方式,为什么水资源如此缺乏?这就可以引入水资源的内容,为学生讲述水资源缺乏的原因,对此,我们作为人类的一分子,该怎么保护水资源?然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水资源的知识进一步地剖析和研究,让学生对水资源的理解更加透彻。此外,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个轻松、自由、民主、平等的学习环境。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抢答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还可以将全班分小组进行学习,让其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课外作业,以做PPT的形式,让学生上网去找,找视频、找图片、找资料。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找,可以加深学生对水资源的认识,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团体合作能力。

2.开展活动教学模式,在活动中学习地理知识

在中职地理的教学过程中,若能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学习,不仅能将理论知识简单化、具体化,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如用“你比我猜”的方式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国畜牧业和水产分布的时候,在多媒体上反映中国地图,学生A背对多媒体,学生B面对多媒体,教师指一个地方,学生B要比划出那个地方的畜牧业动物或者水产植物。如,老师指内蒙古,学生B不能说话,只能作出骆驼的样子,学生A需把骆驼猜出来,然后回答骆驼所在的区域是内蒙古。教师要把握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设计教学方案,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活动,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活动之中,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3.构建一个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若能构建一个平等、自由、和谐的关系,能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助于教师进行工作,也有利于培养成绩优秀、品格优良的学生。在此之前,教师应重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要重视自身的专业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掌握现代化教育手段;提高科研水平;创造新的教育方法等等。教师也应有教无类、一视同仁,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立场思考问题,重视学生的学习问题。中职学生是十几岁的青少年,不少学生处于叛逆期,喜欢与教师作对,每遇到这类情况,教师请勿动气,请勿责罚。其实,教师如果跟学生硬碰硬,后果必是两败俱伤。所以,教师应将学生带到办公室,平心静气地进行交谈,一次不行就两次,恩威并施,有技巧地化解与学生之间的矛盾,这才是上上之策。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不要以主观的、单一的、孤立的思考方式去思考问题,而要引导学生用客观的、多元的、联系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性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教师应以学生为本,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优化地理教学课堂。在中职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精心钻研教材,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习惯,设计出适应中职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案。同时,要多走进学生的生活周边,了解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和学习地理的方法,多倾听他们心中所言,对他们的见解给予评价,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三、总结

总之,中职地理教学困难重重,针对中职学生的种种问题,教师需要细心、耐心地去分析和解决,深入了解学生为何在课堂中捣乱的原因,及时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致力于提高学生知荣誉、明是非、守礼仪的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教师也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立创新型教学方法,培育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的专业技术人才。

作者:邹金兴 单位:福建省漳州华安职业技术学校

第三篇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能够发现问题是提高思维能力的动力。创设一个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能够促使学生产生要解决问题的动力,有利于学生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潜在的创造力。在讲解新的内容时,创设问题情境对学生主动学习新知识有很大的帮助。比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多变的天气》之前,教师先设置这样一个问题:“‘春天猴儿面,阴晴随时变。’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谚语呢?”新课开始,对于这句谚语的提出,学生的大脑思维受到了刺激,他们会兴致勃勃地想:这句谚语是什么意思呢?为什么说阴晴随时变呢?难道说一天当中还会早上阳光明媚,下午就下起大雨吗?接着,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说出心中所想的问题,等学生发言过后,教师就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多变的天气》这一节内容的学习。学习完这一节内容,学生自然就会明白天气为什么是多变的,上面的谚语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实践证明,在新课伊始巧设问题,可以极大地引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好奇心,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实例情境,提高实践能力

初中地理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地理。如地震、气候、风土人情,都与地理有着很大的关系。教师可以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为教学的切入点,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情境,让学生从生活经历中学习地理知识,从而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如在学习完《地图》这一内容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室外勘察校园操场,然后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画出校园操场的平面图并标出比例尺、方向和图例,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真正地理解如何绘制地图。

三、创设实验情境,提高想象力和创新思维

达•芬奇有句名言:“实验是科学知识的来源,智慧是实验的女儿。”从这句名言中我们可以知道,通过实验可以帮助我们获得很多知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加入一些小实验,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比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化》中的“板块运动”时,对教材阅读材料中的“读一读,讲一讲”,学生感到很茫然。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创设实验情境,做一个模拟“板块运动”的实验,不用太准确,只需形象地表现出板块的运动即可。教师拿两块木板表示不同的板块,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木板在不断地移动,最终两块本来分离的木板结合在了一起。通过这个实验,在学生面前形象地表示出板块的运动。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大陆是如何形成的,然后鼓励学生踊跃发言。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目标,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初中地理是一门与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为学生营造轻松舒适的学习氛围。另外,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注意循序渐进,突出层次,做好问题的过渡。

四、总结

总之,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激活学生积累的经历、理智和情感体会,使他们轻松愉快地获取新知识,学习新方法,培养新技能,发展新情感。

作者:刘学敏 单位:江苏徐州市铜山区柳泉镇中心中学

第四篇

一、地理教师的口头语言

1.加强自身的语言积累基于地理学科本身的综合性特点,地理教师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应该注意知识的积累,从学生出发,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因生制宜,运用贴近当地生活、语言文化的教学语言,用学生熟悉的语言来讲解抽象的地理知识,让教师的语言更加精炼,更富感情。

2.提前准备教学语言教学备语言是提高教学口头语言表达最有效的途径。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写详案,将课堂上要说的每一句话都写下来。这样,可以将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变得更加精炼、生动、形象、有趣,也能将教师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得更加清楚、明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3.勤写教学后记教学后记也是教师通过反思,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自己有哪些方面的不足?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成功?需要怎样改进?这堂课效果怎么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后,再写教学后记,可以有效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二、地理教师的书面语言

地理书面语言是除口头语言以外的另一种教学语言,在地理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地理书面语言主要是指板书,地理板书是地理教师在课堂上利用黑板,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进行设计,运用文字、图表、符号、公式等形式向学生演示教学内容,传递教学信息的一种教学形式。如,在对五种基本地貌类型讲解时设计的板书:即属地理教师的书面语言。这个板书设计从五种基本地貌类型的内在联系,各自的特点方面着手,直观地展示了本堂课的主要内容。要设计出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地理教学板书,地理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端正对课堂板书的认识态度

中国原国家足球队教练米卢曾经说过“:态度决定一切”。如果一位教师要加强自己板书设计的能力,首先就要端正自己对板书的认识态度。只有在端正态度之后,教师才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专心致志地不断摸索、钻研,才能够在板书设计上取得长足的进步。

2.要注重训练自身的“三板”基本功

所谓“三板”就是指:板书、板图、板画三种基本形式的书面语言形式。地理教师具备了扎实的“三板”教学基本功,才能够在端正态度的基础上做好板书设计工作。关于教师的“三板”基本功能力,也只有教师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不断训练自己才能够获得。

3.采取合理的方法进行设计

地理板书设计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采取不同的板书设计方法。板书设计方法通常有文字归纳法、分项列表法、形象图解法三种。

(1)文字归纳法,即将教材内容用概括的语言表示出来,用简洁的文字将教材内容的体系完整地表现给学生,让学生在整体上有所把握。

(2)分项列表法,即运用图表将对比明显的知识内容呈现出来,适用于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之间存在相似性或差异性的地理知识。这样的板书设计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对比记忆。

(3)形象图解法,即将地理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的变化规律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还能够让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动态变化。

三、地理教师的体态语言

教师体态语言又叫教师肢体语言,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身势语、态势语、形体语言,是师生信息交流的非语言性交际手段。在实际教学中,对于教师的眼神、面部表情、手势和身势都有特定的要求,教师不能够太随意。那么在实践中教师应该有怎样的体态语言呢?

1.表达要有目的

对于传递知识,为人师表的教师,应该以和蔼可亲的微笑依为面部表情的主要形式。教师的微笑可以让学生解除戒心、缓和矛盾,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教师真诚的微笑可以打动学生,给学生创造出一个愉快的课堂,从而加快教学信息的传递。

2.要包含教师真挚的情感

一个人的体态动作会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内心情感的变化,是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教师的体态,既不能矫揉造作,也不应长期模式化,每一个动作都应饱含教师真挚的感情。

3.要能够启迪学生的思考

教师的体态语言和教师的书面语言、口头语言一样,要有一定的启发性,启发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思考。例如,在讲解冷锋和暖锋的时候,不同的演示动作就会引起学生的思考,用左右手分别代表冷气团和暖气团,冷锋是左手向右手移动并抬升右手,而暖锋则是右手向左手移动并沿左手爬升。教师的体态语言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合理运用教师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进行对教学内容讲解的帮助。

四、总结

总之,教师的口头语言要清楚,板书设计要概括,体态语言要简练。教师教学语言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在个人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积少成多,才能够将三种教学语言整合并灵活运用。

作者:周家坤 单位: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

第五篇

1地理教学中的传授

地理基础知识往往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感性认识,其要求层次是以识记为主;而地理基本原理则往往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性认知,其要求层次则以理解为主。比如,在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知识的教学中。首先讲解火山、地震等基础地理知识,给学生介绍世界上最主要的两条火山、地震带的分布,让学生对这些地理知识先有感性的认识。然后,介绍火山、地震出示的主要原因,出示《六大板块示意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归纳出最主要的两条火山、地震带是由哪些板块与哪些板块的挤压碰撞造成的,这样学生就对地理理性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学生在地理学习的记忆规律往往是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记忆过程,而重视这一规律,让学生首先了解基础地理知识,形成感性的认识,再讲授地理基本原理,让学生在理解中记忆,按照记忆规律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传授,能够使学生更快的掌握所学到的知识。

2地理教学中的引导

在获得知识以后,如果仅仅对知识死记硬背,学过的知识会在短时间内忘却。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也就是所谓的启发式教学。比如,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知识的教学中,老师可以给学生讲述汶川地震、玉树地震、日本大地震等事件,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这些地震是如何发生的?现实中的地理事件往往能够引起学生的巨大的反响,并引发学生的思考,而教师有意识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现象发生的原因能够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巩固所学习的知识。地理教学过程中要经常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诸如采集地理标本、野外实地考查、乡土地理情况调研等让学生感受到活生生的现实教育,从而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思考各种现象,让他们切身体会知识的价值与运用,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地理教学中的探索

探索是学生思维和学习方式重大的转变,对一种学科的探索,往往会引起学生对学科的无限兴趣,从而对学生的思维有重大影晌,教师在教学过裎中要善于从探究问题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主动、深入探讨地理问题的机会,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究性的学习中获得知识、能力和方法,培养学习的兴趣在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知识的教学中,可能很多学生要问,既然知道了地震的知识与发生的基本理论,那么为什么不能对地震进行有效的预测呢。教师面对这样的问题,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可以给孩子讲一些目前地震无法准确预测的原因分析,要让孩子明白“地震不是在到处都能发生,而是发生在地下那些最薄弱的地方。怎样找到这些最薄弱的地方,是地震学家面临的一个挑战性问题。

目前的理论知识与仪器设备依旧非常薄弱,仍待人类不断的探索提高。”可以现场让学生做一个小互动,让学生给我们讲述“我未来如何预测地震”,让孩子启动思维,开发想象力,孩子的答案可能很多,即使异想天开,对孩子探索知识的兴趣提升也有很多的好处。其实地理教学中有很多知识是仍需要人们去探索和认知的,没有固定的答案,对于这些知识的讲解,每当学生提出一个新思维、新认识,无论是否稚嫩,都是兴趣和思维提升的重要标志。

4总结

新课程标准要求地理教师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为评价目的。而运用“传授、引导、探索”三步法去传授给学生知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去生活中学以致用,引导孩子去探索一些书本中不能学到的地理知识,激发孩子探索知识、探索未来的兴趣,从而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传授、引导、探索”三步法教学是学生素质教育的有益探讨,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作者:倪庆顺 单位: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祝阳镇十五中学

第六篇

一、中图版地理教材特点

教材编排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具有开放性和时代感,突出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引导的新课程标准教育改革精神。比如每章开头的课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每节开头的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开放的问题更易于发散学生思维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学习指南以问题的形式体现了教学大纲,也明确的说明了本节的教学目标;“阅读材料”的使用更是增加了教材的可读性,丰富和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大力开展各种活动,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其实践能力。案例研究以大量的图文材料、加以思考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从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解决问题。复习题则是对本节知识点的复习与巩固。

二、教材的处理

因为教材本身具有开放性,在高中地理教学当中对教材的处理显现出极大的灵活性。而中国地图出版社的教材最大的特点就体现在教材本身的课题、探索和案例研究上。因此,对教材中这三个部分的处理就显的尤为重要。

1、课题处理

首先,课题的实施需要大量的时间,以目前的高中地理课时安排相对教学任务来说,课堂时间是比较有限的,而且利用上课时间来实施课题实际操作也不方便,所以课题实施的时间选择上还是选择课余时间。比如必修一的课题一《寻找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的证据》时间必须是中午,就不能在上课时间来操作。其次,课题的实施不一定是在本章新课学习之前,虽然在教材的安排上,课题都是在本章的开头出现。比如必修一课题三《画出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影响链》,这个课题的实施,本身不需要很长的时间,而且在教室是可以完成的。时间的选择上最好是在第三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课程结束之后来做最好。最后,有些课题的实施要做好些准备工作和准备教学器材,教师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比如必修一课题二《模拟温室效应》,这个课题的实施可以找个蔬菜大棚,也可以利用一台汽车(现成的玻璃温室),同样也可以用玻璃箱或者纸箱加上塑料保鲜膜来代替纸箱的盖子。也就是说,在教学工具的选择上,教师不一定按照教材指定的来做,可以作相应的变化。

2、探索处理

教材中的探索都安排在每节新课的最前面,图文材料短小精悍,大有抛砖引玉的作用。正是探索部分短小而重要,因此这部分最好由教师在课堂上完成,即使是一些准备比较麻烦的实验。比如必修一就有个水循环模拟,可以用酒精灯加热玻璃器皿缩短实验时间。这些都需要教师提前准备。此外,有些需要材料分析的或者读图的,教师注意引导,不能代替学生说出答案,以同时达到培养学生分析材料读图的能力。以必修一教材第50页的探索《模拟水循环》为例。

实验步骤:1、在平底玻璃器皿中加少量的水,盖满底部即可,把一个装满沙子的小瓶放入水中。2、把一块塑料纸(可用保鲜膜代替)盖在玻璃器皿上用橡皮筋扎紧,然后把一小石头放在塑料纸上,压住塑料纸。石头要放在装沙小瓶正上方。3、将器皿放在阳光下直晒,或用台灯直接照射。过一个小时观察器皿和塑料纸有什么变化。(这一过程需要时间教长,可以用酒精灯直接在器皿低部加热节省时间,但要注意玻璃器皿的预热,以防器皿爆裂)。

思考:这个实验展示了水的什么现象?在自然界中这种现象是怎么表现的?这个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可以让两位同学上讲台在老师的指导下操作,认真观察并把结果告诉全班同学。对于思考的两个问题,在学新课之前,同学们的答案肯定是多样的,教师可以先不表态,让同学们把自己的答案记下来,在学习完新课之后再进行修改,教师再进行分析和总结。这样做就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使课堂生动活泼。符合新教改的要求,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3、案例研究处理

案例研究放在每节的最后,用大量的图文材料。思考题多为开放性问题。从案例研究的摆放位置看,放在新课讲完之后,有利于学生对材料的分析总结,也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总结运用。另外有些问题的答案都是直接可以在材料中发现的。因此这部分内容,教师只要指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稍微引导下就好了。

三、应注意的问题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模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和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着很大的差异。中图版教材中的课题、探索和案例研究在这方面更是有着更多的学生参与、实践、分析、讨论等主动学习的方式。而如今的高考选拔仍然是以分数来衡量。因此在教学当中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要以小组为单位

无论是教学过程中的课题、探索、案例研究还是其他环节。分组都有其独特的优越性。首先,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有小集体荣誉和小竞争环境。促使学生认真努力对待每个问题和每个教学环节。其次,人数过多不利于实践性课题的操作和培养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小组为单位进行课题研究,可能得到更丰富多彩的结果与答案,扩展学生的思维。第三,小组为单位的课堂讨论可以促使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和其他资料,活跃课堂气氛。

2、在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检查进度

有些课题在学生的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根本差错或者其他问题,而且有些课题本身需要较长的时间(如寻找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教师要定期检查学生进度,以便监督学生认真实施课题和发现问题后及时得到指导。

3、教材的拓展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总结本身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知识体系上,学习指南明确了教学目标。但是对于考试和各种类型的题目来说。教材的知识还不够细化。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适当拓展教材。比如在疑难之处延伸教材;不足之处教师应针对考试的出题方向、知识难点和要点给予补充;在学生感兴趣之处开拓教材。学生与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当前的热点问题,自己设计主题学习活动。拓展教材主要依靠教师的教学经验,借助课辅书籍和习题或者找些其他图书、音像资料给学生加“菜”。这样能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扩展知识面。二者相辅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可以使学生快速吸收消化更多的知识点,丰富的知识体系也能更有利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4、善用问题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下的教学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该教材的特点决定教学过程中有着较多的学生活动和师生互动,这些活动需要活跃的课堂气氛。教师在课堂上多设计问题,利用问题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自主能动地在地理知识的海洋上吸取营养。

四、总结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图版高中地理教材,其结构编排有着独特的特点。学习指南明确了学习任务,课题、探索、案例研究重点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在知识点细化方面相对要显得不足。只要教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灵活掌握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同时,适当补充拓展教材,就能使学生既学到丰富的知识,又获得较高的综合能力,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

作者:邱修烽 单位:阳春一中

第七篇

一、现代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教学整合的意义

地理教学由于涉及的内容比较复杂抽象,学生在接触地理时往往因为没有身临其境的感悟而不能够理解地理知识的原理,在头脑中无法建立起地理的三维知识网络,使得地理学习十分艰难。信息技术可以通过一系列图像、动画、声音的方式,将地理事物展现在课堂中,将涉及地理方面的时间、空间信息进行整合,使学生能够更快地接受地理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于地理教学中,能够帮助教师改革教学方式,用新颖的方法使地理学习不再枯燥无味。学生在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的形象的教学环境中兴致盎然地学习,这是我们都希望看到的景象。

二、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1.利用信息技术查询地理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一般会口头或书面留给学生一些课后问题,引导学生根据问题做好地理课程的预习和复习,而学生一般比较不情愿地接受这种方式,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地位。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教师教授地理的方法也在逐步革新之中。例如通过制作幻灯片,将知识和问题设置在其中,图文并茂,使学生兴致勃勃地完成课程的学习后再回答问题。对于不明白的地方,还可以通过BBS平台反馈给教师,让远程教学成为一种必要的补充手段,实现家校及师生间无障碍的交流。

2.通过多媒体资源营造探究氛围

营造探究氛围,培养对问题的探究思维和探究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要求,让学生既学习了地理知识,又提高了自身的素质能力。在地理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帮助教师使用多种新颖的手段营造探究氛围,不再受到教学设备落后等硬件设施的限制。如讲授关于各国的旅游景点时,教师可与学生一起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任务分配,最后以小组的形式对旅游景点的相关知识进行收集和归纳。这种方式既能培养学生自主搜集资料的能力,又在小组配合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其团队合作的意识。这些优势只有在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相整合的前提下才会产生,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所不能独立完成的。

3.利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实现师生互动

师生进行交流、沟通有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通过交谈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学生也在与教师的对话中感受到教师的温暖,双方的距离明显拉近。现代信息技术为师生的互动交流提供了便捷的平台。例如在学习新课之前,教师给学生布置利用网络查找相关知识的任务,并用Authorware设计交互式练习,通过网络平台传递一些知识资源或解答学生的问题,掌握学生学习的进度,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学生因为对新的学习工具比较新奇而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既能够解决一些地理事物抽象、不具体,使教学难度加大的问题,又能够寓乐于学,让学生在接触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将信息技术与地理教学相整合的做法是时代的产物,也体现出巨大的优势,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帮助学生实现更好地发展。

作者:王旭峰 单位:江苏盐城市亭湖区永丰初级中学

第八篇

1增强师资力置,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和谐与否也直接关系到地理教学的效果。设想一下,如果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和谐,学生在学习地理的时候难免会有逆反心理,觉得不是自己喜欢的老师,上课会不认真听讲,而对于老师来讲,如果是自己不喜欢的学生,在教课时也会大大降低积极性,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最终影响地理教学的效果。因此,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非常必要的,教师要试着跟学生建立信任、友好的关系,以真情来感染学生,促进其认真学习,最终提高地理教学的效果。

2以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随着教育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也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将地理知识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能够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并使学生手脑并用,从而增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地理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文理性质兼而有之,所以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的手段,许多地理知识都难以形象的展现出来,但是通过多媒体手段,不仅能形象直观的展现出相关的画面,还是得其具有趣味性和互动性。

多媒体教学还有一个优点就是,能够提髙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传统的黑板板书相比,多媒体的视觉效果更好,而且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比如运用现代的电子地图,能够让学生直观地观看到地图的分布,而且能够放大和缩小,转换成卫星地图后,能够直观地观察相关的地形等。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电子地图上寻找自己的家,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在找寻过程中逐渐掌握对地图的认识和使用。总而言之,依靠多媒体手段进行初中地理教学,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3联系生活实际,要求学生活学多用

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所谓的学以致用就是这个道理。教师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也要时刻将这一理念放在心上,并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吃透教材,做好相关备课工作,将教材中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讲课时以生活中的现象作为教学的例子,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地理的生活感,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地理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其中,在实践活动归纳总结所涉及到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加强地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学以致用、活学多用,能够极大地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效果,并且有助于实现教学的根本目的。首先,在地理教学中所涉及到的事例,尽可能地采用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例子,比如,通过分析当地的地形特点和地势特征,是学生快速掌握相关信息,而后扩展到各个地方的地形特点和地势特征,这样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其次,地理教学还要紧密联系时代的变化发展,比如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冥王星在2006年被认定为矮行星,原来的“九大行星”则变成了“八大行星”,所以一定要注意地理教学的时效性。

4注重因材施教,强化学法指导作用

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孔子,在教学时就注重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式的效果非常明显。初中生大都处在青春发育期,正是追求个性的时候,他们有着叛逆的心理,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观察和总结学生的性格特点,而后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这样能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比如有的学生在学习地理时,对文科性质的内容掌握的较好,但是对理科性质的知识却不感兴趣,这时,教师就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在课下找到该学生,先与他谈心,对于他不感兴趣的内容,耐心的讲解,慢慢帮他培养兴趣。在因材施教的同时,教师还要强化学法的指导作用。在初中地理的教学中,教师也要着重加强对地理学习方法的传授,告诉学生如何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让他们去感悟,在课下慢慢摸索一条适合自己的学习地理的路子。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快速、准确的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摆脱死记硬背的落后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初中的地理教学的效果。

5结语

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效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付出相应的耐心,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尝试和练习,这样才能到达最终的目的。专业素质髙、教学能力强是初中地理教学所应当具备的素质,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在此基础上,教师要与学生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对学生一视同仁、因材施教。不再仅限于将课本上的知识死板地传授给学生,而是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从生活中找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地理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示给学生。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把地理学习的方法教个学生,避免其死记硬背,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起到事半而功倍的作用,对于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效果也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作者:薛宏 单位:大庆市第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