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探究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合作探究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合作探究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运用思考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绝对的权威,学生正逐步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高中地理教学在基本现念、教学方法上都有了重大的改变。高中地理合作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改精神下诞生的新教学模式。为了更好地运用、落实和完善这一新教学模式,教师需要了解它的理念,掌握它的本质,明确实施方案,改变守旧思维,充分落实课改精神,不断总结工作经验,不断完善、提升。

一、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概念

这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之间进行合作讨论,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探讨的一种教学模式。在合作探究教学中,学生自由表达、自由讨论、敢于质疑、善于探究。通过个人展示、小组讨论、集体探究等活动,对难题进行解惑释疑,将知识积累与问题解决直接联系起来,是一种能充分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创造思维的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养的培育,都是极有利的。作为探究式教学的导师,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调动学生学习与讨论的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地去学习,注重自我能力的提升,随时随地敏锐地发现问题、深入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合作探究模式的应用

1.设置问题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

学习的核心是思考,而思考的源头在于产生疑问。合作探究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自动地学习,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认知能力。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合作探究活动中,教师要充分考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针对性设置学科问题,并以此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比如,关于“地球自转偏向力”这一知识点的学习,在充分把握高中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教学大纲要求的前提下,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教师可以提出问题:A.室内场地自行车赛中为什么运动方向是逆时针?B.平行向前的两条铁路轨道中,为什么右侧轨道磨损更换的频率比左边轨道高?C.为什么北半球国家的汽车都是靠右行驶?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还可以作一些拓展性提问,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深入思考,去发现离自己更近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人一般会有一条腿更长一些,有一只脚更大一些……学生带着这些看似不相关但有内在关联的问题进行课程学习,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来答疑解惑,更有利于知识点的深度掌握和学习思维的拓展。

2.利用试题,培养学生探究思维习惯一套试卷一般都是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是经过诸多专业人士反复推敲、深思熟虑,以科学的方法筛选,以严谨的态度实践后形成的。这些试题角度独特、题型新颖,与教学内容关联密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比较接近当前课程内容的试卷,从中提取知识信息,构建探究框架,形成逻辑思维体系,完成知识的归纳与总结。通过知识架构与内在联系的深入探究,学生思维宽度可以得到拓展,思维品质可以得到提高。比如,某一试卷中以古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为题引,对粟的别称(小米)、茎与叶的状态(较为坚硬)以及普遍种植的年代(古代)进行了描述。问:综上所述,它最有可能种植在我国的哪个地区?A.汉水流域,B.江南水乡,C.四川盆地,D.黄土高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合作的方式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探究:(1)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属于古代主要农作物之一。我国古代农业发展,北方优于南方。所以,它可能种植在北方地区。(2)从植物学的角度来看,茎叶较为坚硬,是植物为了适应干旱环境而进化的特性,它应该生长在相对干旱少雨的地区。(3)根据地理环境来分析,四个答案中,除了黄土高原,其他三个区域都降雨丰沛,而且处于秦淮地理分界线的南边,属于亚热带温润气候区。以农作物自身特性、生长习性以及与地理环境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作为问题的切入点,进行全面信息解读,就很容易找到问题的解决方向。通过这样一道题,学生的语文、历史、生物、地理等相关学科知识,在跨学科的思维中形成了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知识架构中,信息的提取是全面而准确的,问题的探究是科学的,知识的应用是合理的,探究分析能力的培养是有效的。

3.密切结合实际生活,拓展探究深度

新版高中地理教材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得更加紧密。实际上,现实生活中对于地理知识的应用,也是十分广泛的。鉴于此,高中地理教师可以把课堂教学内容和生活应用有机结合起来,以知识应用为驱动,引导学生实施合作探究学习。以“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为例,本知识点上承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进而对自然环境的差异性进行讲述。在整体性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地球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彼此联系,具备整体特性。在此基础上,进而分析地形、地貌、水文、土壤、气候、生物等地理要素对于差异性规律的影响。教师可以先布置课前任务,让各小组分别搜集各区域的自然地理图片,对其自然地理差异进行总结与分析,并制作成PPT课件辅助课堂讲解。A组学生负责搜集从海南至漠河这条南北轴线上的自然景观;B组学生负责搜集乌鲁木齐到北京这条线上的自然景观;C组学生负责搜集青藏高原珠穆朗玛峰南北坡的自然景观。每一组学生都要仔细观察,并认真思考随着经纬度的变化,随着海拨高度的变化,自然景观会有什么样的变化,这种变化存在什么样的自然规律。学生在自主搜集资料、分析数据、制作PPT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会对自然景观差异性出现的原因存在一定的疑问。针对这些疑问,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学科专业知识进行解析,寻找其中的变化规律,探究具体原因。这样的合作探究学习,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能够科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团结合作能力。这样既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又顺利完成了学习任务,实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4.加强沟通与交流,提高学习效率

合作探究学习与传统学习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学生不再是完全的独立个体,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比以往有了更多的交流与合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遇到许多传统教学中不曾遇到的新问题,如课件制作、资源调配等。针对这些问题,有条件的学校可在校园网的基础上,专门为地理教学搭建校际交流平台和校内学习平台。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要改变以往单兵作战的思想、行为、习惯,纵向多沟通,横向多交流,加强资源共享与团队合作,以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成效。与此同时,学校要加强多媒体教室的打造,丰富相关地理教学设备,以便于日常教学活动高质量地顺利进行。比如,在教学“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这一知识点时,使用文字描述或平面图片,很难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这时,如果采用3D影视或者沉浸式的AR技术,对浩瀚的宇宙空间进行展示,就能给学生更加直观形象的感受。此外,在课余时间,师生、生生、教师之间需要加强交流与学习。有效的沟通交流,对于学习环境的打造、教学气氛的活跃、师生关系的融洽有着积极的意义。愉快而轻松的合作探究学习,能确保学习效率的提高,确保教学质量的提升。

5.分层评价,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就合作探究学习而言,针对团队整体差异性和学生个体差异性,需要制定与之匹配的评价机制。分层、差异性的评价机制,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进步与成功的喜悦。首先,阶段性过程评价需要与终结性结果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因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不一样,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不一样,对于问题反馈的敏感程度也不一样,学生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针对这些差异性,教师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机制来实施评价。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要给予实时的认可与赞美。对于暂时表现不好的学生,要适当保护其自尊心,调动其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奋起直追,迎头赶上。其次,要把学生自我评价、生生互评以及小组评价等评价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分层次的评价机制下,评价结果更加客观、更加真实、更加全面。多层次全方位的评价结果,学生不仅乐于接受,而且学习会更加努力,合作会更加积极。由此可见,合作探究学习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是一种新型教育理念下的有效教学模式。在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秉承“教无定法”的教学理念,通过各种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增强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确保合作探究学习的顺利实施。

作者:张雷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青云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