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是一种课堂教学以外的,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各种课外、校外、野外学习活动,旨在培养初中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热情,提升其知识掌握熟练程度,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思维品质的提升,从而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本文从地理实践活动的界定、必要性、依据、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实践活动举隅等方面阐述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研究的成果。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初中地理知识面广,记忆量大,内容丰富。在初中教学体系中,地理学科长期处于弱势地位,教学模式缺乏创新。笔者从新课标出发,着眼于实践活动,创新地理教学模式,既是对教材的补充,也是对教学的巩固,更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的追求。
一、地理实践活动的界定
“教学实践活动”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校依据学生的内在需要,以学生能力发展为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探究实践活动。广义的实践活动包含学习活动本身和社会实践活动,前者以学校课堂活动为主,后者以走出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能激发学生学科热情的社会活动为主。本文主要探讨后者,即基于地理学科教学,在课堂外以观测、调查、制作、专题研讨及考察实践等形式展开的,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深入探究、踊跃展示的学习活动。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初中地理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世界山川河貌、风土人情、自然现象,知识记忆量大,趣味性强。课堂教学能入脑,实践活动能入心;课堂教学能增长知识,实践活动能激发兴趣,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及价值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地理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充分重视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着力拓宽学习空间,倡导多样的地理学习方式。地理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体验,促进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深切感受地理就在身边,就在生活中,从而激发内驱力;使其视野得以开阔,增强创新意识,从而促进个性发展。
三、地理实践活动的依据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发现学习的目标是培养探究性思维,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进行学习”。地理实践活动是让学生成为发现者、探索者和实践者,通过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在实践中解决问题,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从而形成知识体系。这也与建构主义思想不谋而合。建构主义需要构建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习动机和生活环境结合起来,从而构建知识体系。地理实践活动便旨在构建真实的情境,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巩固地理知识,养成地理意识,形成地理思维。
四、当前初中地理实践活动存在的问题
从当前的教育教学来看,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意识到实践活动对初中地理教育教学的意义,但依然存在活动少、活动旧,活动只在脑中和口中,没有真正落在手上和脚下的现象。
1.观念陈旧导致态度上不重视。初中地理在义务教育体系中长期处于弱势,学校称之为“常识科目”,学生称之为“副科”。学校淡化了地理课程安排,学生弱化了地理学科学习。在这样的思维引导下,地理教师逐渐放松了对教育教学的追求,照本宣科较多,创新研究较少,应付会考较多,考虑地理育人较少。这种陈旧观念之下,地理实践活动失去了诞生的土壤,无实践活动是普遍现象,少实践活动是教学常态。
2.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区域实施差异性较大。教育资源的不均衡是当下的热点话题。2020年8月,笔者利用暑期培训之机,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南通四市三区622名教师进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实施现状”调查。数据分析显示,经济水平发达地区地理实践活动多于经济水平一般的地区,重点初中多于普通初中,城区初中多于乡镇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涉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自然地理实践活动处处皆可施行,而人文地理从某种意义上讲,乡镇学校可探索资源更加充沛,而这正是需要广大地理教师积极探索实践的方面。
3.固有模式导致活动设计缺失。近年来,新课改如火如荼展开,但由于初中地理的学科处境,改革观念没有深入每一位地理教师心中,地理实践活动往往是应付式的“走过场”“装样子”。地理实践活动设计必不可少,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活动更多地要依据情境、教学内容个性化制定。实践活动的设计本身也是课程改革的一部分,是需要所有地理教师仔细打磨、不断反思、认真总结的过程。
五、解决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从自身的实践和思考出发提出以下解决策略。
1.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实践活动的意义。转变观念分为学校层面和教师层面。随着初中地理成为中考学科,学校层面对地理的重视程度迅速提升,但又进入了重习题、重讲授、重分数的传统困局,所以学校层面需要自上而下转变观念。教师层面需要教师关注教育教学的新动态,积极扭转传统观念,将教学升格为教育,将教授知识转变为培养能力,将课本知识融入生活,这才是与新课标接轨、与新课改契合的正确思路。
2.整合课程,积极创新实践活动的形式。地理知识来自课本更来自生活,地理教师应充分挖掘区域地理优秀资源,形成校本课程补充教材知识。课程的整合既是一种思考,其过程本身就是一项实践活动。在资源允许的情况下,相关部门应积极申报创建实践活动基地,为地理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实践活动能够常态且有序地开展。
3.完善机制,多元评价实践活动的成效。传统的评价机制主要是依据考试进行定量评价,无法全面诊断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当下,实践活动应通过学校评价、家庭评价、社会评价三层评价量化完善多元评价体系,注重对学生发现、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注重对学生成长中由知识到能力进阶的形成性评价。
六、初中地理实践活动举隅
笔者在长期教学实践探索中,将地理实践活动分为观察观测、参观调查、动手制作、专题讨论、野外考察五类,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地理教材为例逐一举例。
1.观察观测类。此类活动是对课程中各类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观测,详实地做好记录,并分析其中的规律和特点。该活动可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类。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的运动”,实践任务是让学生每天观察月相的变化,周期为一个月;每周升旗时观察旗杆影子的变化,周期为一学期,以此加深对地球公转运动意义的理解。又如,第三章“天气与气候”,实践任务是让学生通过自主观测以及查看天气预报做好地理日记。记录每天的气温、风向等为短期观测,学年汇总为长期观测。
2.参观调查类。此类活动需要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调查,结合资料查阅,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时,本章主要介绍我国经济发展的四个要素,即交通运输、农业、工业生产、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笔者带领学生参观了南通火车站、港口、本地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工业园区和高新区。明确了参观调查的目的、步骤,然后让学生列举南通经济发展的合理或不合理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形成调查报告。
3.动手制作类。此类活动需要从动手实践中发现课本知识的内在逻辑。例如,在教学七年级第一章时,笔者跟学生制作了乒乓球地球仪,按照一定的比例尺绘制了中国地图;在教学八年级第五章时,笔者跟学生用泡沫和沙土制作了中国地形图,绘制了中国各省特产分布图;在教学八年级第十章时,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作题为“中国立于世界”的手抄报。
4.专题讨论类。此类活动是组织学生在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各抒己见。例如,笔者组织学生就“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地区经济增长异同这一话题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充分查阅资料,以小组讨论成果汇报的方式展开。由于学生知识面较窄,教师应全程引导此类活动,以防话题跑偏、观点错误,最后进行总结和表扬,以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
5.野外考察类。此类活动将某一自然现象或自然事物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野外考察,发现特点,总结规律。例如,在教学八年级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时,笔者为让学生体验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选定考察路线后,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带领学生爬一次山,观一次海,看一处湿地,给每个小组布置考察任务,要求每个学生做好笔记。考察结束后帮助他们分析汇总,收获知识。
七、结语
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旨在培养初中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热情,提升其知识掌握熟练程度,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其思维品质的提升,从而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从教学实践来看,观察观测类实践活动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和提高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其地理意识;参观调查类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爱国、爱家乡的美好情操;动手操作类活动可以通过模型制作、平面图绘制、手抄报等形式,使学生用手呈现脑中知识,充分培养其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野外考察类活动可以使学生放松身心,培养其协作精神和热爱大自然的优秀品质。实践活动作为初中地理教学的有力补充,是初中地理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初中地理学科不断探索前行的有效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石虹.基于混合式教学的学术英语学习自主性及促进对策研究[J].语言与翻译,2021(01):67-7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曾宪洪.“活动”的应用和教学设计[J].林区教学,2007(3).
作者:沈珍康 单位:江苏省南通中学附属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