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思政教育在旅游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探究思政教育在旅游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探究思政教育在旅游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摘 要:中职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社会竞争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职旅游地理学科是一门从地理角度出发对国内外的旅游资源进行研究的学科,其教学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眼界,树立学生的整体观和大局观。在当前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思想与品德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因此,思政教育融入中职旅游地理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职教学;旅游地理;思政教育

随着新课改工作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渗透,“立德树人”逐渐在学科教学工作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成了教学工作的关键内容。 中职旅游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特征,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 思政教育在旅游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有利于学生提升社会责任感和美德意识, 能够促使学生在未来的工作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在此情况下,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思政教育在中职旅游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策略进行研究, 希望能够提升中职旅游地理教学的价值。

一、思政教育在中职旅游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意义

(一)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素质

教育指教师在讲解学科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综合能力等, 以推动学生向综合型人才方向发展。 在新课改背景下, 素质教育理念深入教学工作已经成了一种必然趋势。 中职旅游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是贯彻落实素质教育理念的有效途径, 符合素质教育的发展要求。 在结合思政教育进行教学时, 中职旅游地理教师在讲解旅游地理教学价值等内容的过程中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促使学生认识到同时发展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的重要性。 另外,在学习旅游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中职学生能够认识到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接触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进而在优秀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积极、阳光、健康的心理,所以,思政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中职教育发展与创新的过程中, 学科核心素养成了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依据, 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设计内容。 基于人地协调观的科学环境观、资源观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学生的思想意识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中职旅游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时,能够将不同地区利用旅游资源时的问题和先进措施与人地协调观的内容相结合,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地协调观念。 另外,思想作为一种主观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对实践活动发挥作用。中职旅游地理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 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 在正确思想的影响下,有利于学生优化学习过程,提升自主分析区域旅游发展信息的能力, 增强区域认知素养和地理实践力。

(三)有利于实现地理教学目标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 学科教学加入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在日常的中职旅游地理教学中,教师往往都会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些思想和道德方面的教学目标,以此在教学目标中体现对学生的综合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能够将蕴藏在旅游地理知识中的科学思想、优秀精神充分展示给学生,使学生通过学习不同旅游区域的地理概况认识到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差异性, 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的思想发展。在思想道德内容的推动下,教师不仅有利于充分实现情感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而且能够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充分实现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标。 另外, 教师结合思政教育讲解旅游地理的相关知识有利于推动学生养成综合探究旅游地理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的良好学习习惯,实现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目标。

(四)有利于践行生本教育理念

生本教育理念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这种教育理念符合中职教育背景,应在中职教育中得以落实。中职旅游地理教师在讲解旅游地理知识的过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是为了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旨在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各项素养,完全符合生本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 教师向学生讲解不同地理区域的旅游发展概况等知识能够满足学生汲取旅游地理知识的需求, 结合这些旅游地理知识引出思政教育的内容能够满足学生德育发展的需求。所以,思政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是教师在综合考虑学科价值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采取的教育措施。 由此看来, 思政教育在中职旅游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符合中职学生的发展需求,有利于教师贯彻落实生本教育理念。

二、思政教育在中职旅游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深入挖掘旅游地理中的思政元素

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基础, 教师选用的教学内容是否关联教材内容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率的高低。 如果教师传达给学生的思政内容与教材内容没有关联, 就会使思政教育的内容显得过于空泛, 导致思政内容与课堂前后的教学内容缺乏一定的联系性,造成学生对教育内容难以形成正确有效的理解。 中职旅游地理教材中的知识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包含了众多的思政教育元素,具有思政教育的参考价值。 因此,中职旅游地理教师在融合思政教育时,应当充分发掘教材中的思政元素, 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讲述思想政治的内容,以此保证思政教育在教学中的融合效率。中职旅游地理教师在实际教学时, 可以从中国旅游地理的实用价值、中国人文旅游资源等内容中发掘思想教育内容,通过讲述旅游资源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家乡的思想意识,向学生宣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主要内容。另外,教师可以发掘旅游资源知识中的生活内容,通过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旅游资源, 发掘隐藏在旅游地理知识中的思政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综合性教学,以此展开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地理意识,使学生明白当认识一个人或处理一件事时要从多个角度出发的道理。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地理与思政情境

多媒体设备具有传统教学工具难以实现的功能, 在新课改教育背景下, 中职旅游地理教师要提升对教学趣味性的重视程度,通过生动形象的情境加强学生对旅游地理知识和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 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融入思政教育和旅游地理知识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在观看图片和视频的过程中掌握旅游地理知识、感悟思政内容, 以此将抽象的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具体的知识载体。 通过这种方式, 有利于提升旅游地理教学和思政教育的趣味性,使学生感受参与旅游地理学习和思政教育的乐趣。在正式教学中, 中职旅游地理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搜索与旅游地理知识和思政教育相关的图片, 并通过电脑展示给学生。 在展示图片的过程中,教师利用这些图片将人们在旅游中的一些行为等内容展示出来,进而创设具体的旅游地理教学和思政教育情境。 另外,教师通过多媒体播放关于思政教育的视频,创设思政教育的图像情境,通过视频直接表明学生应树立什么样的思想意识,提升学生的社会公德和美德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 这样,学生会更愿意接受教育内容。

(三)联系生活中的地理开展思政教育

中职旅游地理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生活的区域往往具有各种各样的旅游资源或关于旅游事业发展的相关活动,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引入生活内容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此情况下,中职旅游地理教师要顺应新课改的要求,加强生活内容在教学中的应用,通过生活化的旅游地理案例向学生讲述旅游地理的知识和思想政治的教育内容, 以此提升教学的综合性特征。这样有利于教师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与旅游地理相结合的依据, 充分实现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目标。中职旅游地理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结合当地的旅游发展情况,将当地的旅游资源、旅游发展现状等内容引入课堂,与学生探讨当地相关企业在开发旅游资源时存在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想法, 引导学生思考推动当地旅游业发展、改善当地旅游资源利用现状的可行性措施,以此在讲解旅游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在渗透生活地理的过程中,教师向学生讲解科学发展观、和谐生态观等内容,推动学生认识文明和谐的人地关系,全面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目标。

(四)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地理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是中职旅游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在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中职旅游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实践教学活动符合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能够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基于此,中职旅游地理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时可适当设计一些地理实践活动, 将思政教育、旅游地理知识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讲解优秀的思想意识和精神品质。通过实践活动,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发挥思想和实践的相互作用, 同时提升思政教育和地理实践教学的效果。随着地理教育事业的发展, 研学旅行的教学方式已经走进了课堂,并且越来越受到学生的欢迎。中职旅游地理教师在综合学科教学和思政教育设计地理实践活动时, 可以借鉴研学旅行的活动方式,利用一定的时间,选择恰当的旅游地点,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学习, 带领学生到当地的一些旅游地探究与之相关的旅游发展区位因素等问题。 在开展研学旅行前,教师可以结合思政教育制定实践教学目标,明确“学生通过参与研学旅行活动应当提升思想境界”的教学任务。 然后,教师可以在实践过程中向学生讲述思政教育内容。

三、结语

总而言之, 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一大趋势,应当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 对于中职学校来说,思政教育是落实推动学生就业的教育目标的关键措施, 有利于学生提升道德素养、形成健全的人格。为了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中职旅游地理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不断加强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的结合, 积极探究以思政教育和旅游地理教学相融合为导向的高效教学策略。

作者:林志彬 单位:福建省三明职业中专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