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渗透价值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当今,教育的目的有了一定的升华和改变,过去教育着重对技能和理论素养的培养,而当代社会越发重视人才的道德修养。传统德育主要集中在专门的道德教育课程中,新时代背景下,在学科中渗透道德教育有着独特的意义。文章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出发,分析在地理学科中渗透德育价值的可行性,并提出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德育的策略。
一、德育在当今时代教育中的作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和军事的较量,更多体现在文化软实力的抗衡。而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遭受不少西方反华势力的抵触,西方反华势力多次希望通过文化渗透改变我国人民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初中生处在价值观养成的阶段,其明辨是非的能力有限,很容易受到不良言论、思想的影响,加上当今网络的发达,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价值多元化趋向明显,因此初中生急需通过德育明确正确的发展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果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缺少道德教育,即便拥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这些才华不仅不能使其拥有幸福的人生,反而会因为错误价值观的导向给自己、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此外,当今对人才的要求是多元化的,人才必须要有较深的道德修养和文化底蕴,要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这些都需要通过有意识的道德教育才能逐步养成。初中生又处在心智尚未发展成熟的年纪,在这一时期对其进行有效的道德教育,能够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二、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德育的可行性和基本内容
(一)将学科与德育结合符合素质教育培养理念。德育是当今人才培养工作的重心,党和国家明确提出,要将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重要地位。多次强调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认为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学地理德育的目标即国家新课程标准中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在素质教育体系下,国家新课标对地理学科的培养目标和要求做出了明确表示,旨在通过学科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与道德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因此,在初中地理学科中开展德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地理学科中有大量德育资源。初中地理学科涉及的知识广泛,包括世界地理、中国地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其中许多知识都蕴藏着较深厚的人文价值,这些知识点都是极佳的德育资源,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价值观等。1.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中国地理对祖国的大好河山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包括我国的人口、地貌、区域、文化、民俗等,通过对地理众多知识点的理解,学生了解到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物资丰富的国家,会不由自主地产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自信;同时又能理解我国在许多地方都比不上发达国家,能够认识到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通过教师的引导,可以化差距为动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奋斗的决心。所以,地理学科中蕴含着大量的德育资源,值得教师去开发与转化。2.环境保护德育资源。第二、三次产业革命以后,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这些问题逐渐引起了社会尤其是教育界的重视。只有将环保理念深入人心,才能实现地球的可持续发展,造福子孙后代。新课标体系明确提出,地理教育要渗透环境保护价值,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课本积极响应新课标的目标要求,教材中包含大量与环境保护有关的教学资源,如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中包含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现状,要求通过地理学习,让学生逐渐认识到人类、资源与环境三者的关系,这些教育内容都体现了德育与地理学科的包容性和一致性。3.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资源初中地理学科中还有不少可以体现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例如,人教版初二地理的学习主要是以中国区域地理为基础,讲解世界中的中国。其中涉及因地制宜、共同发展等概念,体现了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中,劳动人民的艰苦奋斗、实践智慧等。学生学习这些地理知识,掌握的不仅是纯粹的地理知识,教师只要对这些资源稍加利用,便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开展有效的德育引导,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事业与个人之间的联系,树立为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大格局。
三、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一)营造地理德育氛围。环境对于初中生而言影响重大,这是由于初中生的生理与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如果通过环境创造德育氛围,就可以潜移默化地通过地理知识开展德育,这不仅能增加学生对地理知识点的积累,还能让学生在不自觉的情况下认同道德教育,这种教学效果比纯粹的思想道德教育要好得多。因此,教师可以在班上张贴与地理知识有关的横幅,在其中体现一定的价值导向,如爱护环境、节约水资源、尊重规律、因地制宜、热爱每一片山河等,这些标语能深化学生对地理知识以及其带来的德育价值的理解。教师可以定期在班级举办一些教学活动,将德育与地理知识紧密融合在一起,营造地理教学氛围。例如,在每年的3月22日这一天,在班级举办节约用水手抄报比赛。从1993年开始,3月22日就确定为“世界水日”,但在实际生活中其实鲜有人知道这一天,教师可以组织手抄报比赛,让学生自行搜索查阅水资源的相关资讯。手抄报不仅包含了日常节约用水的小妙招,还可以为大家介绍目前世界上水资源稀缺地区人们艰难的生活状况。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能够深刻体会水资源的来之不易,懂得加倍珍惜水资源的重要性。
(二)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渗透德育。1.以教材知识为基点,有意识开展德育。在地理学科中渗透德育,最重要的一点是在教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强化德育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初中地理知识《认识省级行政》这一章节为例,学生通过认识我国不同的重要城市,深化对祖国山河的喜爱。教师在教材的基础上,给学生讲解北京的地理人文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对知识点进行一定的拓展,如其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城,有哪些重要的人文遗产,在历史上对我国的发展起到怎样的作用等。学生了解一个个城市的恢宏历史,就会逐渐产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文化自信心,同时教师可以重点讲解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文明都出自劳动人民之手,这些能催生学生对劳动人民智慧的崇敬之情。2.丰富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对道德教育的理解。首先,教师要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地理中也不乏一些抽象和晦涩的知识点,尤其是自然地理,这些抽象的知识点让初中生难以轻易掌握。如地形图、经纬度图等,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展示,展示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并且在其中植入道德教育。如在讲解山地地形图时,可以引出愚公移山的故事,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兴趣,也可以顺势进行道德教育。其次,在习题中引入道德教育。题目可以以爱国、环境保护、热爱大自然、实现良好审美体验等为背景,在丰富题目形式、增加趣味性的同时,也加入道德教育。最后,可以用理论联系实践,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地理实践,受到道德教育的熏陶。地理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科目,教师在讲解水资源这一章时,可以带领学生去当地河流等水源处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城市用水浪费情况,并提出改进策略,等等。通过亲身实践,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意识大大增强,在更好地掌握知识点的同时,实现德育的目的。地理作为初中教学中的重要科目,不仅承担着传授地理知识的任务,还肩负着开展德育的职责。德育对学生的意义不言而喻,在地理学科中开展德育更是有自身的必然性和可行性。因此,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进行拓展,深化德育内涵,同时要从课堂、习题练习和地理社会实践等不同层面入手,对学生开展道德教育,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知识,也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马建军.探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J].新课程,2020(32):10.
[2]汤红英.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J].吉林教育,2019(40):32-33.
作者:薄纯胜 单位:山东省利津县盐窝镇北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