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摘要:分析了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宿迁学院人文地理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本+提升”分类人才培养模式和“校-院-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并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专业技能、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四个层次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了建设实践课程材料、打造实践教学团队和改进实践教学方法等保障措施。为本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奠定基础,也为同类专业实践课程设置提供借鉴。

关键词: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实践教学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宿迁学院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是由教育部于2012年对原来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以下简称为“资环”)专业加以调整所设立的新专业[1]。原来的“资环”专业具有“厚基础、宽口径”这一特点,专业培养目标过于宽泛,加之实践教学基地缺乏、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等原因,学生应用技能水平相对低下,缺乏核心就业竞争力,受到相关专业的挑战。自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被设立为一门新专业以来,学者们针对其专业发展定位、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等方面展开了课题研究和路径探讨[4-7]。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学者们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实践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探讨了加强实践教学的措施。杨莉、康国定提出了“1+2+3”分层导学培养模式和“校-院-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2],以更加灵活地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杨立国、邹君等基于产学研相结合这一视角,构建了“一目标、三层次、五平台、七模块”实践教学体系[8]。张守忠、王兰霞从实践教学的目标定位、能力与技术要求、教学层次、课程体系及实施模式这五个方面,探讨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问题[9]。刘富刚等学者则提出了校企“协同育人”、“卓越规划师”培养、“创业实践”人才培养和研究性教学的实践教学模式[10]。宿迁学院于2014年被江苏省教育厅批复为本三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地方高校。在同一年,适逢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文件提出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应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3]。自此,宿迁学院坚持应用型定位、高质量发展的方针,以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为导向。为全面切实地开展办学转型工作,宿迁学院于2015年进行了专业院系调整,隶属理科的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被并入工科院系,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目标,迫切要求该专业对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加以重视和研究。本文借鉴如上学者的思路,对宿迁学院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探究性的构建,以更系统地加强学生们的实践技能训练、提升其就业竞争力、提高其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并为进一步完善该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及研究奠定基础。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在实践教学上,普遍存在实践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实践环节设置缺少实务连贯性与知识系统性的引导、实践学时比重较小、综合实践课程及实务较少、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不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缺乏行之有效的质量测度体系等主要问题。可由这些问题入手,对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研究和探讨,为该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遵循“加强基础、重视应用、分流培养”的原则[11],构建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灵活地适应人才市场需求的“基本+提升”分类人才培养模式和“校-院-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基本+提升”分类人才培养模式在“基本”模块下,学生们于第一、二、三学年内完成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习训练,由此获得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并在实践上,掌握空间分析、手工绘图、计算机制图、信息化管理等专业技能;进而,具有了进行区域规划、居住区规划、村镇规划设计与管理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而在“提升”模块下,学生们于第四学年内结合个人学业背景和发展意愿,分流为就业或创业、考研或出国、考公务员或事业单位这三个方向。根据就业意愿,优先安排就业学生在相关实习基地参加生产实践,在实习单位选择指导教师指导学生从事生产实践、完成毕业论文(设计)。针对考研学生,采用“导师制”,根据其学科方向,合理安排教师进行专业指导、院校选择和专业课程培训,提升学生考研的自信心。针对考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学生,则请相关教师进行指导,强化专业内容,提升面试技巧。第二,“校-院-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宿迁学院该专业目前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还需进一步完善校内实验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继续、巩固并拓展本校该专业同宿迁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宿迁市国土资源基础信息中心、江苏润天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宿迁恒远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等实习基地的长期合作关系。在合作空间的拓展上,继续沿用“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以加强实践教学与应用训练,为学生在专业技能和工作能力上的提升开辟更多空间。

(三)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课题组基于本专业的建设现状,围绕强化基础理论、突出专业技能训练、重视创新与应用能力培养等实践教学目标,构建了包含四个层次、以“层次+平台+课程模块+教学形式+培养目标”为结构特征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在综合素质层次上,实施通识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以培养身体和心理素质健康、人格健全的大学生为目标;在专业实践层次上,开展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组织野外调查实习、进行课程设计等,将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和调查规划设计等专业技能作为目标;在综合实践层次上,主要目标是通过综合实习和毕业设计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地分析问题、综合地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而在实践创新层次上,主要通过引导学生申请并开展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引介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术讲座等形式,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精神加以培养。

二实践教学体系得以运行和完善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实践课程与教材建设

依照实践教学体系,有序地开展模块化教学,将培养目标与相应的教育平台和课程模块相结合,专业教育平台设置“规划分析”和“规划设计”两大能力方向教学模块,围绕两大能力方向设置专业必修课程群和选修课程群。模块的教学导向应由“教师要讲什么”转变为“学生能干什么”,教学目标应由“知识传授为主”转向“能力培养为主”。对实践教学内容加以更新。针对国际国内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对人才的新需求,一方面增设了新的实践课程,如村镇规划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建筑制图实训。另一方面,对旧课程进行优化调整,如将小城镇规划实习6周细化为村镇规划实习4周和村镇规划设计2周相结合;再将建筑制图与识图64学时(理论48学时、实践16学时)具体化为理论教学32学时、实践教学16学时与实训1周相结合;在城市详细规划实践教学课程中,则增设了村庄规划的内容。修订和完善所有的实践课程大纲、教案、指导书和报告等教学材料。依照学院、教学系和教师三级负责形式遴选教材,优先选用近三年出版的优秀或规划教材;针对缺少实践教学教材这一实际情况,组织了专业课教师编写了《青岛城市总体规划》、《小城镇规划》等实践教材,并印装成册,使该专业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材建设、选用和评价的体系与制度。

(二)打造实践教学团队

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需要一支既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又拥有丰富的规划实践经验的教学团队。本专业专职教师均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涵盖测绘学、建筑学、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在年龄和职称结构上,以骨干教师和青年教师为主,已形成一个由副教授和讲师共同组成的具有适当规模的教学团队。近年来,学校与学院通过引进、培训、深造、实践等途径来打造“双师型”教师,具体措施有:安排专业教师到国土资源局、城市规划局、规划设计院等单位参加挂职锻炼;聘请兼具实践经验与较高理论水平的行业专家,作为本专业实习指导教师,壮大师资队伍,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三)改进实践教学方法

在实践教学中,应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发挥实践教学自身所具有的“做中学”、“模拟式教学”等内在优势,由此积极地启发他们的思考,引导他们的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在实践教学中尝试灵活地运用问题解决型、自主研究型和案例研究型等教学方法,营造探究问题的学术氛围[12],适时地把理论知识穿入到当下的实践操作、设计情景中来,通过这种方式,既由理论知识上的理解引导了实践操作、设计过程,又在操作、设计的进展中使理论上的困惑得到消解。从而,既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操作水平。

三结语

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是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新兴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特点。本文结合宿迁学院办学定位及本专业学生培养的现状,探索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了实践教学保障措施,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城乡规划管理人才。

作者:岳秋丽 侍非 沈惠新 单位:宿迁学院建筑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