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学地理教学渗透环境教育策略,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越发严峻,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地理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知识体系中蕴含着很多与环境相关的内容,是开展环境教育的优势学科。基于此,本文以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的重要性为切入点,分析探讨了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策略,以期能够达到提升地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目的。
关键词:地理教学;环境教育;环保意识;渗透策略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越发严峻,全球变暖、土地沙化盐渍化、臭氧空洞、酸雨、沙尘暴、雾霾等环境问题日益频发,不仅危害人类身体,而且威胁人类的生存,同时也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地理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知识体系中蕴含着很多与环境相关的内容,是开展环境教育的优势学科。教师教学中必须要紧密围绕新课程理念,结合地理新课标要求,在课堂教学、课外实践中注重渗透环境教育。基于此,本文以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渗透的重要性为切入点,分析探讨了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策略,以期能够达到提升地理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目的。
一、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既是对新课程理念的贯彻与落实,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社会各界对环境问题关注度日益提升,但是在实际的生活生产过程中依然存在破坏环境的行为,如废水废气违规排放、废渣乱弃等。借助地理学科的优势开展环境教育,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当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使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有利于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学生对与环境相关的知识认知度比较高,将地理课堂教学与环境教育深度融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问题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策略
(一)结合地理教材,挖掘环境教育素材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在地理教学中仍然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模式单一,学生难免会产生倦怠感,长此以往势必失去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地理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够丰富地理教学资源,同时也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开阔学生眼界,进而为学生全面均衡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结合地理教材,挖掘环境教育素材,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如在“荒漠化防治”教学中,先向学生讲解导致荒漠化的原因以及对环境造成的恶劣影响和严重后果,然后再针对如何开展荒漠化防治工作组织学生进行探讨。同时积极鼓励学生在课后利用各种途径去查阅荒漠化的相关资料,加深对我国荒漠化现状的了解。
(二)收集数据,拓展之中渗透环境教育
以“人口与环境”单元知识为例,世界人口在1500—2008年间的增长数据具有明显的变化,在教学中通常以“J型增长”来表示这段时期内人口增长迅速的事实。我们可以将这些数据制作成图表形式,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世界人口的增长情况。而人口分布是与人口增长密切相关的,可以五大洲为基础,引导学生绘制出各大洲人口的平均分布图,理解和掌握不同地域之间人口分布的差异性。众所周知,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主要就是由于人口剧烈增长、现代化科技发展以及工业生产导致的,因此在绘制图表的过程中就可以开展环境教育,将人口分布、人口增长与环境问题有效结合起来。再加之地域间人口分布的差异也就导致人口问题出现地域差异,从而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就各不相同。如发展中国家青少年比重大,人口压力更大,因此所造成的资源、环境以及生态等问题也就更加严重。教学中,可以将这些问题通过数据的方式绘制成图表,在拓展中渗透环境教育。
(三)借助实践活动,将环境知识转变为环保意识
在地理课堂中渗透环境教育,还应注意将课堂渗透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实现渗于课内、寓于课外。通过实践活动,巩固和强化课堂所学环境知识,在增强学生环保意识的同时,也通过学生的亲身参与来唤醒周围其他人的环保自觉,并带动他们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如在教学有关温室效应的内容时,采取了探究式学习的方式,组织学生结合环境知识和地理知识开展实践活动,分析西宁地区热岛效应产生的具体原因。引导学生通过影像图,从气温分布规律中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分析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并初步分析热岛效应所带来的具体影响。通过小组协作培养学生团队意识。首先,明确此次实践活动的步骤:提出探究问题—收集相关资料—组内整理资料—探讨问题—回答问题,并将探究式学习、小组讨论、分析总结等多种学习方式贯穿其中。然后指导学生开展课前社会调查,根据实际情况将全班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每组在相同时间不同地点测量所在地区的温度。第一小组每天中午和傍晚时分测量校园内树荫下、操场上的气温;第二小组在相同时间测量公园湖边、树荫下以及过渡地带气温;第三小组调查高架桥、工厂附近绿化带以及城市交通、城郊环境,并拍摄图片。三个小组根据各自获取的信息,结合书籍资料、课本知识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原因以及缓解策略进行分析,得出了导致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因素:地形因素、海陆位置因素以及人类活动因素。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同时有效培养了环保意识。
(四)开发校本课程,深层次渗透环境教育
校本课程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资源对于开展环境教育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应当遵循“全球思考、本土行动”的宗旨,以身边现有的环境为落脚点,以培养学生热爱自己的家乡为切入点。根据乡土环境特点,假期组织学生调研,探讨对家乡环境发展不利的因素,以学生身边的实例进行辅助教学。如有的学生发现某地区修建了拦河大堤,但是由于环境的日益恶化,导致河流流通受到阻碍,从而形成“死水”;还有的学生观察到工程运渣车呼啸而过留给城市的是漫天飞舞的颗粒灰尘,对居民的身体和生活都造成了严重影响;还有的学生发现每年挖完虫草,草皮破坏,草场退化等。学生通过分享彼此的调研结果,在讨论中产生环境忧患意识,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一些行为也可能会给环境造成影响,进而让学生明白环境保护要从自身做起,实现环境教育的深层次渗透。
参考文献:
[1]蓝宗伟.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探讨[J].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6(7):93.
[2]刘冰,郭志永,赵正威.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路径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8(8):17.
[3]王明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式探究[J].华夏教师,2017(17):58.
作者:陈晓琴 单位:青海省文化艺术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