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地理教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文章从重视可操作性强的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开发乡土地理资源,加强区域认知;开发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增加学习乐趣三个方面提出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地理校外课程资源;地理实践力;学科核心素养
在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中,国家将地理实践力、人地协调、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并列为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因为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同时,高中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究能力。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要充分开发、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让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运用、感悟、分析,才能学以致用,使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一、重视可操作性强的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
地理实验通过科学实验的手段,能高效地展示某一地理原理或过程性知识,从而揭示地理事物的分布、发生、发展、变化规律。高一学生在学习必修一的自然地理时,可以进行的实验有太阳高度角的测量、验证地转偏向力、制作等高线地形模型、模拟大气热力环流、验证温室效应、模拟冲积扇的形成、模拟风的搬运作用等。教师在指导学生设计地理实验时,要注意遵循科学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从学校实际和学生自身条件出发,尽量选择日常生活中可找到的简易器材或材料进行模拟。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记录、分析数据和结果、得出结论等一系列过程,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在实验中掌握观察、操作、记录、分析、反思、校正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及求真务实、质疑批判的精神和严谨科学的态度,提升组织和沟通能力等,培养地理实践力,提升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二、开发乡土地理资源,加强区域认知
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开发和选择乡土地理资源,让学生围绕生活中的某一个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对学生来说,这样的考察项目看得见、摸得着,贴近生活实际,又能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是有用的知识,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探究的主动性和持续性。大田县(以下简称“我县”)位于闽中,地处闽西北通往闽南沿海“金三角”的陆路要冲,具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自然环境特征,教师可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的学习阶段,对丰富多彩的乡土地理资源进行开发。高一学生重点探究自然地理专题“了解家乡的自然地理特征”。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考察研究的子课题,供学生自主选择,如均溪河河流地貌的发育、山水相依,我县地势地貌对河流的影响、我县地质灾害调查研究、我县气象灾害调查研究等。高二学生重点探究人文地理专题“家乡的经济应如何发展?”我县是一个农业县,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我县境内有矿藏三十多种,煤、铁、硫黄、石灰矿产储量丰富,有“闽中宝库”之称;境内的土堡建筑别具特色,生态旅游、农家乐、民俗游方兴未艾。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地挖掘乡土地理资源,引导学生在农业、工业、旅游等方面进行探究,如表1所示。“加强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我县各乡镇地域自然环境和人文习俗差异较大,教师应善于充分利用身边的乡土地理资源,通过设计可操作性强、鲜活生动的校外地理调查活动课题,引导学生结合家乡实际,因地制宜开展调查和走访,考查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地理问题,探究、思考解决对策[1]。各种丰富多彩的调查活动,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认知、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动手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形成“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的理念,让学生爱上地理,从而在乡土地理探究中增强区域认知,提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地理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人地协调观。
三、开发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增加学习乐趣
第一,对媒体素材的充分利用,为学生提供全新的学习、探究情境,使学生的认知得到拓展和深化,形成正确的区域认知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央视的《记住乡愁》《舌尖上的中国》《绿水青山看中国》等电视节目在全国热播,都可以成为地理教师收集课外资源的好素材。如《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介绍江苏兴化垛田农业,通过让学生观看视频,教师可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垛田”“稻田鸭”等农业模式形成的原因—分析该种农业生产方式的优势和作用—对家乡农业生产提出借鉴建议。又如《记住乡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乡愁产生的地理原因,哪些地理现象体现了乡愁,对‘失去的家乡’如何进行保护?”等问题。《绿水青山看中国》有很多内容不仅在知识上涉及了自然地理和旅游地理,而且从更深层含义紧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如《绿水青山看中国》第2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壶口瀑布冰挂美景形成的原因,黄河水变清的原因”。第二,智能手机的广泛运用,使“互联网+中学地理”相融合。互联网具有三大优势:资源共享、实时互动、超越时空。互联网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资源共享平台,图文并茂、动静结合,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协作学习,缩小地理课堂与真实世界的距离。智能手机的应用,使互联网环境下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在技术的支持下成为可能。“互联网+中学地理”常见的学习方式有:①手机App软件的充分利用:在手机“应用”或“商城”中搜索安装与地理学习有关的软件,如搜索“星图”App可以查找北极星;“形色”App可以通过拍照上传秒识身边的植物;“太阳测量师”App可以进行日月形迹追踪;“户外助手”App是户外地质地貌考察的助手等。②通过QQ群聊或微信群聊功能,共享学习资源,进行生生对话或师生对话,进行协作学习,实现意义建构。③微信公众号平台可传播普及相关地理知识,如每日知识、每日学法指导等。教师可以申请自建微信公众号,也可推荐好的微信公众号让学生加关注,在微信上建立起以教师为中心的“一对多”的网络关系,实现文字推送、图像推送(如地理思维导图)、教学微视频精准推送。通过这些鲜活生动的地理信息推送,破解地理学科因空间尺度广、时间尺度大、综合要素多而难于理解的困局,培养学生利用微信进行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使地理学习变得生动化、形象化、易懂、易学。总之,教师要充分重视地理校外课程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以丰富地理教学的内容和手段,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区域认知,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责任感,进一步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宋丽霞,谢冬萍.结合地域特点开发高中地理综合考察项目的探究[J].地理教学,2015(5):21-24.
作者:连欣莹 陈玉香 单位:福建省大田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