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方法论述(8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中地理教学方法论述(8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阶段所涉及的地理知识面广但也相当琐碎,对于学生来说,许多知识点记忆难度较大。因而,适当地引入一定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触类旁通,实现地理学习综合能力的提升。地理比较法即是高中地理教学中一个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对比,学生可以清晰地得出不同地理知识之间的区别,此外,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同样能够明确显现。因此,对高中地理教学当中的地理比较法进行一定的探究,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一、比较法贯穿整个教学实践中

在地理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将地理比较法贯穿其中,通过对不同知识点的比较,让学生对相同体系内不同知识间的共性与个性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进而对知识点及其关键的内容实现准确的把握。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既包含相对感性的知识,如一些地理常识或者地区文化,同时,又包含着相对客观理性的知识点,逻辑性较强,如一些自然现象产生的规律以及成因等,无论感性还是理性的地理知识,教师都可以依据知识点特征选择地理比较法,对知识点进行讲解与分析,进而通过联想、对比,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地理比较法能够相当直观地将同一知识体系内的不同知识点进行对比,对比思路明确清晰。学生在把握对比思路之后,即可以对相关知识实现一定的掌握。可以说,此种方法在地理教学中具有极强的优越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于较为理性知识,如对于全球不同地区气候成因的分析,教师可以将不同地区的气候,如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以及热带雨林气候进行对比,由于分别处于不同的纬度地带,因而不同地区在不同季节受不同的因素影响,如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控制、夏季受副高控制;而热带雨林气候,由于赤道附近因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所以形成了全年湿热的状态。将几种气候放置于一起进行分析,在整个宏观的知识体系中把握不同的气候成因,比较不同的影响因素,可以让学生对气候的成因有较为深刻的认知。

二、引导学生主动使用比较法

教师在课堂中运用地理比较法,可以帮助学生对知识点有一个直观的认知与了解,同时,加深对该知识点的记忆,但这并不是最终目的。我们认为“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在应用对比法时应尽可能有意引导学生,将此种方法融入自己的学习中,让方法服务于学习,在对比中归纳相关知识点,提升学习效率。此外,在引导学生运用地理比较法时,教师要让学生认真体会对比要从哪些角度来开展,哪些层面的知识点可以运用对比。例如,讲解地质灾害知识点时,滑坡与泥石流的危害以及产生灾害的成因等都存在着高度的相似性,因而,教师可引导学生选择运用此种方法,对此知识点进行快速记忆。另外,对于常见地质构造以及构造地貌的学习,如向斜、背斜以及断层这几种形态相关知识点的记忆,教师要着重强化学生在对比法的运用中要注意“对比思路”这一关键点。对于这几种常见地质构造可以从岩层形态、未侵蚀的地表形态、侵蚀后的地表形态以及与人类生产之间的关系等几个角度来进行对比记忆。尤其是向斜和背斜,这是两种相反的地质构造,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而向斜是岩层向下弯曲,因而,在侵蚀前和侵蚀后产生的地表形态大相径庭,对比记忆能够让头脑中的思路更为清晰。

三、比较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比较法是重要的教学方法,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高中地理学习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某一种方法往往并不能做到所有的教学知识点都适用,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应该将不同的地理学习方法巧妙结合,通过综合性的方法运用,实现学生对知识点的充分理解与把握,同时提升思维能力。比较法能够让学生对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某些特征的共性与个性有一个清晰的了解,而其他方法,如地理归纳法、地理演绎法等又能够作为地理比较法的补充,使学生将知识点更为全面地掌握。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将不同地理教学方法结合使用,使知识点讲解更为透彻明了。例如,通过对澳大利亚农业、美国农业以及其他一些特殊地区农业发展条件的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概括归纳出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首先是气候,如热量、光照、降水等;其次是地形,平原地形或者山地地形,都对农业的发展有一定影响;第三是土壤,土壤是农业发展的基础,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此外,市场、交通运输以及国家政策等等,都会对农业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在这一知识点的讲解中,教师通过对不同地区农业的发展条件进行分析,最终概括总结出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这便是将地理比较法与归纳法的有机结合。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比较法是一种相对科学的、便于学生记忆的学习方法。通过对比,可以使学生加深记忆,更直观、有效地对零乱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梳理,因而,无论对于感性知识的讲解,还是理性知识的讲解,教师要将地理比较法贯穿于整个教学实践中。除了教师在讲解中运用比较法之外,还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使学生更加便捷地掌握知识点。地理学习中不仅仅只有比较法一种方法,应在教学实践中与其他的教学方法结合使用,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教学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王春金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田家炳中学

第二篇:地理比较法在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很多知识与规律都是以地理概念为基础建立的,对此,要想做好地理知识的熟练运用,做好地理概念的掌握十分关键。而就目前来说,很多学生往往认为只有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才能够熟记地理概念,而没有将其同实际进行密切的联系,并因此对地理概念掌握不全面而无法对地理课程当中遇到的难点问题进行正确的辨析与理解。对此,在具体教学活动开展中,需要教师能够加强引导,使学生能够对概念知识的学习引起重视。其中,地理比较是地理教学当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式,具有逻辑性强、适用范围广以及科学性强的特点,通过该方式在具体教学当中的使用,能够在对学生地理概念理解更为深入的基础上实现认知水平的提升。

1.图形对比法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为了能够使学生做好相关概念的直观理解,地图以及相应的图表可以说是经常应用到的方式。在现今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当中不仅可以使用教材当中自带的地理图表进行教学,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设施的应用向学生实现图形图表的展示,以此对学生做好地理概念知识的讲授。该方式同静止图形相比,具有更为形象以及生动的特征,能够以较为全面的方式做好地理活动的展示。在课程开始前,教师可以先做好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之后在课堂当中通过多媒体设施的使用一边为学生展示一边进行知识的讲解。如在农业区位选择知识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将具有澳大利亚牧场以及泰国平原水稻的图片为学生展示,而为了帮助学生获得更为直观的认识,教师则可以在教学当中通过投影仪的应用做好动态图像课件的播放,以此为学生展示泰国平原水稻的实际地理环境。在将这部分视频为学生播放完毕之后,教师即可以发出提问:人们为什么选择泰国平原作为种植区?因之前教师已经通过课件以生动、直观的方式为学生展示了泰国平原水稻种植区的气候环境以及地市特征,在同该地区人口稠密特征相联系的基础上,学生在一定思考之后即能够回答:泰国平原处于北半球位置,为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具有丰富的降水量,全年温度较高,地形宽阔且具有充足的水热,这部分特征的存在市场适合耕种水稻。在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需要及时积极给予其肯定,并继续为学生播放视频,为其展示澳大利亚牧场的地理环境。在播放完毕后,继续发出提问:为什么澳大利亚牧场没有种植农作物,而是选择了在该区域放牧?在学生观看课件,以及之前对泰国平原水稻种植区的理解之后,即能够回答道:澳大利亚牧场属亚热带草原气候,同水稻种植业相比,澳大利亚东南部的地理情况更加适合发展放牧业。教师在给予肯定的同时,再继续引导学生对农业区位进行认识。可以说,通过直观图形对比法在地理教学当中的应用,即能帮助学生对两地的气候差异性以及地貌类型进行掌握,在此基础上使其对不同区域农作物种植的影响因素进行思考,以此实现其自主探究以及研究精神的提升。

2.概念对比法

在高中地理教材中,对于部分地理单词概念在具体注释方面存在较少的情况,并因此使学生在具体地理知识学习当中经常因没有正确理解单词而发生知识点混淆问题。以“天气”以及“气候”为例,很多学生在实际学习当中虽然也能够了解到两者具有不同的意义,但却无法对两者的概念进行真正的区分。对此,教师则可以让学生以自己熟悉的区域为例,通过概念对比方式的应用进行知识点的讲解。以哈尔滨与南宁为例,哈尔滨当日气温为-2至6℃,南宁当日气温为21-24℃,这即是指两个地区的天气。哈尔滨属于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3.4℃,而南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1.7℃,这即是指两个地区的气候。通过教师在课堂当中该种对比讲解方式的应用,即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到两者的区别,即气候是指地区长期的天气变化情况,天气即是地区短期的变化情况。

3.同类对比法

在地理比较方式具体应用中,所谓同类对比,即是教师在实际讲解中在针对某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现有知识的应用从同类事物以及地理现象中对两者间具有的差异性以及共同点进行寻找。以北美温带气候环境为例,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则可以安排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亚洲温带气候,之后向学生发出提问:亚洲同北美洲两者间具有较多的共同特征,那么两块大陆所具有特征是什么?在教师发出提问之后,学生则会在翻阅课本后记录两者间的共同特征,之后回答问题:因两者具有相似的地理环境,北美洲同亚洲两者的气候都将根据大气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具有多样性气候特征,且存在一定的相似点,即都是典型大陆性气候。通过该方式的应用,能够帮助学生在两两对比的基础上自主探究知识、发现问题关键点,进而实现知识点的良好掌握。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比较法是非常重要一种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在对比的过程中巩固概念、加深对知识的印象。在具体教学中,需要教师能够对该方面引起重视,通过比较法的科学应用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王成坤 单位:山东省胶州市第一中学

第三篇: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比较法的应用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进程的深入推进,高中地理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因此,教师应及时转变自身教学观念,尊重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利用地理比较法等方式,帮助学生自主梳理知识结构,将分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将地理知识运用在现实生活中,提升地理学习的有效性。

一、通过地理比较法,培养学生良好思维能力

地理比较法是指将不同知识进行比较,从而抓住地理知识之间的联系,更好地引导学生整理、记忆、理解知识点。比较是理解、记忆知识的基础,因此,在应用地理比较法的过程中,需充分调动学生自身已知知识,实现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不断拓宽学生思维空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目的。如在学习“常见天气系统”时,教师可运用“概念”地理比较方式,在“天气系统”中有“暖锋”“冷锋”“准静止锋”等多种基本地理概念,在讲解知识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等方式,通过图片、文字等方式,将每种概念都仔细板书出来,要求学生自主寻找三者之间的不同点,加深学生对于概念的认识。以“暖锋”和“冷锋”为例,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暖锋、冷锋以及天气动画,引出冷暖锋概念,从“气流运动”“过境时天气”“过境后天气”“降水时间”“降水位置”等方面切入,帮助学生掌握“暖锋”“冷锋”之间的不同点,并将其合理运用在地理解题过程中,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应用地理概念比较法的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地理知识掌握情况,抓住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多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时间,让学生树立“比较”的学习意识,使得学生掌握更多的学习技巧,提升地理学习的有效性。同时,在之后的地理学习过程中,教师可合理运用概念比较法,要求学生自主探究地理知识,从而引导学生联系新旧知识,根据学生在比较过程的反应,不断对比较学习法做出调整,使得比较式教学模式更加符合学生需求,充分发挥概念比较方式的作用,借助比较方式将地理知识串联起来。

二、借助地理比较法,构建系统地理知识体系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以讲解地理原理、规律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与比较,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运用地理知识。同时,地理不仅包括自然地理知识,也包括人文地理知识,但知识仍然较为分散。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借助地理比较法,通过“图表”等比较方式,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地理知识体系,当遇到地理问题时能够及时找到知识点,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知识迁移能力。如在学习“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时,教师在仔细讲解荒漠化“区域自然特征”“存在问题”“产生原因”“解决措施”等知识后,可引入“内蒙古区域”荒漠化,要求学生用表格的方式,从“位置”“地形”“气候”等方面分析“西北地区”“内蒙古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使得学生通过图表的方式,自主比较荒漠化形成的区别,使得学生获得感性的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同时,在比较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自主设计表格,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树立学生创新意识,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了解学生比较知识过程的重难点,总结出地理知识的本质特征,提升学生记忆、理解知识的效率与质量。

三、融合其他教学法,提高地理整体教学质量

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应合理运用地理比较法,比较已知知识、新学知识之间的区别,如地理区域事物、数据、现象等,通过比较的方式,深入认识不同地理事物的本质,帮助学生对地理知识形成准确、鲜明的印象。但单一的教学方式无法较好地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合理运用其他地理教学方式,如综合分析法、演绎法、归纳法等,丰富学生日常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模式,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把握好地理知识,树立学生科学的探究意识,从而保障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如在学习完“区域经济发展”这一章节知识后,教师可融合“地理比较法”与“地理综合分析法”,分析“我国东北地区”与“美国纽约地区”经济发展的异同,通过此种方式,比较不同区域“气候”“地形”“自然资源”对经济的影响,使得学生再次遇到区域经济的问题时,会主动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两方面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系统,实现从已知知识到未知知识的迁移,提升整体教学质量。综上所述,地理比较法作为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常见的思维培养方式,教师应综合考虑个性特征、教学目标等因素,创新应用地理比较法,通过地理比较法吸引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梳理分散的地理知识,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地理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作者:吴胜 单位:江苏省宜兴市阳羡高级中学

第四篇: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方法

摘要:在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地理学生始终出在一个“副科”的尴尬地位,导致在实践的教学中,学校不重视,导致一方面地理教师教学理念低,老教师拘泥课本,不能主动学习新课程理念,新教师教学技能生涩,不能有效的进行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学生主观上轻视地理科目,学习中主动性,积极性不强,最明显的就是很少会付出时间和精力在地理的学习上。为了有效的改善当前地理教学的现状,我认为除了在教与学的理念上下功夫之外,还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途径,能够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质量。本文从提升地理教师教学理念,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和生活化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四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的探索与实践,抛砖引玉。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活化;课堂教学;理念;方法

一、地理教师教学理念的提升

经过调查发现,年龄大、教龄长的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往往拘泥于课本,强调地理知识的记忆,缺乏地理情趣,更多的为应试而教学。约有2%的地理教师对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不了解,仅有51%的地理教师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以及“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非常熟悉,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经常联系生活并经常更新例子的教师,只有14.2%。这说明地理教师虽然意识到地理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密切,但是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并没有广泛建立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虽然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已存在于地理教师的意识中,但是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轻易达到的。这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1]。

二、乡土地理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一)挖掘教材中的实用知识,融入生活教学

地理科学是一门集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于一体的科学,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教材内容的学习与生活结合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变化”与生活中作息时间,四季变化来结合。

(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

地理教师是成年人,生活经验远远超出中学生,教师感受到的地理现象不能强加给学生,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通过学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联系课本进行教学,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实现地理教学生活化。带领学生置身乡土环境,通过感受家乡的气候来学习气候的特点;深入了解家乡的变化,关注家乡发展,进一步探究学习城市化进程[2]。

三、面向学生的地理教学方式和内容的生活化

(一)地理教学方式生活化

地理教学的生活化,并不是指仅在蓝天白云下开展教学活动,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很多地理实验以及地理现象可以通过虚拟动画,模拟实验来实现。通过地质标本、虚拟星象仪以及人工降雨实验室,在校园内开展地理实践教学。

(二)地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现行的高考体制,转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态度,存在极大的困难,对此教师在地理教学内容上需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地理知识真正能源于生活,用于生活,从而引起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地理。例如,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野外实践,讲解地理方位识别,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中的地质构造,结合课本知识学习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如河流的侵蚀地貌、堆积地貌等。

四、进行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把握好生活化的“度”

教学生活化旨在让每个学生不仅学会生存,更要学会更好的生活。教学生活化是依据教学需要产生的,不能一味地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教学生活化是要密切教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不能片面的理解为教学活动一定得在生活中进行。走进自然,贴近生活,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是新课改强调的学习方式生活的体现。邓友超先生认为,“地理教学回归生活作为一种联系生活实际的新提法,要求学校回归生活无可非议。但如果是要求学校教育完全“生活化”,甚至消除学校教育与生活的界限,那就值得反省了”。因此,地理教学生活化的进程中,要依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把握“生活化”的“度”,莫让“生活味”代替了“地理味”[3]。

(二)谨慎教学,注意生活经验的个体差异

人的生活经验直接影响着对文本的解读,人因年龄、地域、视角的不同对知识的领悟也不同。教师在教学中要谨慎将成人的生活经验强加给学生。教师和学生的阅历不同,教师的感悟能力,不是高中学生所能达到的。如果将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和盘传授给学生,学生是不可能体悟到教师所传达的意思。另外,农村和城市的学生、北方和南方的学生,他们生活的环境不同,生活经验也存在差异,教师在联系生活的教学过程中,要谨慎,注意学生生活经验的个体差异,宽容学生认知的偏颇。

(三)地理教学生活化利用经验并超越经验

生活化的地理教学虽然源于生活,但必须高于生活。地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生活中地理现象进行罗列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只是简单地在课堂导入或知识点巩固时应用,不注重内容的加工升华,不仅达不到地理教学生活化的目的而且降低了地理生活素材的启发引导作用。当然在文化和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生活经验也多样化,有落伍的,也有先进的,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活动中用前进的生活引导落后的生活。正如陶行知所说:“我们是现代的人,要过现代的生活,就是要受现代的教育。不要过从前的生活。也不要过未来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卢梭著,李平沤译,爱弥儿.上卷[M].商务印书馆,1978.46-47.

[2]姚卫新.真实提炼生成:地理教学回归生活世界的要义[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6,(5):9-10.

作者:胡滨 单位:辽宁省海城市高级中学

第五篇: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渗透策略

摘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一直是高中地理教学关注的重点。本研究从四个层面对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进行了策略寻求,认为要想提升其成效,需要立足课堂教学,深度挖掘教材中的环保主题,同时关注学生的环保经历,调动其兴趣,增强教学吸引力。借助探究问题和课外活动,进行开放式教学,强化学生环保理念,也是利用高中地理教学促进环境教育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环境教育;高中地理教学;渗透策略

当前有关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较为丰富,在诸多领域内已经转化为研究经验或实践成果,但是其在具体渗透策略上仍旧稍显不足,这与当前多数研究多侧重于学理分析,忽视案例探讨有一定关系。本研究从自身实践体悟出发,结合较为成熟的具体教学案例,重点探讨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一、立足课堂,挖掘教材

在高中教学阶段,课堂仍旧是教学的主要场所和载体,地理教学概莫能外。那么,课堂教学的开展又“凭何而始”?这就涉及到教材的作用,不得不说,任何高中学科教学都从不同程度上着眼于教材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地理教学亦如此。因此,要想实现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就必须立足课堂教学,将其视为整个渗透活动的载体,同时深度挖掘教材中的环保主题和环境元素,将其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在地理教学中实现环境教育的目的。这一过程的开展,需要师生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共同达成目标[1]。作为从事多年高中地理教学的教师,我在教学中已经形成了对课堂教学和教材地位的认知,并且认为其可有效促进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例如,我在进行《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课堂作为了环保教育的主体,将环境教育融入到了这一课时的教学中。其中,在讲述“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一知识点时,我抓取了这一知识点的环境教育属性,基于此,我对这一知识点的教材进行了精心解读,帮助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并且,我结合课本和网络图片,让学生直接观看到工业化发达地区与环境污染分布的关系,学生在观察后对这一知识点直接感知,强化了知识点学习。

二、关注经历,增强吸引

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必须关注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特质,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关教学活动。高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大大增强,其对事物认知的追求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事物,而是更加渴求全面了解基础上的心理满足感,因此,教师在进行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过程中,必须注重学生已有的环保教育经历,借助这些经历,引发学生回忆和共鸣,增强高中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学生已有环境教育经历的了解,需要教师积极采取适当策略,进行合理化掌握,例如访谈、问卷调查等,都可以作为收集资料的有效方式。《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一课时的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较为重要,因此,本部分以此为例,结合上述理念进行简要说明。我在教学设计阶段,采取问卷方式对全班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在这一课时开始前,已经有了很多做环保义工、观看环保纪录片等多种经历,为了有效发挥这些经历的作用,我结合这些经历,搜集了类似主题图片,用多媒体展现给学生。这一举措,学生表示一下子想起了自己先前的环保经验,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和增强了教学吸引力,强化了环境教育在知识学习中的渗透[2]。

三、设置探究,开放教学

探究教学一直是地理学科教学中的常用方式,其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对未知事物的兴趣,促进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发展。与此同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教学素材的选择方式一般就是教材、网络,往往忽视最为真实的客观环境,如教室、校园、社会等等,这些真实环境中的材料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本研究认为设置探究性问题,有效运用环境中的材料进行开放式教学,可以作为一种有效手段。例如,我在进行《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这一课时的教学中,就有效设置了一个探究性问题,引导学生开展了相关探究活动,借助环境中的优质材料,圆满完成了教学。在教学中,我结合周边环境的实际,提出了一个问题:假设咱们当地政府提出要发展核电,你能否论证一下这一决议的合理性?问题提出后,学生开始以小组为单位,紧密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探究。学生纷纷从身边环境着眼,分析论证“发展核电”的合理性,这一过程中,学生有效借助了真实环境中的诸多元素,进行了探究活动,在探究中强化了环保意识,有效促进了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

四、借助活动,强化理念

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除了借助课堂教学外,还需要进行进一步延伸,将其扩展到课外中,本研究认为课外活动就可作为一种有效手段,为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课外延伸提供一定途径和载体。课外活动的开展,既要形式多样,又要注重环境元素,如此方可在适切性活动中提升、强化学生环保观念。例如,“水污染”这一知识点的教学,就可有效借助上述理念,实现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我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对“水污染”这一知识点进行了学习和掌握,但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多停留于表象认知。于是,我便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到水污染严重的河边进行实地观摩,在这一过程中,我兼顾了安全性和教育性,让学生通过直接观察,进一步了解了水污染的紧迫局面,强化了学生环保理念。总体而言,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充分重视,学校更要提供一定平台,利用多种举措,促进目标落地。本研究所探讨的上述四点策略,就是对这一主题的具体探讨。多元举措的实施,必须指向于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融入和渗透,如此方可形成合力,达成目标。

作者:张鹏 单位:山东省嘉祥县第一中学新校区

第六篇:高中地理教学环境教育分析

对于人们的生活来说环境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人们生活质量的好坏,对于高中生的环境教育是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重要途径之一。随着近几年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在很多高中学校中已经逐渐开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环境教育已经成为众多国家的共识,同时环境教育正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长期以来,我国对环境教育的重视力度并不是很强,导致我国的环境教育比较落后,在《全球环境宣传教育行动要纲》中也明确提出了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年级的不同特点进行环境教育,与此同时,可以充分利用好学生的活动课的实践教学活动的时间来组织好环境保护活动。组织好夏令营、冬令营、竞赛和征文等课外组织的活动,能够使学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环境教育。高中地理学科的特点就是能够决定中学的地理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和培养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可以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环境教育目前的发展形式,积极开展众多的环境教育模式和教育活动,从而有效地向高中生灌输正确的环境知识,培养学生拥有较高的环境意识,这是地理学科展开环境教育的主要教育途径。

一、高中地理课堂的环境教育

1.结合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环境教育

教师教学工作的进行主要的依据就是教材内容,应不断努力去挖掘教材中环境教学的主要内容,尤其是要对教材中隐藏的环境教育内容的挖掘,并且能够将地理知识教学、环境知识教学和环境保护意识统一起来,这种统一教学的方法是有效发挥高中地理课环境教育作用的重要渠道。在教育制度不断改革下,新课改对教材教学内容的要求,高中地理的新教材中几乎每一个单元都会涉及环境知识,因此在进行每一单元的教学时都会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和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例如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第一单元中的“保护宇宙环境”、第二单元的“大气环境保护”和第三单元的“海洋环境保护”等这些教材内容都是很好的环境教育的材料。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教学时,可以在教学课堂上举一些较为典型和真实的例子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从而有效增强学生对环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这样的故事:一个外国人来北京旅游,由于照了很多照片,相机电量不足,需要将相机中的电池进行替换,但是因为没有专门的回收废弃电池的回收箱,他只好将替换出来的废弃电池带回自己的国家。这个故事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学生在听完这个故事之后会意识到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地球环境的保护需要每一个人都参与到其中,对于环境的保护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学生通过这个故事的影响,校园里的乱扔垃圾的现象有了很大好转,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利用好每一节课中的实践活动时间

现今的高中地理教材中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在教材内容中设计了很多有关环境教育的实践活动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内容中安排的活动来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首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第一课时就设计了两个活动,其中一个是:好好爱地球,因为只有一个地球,可以组织学生针对这一活动内容展开演讲活动,这种活动的组织和举办得到了很多高中生积极的响应。

3.合理安排好每一个单元的自学模块

在高中新的地理教材中的每一单元都设计了自学模块,这一模块的主要内容包括阅读篇、练习篇和技能篇这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的内容包括对课文的继续,又属于对知识的扩展。教师可以合理利用教材中的自学模块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环境知识教育,这种教学方法还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利用第二单元中的练习篇的第三题:对于大气温室气体使全球变暖的这一主题,组织学生针对这一研究内容根据科学家们正反方的观点,再结合学生自己在课后查询的资料和课堂中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结合展开辩论。这种学习模式能够将课堂上的知识进行巩固的同时,还可以进行一堂开放的环境教育课,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促进学会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外环境教育

开展环境问题的专题讲座可以丰富学生对环境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对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进行深入的强化。讲座的内容应该结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环境知识,并且利用乡土材料来举例证明。这样能够有效增加学生对环境知识的感性认识,也很容易让学生接受。例如在讲水资源短缺这一内容的时候,有的当地学生认为当地的水资源很充足,不用节约,但是学生通过专家对“我县水资源的状况”的讲座后,学生便会对当地水资源的使用状况有了真实的理解,增强了学生的节水意识,使得当地不良的浪费水资源的现象有所好转。综上所述,想要发挥学生在环境教育中的主体参加积极性,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可以采用较多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这样有利于不同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在新的高中地理教材中安排了很多活动实践模块,通过活动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可以有效地增强学会生的环境意识,丰富环境知识,强化学生的环保理念,能够积极地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中,养成良好环境保护的习惯。

作者:崔宗建 单位:山东省胶州市实验中学

第七篇: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

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降低地理知识理解难度,提升学生知识学习接受能力,增强教材内容说服力,实现学生快速进入课堂教学当中。问题导学设计需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针对化选择,可以从教材、生活和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考虑,合理设计和应用,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不断总结经验,提升问题导学设计水平。

一、深挖教材,提取问题导学

深挖教材,提取问题导学是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常见应用。教材是地理教学的基础,通过挖掘教材内容,提取内容进行导学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教学中,减少课堂教学陌生感,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我认为深挖教材做好问题导学可以先鼓励学生自学,然后课堂提问的方式,实现问题导学效果。如在鲁教版《地球的运动》课堂教学中,地球自转和公转、周期、重要性等都是课程教学的难点,常规教学中,教师都是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按部就班的学习,教师在重点内容区域如昼夜交替现象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公转自转概念和现象。但在课下的训练中,还是有很多学生对自转、公转的内容不太了解,导致出现错题。我在教学中通过提取问题导学的方式,提升了学生对自转、公转的认知。在课前,我鼓励学生进行自转、公转内容自学,在课堂开始过程中,我先进行自转、公转随机提问,以提问做好内容导学,这样学生在课堂中对问题进行了回答,其他学生根据学生回答内容进行补充,这种情况下学生对公转、自转的熟悉度明显提升,在后续教学中非常顺畅,基本不需要浪费过多精力学生就可以了解和运用,教学效果非常好。深挖教材,提取问题导学需要地理教师对教材内容重难点熟知,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水平了解,在课堂提前做好预习工作,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这样在课堂教学以重难点为问题导学,降低了学生课堂学习难度,有利于实现地理教学目标更好的实现。

二、结合生活,选择问题导学

结合生活,选择问题导学是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的新方式。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升教材生活化,帮助学生更好的生活化教材内容,做好教材生活化应用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因此地理教师在问题导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好生活化应用。如在鲁教版《气温和气温的分布》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师都习惯以南北方差异作为问题导学,以南北方天气差异,衣着差异进行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但南北方差异导学并不是特别合适,不太贴合学生实际生活。初中生很多学生对南北方差异理解较少,其更多的是从书本得来而非实际生活中,学生对这类问题兴趣不大。我在“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中采用了秋季一天温度变化进行问题导学,现在是夏季,一天中你感觉什么时候最热,什么时候比较凉爽呢,此时学生都说,早上凉快,中午最热,此时我就引入了气温处置递减率,以早上凉快代表山顶,中午最热代表山脚下,学生立刻对气温垂直递减率理解更为透彻。结合生活,选择问题导学就是要从学生生活入手,选择问题导学的切入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的主要内容,降低学习难度。结合生活,选择问题导学非常考验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设计生活问题导学时,不能简单以自己的想法为准要切合从学生实际出发,做好生活导学设计。

三、利用技术,展示问题导学

利用技术,展示问题导学时当前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当前地理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学科应用的主要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特点,做好问题导学的展示,提升地理教学的质量。如在鲁教版《降水和降水的分布》课堂教学中,我就采用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播放了不同地球降水不同和同一时段的降水分布,同一时段的降水分布部分教师都是截取的国内的内容,很常规,我选择了美国同一时段天气预报与国内同一时段天气预报的视频结合,提升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认知,这种视频导学的方式就是信息技术应用于地理课堂具体应用,其他的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常见的地图和表格等内容进行展示,提升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程度,如降水的主要形式,我没有采用简单列举的方式,而是对雨、雪、冰雹通过图表的方式进行介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升。此外,我在具体教学中还将大陆内部降水较少,沿海地区降水较多的形成过程以动漫的形式进行展示,很好的演示了水蒸气进入内陆的变化过程,提升了学生的理解水平,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气候观。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问题展示,可以实现问题由静态、抽象性转变为动态、具体性,充分利用视频的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生探究能力。利用视频为代表的现代化技术应用还可以增强教材内容的说服力,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内容的具体过程,有助于处理好共性和个性问题,如降水从沿海到内陆逐渐递减,但是有学生提出青藏高原东侧降水少,南侧和西侧降水多的问题,这个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问题导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体现出地理教师的教学水平。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问题导学设计和应用的重要性,从吸引学生兴趣和提升内容说服力的角度进行设计,提升问题导学水平,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融入具体课堂教学情境当中。

作者:李光明 单位:江苏省盐城中学

第八篇:高中地理教学乡土地理浅谈

随着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的抽象知识概念越来越多,对学生学习能力的需求也随之增大,于是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其中的实用性和人文性已经成为当前教师的主要教学理念。基于地理学科实用性较强的特性,利用乡土地理元素进行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将原本较为抽象的理论转化为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简单常识,还能促进他们生活化地理意识的形成,对于提高地理综合学习与运用能力切实存在积极意义。随着地理新课改的深入实施,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特性中的实用性和人文性成为当前势在必行的教育观念。高中地理中蕴含着更多抽象的知识概念,而乡土地理恰好能将这些抽象理论转化为实用性较强的人文地理知识,在增强学生地理综合素养方面切实存在诸多突出效果。

一、利用乡土地理的真实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进行有效学习活动的直接动机,是促进学生形成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必要前提。由于高中地理中大部分知识内容较为理论化,学生在学习这种陌生知识时无法形成心理上的自信心,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致使课堂教学无法顺利开展。乡土地理是对小范围区域综合地理的解读,即针对某一范围较小的区域进行具体地理特征的详细分析,合理利用乡土地理在增强教学目的性、降低学生理解难度方面都起到促进作用。鉴于此,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小区域乡土地理带入课堂教学中可以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使其对地理知识产生亲切感,以此来让大家在真实的地理内容中掌握学习技巧,从而为提高教学效率奠定下基础。比如在学习“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这课时,笔者便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了本市近年来的人口流动统计图,由于江苏省作为主要的人口流入地区,因此大家可以在图表中看出本市人口主要呈上升趋势,这时笔者向大家问道:“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看出平时出行路上的人越来越多,然而根据统计本市的自然增长率为‘-0.02’,大家可以分析出流动人口增长的原因吗?”大家纷纷追问到为什么自然增长率为负数人口数量却在增长,于是笔者便以此为教学切入点,确保他们在兴趣的驱使下进行高效学习。

二、利用乡土地理的人文性,有效开展德育教育

德育是素质教育普及以来所提出的新型教育理念,它旨在于促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日后个人进步和促进社会发展都存在积极意义。地理学科本就包含丰富的地理人文知识,且乡土地理中更是蕴含大量的小众风土人情,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认知多样元素的地理文化,还能使他们在融入式地理学习中感悟到属于地理学科的独特魅力。由此出发,教师利用与家乡传统文化相关的地理内容可以让学生在简化地理知识学习难度的同时对家乡文化产生更深刻的认知,并以此为载体激发他们热爱家乡乃至热爱祖国的情怀,从而切实满足德育内容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学习“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这课时,笔者便以本市为案例进行教学,为了让学生更理解农业产业的构成,首先为他们讲解了关于本市各类自然资源的状况,基于当地平原与湖泊较多的地势因素,使得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并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再加上当地的渔业资源和植物资源丰富,充分说明了当地农业生产状况良好的原因是以地理环境的优越为基础前提。如此一来,学生不仅了解到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还因为家乡优越的农业现状产生自豪之情,推广开来,便会使他们了解到我国地大物博所带来的各类资源在当前世界中都占据了重要地位,从而切实增强了大家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利用乡土地理的直观性,增强学生探究意识

地理知识本就源自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发挥地理学科实践性是促进学生增强实践力提升的必要前提,同时实践能力的提升又依存于探究意识的发展,因此提高地理知识实用性可以在促进大家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的同时形成地理探究意识。鉴于此,教师利用乡土地理的直观性对发挥地理学科中的实践性和探究性都切实存在突出效果,不仅可以让学生以亲身实践的形式深刻理解教材内容,还能潜移默化的促进他们探究地理意识的发展,从而切实增强大家的地理知识运用能力。比如在学习“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这课时,笔者便布置下学习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调查当地城区中哪些文明举措是以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并深入分析这些措施分别满足了哪些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最后通过措施与战略分析得出我国四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原因。这样一来,学生便能在切身实践探究中对课本中抽象的知识概念产生深入理解,从而在教学有效性得以提升的同时促使大家自主探究意识的形成与发展。综上所述,在高中地理中融入乡土地理内容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特性,还能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教师将乡土地理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可以在使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生活化认同的基础上将自身地理学习能力进行提升,从而为地理教学开辟崭新的捷径。

作者:吴秀凤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临泽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