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教学模式变革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德育教学模式变革,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德育教学模式变革

摘要:我国高校现有德育教学存在固有模式,沧州四所地方院校变革效果差强人意,新时代下学生素质发生了明显变化,这些都为高校德育教学模式变革以核心素养为基础提供了必要性。并且,许多国家构建起以核心素养框架来培养人才,德育目标与核心素养目标也具有一致性。因此需要提高德育教师队伍素质;完善课程设定标准;实行多元德育评价方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关键词:德育;教学模式;变革;核心素养

“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德育理论指导下,在丰富的道德教育实践基础上,为完成特定的德育目标和德育任务所形成的稳定而鲜明的德育结构理论框架,以及具体可操作性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程序和方式。”[1]欧盟对核心素养这样界定:“核心素养是所有个体达成自我实现和发展、成为主动的公民、融入社会和成功就业所需要的那些素养。”[2]它包括沟通素养、自我调控素养、批判素养、德育素养等,高校德育教学模式变革要以核心素养为基础。

一、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校德育教学模式变革的必要性

(一)我国高校现有德育教学中存在固有模式

由于儒家思想影响深远,我国高校德育教学主要以教师单一传授知识为主,学生往往被看作“听话、顺从”的主体,其需求和创造性被忽略,德育教学特征可以用“尊师重教”“服从”来简单概括。新中国成立以后,学习了苏联高校德育教学模式,之后,也一直对高校德育教学模式变革进行探索。可见,在社会发展的同时,德育教学也始终备受重视,但这些德育教学模式都没有以核心素养为基础。因此从全国范围内来看,我国高校现有德育教学中仍存在不良模式。

1.德育师资队伍缺乏

高校德育教师队伍缺乏,素质不够,这主要由重智育轻德育的理念导致。

2.教学目标陈旧

在课程标准设定方面,还是沿用培育学生德、智、体、美、劳这几方面教学目标,没有明确以培育核心素养为目标。现阶段德育教学目标围绕政治教育展开,没有进行深层次多层面教育,尤其是情感教育,比如如何与人相处、如何面对困难、如何负责任、如何更加独立等,因此课堂教学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升很难起到作用。

3.德育评价单一

德育评价形式以应试为主,用分数来量化学生德育素养。然而分数只是结果,并不能概括学生整体素质。这种德育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德育素养的培育过程,并不能使学生德育素养以至核心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4.教学方式固化

课堂上教师主要以灌输方式进行教学,不能很好地启发学生思考,教师成了课堂的唯一主体,忽略学生主体地位,没有与学生形成互动模式。并且现阶段德育教学主要是依托思想政治教育课本,教学内容主要以课本为主,不能进行有效拓展,无法与其他学科如心理学、政治学等形成联动效应。一方面这与教师个人素质有关,一方面与全国范围内教学大环境有关。

5.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

现有德育教学中主要是给学生灌输枯燥的德育理论,缺乏相应实践德育教学环节。学生对于枯燥的理论教学反感,也很难将理论联系实际,难于理解,无法达到内化于心外表于行的效果,也就很难形成多层次高水平的核心素养。这些固有模式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道德理论,很难将其融入到思想意识中去,更不用说内化为道德素质。因此,容易形成德育与学生素质自由发展两极分化局面。

(二)沧州四所地方院校对高校德育教学方式变革效果差强人意

河北省沧州市是一个地级市,虽处于环渤海经济圈,但以前经济发展相对落后,高校教育发展也相对缓慢,主要是以大中专院校和职业院校为主。近几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沧州高等教育有了较大发展,形成了以沧州师范学院和河北水利电力学院为本科院校,以沧州医科高等专科学校和职业技术学院为主的专科院校模式,涵盖了文科、理科、医学和技术教育领域,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四所高校也在德育教学模式改革上以核心素养为基础进行了一些变革和探索。通过发放网络问卷形式,将定量研究方法和定性研究方法相结合,对这四所学校部分德育工作者进行了调查,最终收到问卷300份,有效问卷290份,并对个别教师进行访谈进一步了解学校德育工作以及德育教学工作方式变革情况,以下是对调查结果的分析:第一,德育工作受到学校重视。对问及教师“您认为贵校对德育问题的重视程度怎么样”时,选择“重视”、“一般”和“不重视”的分别是99%、1%、0。第二,德育工作者普遍认识到德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对教师问及“您更看重自己学生的哪方面发展”时,选择“成绩”的占14%,选择“身体健康”的占30%,选择“道德品质”的占40%,选择“能力”的10%,选择“其他”的占6%。第三,学校德育活动内容和形式都有所丰富。在调查中,对问及教师“贵校开展德育为主题的课外活动数量是什么情况”时,选择“非常多”“比较多”“一般多”的分别占46%、32%、22%:第四,学校德育工作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影响对学生的培养。当问及教师其“请问您觉得传统德育方式存在的问题有哪些?请选出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三个”时,25%认为德育教育目标片面化,可见占比很大。第五,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与学生脱节,不利于学生的成长。25%的人认为学校德育工作脱离学生需要,37.5%的人认为德育工作方法单一,50%的人认为学校德育工作忽视隐性教育的重要性,并且认为教育者与学生未能形成可靠交互。第六,德育工作缺乏合理评级机制,较难进行深一步工作。当问及教师“您怎样评价德育教学效果”时,12.5%认为没有衡量标准,50%仍然选择传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角度,只有37.5%的人开始从核心素养体系评价德育效果。第七,德育效果实效性不强,与学生成长需要脱节。当问及教师“您认为贵校安排的各项德育活动的实效性总体上来讲如何”时,选择“很好”“好”和“一般”分别为:13%,20%和77%。而德育活动实效性差的,给出的原因有德育活动流于形式,不符合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德育活动过程中只顾红火热闹,缺乏有效的引导;德育活动开展敷衍应付,活动设计不精心等。第八,几乎所有教师都已开始德育教学方式改革,但只有37.5%的人认为效果很好,62.5%的人认为针对某些学生有效果。从对沧州四所高校德育教学模式调查研究情况来看,核心素养被融入其中,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细究起来,变革效果并非令人十分满意。学校和教师虽然已经有了变革意识,但是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变革并非多数,而且德育效果实效性不强,变革效果差强人意。因此,有必要加大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高校德育教学模式变革力度和研究,以此来指导高校德育教学更好的发展。

(三)新时代下学生素质发生了明显变化

现阶段大学生主要是1995年后出生的,这一代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取得一定发展后成长起来的,网络化使其接受到的信息更加多元,头脑灵活,应变能力强。接触到的新鲜事物多,充满自信,但自我意识太强,不能为他人着想,交际能力薄弱。另一方面,由于生活条件优越,吃苦能力差,遇到困难也不能很好地克服,心理承受能力差。95后大学生虽然有其性格和能力优势,但也有劣势。然而我们已经进入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不仅是高智商的人才,更需要高情商的人才。因此,必须以核心素养为基础进行德育教学,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和情感能力,培育新时代下高素质的大学生。

二、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校德育教学模式变革的可行性

以核心素养框架培养人才能够“实现成功生活与发展健全社会、指向终身学习、关注21世纪职场需要”[3],也备受推崇,国际组织和先进国家很多已经构建起以核心素养框架来培养人才。德育目标与核心素养目标具有一致性。“德育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健全人格的人,在哲学意义上是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学生和老师都具有主观能动性,都应该是道德的主体,都应该全面发展。”[4]核心素养关照的是人的各方面素质,构成要素多种多样,一个人的核心素养越高,能力就越高,情感越丰富,这是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以核心素养为基础的高校德育教学才能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只能考高分和索取的自私之人。核心素养是人在学习生活中的素养,而德育教学则指向教学事业,因此高校德育教学模式改革必须以核心素养为基础来培育人才。

三、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校德育教学模式变革对策分析

(一)提高德育教师队伍素质

教师在德育教学中具有关键作用,好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打开学生心灵,启发学生学习,激发其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情操,因此德育教学模式变革关键在于培育具有高素质的德育教师。一方面要保证德育教师数量能够完全胜任工作量,另一方面要保证教师理论素质。教师首先应该拥有崇高的师德,热爱德育教学;其次,还应该具备较高的德育理论素质。当今时代日新月异,学生心理更是变化多端。因此教师不仅要了解时代对于学生的要求,还要分析学生心理特点,进行适当的德育教学。

(二)完善课程设定标准,突出培育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社会的发展使学生认知提高,情感更加丰富,核心素养水平发生了很大变化,为高校开展德育教学提供了依据。首先,核心素养对于课程内容设置有指导作用。“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标准是指导学校教育的基本准则。”[5]每门课程都要根据学生核心素养水平、学科特点设置教学内容,其中核心素养的核心要素———德育素养更是高校德育教学模式变革的依托。因此,如何将课程内容与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结合起来,将知识、能力、情感与社会相统筹成为新的课程设置任务。将核心素养的培育融入课程内容,明确核心素养在课程标准中的定位。核心素养应当作为课程教学目标,核心素养所包含的语言素养、批判性思维、科技素养、人文素养等都是教学所要达到的标准,在这种多元标准的衡量下,教师和学生才能具有多元思维,才能获得更多能力。更好适应社会应当被作为德育的最终目标,学生遇到挫折时懂得如何处理和渡过难关才是德育目标,而不是期末试卷上的高分。注重提升道德教育比重,尤其是增加道德实践课时和进行综合等级评价。对于道德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这三方面的教学应该权衡好,让学生能够懂得和学会如何爱自己、爱他人、爱祖国,政治教育从显性趋于隐性,爱国从被动变为主动。

(三)实行多元德育评价方式,淡化唯分数的应试影响

重视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考查,提高测验技术和流程的科学化、规范化。摆脱传统意义上“听话”的评价标准,让学生勇敢地表达内心的想法,激发起对社会的热爱,使得情感素养、语言素养、科技素养等得到提升,用多元评价标准来对待学生成长,让学生感受到分数不是唯一评价标准,只是一种显性标准,应该增加更多隐性评价标准,如道德、情感、交流能力等。德育培养的不仅是合格公民,更是具有核心素养的高素质人才。如果学生和周围人关系不好,很大程度上说明这个学生自身存在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心理和生活动态,关注学生需求,及时鼓励学生和做出相应举措,而不能到最后用分数来评价。

(四)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兴趣

正如德国教育学家R•温克尔所言,课堂教学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教学相长的心态来面对课堂,将学生融入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让学生从关注身边生活做起。这就自然而然地把课堂生活化,让学生觉得上课很轻松,愿意表达内心想法。面对社会问题,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编排成相声或小品等形式加深理解,提升核心素养中的价值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6]

(五)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理解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在对学生进行抽象理论教学后要及时进行实践教学,如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参观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组织社会志愿活动等。高情操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丰富校园文化氛围,而且能够让更多学生参与进来,提高学生素养,如沟通素养、领导力素养、审美素养、合作素养等,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四、结束语

核心素养体系涉及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素,其中德育素养是构建核心素养的核心要素。学生只有树立了良好的思想品德,才能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具有良好的态度,更加积极和主动,才能成为一个热爱社会和国家的人,有才而无德终会无益甚至危害国家。一个积极的有丰富情感和高尚道德的人,才是我们德育教学应该培养的人。高校德育模式变革要想有所发展和突破,就必须以核心素养为目标。以德育素养为核心搭建学生核心素养能够更快促进学生价值观和情感的培养,因此加快德育教学模式改革是如今德育教学的重中之重,更是国家培养人才的关键。

参考文献:

[1]何欢.互动德育模式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05(5).

[2]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2016(4):10-24.

[3]师曼,21世纪核心素养的框架及其素养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6(3):29-37.

[4]杨晓津,胡明丽.高校德育模式教育改革探讨———浅析人本化综合德育模式[J].科技信息,2010(10):472.

[5]姜宇,辛涛,刘霞,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6):3-16.

[6]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5):74-81.

[7]冯荣.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生核心素养的逻辑与路径之维[J].高教学刊,2017(04):10-12.

作者:曹艳华 陈倩 张敏 单位:沧州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