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小学生德育现状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生活世界”问题逐渐成为国内学术界讨论的热点。相应的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也掀起了“生活世界”热潮,提出了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理论主张,并且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我个人看来“生活世界”可以包括很多方面,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等等。现在国内外学术界提到的“生活世界”都是从很广泛的方面叙述,本文将从家庭生活的角度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来讲述德育的推进,为改善德育现状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
生活世界;家庭生活;小学生;道德教育
1研究的意义
“生活世界”一词最早是由胡塞尔提出的,是针对科学世界的。在胡塞尔看来“生活世界”是一个前科学性、前逻辑的世界;也是一个基础性的世界,是其他世界产生和发展的来源;是一个直观的世界,并不是神秘莫测的。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也有定义,他认为生活世界是一个有文化、社会、个体构成的完整主体;是一个交往的背景;是一个信息储存库;是一个交互主体性的世界。同样在我们国内对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研究也是如火如荼,有源源不断的专家学者发表了很多此方面的专业著作和文章:王晓丽、刘社欣的《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繆兴秀的《德育应贴近生活世界》、秦涛的《论高校德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叶文梓的《从“知识世界”走进“生活世界”———对学校道德教育基础的反思》等。以上这些研究学者们主要是从道德教育的角度探讨“生活世界”对道德教育的方法论意义,其中最为深刻的是提出了生活世界中道德教育是基础。我们还可以将生活世界细分为:社会生活、家庭生活、集体生活、个人生活等等。但是从以上提到的国内外研究来看,很少会从生活世界的一个具体角度去分析,那么本文就从大家都在经历而且都很熟悉的家庭生活来谈谈对处于儿童期的小学生的德育发展。一个人从出生直到生老病死的那一刻,都在经历着社会化过程,从只知道饿了吃、吃了睡的婴儿一天天长大,他们都在不停的社会化,使自己变成一个符合社会道德规范所要求的人,从社会学角度讲,当儿童的心灵还未受到社会的影响,当他们还是一张白纸而对道德概念刚刚有意识时,是对其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时期,并且这个德育要持续。
2小学生身心发展
有研究发现,儿童身心潜质不仅与其遗传差异有关,还与儿童早期的环境有关,因为在很小的时候,孩子的成长环境是自己无法选择和控制的,是由其父母所提供的,儿童的潜质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中被发现、激活和强化,这个过程又对未来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现在越来越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而且也更加注重小学生在德育方面的发展。
2.1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小学生的情绪自我调节能力快速提高,他们更希望听到赞许,并且慢慢的也就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大概到10岁,大部分孩子都有一套恰当的控制情绪的技巧,然而家庭生活对孩子的自我控制,对移情和同情心也有很大的影响。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有着强烈的活动需要,比如运动、社会交往等。研究发现,在小学期间儿童通过一些实践活动、交往活动更有利于其吸收老师、家长对于其口头上的道德教育。另外,小学生心理发展可塑性大,持续的关注和正确的引导对培养良好道德品质与行为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2.2小学生道德发展的特点
首先,小学生对于道德知识的理解比较肤浅,只是表面上的理解。在道德原则上的掌握,从简单依赖于社会的、他人的规则,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制约。其次,从道德行为的发展来看,在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基本上是协调一致的,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当然也会出现言行脱节的现象,可能的原因主要是模仿的倾向。这都是很正常的,所以这也就需要家长的理解、以身作则和加强辅导。
3家庭生活中小学生德育现状分析
3.1两极化———过分理想化和忽视
思想政治教育是具有层次的,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高低差别性。不同群体,不同年龄阶段的人,德育多要达到的目标与要求是有差异的,所以,对小学生的德育也是有高低要求的。但是一些家庭对孩子根本不进行道德品行方面的教育,我行我素,任由孩子的品行肆意生长,我们常把孩子比作小树,家长就是修剪师,家长的任务就是时刻关注孩子的生长,及时修剪影响其正常发展的枝枝杈杈。甚至他们自己的道德品质都不健全,在孩子面前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给他们示范了不好的例子。
3.2家庭生活中话语霸权现象严重
由于受我们一些传统文化的影响,从古代开始,我们就有严格的长幼尊卑的传统。一个家庭里,只有父母和父母的长辈才有话语权,子女在家里只有听话照办的份儿。直到现代文明社会,肃然讲究人人平等、言论自由,但还是由于受祖辈传统观念的制约,一些家庭仍然存在严重的话语霸权现象。长辈在家庭生活中处于主导者、控制者和支配者而晚辈唯一能做的就是被动的等待长辈的“真言”。从而也就使整个家庭生活气氛显得沉闷、僵化、毫无生气,德育的效果可见一斑。
3.3父母抑制儿童生活
“这么小的孩子能有什么自己的生活,他们就是想着玩儿罢了”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些家长这样的态度。在他们看来儿童生活这个词是个笑话,受我们的定势思维或者说我们的错误观念的影响,听到儿童一词或看到小孩子,就感觉他们是那么的无忧无虑,整天吃饱了就是玩儿,可以说过得像猪一样的日子,对于他们来说吃、玩儿就是生活的全部。经过这几年的经验积累,在我看来,小孩儿的生活绝不是我们表面上看到的玩儿那么简单,其实,在他们自娱自乐、和同伴玩着在成人看来相当幼稚而又无聊的游戏的同时,孩子们就是在过生活,锻炼自己,在不断的成长,他们有自己的小世界。
3.4家庭结构的差异对孩子德育的影响
在我们传统的观念里,家庭结构的理想状态就是四世同堂、儿孙绕膝,但是由于前几十年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这样的理想大家庭也越来越少见到了,甚至现在儿女双全的核心家庭都很少有了。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道德和知识水平的普遍提高,国家教育机构以及学校对家庭的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多种多样的家庭功能中,家庭德育功能在现代家庭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4家庭生活对小学生德育发展的影响
德育,尤其是对小学生的德育,是一项人为和为人的伟大事业,对一个家庭来说,对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不断的进行思想和道德方面的教育是一件持续刺激性的过程,家长也在不断进行判断和选择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不仅仅是教育工作,更是一份具有艺术和科学性的技术。对于家庭德育来说,父母要从陈旧的教育理念里跳跃出来重新审时度势,顺应时代的潮流、注重方式方法、关注孩子需求。
4.1从价值层面把握
马克思的生活世界观真正体现的是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小学生的生活是未成熟的人的生活,具有自发性,这也正是这个阶段的孩子们最活动的强烈需要的体现。此时,需要成人的引导,而不是控制、制约。马克思生活世界观的价值诉求就是凸显以人为本,首先人是现实的人、具体的人,不管是小孩儿还是大人我们都不能忽略他(她)的存在,充分考虑他们的需要。其次,人是有意识的、实践的存在物,具有主观能动性,向往自由自觉的活动,并且这种活动和实践是他们生活的本质。对于儿童来说,与同龄朋友的玩耍、自己的各种活动、经历的跌倒与受伤都是在实践,是成人不可或缺的经历。作为家长在面对像白纸一样的孩子,我们能做的就是引导孩子将白纸变成美丽的画卷,给孩子充足的个人空间,尊重其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人应有的属性。
4.2从情感层面把握
人是感性动物,在生活世界中人总是在具体的和感性的存在状态下受到教育。生活世界的教育是一种奠基性的教育,每个人在生活中生存和发展,他首先要接受生活世界的教育。进一步说孩子在家庭生活里受到父母的教育,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能得到父母给与的发自内心的爱与情感是无比幸福的事。情感对孩子思想品德的形成是是非重要的,“母爱似水,父爱如山”,如果孩子从小就很少得到父母的关爱和疼爱,体会不到爸妈对他们的情感所在。得不到情感上的温暖就会让他们变成只会花钱的冷漠小王子,情感具有转移和传递功能,既然这些孩子没有得到过情感,自然也不会有情感更不会对其他人和物产生和传递情感,这样的孩子在思想品德上是不健全、不健康的。
4.3家庭结构层面
施行二孩儿政策,从孩子的家庭生活德育方面是就是一件好事。孩子从出生到走上社会,有三分之二是时间实在家庭中度过的,所以孩子早期的思想品德养成主要是靠家庭生活。当一个家庭有两个孩子的时候,首先从家长方面讲,他们的注意力就会分布到两个孩子身上,父母就会有分寸的对孩子们的行为作出评价,纠正他们的错误或者给与鼓励。跟之前独生子女的情况来说感情分会相对降低,比较偏向理性。那么另一方面从孩子自身角度看,他们不再是以前的小皇帝或小公主,地位感会有所收敛,他们会意识到东西要分享,我们都是家庭的一员,互相帮助。这个过程就是在锻炼他们与人相处的方法,学会尊重,在早期的思想品德形成上是很有帮助的。
4.4家庭生活中的教育方式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影响
其实家庭教育也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强调要从心开始。我们上面提到了在小学阶段,孩子们的心理发展具有迅速、协调、开放和可塑的特点。这个时期的孩子他们喜欢接受新鲜的事物,思维发展比较快,家长要注重引导孩子发现美,慢慢的疏导、正面引导。对于孩子出现的不良行为或言语,不能直接责骂,这样只会使孩子一时害怕,过后可能会产生副作用。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应该时刻注意到孩子的变化,可能孩子不会做出特别有成就的事情,但是就算是一句小小的表扬对孩子来说就是无比荣耀的,赞许和鼓励会强化孩子的认知和行为,他们就会把这些行为持续下去,从而成为他们的内在品质。
5结语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是孩子的一所学校,家庭生活对孩子道德品质的形成我们都不容忽视。孩子们的心灵是纯净的、孩子们的世界本来就是一张白纸,作为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用科学的、人性化的方式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方面的教育。家庭生活教育是一种自然化的教育,并非研究的态度,人们从出生就一直在经历着家庭生活教育,很自然。生活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是美丽动人的,所以我们要让可爱的孩子们在这个生动的生活世界里成为各方面道德品质都健全的、具体的、实在的人,让这一张张白纸都变成令人赏心悦目的画卷。
作者:史玉娜 刘旭方 武京京 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吴重涵,王梅雾,张俊.小学生家长行动手册[M].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64.
[2]吴发科.心本教育[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121.
[3]陈飞.回归生活世界[M].人民出版社,2014:181.
[4]阿德勒.生活的科学[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56.
[5]俞国良,辛自强.社会性发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21.
[6]朱成全.以自由看发展[M].人民出版社,2011:4.
[7]袁贵仁.对人的哲学理解[M].东方出版社,2008: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