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科学发展观对高校德育的实践指导作用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马克思科学发展观对高校德育的实践指导作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马克思科学发展观对高校德育的实践指导作用

[摘要]

马克思主义给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指明了方向,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同样马克思的科学观和发展观也对中国的教育有着重要影响,高校德育教育中需要马克思的科学发展观加以指导,促进高校德育教学不断的发展。

[关键词]

马克思;科学发展观;高校德育教育;指导作用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重任。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就是为了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品质和优秀的品德,利用马克思的科学观和发展观指导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能够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制定新的目标,促进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迈向新的台阶。

一、马克思的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的科学发展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马克思的科学发展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首先,马克思认为社会是处在变化发展中的,在发展的过程中遵循着一定的规律,所以它是一个处于不断变化中的有机体。其次,马克思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是自然历史的过程,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就要遵循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再次,马克思强调要正确处理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要让人在社会中充分发挥其作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后,马克思强调人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和最高目标,也就是说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人的价值,树立人本观念。

二、高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重视人才的思想素质等各个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各个高校都在重视德育教育。但是高校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高校的德育教育方法、内容、理念等脱离了社会发展的实际。

(一)对于社会的主流文化、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等宣传不够。

由于网络信息的发达,各种西方思想的传播,使得大学生追求西方式的民主和自由,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没有真正认识到西方的民主和自由的理念中存在的不足,不加分辨的全盘吸收,导致了大学生价值观存在偏差,高校的德育教育中没有教会大学生如何的辨析这些观点,没有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特色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使得大学生的政治信仰不坚定,爱国主义情结不浓厚,缺乏当前大学生应该具备的艰苦奋斗、诚实守信、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德育教学考核脱离了主体操行。

德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大学生能够分析是非,辨明善恶,通过德育教学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学会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但是当前的德育教学确实将更多的精力用于课堂教学,最后以分数判定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德育教学考核模式让德育教学和最初的教学目标相违背,这种操行分离的教学对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培养和道德素养的养成没有效果。

(三)重视智力教育轻视德育教育。

在高校的教学模式中,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一直比较重视对学生的智力教育,轻视了德育教育。在唯分数论的社会环境下,老师更多的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在考试中得更高的分数,或者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要,这就造成了对学生非智力教育的忽视,让学生在学习中不能树立一个正确的学习动机,这种模式下培养的人才,或许可以成为社会某一个领域的管理精英或者是技术英才,但是却不是一个思想素质过硬,有信仰、有道德的人才,这样的培养不能为社会输出合格的人才,不能让他们自觉的承担社会责任,最终还是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四)德育教育的内容陈旧、方法单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呈现出多元化,但是德育教育的内容还远远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导致了学生出现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思想,在针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也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思想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学生的德育教育方式就是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长时间的在这种环境下学习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不愿意学习,甚至很多老师在德育教学中只是注重正面教育,对于负面的东西选择逃避,所以学生不能对负面的思想形成一个更好的认识,尤其是在网络信息发达的今天,这种德育教育方式自然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五)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

在德育教育的初期制定的目标没有经过全面的思考,将德育教育的目标定位的过于理想化,希望通过德育教育大学生能够重新认识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但是却忘了结合社会的发展情况,学生的接受情况综合考虑,导致了在德育教育中脱离的学生的实际情况,脱离了现实的发展轨迹,最后学生的德育教育结果和目标之间就会出现很大的差距。

三、符合马克思科学发展观的高校德育教育

(一)加强德育教育理念创新,增强德育教育时代感

马克思的科学发展观中指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整个社会是一个联系的整体,因此要用发展的观念看问题,不断创新教育理念,这样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与马克思科学发展观相一致的。

1.人本观念。

马克思在科学发展观中指出要重视人的价值,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所以在高校的德育教育中要重视学生的价值,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要立足于学生,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要解放学生的观念,让学生的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时,工作中就要充分的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学生,注重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又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在德育教育中得到全面发展。

2.和谐观念。

马克思的科学发展观中强调了和谐的观念,要求人要与社会发展相和谐,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高校的德育教育中同样要坚持和谐的教学理念。在工作中做到德育教育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各方面相协调,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统一和谐发展,更加注重德育教育方法、内容等方面的和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培养出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3.开放观念。

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观中指出,整个社会是一个联系的整体,要促进社会的发展就要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之间联系加强,各国的发展都是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中完成的,开放已经成为社会进步发展的主旋律,所以高校在德育教育中也要坚持开放的观念,在德育教育中吸收和学习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再结合本校实际,采取适合本校德育发展的措施,通过这种开放式的德育教学才能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

(二)加强德育教育内容创新,增强德育教育针对性

马克思科学发展观指出整个社会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所以要用联系的观念看问题。在高校的德育教育中,不仅要转变德育教育的理念,还要加强德育教育内容的创新,这样在德育教育中才能更加有针对性,才能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

1.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和信念一个国家能够团结在一起的精神支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产生了胡总书记的科学发展观,的中国梦,这些思想的产生都是凝聚着中国人民的理想和信念。在高校的德育教学中要让学生认真学习这些重要的思想,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理解,加深对中华民族的认识,让他们用科学的思想武装自己,让学生通过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民族精神教育。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加入民族精神的内容,可以让学生时刻谨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时刻以发扬民族精神为己任。中国的民族精神表现在抗击非典时候的万众一心,汶川地震的同舟共济,零八奥运的顽强拼搏……这些民族精神的传承将会让我们的民族更加团结更加强大。

3.非智力因素教育。

在以往的高校德育教育中忽视了包括心理素质、人际关系、自信心等在内的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所以在现在的高校德育教学中要加入这些非智力因素的教育,让学生的情商和智商共同发展,让学生拥有更加敏捷的思维,能够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能够对自己拥有自信,遇到事情能够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三)加强德育教育方法创新,增强德育教育时效性

高校的德育教育除了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内容之外,还要注重教育方法的改进,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德育教育的开展。

1.主体教学法。

以往的教学都是老师向学生讲述,学生被动的接受,所以教学效果并不好。现在的大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所以在德育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充分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让学生通过学习转变学习态度,更加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德育教育中来。

2.网络教学法。

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在德育教学中可以采用现代化的网络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利用网络资源、采用网络技术,进行更加生动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听觉、视觉等的不停转换,真正投入到德育学习中,同时老师利用网络的丰富资源加强对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的锻炼,让学生形成更加清晰的价值观,拥有更好的自律能力。

3.活动感染法

德育教育光靠课堂理论讲述是无法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思想素质的,高校德育教育应该和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学生的思想品质的形成一方面需要课堂的理论教学,同时还要通过在实践中反复体验,不断深化思想认识,在学校的实践教学中可以将德育教育通过各种文艺活动和体育活动表现出来,学生通过参加这些活动丰富自己的情感,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

4.管理教学法。

大学生大多数已经是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能够独自承担责任,所以在大学的德育教育中,要在教育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将教育通过管理表现出来,在管理中落实教育,通过管理和教育让大学生养成好的思想品质,同时学校也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保证学生的合法权益和学生管理中的公平、公正。

(四)加强德育教育机制创新,增强德育教育主动性

在新的时代,高校的德育教育要根据马克思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建立科学化的教育工作机制,这样才能应对各种新情况,加快高校德育教育的发展。

1.管理机制。

一个好的管理机制是高校施行德育教育的前提。高校应该根据中央的相关文件,结合本校德育工作建设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管理机制,让德育教育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进行,让德育工作形成以校党委统一领导为主,各个二级学院党委和其他各部门相互配合的格局,做到全面协调,统一进行,共同促进全校德育工作的发展,为德育工作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评价机制。

德育工作的评价机制要坚持辩证统一的关系,在评价的过程中既要发掘德育工作的优点,为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动力,为以后的德育工作积累经验,同样还要找到德育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完善以后的德育教育工作。只有坚持辩证统一的评价机制,才能在高校德育教育中及时发现不足,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才能让德育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

3.激励机制。

建立激励机制保证德育工作的顺利进行。科学的激励机制可以充分调动各个部门德育工作的积极性,让各个部门能够更好配合,在德育资源分配中兼顾各个部门,让教师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德育素质和教学水平,更好的为学生服务,将德育教育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向主动去做。

四、结语

实现高效的德育工作不仅要坚持马克思科学发展观,将德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通过对各个部分的完善去推动整个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同时还要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完善教育体制,这样才能更好地推进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作者:付霞 单位: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