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职学生德育学分制构建,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
德育工作是中职教育的核心与重点。当前中职德育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工作模式落后、工作理念陈旧是德育工作难以收到成效的主要原因之一。笔者由学业学分制模式联想到将德育教学纳入学分制模式,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寻求德育工作的创新工作模式,务求让中职学生能够在德育学分制的模式下,自主、自觉地参与德育教学工作,实现德育目标。
关键词:
中职学生管理;德育;德育学分制
一、中职学生的品质现状
中职学生均是“90后”的青年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知识和新事物非常快。但总体而言,中职学生相比普通高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总体素质较低。同时他们又是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中职学生大多数是义务教育阶段中考的“失败”者,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学习兴趣。国家实施中职教育免学费政策后,有些能享优惠政策的学生不懂得珍惜学习机会,反而理所当然地认为学与不学都无所谓。
(2)中职学生大多数来自弱势家庭,如农村、城市下岗职工家庭或单亲家庭,家长的文化水平不高,收入偏低,家境较为贫困,对子女的引导与教育十分有限。部分家长甚至完全不管不教,总是寄希望于学校将其子女短时间内转化为优等生。
(3)中职学生自制力差,逆反心理重,组织纪律性差,文明礼貌、社会公德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社会认同度低。
(4)中职学生具有道义感,但法制意识相对淡薄,缺乏客观的自我评价标准,无自知自控能力,以盲目为特征的从众心理严重。
(5)中职学生个体意识强,内心追求强烈的平等权和社会的认可,但缺少认真做事的态度和持之以恒的决心,遇到挫折容易自我放弃、自我放纵。
(6)中职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社交圈子,追求时尚潮流,却不太关心国家社会时事热点问题。从事社会活动时,既有功利性的要求,又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也有不谙世事的青涩。
二、中职德育存在的问题
1.教师面对中职学生无心无力
中职教师与大学教师、中学教师,甚至与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相比,可以说是教师中的“弱势群体”。
(1)面对着特殊的受教群体,教师的付出与努力得不到学生的认同,不容易看到学生的成长与进步,难以体验到作为教师的成就和乐趣。
(2)师生冲突比较突出。部分学生目无师长、肆意妄为的态度打击教师的热情,导致教师采取“三不政策”———不批评、不交流、不教育,脱离了教育的本质。
2.学校德育苍白无力
(1)直接照搬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经验。中职教育具有职业性的特征,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工作态度。照搬或过多借鉴普高经验,背离了职业教育的理念,没有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与普高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以及思想心理状态的差异,最终影响德育工作的效果。
(2)德育课程特色不明显。在德育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没有将职业教育理念与德育课程的内容进行整合,纯粹是道德知识的教学和灌输。教学内容了无生趣,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无法实现德育目标。
3.社会环境对中职德育产生负面影响
(1)社会不良信息的影响。目前中职学生接触社会的途径非常广泛,信息量巨大。但相当多的娱乐节目、流行音乐的基调消极、颓废、低俗,网络的不良内容也无处不在地诱惑着学生,许多中职学生因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不健康的家庭教育。许多问题中职学生背后的家庭基本上都存在着不健康的亲子关系。缺乏和谐的家庭关系,学生更加容易产生对家庭的怨气,继而采取过激行为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
三、实行德育学分制的意义与作用
德育学分制是一种新的德育管理制度。它根据德育要求和中职学生的特点,充分融合德育理论与实践、行为规范、职业能力和态度等德育教学内容,以学分的形式划分德育的不同内容和各个环节,将德育的实施过程动态化,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与主动接受教育的政策条件,实现德育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
(1)实行德育学分制可以更新德育工作的观念,实现德育目标。德育一直是中职教育的核心与重点,当前中职教育中关于德育的工作效果并不明显,特别是难以体现职业教育的德育特色。实施德育学分制,实质是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评价和自我提升。
(2)实行德育学分制可以改进德育工作管理,提高德育工作成效。传统德育工作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德育工作者毫无生机与活力。德育学分制打破传统的管理方法,开创了新的德育管理模式。师生均可成为评价的主体,双向沟通渠道畅通,提高中职教师的成就感,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服务精神和工作态度。
(3)实行德育学分制可以拓展德育领域,满足社会需求。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环境、任务、内容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中职人才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德育学分制体现了中职教育与时俱进的特点,让学生能够在自我意识的支配下主动自觉接受德育内容,形成良好的品质,提高职业道德,培养社会所需的劳动力。
(4)实行德育学分制可以与学业学分制形成学分双轨制,要求中职学生升读大专时既满足学业学分要求,又满足德育学分要求,成为真正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
四、德育学分制的构建
1.实施原则
(1)教育引导原则。将日常生活、学习相关的德育目标理性化,添加具有描述性的评定标准,使学生在德育实践中不断改善自己的道德行为,促使良好品质的内化。
(2)激励互动原则。实行可减分增分的弹性化德育学分评分规则,使学生在自我审视、自我调整、自我激励过程中,培养自信心和责任感。
(3)和谐发展原则。采用自评、他评、互评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在集体生活中得到他人的关注和认同,增强归属感和荣誉感。
(4)职业导向原则。将社会实践与实训实习的行为表现列入德育学分考核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工作行为习惯和态度。
2.德育学分的组成
德育学分主要是德育过程和结果的量化表现,综合体现出学生在学校的思想道德、实践能力、自主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学习能力等方面。德育学分主要由必修学分、选修学分和限定选修学分构成。中职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学分最高25分(其中必修12个学分,选修5个学分,限定选修8个学分),至少应修够24分毕业。在实施学分制培养模式的中职学校,学生应该同时达到学业学分和德育学分的要求方可正常毕业。德育学分按照学期进行连续考核,每学期进行一次德育学分的认定和汇总。德育学分的内容分为五大类:道德行为类(主要表现为学生的行为规范),社会实践类(包括军训、劳动、社会调查实践、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实习实训等),校园文化活动类(包括趣味运动会、跳绳比赛、广播操比赛、大合唱、主题班团会等),学生自主管理类(包括日常值日、早读、自习等),奖励测评类(包括担任学生干部、为学校争取荣誉等)。
3.评价准则
(1)坚持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原则。依据中职学校的德育要求和学生成长规律,分年级、分专题地精心组织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分层次递进,逐步深入。
(2)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德育学分制的评价结果主要反映“知”与“行”的外在行为表现,还需根据学生阶段性和一贯性的表现,对学生进行发展性的真实描述,才能突显“情”与“意”的内隐品质。
(3)坚持激励与处罚机制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学分制中必须坚持奖惩分明。中职学生追求公平和平等的意识强烈,但思想稳定性稍差,身上同时存在着积极与消极、先进与落后两方面的因素。奖惩分明的机制既能激发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不足和缺点,采取相应的调整行为,从而达到纠正偏差的目标。
(4)坚持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的原则。以学生为单位建立德育学分档案,记录每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变化发展过程以及德育学分获得的记录,体现学生不断进步的历程。
4.管理办法
(1)中职教育实行德育学分制管理应该与学业学分制相承接,与学生管理工作相协调。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建立具有弹性的动态的“双分制”管理系统内的中职学生。
(2)以学生处为主要管理部门建立德育学分制管理中心和技术系统。研制和出台《德育学分制实施办法》《学生德育学分手册》《德育学分评定细则》等相关文件以及相应的保障制度。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德育学分管理系统和学生个人德育电子信息档案,以便德育学分制实现管理信息化、制度化。
(3)组织德育文化课教师与专业教师开展交流与研讨,了解和熟悉职业特性与德育内容的融合,制订以德育与学业学分制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方案,将德育学分制的构建真正落到教学环节。
(4)组织中职师生共同学习德育学分制的相关知识,提高师生的心理认同感,了解德育学分制的作用与意义,充分发挥和调动师生在德育学分制试验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调整德育学分制内容以符合中职学生德育的真实需求。德育学分制是中职德育工作的一种创新尝试和探索。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观念,在德育学分制中不断地摸索最富成效、最能得到师生认同的工作模式。
作者:罗苑云 李洁春 单位: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路军方.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德育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职教通讯,2006(05):34—35.
[2]许振华.实行德育学分制和构建德育评价新模式[J].职教论坛,2006(16):46—48.
[3]姚文英,等.大学生德育学分制有效性的现实考察与分析[J].武夷学院学报,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