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播音主持德育教育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德育的普遍意义。
德育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之上,是以人的存在和全面发展为中心和目的的一项社会活动,其本质是尊重人的存在,实现人的建设和人的发展,塑造完美的人格。德育宗旨的终极要求是“尊重人的存在,实现人的建设和人的发展,塑造完美的人格”。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而言,德育工作的普遍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在四年的大学学习中学会由“自然人”转换成成功的“社会人”,具有在社会中生存的能力,拥有与他人相处的方法,学会自我要求、自我约束。
(二)德育的社会意义。
相比德育的普遍意义,德育的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人的社会价值认知方面。在现阶段多元化的社会,对于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则具体体现为: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摒弃享乐主义与拜金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中国梦”有正确统一的认识。这些目标要求德育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社会道德、思想品德教育的层面上,而应该背负起国家民族的情结认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以及最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的重任。
(三)德育的职业意义。
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就业的方向多以媒体或媒体相关单位工作为主,在未来他们还会成为新闻信息、社会舆论传播源头的把控者,传播中的导向者,而他们是否拥有高尚的新闻职业道德直接影响着未来的媒体环境,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专业学习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明白“新闻工作者要忠于党和人民,坚持正确导向反映民声,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桥梁”这样的职业道德要求,更要学生将这种理念自觉地转化为行动,促使更多的学生在未来成为懂国情、知民情的媒体工作者。
二、专业现状对德育要求的紧迫性
随着播音与主持专业招生日渐火热,独立学院开始大量招收播音主持专业学生。由于在每年的高考录取中独立院校均处于本科最后一批,所以不论是文化课分数还是专业课分数都相对处于录取招生的中低分段。独立院校的录取属于本科批次,尽管学生的整体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保证,但最终录取的学生在各方面与重点本科及二类本科院校学生的差距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此外,不断地扩招也使录取到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其知识基础及学习动机和需求也变得多样起来。例如笔者在近几年的一线教学中发现越来越多学生开始出现了“专业选择的无奈”情绪:许多高考生想学表演、编导或美术,但由于分数不够而无奈选择了播音专业;也有学生并不喜欢学习播音,只是因为文化课分数不高,又想上一个本科院校为将来的就业行个方便才“无奈”选择这一专业。这类学生的“无奈”情绪其实已经表现为对自我认知的缺乏和自我鼓励的缺失。如果教师不第一时间发现,只顾传授知识而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去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而放任自流,那么不仅严重削弱了德育工作的效果,影响了学校整体的思想政治水平,而且势必影响播音专业课的教学质量。笔者有一名2009级的学生,她由于文化课分数不占优势,迫于无奈填报本校播音与主持专业。上专业课时,由于自身音质限制,使她无论是播读新闻还是主持节目,都出现了较大困难,这使她一度非常困惑、沮丧。笔者发现这个情况后,耐心与她交流,发现她思维敏捷、反应迅速,书面表达能力也很强,于是便有意识地引导她向“报社记者”方向努力,让她明白自身优势、树立信心,在思想上帮助她树立职业理想,了解职业价值。同时,在专业上向她介绍新闻相关课程,并时常与她沟通。当她有了职业规划,有了学习动力,一切都开始变得幸运起来。2012年她毕业后进入一家报社实习,两年后笔者经常在报纸上看到她采写的新闻稿,自豪感油然而生。在这名学生身上发生的转变可以说明教师的德育工作能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就业方向对德育要求的必要性
纵观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大部分毕业生会从事与媒体或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以笔者所带的2008级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学生共40名,其中从事一线媒体工作10人,从事企事业单位宣传工作7人,在博物馆和革命旧址纪念馆担任讲解工作3人,从事专业教学工作4人。总体来说,40名学生中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共24人,占60%,而做媒体一线的达到了25%。上述结果表明,相比于其他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学生具有明显的专业特征,即毕业生的就业多数与媒体相关,尤其是倾向于到一线从事记者、编导、主持、制片等工作。由于多数工作都具有明显的社会性,所以无论是社会的正能量的宣传,还是社会的舆论监督,抑或是政策与民意的传达,都需要媒体从业者的参与。因此当他们还是学生时,学校教师不仅仅要做好专业知识教育,更要抓好德育教育。这样才能保证从学校送出去的学生有着过硬的政治素养、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怀,成为合格的媒体人。
四、德育在专业课程中的实现方法
根据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专业特点及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德育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实现途径可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课堂理论的德育讲解。
由于学科的专业特点,教师讲授的专业课程均紧跟时事。虽然所用时事内容多取材于电视新闻节目里的现成素材,但教师要注意将多重德育理念渗透进去。例如在塑造学生性格和品格方面,笔者在讲到“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中的谈话节目主持时,所选用的评析素材是央视《面对面:实习主播“七小福”》。虽然素材主要针对主持谈话节目的技巧,但素材中三个实习主播的人生励志故事也在告诉学生们:勤奋、兴趣、踏实是获得成功的元素。笔者曾在实习主播苗凯的片段播放后分析说:“起点再低都不影响通往梦想的路。”学生听完反响很强烈,笔者又适时地加入学生的互动讨论环节,课堂气氛很热烈。这样学生们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领悟了做人的道理。又如“广播播音主持”课程中评论播音这一环节,笔者有意识地选取香港“占中”事件让学生搜集相关材料,分析新闻事由了解不同的评论内容,最后完成评论稿件的写作和播读,这一过程可加深他们对新闻案例、社会现象、基本国情的认识,学会从党和国家的角度解读新闻事实,发挥新闻引导和舆论引导,传播正能量,对祖国的统一和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此,在课堂理论讲解时,适当地选取具有正面教学意义与宣传意义的教学素材,选取学生喜欢的内容、向往的对象,在适当的时候加入价值观的点评,都将很好地为学生指明正确的价值导向。
(二)实践环节的德育渗透。
由于实践能够很好地暴露学生个人习惯,在一定程度上显示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的欠缺,因此利用好实践环节,对学生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与锻炼,将很大程度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例如在上镜和录音的实践过程中,大多数学生暴露出一些常见的问题: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设备使用习惯;有些学生没有团队合作精神;有些学生没有独立工作的能力,对其他人有很强的依赖心理。教师应在实践的过程中严格监督,随时检查,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策划、录制及剪辑,使学生感受合作之乐;碰到节目内容策划意见不统一时,指导学生学会合作讨论、学会团队之间的相处之道;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公共设备,规范工作习惯等。不难想象,经历过这样的实践,学生不仅学会如何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而且也学会怎样做一个“社会人”,最终让学生从一个青涩的大学生蜕变成一名有专业技能、有道德情操的社会人、媒体人。
作者:阳扬 董雯 曹奕萱 单位:西北大学现代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