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院校德育论文(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高职院校德育建设探索与实践
1健全工作机构,构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体系
从健全德育机构、形成德育网络、创新德育机制体制等方面,构建“校企共育”、“五位一体“(家庭、社会、学校、企业、社区)、“四维融通”(教育、管理、文化、心理)的德育工作模式及企业参与管理的评价模式。如我院与湘电集团共同组建以院领导为组长,主管学生工作的院领导与湘电集团人力资源部部长为副组长的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学院德育工作开展;领导小组下采取一对一、多对多相结合的形式,由学院党委、学生工作处、团委、公共课部与湘电集团党委、团委、人力资源部、企业宣传部、企业文化部配合,共同完成德育具体工作。制定和完善各项德育规章制度及激励考评机制,形成高效、团结的德育服务体系。校企双方协商制定实习实训学生的德育计划,明确德育目标;制定德育实施方案和德育工作管理条例,确定顶岗实习中德育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教育管理人员的德育工作要求及德育教育的方法、内容和评价,使学生实习中的德育管理工作职责分明、范围清晰、奖惩严明,使生德育工作达到严而有序、疏而不漏、情理交融。
2利用企业平台,建立“双师型”德育队伍
建立由主管领导、学生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教师、专业教师、企业外聘教师组成的“双师型”学生德育教育队伍。培养拥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历与高超的教学水平,既熟悉企业文化,又熟悉高职校园文化的德育教师队伍;将教师去到企业对应车间进行培养。如我院辅导员老师去到湘电部门进行学习,风电专业教师培养到湘电风能、电机事业部风电车间、微特电机20KW风机组生产车间、湘潭世通电气有限公司等合作进行实践锻炼,参与项目开发和课题研究等,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机电一体化的老师去到湘电集团海诺电梯制造车间等。深入企业内部感受企业浓厚文化氛围,增强自己的业务知识,同时也增进与企业职工的了解。开展企业文化培训班,将企业的文化精神生动的形式植入教师的脑子。我院每年新进来的教师都需参加企业文化教育培训,要求能够诵读、背诵公司宗旨、公司精神、熟悉集团的发展历史,熟悉其核心产品,并且会唱湘电之歌。定期与湘电集团团委开展各项活动积极交流学习活动经验及时进行总结,如通过开展素质拓展活动,与学生一起开展的趣味运动会等等,并将活动开展情况在全院及企业内部进行广泛宣传。搭建企业导师队伍。邀请企业优秀职工代表作为学生班级荣誉班主任,参与学生的日程管理、心理健康教育等,参与学生教育的全过程。组建企业文化企业导师团,开展以董事长为首的领导班子宣讲企业历史及企业办学历史,以总工程师为首的工程师团队宣传技术改革及创新,企业优秀职工代表团宣传敬业精神、诚信精神及质量意识等,以人力资源专家宣传企业招聘及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等。定期以讲座或者客座教授的方式对全体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
3开展文化建设,营造浓厚企业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开展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企业文化中拥有丰富的德育资源,因此,校企之间实现“全程、全员、全方位”的立体式文化融合,是校企合作背景下发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的有效途径。如我院将湘电集团的企业标志、核心理念、应用理念、行为识别等文化与理念融入学院整体形象设计方案,用湘电集团对口企业名称命名班级,如“湘电电机班”、“湘电莱特班”、“湘电重装班”等,使湘电集团企业文化与学院校园文化水乳交融,建立学院形象识别系统。做好校园内部“力道”文化墙、湘电集团杰出校友墙、湘电集团优秀实习教师及实习学生照片墙及专业文化长廊等建设。建设融合校企文化的雕塑群,引入6S等现代企业管理文化的实习实训室;建设学院校史室,组织力量,挖掘整理校企合作办学校史资料,研究和编写校史资料展现学校在湘电集团帮助与支持下的各个时期的办学过程。以湘电集团优秀代表性产品及企业文化命名校内主要建筑及主要道路的名称,并统一悬挂中英文对照名称及内涵解说。利用报栏、展板、标语、名言警句、励志牌等宣传手段,营造浓郁的校园企业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企业精神、竞争意识、责任意识、行业准则等,如借鉴湘电集团推行8S管理的成功经验,开展9S(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服务、满意)运动,使全院师生的卫生意识、安全意识、节约意识、服务意识和持续改善意识得到有效培养,精神文明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将其渗透到校风和学风建设,形成校园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
4增加企业文化课程,校企共同参与德育课程体系开发
增加企业文化课程,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改革。我院增加《湘电集团“力道文化”》课程、以湘电集团优秀职工事迹、湘电集团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调研报告等为主要题材编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案例集”,将湘电集团的发展史融入“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扩大课堂范围,对心理健康与教育课程进行改革。设立企业职工心理咨询中心,接待企业内部职工,对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及沟通,提高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引入职业导师指导,对就业指导课程进行改革。就业与创业指导课在遵循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通过招聘模拟演练,模拟工作情景、模拟创业、“案例教学法”,帮助学生掌握实际求职能力。引导学生思考,组织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由专业老师、就业指导老师、企业的优秀老员工组成职业导师队伍,帮助新员工快速成长。
5利用入学教育与顶岗实习,培养学生接受并主动学习企业文化
入学教育——“湘电力道文化”启蒙教育。充分利用企业文化的优秀资源,在学生中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校企文化融化行动,让学生们充分学习各项企业文化,成为一个具有市场营销观、科技创新观、质量管理观、生产管理观、成本管理观、安全管理观、现场管理观等观念的新时代学生。我院在新生入学教育期间安排湘电企业文化教育,参观湘电集团厂区及展览馆,观看湘电发展历史记录片等。顶岗实习——“湘电力道文化”渗透教育。荀子说:学莫便乎近其人。在学生实习之前邀请企业优秀毕业生作创业教育报告,增加榜样的感染力。给学生布置实习任务,要求学生主动带着德育课的内容到“工”的过程中去体验。如在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中,让学生带着“爱岗敬业与工作成绩”、“职业兴趣与社会需求”等10个问题到企业体验并互相交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社会,走向企业,从实践中领悟和体验,使德育课在“工”中延伸。实习过程中排忧解难,督促指导。
6开展学校、企业、社会共同参与的学生德育实践活动
校企对接,共同育人。通过校企合作,积极宣传优秀企业的文化理念,以众多成功企业的经营案例、企业文化选粹为素材,大量充实和应用于教学活动和学生第二课堂中。经常邀请一些企业老总、人事部经理等走进校园,有针对性地介绍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企业价值理念、品牌文化、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预测等情况,引导学生了解自己、了解职业、了解社会。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业礼仪培训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职业观,锻造学生优良的职业质量。通过校企联合开展文体活动、技能竞赛、职业资格鉴定、科技讲座等,共同丰富学校和企业文化。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环境中形成既各具特色,又能共荣共生的文化氛围,形成德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进步。
7总结
社会参与,全员育人。开展社团及社会实践服务,拓宽社会实践管道,加强青年大学生文化建设,联合企业大力开展社团及社会实践活动,我院通过举办“社团文化艺术节”、“科技进社区服务千万家”等大学生社会实践服务活动,让同学们走出校门,与社会接触,了解社会;在学院周边社区及湘潭市建立社会实践点,并重点联系常德津市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创品牌,创效益。充分利用学院地理优势,以韶山故居、刘少奇故居、故居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挂牌并定期组织学生或学生干部到基地进行实地观摩、开展活动及实施教学;广泛开展志愿者服务,培养学生“为人们服务”意识。真正发挥社会育人功能,真正实现全员参与,全员育人。
作者:钟冲 单位: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工作部
第二篇:高职院校德育工作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探索与实施
一、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困境
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困境,突出表现在全员德育的高期待与学生对德育的低认可度以及德育低效度形成强烈反差;德育工作者的德育热情与大学生道德冷漠形成强烈反差。前者的强烈反差在于教育者一厢情愿的品德教育对受教育者感同身受的忽视。由于受传统德育和主客二分机械论的影响,学校的师生关系一直被诠释为“主体一客体”关系,即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在这种德育模式指导下,占主体地位的是教师主导的德育要求和各种既定的道德规范和要求,学生只能处于接受者和被塑造的客体地位,无形之中成了盛装知识的器皿,德育似乎成了一种“物化”教育,在这种“物化”德育之下,学生虽记忆和积累了许多规范性德育知识,但体验不到德育对现实生活和未来生涯的丰富性和鲜活性,德育工作因此表现为具有十分明显的约束性和限制性。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如果不改进方法,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将会陷入非常尴尬的局面。
二、走出德育困境的方略
(一)重新解读“能力本位”,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如今,高职教育正处于嬗变和转型的过程中。如何步入教育的中心舞台,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不仅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而且逐步渗透到高职院校的办学实践中。社会不仅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学术型、工程型人才,同样需要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因此,将“技术应用性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并倡导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的培养模式,不仅是一种理性思维使然,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对现代经济生活的一种对接与呼应,无疑是一种进步。然而,人们在界定“能力本位”这一理念时,却把能力简单地理解为“职业能力”,这无疑走入了认识误区。它无异于将高等职业教育这一本来充满理性思维而又富有人文关怀的教育行为蜕变为一种职业工具,其结果很可能将自身引入歧途。在教育实践中,能力可以分解为品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审美素质和生理心理素质五个方面。在这五种素质中,能力素质虽是核心,但并不能替代或包含其他四种素质,更不能把能力素质理解为“能力”的全部,而忽视对学生作为个体人的塑造,否则将会使学生在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上误入歧途。只有从“有生命的个人”出发来关注学生个体,才是当前高职教育德育工作真正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能力本位的重新审视与把握,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在文化转型与变革中的一种觉醒,更是在目标追求和价值取向上的觉醒与回归,也是高等职业教育赖以生存发展的魅力所在。
(二)唤醒学生的主体人格
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应该是有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然而,在当前的教育实践过程中过分偏重实用性和教育工作者“师道尊严”传统观念的束缚,使得现行的高职教育步入了扭曲人性、压抑个性的歧途。这种教育模式铸造的是或循规蹈矩缺乏灵性与创意的物化的工具人,或内心孤独冷漠、漠视道德规范的问题学生。既谈不上自由全面地发展,也谈不上健康幸福地生活,更谈不上丰富的个性。基于此,在实际工作中,德育工作者要做到以下几点。
1.明确德育目标,变“管”为“导”。
主体性表现为自由和解放,但它又不能脱离客观实际。因此,首先要确保班级管理规章制度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制定的。要把班级管理规章制度和评优办法交给学生,变过去的被动接受为主动讨论。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合理化意见和建议,要及时改进,对不甚合理的意见通过各种途径进行解释说明。这种做法既使得学校的各类规章制度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在实施过程中又能得到作为主体的学生的认同。这一过程同时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2.建立学生自我管理体系,让学生参与班级管理全过程。
建立学生自我管理体系需要学生参与班委的成立和监督。班委这个核心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它在学生中间有没有权威。提高班委权威的根本方法是让学生参与选择班委的全过程。由全班集体讨论竞选班委的条件,集体讨论班委名额,公开投票,民主选举。最后由班委对全班同学做出承诺。
3.开展各类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自我教育。
将学校教育系统与整个社会生活紧密联系,把学生从学校引向广阔的社会,通过课外、校外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和思维,从而加速学生主体性的成熟,缩短对社会生活的适应期。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由学生自主组织各种活动,如青年志愿者、学雷锋等活动载体,既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造精神,也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引导学生领略生命的意义
1.以感恩教育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
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学生能在校园接受教育,背后承载了父母的血汗和爱。因此,感恩教育正是适合我校学生德育工作的最好切入点。学生入校以来,我班先后举办了“感恩父母优秀书信评展”、“记住父母长辈的生日”等一系列感恩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尊重父母,感恩亲人,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感恩培养自己的老师、关心和帮助过自己的同学,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调动学生内心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以信心教育激发学生的潜力。
高职院校学生因为底子差,对自身和未来自信心不足,有的学生甚至自暴自弃,放弃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了充分挖掘学生内蕴的巨大潜力,强化学生的信心教育,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注入活力,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人情化管理,给学生创造一个心理安全的环境。教育者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和学生说话,把学生放在心上,关心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怀的温暖。只有在这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能真正地肯定自己,相信自己,开掘自己的潜力。
三、对“以人为本”德育工作的深刻认识
(一)摈弃“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人格特征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要求在教育实践中要贯穿合作教育的基本思想,创设和谐、平等、自由的教育情境,表现在师生关系上是对权力和服从的摒弃,教育目标上注重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学生作为现实社会的个体存在,是有见解、有情感、有渴望、有能动精神的人。因此,我们要一改“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超越“传道、授业、解惑”的局限,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人格特征,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虑和异想天开的探寻。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成长,在独立探索中起飞,在自然发展中成熟。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要研究学生心理,尊重学生人格,挖掘学生潜能,鼓励学生的多样化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全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空间,从而在变化万千的社会生活中获得广阔的生存空间。
(二)创设全面发展的人文环境
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学校的教育环境、管理环境和人文环境,而人文环境在学生人格健全、个性发展中有不容忽视的地位。学校人文环境又与学校目标导向、价值取向、教师素质、办学氛围以及课程体系和校园环境息息相关,我们必须从学生全面成才、全面发展的高度去关注和重视高职院校的人文环境,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把人与人相互包容、尊重、合作、团结、互助的群体精神,自尊、自立、自重、自强的独立精神,公平、公正、守约、诚信的道德精神,注入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在洋溢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气息中,在能力提升和人性开掘的和谐统一中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作者:高庆雷 单位: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院校德育生态诊断分析与对策研究
一、高职院校德育生态诊断
1.调查设计。
为系统分析长株潭高职院校德育生态现状,本文设计和制作了“高职院校德育生态调查问卷”(分为教师版和学生版)分别对长株潭高职院校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调查。德育生态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对其科学理解至少存在3个层面:一是解析德育结构生态所需要的调控方式,涉及到从现实迈向德育生态的管理手段和治理工具;二是探索德育功能生态所隐含的运行机制,涉及到德育与教育的其他内容之间的内在依存关系和德育与生活生态的关联性;三是确认德育生态所追求的理想状态,涉及到德育生态系统功能的核心表现。因此,基于上述的理论,本文从德育结构生态的调控、德育功能生态的运行、德育生态系统功能的表现等层面设置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德育内容的表现、德育教育中学生的价值观、德育规则的制订、德育制度的内容合理性、德育秩序的判断、德育教育中师生的活动状态、德育教育中学生间的关系状态、德育教育与组织文化、社会文化的适应性等9大方面。调查对象是来自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湘潭职业技术学院等长株潭三所高职院校的全体教师(不包括中层领导)和学生(一年级和二年级)。教师的问卷发放300份,回收255份,回收率85%,其中有效问卷249份,有效率为97.6%;中学生的问卷发放600份,回收582份,回收率97%,其中有效问卷575份,有效率为98.8%。
2.结果分析。
2.1德育结构生态的调控。
德育是以多种形式进行的教育活动,学校的教学是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同时学校的管理和服务也是进行德育的重要形式。在高职院校德育的整体推进过程中,教学——德育生态和管理——德育生态是高职院校德育结构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2.1.1教学——德育生态。
教学——德育生态是推进德育进程、提高德育效果的合理理念和正确方法,以德育内容表现和价值观形成为其核心表征。高职院校选择德育教学的主体内容调查表明,69.7%的师生认为选择了中国传统德育内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2%的师生觉得选择了多元化的德育内容,认为选择了现代西方德育内容的师生仅有5.4%,觉得德育内容混乱的师生仅占4.7%。这充分证明了长株潭高职院校德育存在着思想统一与价值多元的矛盾、德育政治化与德育生活化的矛盾以及传统德育与现代德育的矛盾。
2.1.2管理——德育生态。
学校作为系统实施道德教育行为的专门机构,其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管理——德育生态的效应考察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德育规则的制定,二是德育制度的建设。德育规则制定的调查表明,认为德育规则是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和由高职院校领导制订的师生为65.5%,认为是由教师制订的师生只有9.6%,认为是由学生制订的师生更少,只有1.4%,认为是由各方共同参与制订的师生达到23.5%。
2.2德育功能生态的运行。
在德育的生态体系中,德育与教育的其他内容在功能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形成有机的生态体系。同时,德育与生活密不可分,离开生活,便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德育,所以德育生态必然包含着德育与生活的生态关联。德育功能生态的运行维持涉及到德育与教育的其他内容之间的依存性和德育与生活生态的关联性,即涵盖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生态和德育——生活生态两个方面的表现。
2.2.1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生态。
调查表明,超过70%的教师和近75%的学生都认为在当今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德育并没有置于首位。从总体上看,73.6%的师生都认为在当今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德育并没有被置于首位;32.2%的师生觉得德育具有与智育同等重要的地位;27.4%的师生支持德育与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保持同等重要的地位。这说明长株潭高职院校德育仍面临“德育无位”的困境,也说明育人“以德为先’’原则并未落到实处。
2.2.2德育——生活生态。
德育——生活生态集中反映的是德育主体间的内在依存关系:一是师生关系,二是学生间关系。师生的活动状态调查表明,49.4%的师生认为德育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认为师生平等互动的师生只有35.4%,12.3%的师生认为学生是在教师帮助下探究,认为是学生独立发现的师生仅仅2.8%。这表明长株潭高职院校德育主体关系存在不和谐。
2.3德育生态系统功能的表现。
德育生态系统的核心功能是适应,表现为对社会道德生态系统的适应,也是对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适应,而对社会道德生态系统和整个社会生态系统的适应,可归结为一种文化适应。而这种文化适应性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即德育生态的学校文化适应性和德育生态的社会文化适应性。德育生态的学校文化适应性调查表明,40.6%的师生认为德育与学校组织文化很适应和比较适应,未达到半数。这个调查结果表明长株潭高职院校德育生态系统对学校组织文化的适应性未充分发挥出来。由德育生态的社会文化适应性调查可知,51.4%的师生认为德育对我国社会文化很适应和比较适应,未达到50%。这个调查结果表明长株潭高职院校德育对我国社会文化的适应性尚未充分发挥出来。总体来看,长株潭高职院校现有德育体系存在一定程度的生态偏失,表现在德育结构生态的调控方式偏失、德育功能生态的运行机制偏失、德育生态系统功能的内蕴表现偏失。这也充分说明长株潭高职院校道德建设、教育实践必须赋予德育以生态性。
二、高职院校德育生态偏失的原因分析
1.德育结构生态的调控方式尚需完善。
德育结构生态的调控欠佳在于教学——德育生态和管理——德育生态的不合理表现。一方面,我国高职院校德育的价值取向多偏重社会需求,对人的个体发展重视度不高,这种取向表现为从属国家利益的教育政策观占据主导地位,在本质观上,显示出政治性重于技术性;内容上,是大德育的概念,即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和中华传统美德的内容。但是,不同学生的价值观的内容和结构均是存在差异的,对此缺乏认识而强行要求学生完全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会导致学生价值观的不健康。再者,高职院校德育制度建设的低民主化程度,表明其更强调德育对国家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的价值,而没有直面学生的道德面貌和道德生活,这都无益于学生健康的道德成长。
2.德育功能生态的合理性有待提升。
德育功能生态的运行不畅在于德育秩序确立和德育主体关系的不合理。一方面,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普遍,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残缺、文化视野的狭隘、道德素质的贫乏,也缺乏创新精神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缺乏对高职院校德育主体关系的整体把握和研究,导致师生间、学生与学生均缺少双向互动、交流。由于把高职院校德育仍视为教师对学生施加道德的影响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道德品质的活动,在德育系统中仅仅是对社会道德的建构,学生的地位和作用依然被忽视,只重视教师与学生间关系,而学生与学生间关系也没有得到真正的关注。
3.德育生态系统的核心功能发挥受限。
在文化多元发展的时代,高职院校德育功能不再局限于其政治功能,德育的文化适应功能已成为德育功能的本质特征和核心表征,唯有重视德育对学校组织文化和社会文化的生态性把握,使其达到一定的平衡状态,才能真正发挥德育的实效性功能。由于对生态整体性认识缺乏,德育实践忽视了德育显隐结合途径的价值,家庭—学校—社会三者之间在学生品德培养方面的作用难以形成有效合力,导致学校文化氛围和教育理念出现凝滞的现象,可见德育的生态性危机最终还是由于文化在传播、生成、融合、发展过程中的非生态化造成,表现为德育生态的学校文化不适性和社会文化不适性。由此可见,长株潭高职院校德育面临的困境,不是由单一方面、单一因素促发的,而是一种生态性、整体性的危机,是一种缺乏生态基础的表现,需要完善德育结构生态的调控方式,提升德育功能生态的合理性,充分发挥德育生态系统的核心功能。
三、优化高职院校德育生态的策略
基于以上的调查结果和归因分析,要解决当前学校德育生态在功能发挥的内蕴表现、功能生态的运行机制和结构生态的调控方式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生态偏失,就必须在德育生态功能发挥上以创设良好的德育生态系统文化适应性为基础,实现德育生态的文化属性;在德育功能生态上以保持德育秩序的合理性为目的,以提升德育主体的生态互动性为表征;在德育结构生态上采用德育生态化教学和实施德育生态化管理,关注教学——德育生态和管理——德育生态的合理性,以重构强调整体性、有机关联性和动态平衡性的德育生态体系,从根本上激发德育活力、提升德育效力、实现德育的可持续发展。
1.实现德育结构生态的优化。
高职院校德育结构生态的优化在于教学——德育生态的多元共生和管理——德育生态的多元参与、整体融合。教学——德育生态的特征是通过教学与德育相互渗透最大限度地激发受教育者的天性、潜能、思维,特别是在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上,要结合当前区域社会开放和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背景,真正传授学生体现多元化价值观的德育教学内容,切实地反映学生的生活需要,置他们于主动地位,以有利于其主体性发展。同时,德育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建立在真实的环境中,融合多种教育资源,加强学校、家庭、社会各方教育力量的组织和配合,形成德育的整体合力。鼓励学生参与道德的建设,从中获得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才能让学生自觉地培养自己的德性,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因此,高职院校德育结构生态的优化提升,离不开管理与德育间的良性互动与生态和谐,必须在高职院校德育实践中,寻找学校管理的道德性与德育价值的结合点,形成管理——德育的有机生态,在二者的辩证互动中实现德育和学校管理的协调推进。
2.保障德育功能生态的运行高效。
在高职院校德育的生态体系中,德育与教育的其他内容应在功能互为补充、互促共进,从而形成有机的生命体。保持德育秩序的合理性,在于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等在功能上和谐互补、生态互动,以促进高职院校德育生态整体的现实建构。而德育功能生态运行是否高效,必须要回归生活世界,回到师生共同的生活中得以检验。在生态性的德育系统中,学生和教师均占据一定的“生态位”,因此在德育秩序与德育制度的建设中必须明确师生在德育生态建构过程中的平等关系以及学生相互间的和谐交往,并通过借助、发挥生活中的道德学校机制,在具体的生活中培养自身的道德反思力和判断力,在生活中形成真实的、整体的德性。
3.发挥德育生态系统核心功能。
当前还存在着对高职院校组织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以致德育生态的文化适应性还没有得到很好地发挥。高职院校组织文化是基于长期的学校教育实践和与各种环境要素的互动过程而创造和积淀下来为其成员认纪律、教与学的行为方式等行为规范体系,以及学校布局、校园环境、设施设备、符号等物质风貌体系,在学校发展中具有目标导向、软约束、激励等基本功能。要使德育生态系统的文化适应功能充分发挥,就需要对学校组织文化的理念文化、符号文化、行为文化等的内涵进行清晰的阐述,以维持德育生态的的动态平衡。在此基础上,开展德育建设要从文化规律出发,利用组织文化因子,应发挥区域社会文化的价值整合功能,进而实现德育目标、内容和途径的整体优化,以提升德育对学校组织文化的适应性。
四、结语
通过对长株潭高职院校的问卷调查,就高职院校德育生态现状进行了全面的诊断分析,发现长株潭高职院校德育存在德育结构生态的调控方式偏失、德育功能生态的运行机制偏失、德育生态系统功能的内蕴表现偏失等问题,应在德育生态功能发挥上以创设良好的德育生态系统文化适应性为基础,在德育功能生态上以保持德育秩序的合理性为目的,在德育结构生态上采用德育生态化教学和实施德育生态化管理,以重构强调整体性、有机关联性和动态平衡性的德育生态体系,促使长株潭高职院校德育走出困境。
作者:王玉辉 宋杰 刘蓉湖 单位: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机车车辆学院 株洲市房产管理局 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