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职德育教学探究(5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德育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德育课教学没有足够的认识。
现阶段,中职院校的学生、教师、家长,甚至是部分学校都单纯的认为,德育课教学一点不重要,因为德育课教学开展不能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并且与中职院校办校理念不相符。他们认为德育课不过是一纸空谈,不能帮助学生解决工作中所遇到的技术性难题,开设德育课也不过是为了满足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在开设的德育课教学的院校多数还是使用较为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的说教为主,教学方法死板不灵活,使得德育课教学呈现出一种填鸭式的状态,而课堂上学生主体性缺失,被动性的进行学习,导致课堂教学气氛相对沉闷,使教学效果受到直接的影响。
2.教学观念过于陈旧,导致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
都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建立能够有效带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而主动学习又离不开正确观念的引导。然而受到社会以及教学观念的实际影响,使得学生并没有将德育教育看做是一门重要课程,多数学生都是使用应付的态度来看待。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我国特殊的历史阶段,导致应试教育观念根深蒂固,使得学生、家长、教师都认为只要专业成绩突出,其他一切都不是问题,所以导致学生对于德育课教学没有任何兴趣,平时学习都是应付状态,只是希望考试能够及格就行,因此就产生了考试考什么、学生学什么的现象出现,违背了现阶段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理念。
3.学生个体水平不一,导致学习意识的丧失。
最近几年,中职院校加大扩招力度,而进入到学校中就读的学生多数都是没有升入高中的学生,这就导致了学生自身文化素质水平较为低下,由于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差,导致其对于新知识的掌握和学习比较困难,并且会在学习上感到吃力,进而使得中职学生对学习丧失信心。还有一部分学生自身家庭条件相对不好,容易使其产生一定的自卑心理,导致学生丧失学习信心,使得厌学心理较为严重,严重的可能会让学生自暴自弃,最终放弃学业。基于以上情况的发生,究其根本原因就是德育教育的严重缺失而导致的。
4.德育教育过于简单化以及形式化。
首先,中职院校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与所有学校一致,就是培养学生自身的良好道德品质。但是实际上,部分教师将德育教育的目的看做起点,过于急功近利,将思想道德规范对灌输给学生,使得德育教学效果不理想。其次,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没有被充分认识到。由于中职院校的扩招,使得生源的质量和数量在逐年下降,学生入学分数更是随着生源减少而下降,因此,部分教师认为这部分学生各方面都不会有多提升。这也使得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品德学习和认知都是由教师所决定的,学生在情感上和意识上都缺少锻炼,使学生一定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完成对问题的理解和认知,而所得出的结论也是和教师相一致的,导致学生在思想和精神上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和压抑,使得学生丧失了进行主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提升中职德育课教学水平的应对策略
在中职德育教学过程中,想要提升教学质量及教学成效,就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传统教育理念,明确师生的准确定位。
首先,作为中职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德育课教学的重要作用。学生在经过德育教育以后,能够有效提升自身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不仅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还能提升学生自身的爱国情怀以及民族自豪感,进而有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这也是为什么中职院校要开设这一课程的根本原因。其次,要不断更新和完善教学理念。教师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传统德育课教学中的不足,进一步满足新课程改革的实际要求,同时还要使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来开展德育课教学。并且,还要充分的对教师自身和学生在课堂中所处的位置进行明确,重视学生课堂主体性,以及自身引导者的身份,由原来被动式的灌输,逐渐向师生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上转变,进入有效推动德育课教学的开展和有效实施。
2.加大对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力度。
首先,不仅要加强中职教师教书育人以及充分投入到教育界的事业心,同时还要增加严于律己的意识。其次,还要对德育的师资队伍进行科学、有效的分层管理真正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和思想道德素养。最后,还要使用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教师进行教师,进而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中职德育教师。
3.尊重学生间的差异,建立起民主课堂。
在德育课教学进行过程中,教师就要先建立起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充分重视学生的意见和想法,而不是使用传统教育中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知识的教学,而教师也要转变自身观念,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鼓励学生对其自身个性进行发挥,进而使学生可以在一个宽泛、轻松的教学环境中接受德育教育,有效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的为德育教学功能的实现以及良好的教学效果做出贡献。
4.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打造具有灵活性的课堂。
在进行德育课教学过程中,德育教师就应该做到不照本宣科,选择灵活且符合实际教学方案,进而对教学内容做出相应的安排。因此,教师一定要在授课之前,进行充分的备课准备,按照学生的真实状况确定德育课的教学内容,汲取教材中的精华部分,适当的对教材进行删减,并相应的补充教材中的不足,例如,心理学相关知识,名人典故等。同时,还要求教师尽可能的掌握一些教材中没有提及,但是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成效的教学方法。此外教师还可在教学课堂中组织学生对一些社会热点话题进行探讨,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一步提升德育课教学效果和质量。
5.重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
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教师要在德育教学中寻找合适的方法,对容易自卑的学生进行适当的辅导,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正确引导学生构建正确的世界观、社会交往能力、自信心等。此外,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帮助学生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接受现实的自我。因为学生只有拥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才能主动朝着目标进行努力,奋斗。
三、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进步,中职德育教学也要随之改变、完善和创新,构建新式课堂,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是德育教育能够有效发挥其自身意义和价值,从而更好的承担其教书育人的作用,推动中职院校未来更好的模式。
作者:李绍辉 单位:曲靖高级技工学校
第二篇:中职德育课教学有效性探讨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德育教学有效性的获得,受很多因素制约。如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和态度,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以及教学管理等等。其中,我们尤其要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这也是我们必须树立的正确的教学理念。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实现德育课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教师要掌控课堂,引导学生思考,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有效性教学的决定因素是学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例如,我在讲授《发展职业生涯要从所学专业起步》时,给学生提出问题:职业对从业者素质有哪些要求?这个问题关系学生的切身利益,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二、采用活泼生动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采用何种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有效性。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教学活动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专业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好的案例能把真实生活引入课堂,解决教学知识点。例如,在讲《商品和货币》这一内容时,我选择了这样一个案例:《鲁滨逊漂流记》中鲁滨逊在杳无人烟的小岛上通过打猎、养殖家禽、种植庄稼等维持生存。以此与学生获得生活用品的途径相比较,引出商品这一概念,学生容易接受。
2.情景教学法
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形象、直观的投影、录像、录音、电视、图片、模型等教学媒体,或通过游戏,角色表演等活动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比如我在讲授《求职礼仪》这一内容时,给学生模拟一个求职现场,让学生进行一次求职面试。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会求职礼仪的基本要求。
3.信息化教学法
信息化教学法,就是采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之与传统教学媒体结合,编写课堂教学软件,扩大知识信息来源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比如我在《经济政治与社会》第7课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教学过程中,提前准备好电影《开国大典》,让学生清晰直观的了解我国政治制度的形成过程。这一堂课收到了相当好的效果。另外,微课运用也会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好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幽默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辩论教学法等,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灵活运用。
三、增强德育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性
德育课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可以采用社会调查、参观、访谈、问卷、讲座等多种教学形式,加大实践性教学。比如在讲授《科学的消费观》这一内容时,可以在课前运用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学生的生活开支情况。
四、不断提高教师素质
德育教师应不断提高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要跟得上时代步伐,掌握具有时代气息的新知识,新信息,才能在教学上游刃有余。老师要言传身教去引导学生。要为人师表,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严谨的教风、踏实的作风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从深层次上增强德育教学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五、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中职学生在初中阶段由于文化基础差,行为习惯欠佳,都或多或少受过老师的否定甚至忽视,他们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爱护。作为德育课的老师,应努力接纳和赏识学生,做一个积极的倾听者,建立以人为本的民主课堂。
六、制定多元的评价机制
德育课的考核,不应单纯以期末考试成绩评价学生,要根据学科教学要求和学生特点建立多元的评价机制。学期一开始我就和学生约定好:学科最后成绩由三部分构成——平时的课堂表现(含课堂纪律、讨论问题参与度)和实践活动表现占20%,作业占20%,期末考试占60%。总之,提高中职德育课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课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和探索。
作者:张蕾 单位:临沂市兰山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第三篇:中职学校德育研究
一、中职学生的历史现实交织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各类职业教育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为我国的社会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的初高级技术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但是,由于中职学校的发展时间短,也造成了发展不完善的情况。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面临着一系列的考验:一是中职学生招生面临着生源不足的严峻问题,二是学校的生源质量有了明显的下降。近几年来,教育部门非常重视中职教育,有效地制止了职业教育的滑坡。但随着职业教育的扩招和免试等,导致学生的道德修养不高、学习习惯不好等,给中职学校的管理带来了难度,也使得德育任重而道远。面对这一形势,中职学校只有提高自身的质量,加强德育,才能适应现代化的发展。不仅如此,现代高速发达的网络也对中职学生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诱惑,网络带给学生的不良影响开始展示在大众面前。特别是自我约束能力较弱的中职学生,因为沉溺于网络不可自拔而酿成的家庭或校园惨剧更是让人唏嘘不已。用一句话来概括,对中职学生进行必要的网络道德教育迫在眉睫。
二、网络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方式及理念
网络的高速发展引发了信息时代的来临,网络文化这一概念也应运而生,它影响着我们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同时它引领了一种新型的生活方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网络成为当今学生必不可少的沟通媒介,学生能从网络上获取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所以,网络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乃至思想观念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使得青少年的德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具体来说,网络使得学生可以不出门就可通过网络了解天下大事、人生百态、常理知识。同时,互联网络上的许多信息良莠不齐,严重地腐蚀了学生的思想。比如什么黄赌毒、恶性炒作等,只要上网,可能就会有一些不良信息进入学生的眼中。而广大青少年三观尚未完全定型,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受不良资源的诱导,久而久之形成习惯后,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就会下降,进而影响学校的德育效果,使得部分学生陷于网络而无法自拔。同时由于我国现行的网络管理还不完善,家长对学生的监管也不能达到行之有效的效果,所以网上传播的不当的言论和思想极容易把他们引到歧路上。再有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一些中职学生被网络的鲜活性所吸引,只接受新鲜事物和观点,对理想、信念等不屑一顾,最终使得他们的德育也将面临更大的问题。电脑和网络的普及使得教师的教育方式发生了变化,改变了传统的“黑板”授课方式,给中职学生带来了全新的视听感受。同时,校园网或网络教学的使用使得教学模式日趋多样化,对教师要求也有所增加,不仅要求教师要熟知专业知识,还要通晓计算机基础,能将计算机知识与教学内容完美结合,对学生进行德育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三、在网络环境下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德育
1.改变传统的德育方式方法
传统的德育是通过班级活动等组织形式大批次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它具有一定的优势,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动向,目标性强。但在网络时代,思政教育面临着新情况,有时会受时间、地点的限制,传统的“灌输”方法已不适用。因此,教师应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先进手段,对学生进行生动形象的德育。
2.学校要加强网络利弊教育,引导学生健康上网
众所周知,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因此教师应趋利避害,发挥网络的正面效用。如在入学开始,教师可通过各种形式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教育他们正视及正确地使用网络,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制止。同时,教师要加强学生的“网德”教育,教育他们远离黄赌毒,远离网络暴力环境,树立健康文明的上网理念,并在实际生活中真正遵循。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绿色上网的习惯,并对他们加强监管,不允许他们去网吧上网。
3.全方位多层次地建立健全网络德育队伍
要把网络德育工作的落到实处,就需要建立起一支专兼职覆盖的网络德育队伍。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德育者,首先,教师的教育内容要具有说服力和亲和力。其次,教师要熟悉网络技术,熟知学生的心理特点,能选择合适的方式与学生交流。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利用网络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实际需要。与此同时,可成立网络协会,选用一些思想觉悟高、人缘好的学生,让他们管理和引导同学们,发挥他们的积极效用,让大家都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
四、结束语
总之,网络文化下的中职学生德育既有优势又有挑战,中职院校的教师只有共同努力,不断加强学生的德育,才能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作者:林劲松 单位:福建省德化职业技术学校
第四篇:中职德育课学生主体作用浅析
一、学生主体性发挥受阻的原因分析
一方面,学生长期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习惯于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与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教师虽然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但在教学策略的运用上没有收到预想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有:
1.课前备课简单化、形式化:
重知识传授,轻方法指导提高备课实效是优化课堂教学的基础。备课不是对原有教材的复述和教学的照搬,而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钻研教材,分析重难点、教材结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等,是教师对教材知识的再学习过程,是寻求最佳教学方法,传授知识的课堂艺术设计过程;是结合学习实际,对教材要点重新构思及巧妙安排的再创作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的质量取决于备课的质量。但有关调查表明,教师在整个备课过程中,20%的精力用于钻研教材,了解学情,80%的精力用于书写教案。这种本末倒置的精力分配预示了备课的低效。备课已成为一种形式,一种任务,一种负担,成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不得不应付的差事。教师的这种备课态度直接决定了课堂上的教学行为:重知识传授,轻方法指导。课堂教学成了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能力培养和德育效果都不太理想。
2.课堂思维活动形式化:
学生思维空间被剥夺德育课堂上教师虽然根据教材内容设置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思维,但由于学生的能力水平、课时紧张等原因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维空间,往往自问自答,中断了学生的“质疑—思考—解疑”的链条,剥夺了学生思考的主体权。
3.课堂教学定势化:
无课堂民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的思维定势是教师“培养”的。教师长期提供“标准答案”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思维“火花”。多数教师在课堂上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定势”组织教学,对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置若罔闻或批评压制,不仅使学生感觉到没被尊重,失去质疑的勇气和信心,同时也可能造成一些有价值问题的流失。
二、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策略
1.转变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德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目标达成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点化者,在教学中教师应是导演、教练、顾问亦或裁判的角色。在课堂组织方面,教师要积极挖掘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接纳、鼓励学生的不同想法,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努力为学生营造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在教学策略方面,教师要采取各种措施激发学生求知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个性,从重结果转变为重过程,注重发挥学生在各教学环节中的主体性。教学过程是动态的、非线性的“自组织”过程,教师要正视并尊重这一事实,遵守互动、民主、开放的教学原则,勇于打破严谨、完整、有序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追求和谐、民主的课堂,为学生营造自由、安全的质疑环境,允许并鼓励学生彰显自我,表现自我,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2.改变教学方法,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能适应学生个体差异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批判性思考及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备课的重点应从备知识转向备学法指导、备问题设置,要通过多种方法,以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感悟知识的形成,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及教学活动的核心。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创设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情境。
(1)在每一节课中努力创设和谐、民主、自由、合作的教学情境。对学生经常给予鼓励和肯定,即使学生的想法是错误的,也要努力发现其中的“闪光点”。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学习,且经常能体验成功的感觉,自信心会不断增强,学习效果自然会提高。
(2)科学设置问题,使问题具有适宜性、启发性、开放性、拓展性,有助于学生通过问题激发思维,提升能力。
(3)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与提升的空间。对于复杂的问题可以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地设问,以降低坡度;课堂上凡是学生能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
3.立足学科特色,发掘德育教材与生活的切合点
德育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德育。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意发掘德育教材中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关联的素材,让学生从直接经验入手主动探究,通过层层设问,对比分析,总结出规律。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让学生对知识的领悟才会更透彻,道德教育才更具有说服力,德育效果会更好。因此,要大力加大社会实践的力度,如探究学习、社会调查、研究性学习等,如在《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学习中以“正确对待金钱”为主题进行探究,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学习中以“青少年犯罪调查研究”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等。通过联系社会实际,使学生产生学习德育的“内驱力”,实现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
三、总结
教学过程虽然是一种双边活动,但学生始终是教学目标达成的内因,因此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应是每一位德育教师始终追求的最高教学境界。
作者:吴迪 单位:江苏省淮阴商业学校
第五篇:中职语文教学与有效德育渗透思考
一、中职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盲区
目前,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的门槛已经全面开放,中职学生生源结构复杂,生源质量也日趋下降,学生文化基础差,厌学情绪严重,中职学校的有效教学组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且学生重专业、轻基础的倾向明显,文化课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更是一大难题,特别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渗透有效的德育更是难上加难。当前,中职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盲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空。
德育是塑造主体灵魂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德育的重要使命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及提高其人文素养。但是很多中职语文教师基本停留在基础教育的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上,在教学过程中基本对学生只是单纯的说教,灌输的只是空洞的说教。如在中职《语文》(人教版,以下简称中职《语文》)上册中的《与女儿一起成长》一文,教师大多只是理论上的劝教学生要懂得理解父母,尊重父母,缺乏具体的诱导和启发,引发学生联系自身如何和父母交流沟通,如何理解和感激父母实际进行思考,包括设计相关的情景进行训练,并从中获得深刻感悟。
2.浅。
当前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均面临着极大考验,德育实效不强,特别在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更是只停留在表面,缺少深入的综合分析,学生得不到深刻的感知和感悟,一定程度影响了德育的实效。如在中职《语文》上册泰戈尔的《职业》一文中,教师只是引导学生认识文章是以一个小孩的视角去理解小贩、园丁和更夫三种职业的价值所在,未能联系学生自身职业观进行深入的分析和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3.乱。大多中职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结合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德育渗透,缺少系统的德育渗透计划,未能根据教情和学情确定明确的德育渗透目标,也极少根据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和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进行德育渗透的整体设计,如从学生入学第一课、节假日、纪念日、期中、期末、第一学期、第二学期等时间上进行阶段性的计划,德育渗透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盲目性。
二、中职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内容
中职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德育教学的主要阵地。而中职语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的内容极为丰富,主要表现在——
1.爱国主义教育。
中职《语文》教材阅读理解模块的作品中,很多作品的作者,包括作品内容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优秀素材。如介绍鲁迅先生时,可进行鲁迅先生的生平介绍,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弃医从文,主要是为了通过写作唤醒民众,拯救祖国。此外,还有阅读理解的文章中,也有不少文章均表达了深深的爱国情怀。如鲁迅先生的《药》、曹禺先生《雷雨》等作品,教师均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和写作思路的同时,帮助学生认知当时社会背景,分析社会现状,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民族历史,明辨耻辱,唤起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2.传统文化教育。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利用语言文字的感知和掌握,以及作品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如在《我的母亲》一文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作品的思想内涵,结合学生成长的经历,通过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母亲,拓展延伸教育学生如何感恩父母,明白百善孝为先的优良传统。
3.行为养成教育。
行为养成教育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单是学校整体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中职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行为养成教育的方式灵活,随机性大,内容也较丰富;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台上还是台下,教师均可及时捕捉一切机会进行行为养成教育。如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存在穿拖鞋、玩手机、聊天、随手丢垃圾、随地吐痰、打瞌睡等不良行为习惯的现象,可进行随机教育;同时也可渗透到教学内容中,如口语表达《求职面试》的教学时,除了帮助掌握学生在求职面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外,更要让学生明白良好形象的树立,注重礼节等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职业道德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基本都将迈入社会,从事不同的职业活动,而在校期间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提高职业素质也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除了学校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和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外,语文教学也相应承担了此任务,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对自身职业素养的思考,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如在教授泰戈尔的《职业》一文,教师通过对小贩、园丁和更夫等职业价值的分析,帮助学生明确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情愿与否和是否为人们带来美好感受的区别,学会选择自己自由的、快乐的、热爱的,并能为人们做奉献的职业。
5.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中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语文教学中也应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如在《与女儿一起成长》一文中,帮助学生如何理解文中的“成长”,让学生明白这种“成长”其实就是父女之间交流沟通的经历,引导学生从家长和女儿两个不同的角度去感受父女间爱和宽容,并结合自身的情况去思考在对待与家长、与同学等之间的矛盾时如何调整心态,正确处理问题。
三、中职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有效方法
中职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方法很多,可借助教材内容、课外活动、语文实践活动等进行德育渗透。
1.建立和谐,言传身教。
教师要进行有效的德育渗透,首先务必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即与学生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要深入学生,关心和爱护学生,利用课前、课后、课外的时间与学生交流沟通,通过聊问题、聊家常、聊专业学习等方式,贴近学生,并保持教育工作者的爱心、耐心和信心,创建和谐的教育教学关系和氛围。同时还要注重言传身教的教育效应,所谓的言传身教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教育人,用自己的行动带动人,用自己的做法感动人,用自己的表现启发人,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而感化和影响学生,奠定德育渗透的坚实基础。如教师与学生关系不和谐,经常辱骂学生、疏远学生,而且在学生的面前言语粗鲁,甚至出口成“脏”、抽烟等不良习惯,将对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教师也无法让学生信服,教育教学效果更无从谈起。
2.明确目标,系统规划。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进行学情分析,明确整体教学的德育渗透目标,制定教学计划的同时也要制定德育渗透总目标、学期分目标,同时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在具体的备课过程中也要制定不同教学内容的德育渗透目标,分阶段、分内容进行教育德育渗透的科学、系统设计,做到每次备课都要将该次课的德育目标明确出来,指导教学过程中有效实施德育渗透。如在学期初,教师应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基本情况,结合教学内容制定学期德育渗透目标;在《人生三步骤》一文的备课时,要将“如何完善自己的生命?如何体现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作为德育渗透的目标。只有做到德育渗透目标明确,科学、系统地进行规划,才能确保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有效实施。
3.精钻内容,因材施教。
中职《语文》教材中所收集的经典作品,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真挚的人文情怀;口语表达和应用写作等内容也具有较强的社会实践性,蕴含着处事美德和深刻的职场哲思,这些都是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的德育渗透素材。教学内容作为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载体,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充分挖掘一切可以渗透德育的元素,如阅读欣赏模块的《一碗清汤荞麦面》,这是一篇以情动人、激人奋发的作品,教师要充分利用其中母子三人遭受厄运之后团结拼搏而苦尽甘来的故事,引导学生深刻感受亲情的力量、生活的勇气和顽强不屈、团结奋斗的优良品质,同时通过情景设计和模拟训练,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人物角色,进行情景表演,在活动中体验并从中学会团结、尊重、鼓励和互助;又如在进行应用写作模块《便条》中的《请假条》写作时,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情景,从请假条的写作到办理请假手续的过程,均安排学生扮演学生、班主任、学生科科长等角色,让学生掌握请假条写作格式内容的同时,通过情景活动的参与提高为人处世、职业操守等能力。
4.随机教育,拓展延伸。
学生德育工作无小事,长期的德育工作经验告诉我们,对于学生我们要做到“四多四少”:即多提醒、多引导、多鼓励、多肯定;少责骂、少批评、少打击、少否定。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不只局限于课堂教学,其渗透于课内、课外、课余等学习和生活时间,所以语文教师要在善于捕捉德育渗透的时机,对学生进行随机教育,并进行拓展延伸,加深学生的认识和提高学生的感悟。如教师上课时发现学生随手丢弃废纸的现象,可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教育,同时告知学生这是一种不文明现象,是一种陋习,并结合今后从事的职业工作进行分析拓展,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摒弃这种陋习,如何树立一个公民和职业人应有的素质,让学生从中感受社会公德教育,也提高了职业素养;又如教师在讲述《求职面试》内容时,跟学生强调求职面试应注意的事项时,突然有学生说:“老师,我毕业了回家帮我爸打理生意了,我不需要求职,不需要面试,所以我不需要知道求职的注意事项”。这时教师应随机抓住这一渗透德育的好时机,告知学生求职面试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具备的一种职业能力,就算你不求职,但你需要在这些求职面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中提高你的职业素养,并拓展到整个求职过程中各个环节对提高我们职业素养的具体表现,让学生深刻领悟教学内容的德育延伸。
四、总结
总之,中职德育工作是一项繁琐、艰巨的教育工作任务,特别在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更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任务,需要我们每位中职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工作过程中,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不断推陈出新,提高自我,真正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目的。
作者:曾维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