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德育探究论文(8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初中德育探究论文(8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初中德育探究论文(8篇)

第一篇:初中英语教学德育渗透实践研究

一、课程导入环节

教师往往需要在上课之初设置一些活动,帮助学生热身,调动情绪,激发热情,进入到语言教学的情境中,同时帮助学生预知新授课。导入环节活动的内容与形式设计需要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其中所涉及的德育目标的选取更需要与单元的主题相契合。例如,我们在讲授盲人Eric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一课时,我们就根据授课内容设置了学生的亲身体验活动。上课伊始,我们可以请一些同学自愿参与到体验盲人活动的游戏中。通过蒙上他们的眼睛,要求他们完成一些指令任务,让同学们亲身体会到盲人做事的种种不易,从而让他们感同身受地理解主人公登顶珠峰的艰难与难以想象,进而去体会其背后所蕴含的精神与力量。同样,在YouFindWhatYouAreLookingFor一课中,我们在导入环节向同学们提供一幅图片,向同学们提问他们看到了什么。在不同的回答中,帮助学生思考并领悟人们在面对同一件事情或同一个地方时,是我们的目光聚焦所在决定了我们对同一事物的不同印象,换而言之,是我们的态度决定了我们所看到、所经历的一切,积极乐观的态度会引领我们走向美好的生活。新授课还未开始,德育渗透已先行一步。

二、新授课环节

作为一门语言的学习,词与句的学习与分析总是必要的。遇到适合于德育渗透的单词我们可以巧妙地通过造句,将一种理念、一种精神融入其中。Attitudedecideseverything.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而这样的例证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是随处可见的。英语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里都会有一篇主题文章。我们在对其篇章结构、写作手法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将文章的内容与单元的主题紧密结合,不断复现单元的主题精神,从而达到对学生理解的固化作用。仍以Eric登山一课为例。我们在速读的环节引领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思想:Eric以一种永不放弃的精神和态度成功登顶珠峰。接下来要求学生们细读文章,分析哪些句子反映了主人公Eric的哪些品质与精神。当我们把这些帮助Eric取得成功的品质与精神的单词分析出来并呈现在黑板上时,我相信学生们也对成功地含义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也会用自己的行动来书写他们对于成功的感悟。

三、夯实巩固环节

这一环节通常是每一节授课的最后阶段。我们通常会由一些同学来总结当堂课所学,总结的过程就是一个夯实所学的过程,那么从课程开始到新授课结束所有的德育渗透的重点都会在此时得以复现,得到强化。效果自然是极好的。作业环节同样是不容忽视的一个进行德育渗透的重要环节。老师如果对这一环节给与充分重视,你会发现它不但会巩固夯实学生们当堂所学的知识点,也同样能够将德育渗透自然融入其中。Eric是我们学习的文章中的主人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那么同学们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朋友呢?或者,在他们所看故事或电影中是否有相似经历的英雄偶像呢?拿起笔写下他们的故事吧!像这样的作业布置,既锻炼了学生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又复现了我们的德育渗透点,一举两得的事情,为什么不试试呢!

四、命题环节

任何一门知识的学习通常是辅之以习题的操练,对于以顺利通过中、高考为拼搏动力的学生来说,习题更是他们学习生活中的必需品。作为教师,如何将这一环节利用好呢?命题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将试题与时事要点相结合,而时事要点的选取自然是要以传递正能量、帮助学生拓展书本外的关注点为出发点,这同样是进行德育渗透的又一个重要环节。记得在一次模拟考试的命题过程中,适逢国家刚刚颁布9月3号为公共假期,在那期间,又赶上印度总理莫迪访华。于是笔者在试题中加入了这两个时事热点。一是想提醒学生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二是要提醒学生关注我们的邻居---印度,这个学生极少重视的国家,这个与我们有着很多相似之处的发展中国家,通过比较异同,希望能够引起学生们对这个国家的关注,关注他们的崛起与对我们国家的潜在威胁,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思考的维度。德育的渗透无时不在,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能否寻找到合适的契机;德育的渗透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我们教师是否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于无形处实现教育的有效渗透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这就对我们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毕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上施下效的力量不容小觑。作为学生成长路上的引领者,教师唯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养、努力做到德行双修,我们才会培养出真正的有道德、有修养、有担当、有眼界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我们的国家才会有长久的祥和发展。

五、总结

初中阶段是孩子身心发展变化较为剧烈的时期,是他们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初始形成阶段。做好这个阶段的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尤为重要。如何做好是每一位中学教师都应该深入思考并努力实践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师们任重而道远。

作者:周艳华 单位:哈尔滨市第47中学

第二篇:初中地理教学德育教育分析

一、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首先,地理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因素,是一门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它既研究自然因素,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又研究人文自然现象,揭示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中国幅员辽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中学地理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地理知识的介绍,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其次,发掘乡土地理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作用。中学地理教师要通过传授本地区的地理知识,让学生体验和了解当地的地理风貌和特点。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得到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提高学生了解家乡的热情,并最终使这种情感转化为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因此,开发各种课堂、课外的地理实践活动课,如举办讲座、组织地理课外活动、进行区域地质调查、开展乡土地理知识竞赛等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乡土地理教育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课堂教学更生动,效果更为显著。

二、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基本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进行辩证思维教育。要教会学生科学客观地认识和分析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例如:在学习世界自然地理的过程中,要使学生明确地认识到:在当今世界,由于地理、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差异,很多国家和地区文化落后,缺乏科学知识,缺乏环境保护意识,自然资源不断锐减。更为严重的是,一些贫困国家和地区,人们为了生存,甚至毁坏森林,乱砍滥伐,过度放牧,滥采矿产资源等,导致环境退化,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耕地面积减少,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直接影响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因此,教师应该使学生认识到人口、资源、环境的辩证关系,树立环保意识,促使全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现代的教学方法,即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它不仅具有传授地理基础知识的功能,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在强调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的今天,多媒体教学能起到“请进来”,解决学生不容易“走出去”的困难。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拓宽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加快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转化过程,这对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学习中国地理中的北方区域时,可以播放的诗词《沁园春•雪》视频,屏幕上展现出北国大地的苍茫豪迈景象,学生心中顿然升腾起对祖国的挚爱情怀;在讲授中国人口和民族时,播放宋祖英的《爱我中华》视频,使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在学习中国的河流湖泊时,播放介绍长江、黄河、青海湖等视频,屏幕上展现了长江的雄伟、黄河的豪迈、青海湖的瑰丽,自然会激发起学生的万丈豪情。

四、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立志成才的精神

当今的学生基本都是在父母的宠爱中长大的,他们大都满足于父母为他们创造的良好生活条件,不愿吃苦,缺乏人生奋斗目标。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首先,利用国家民族的荣辱点进行教育。对于事关国家荣辱的问题,学生都很关注。例如:新中国成立前,有国家说中国是“贫油国”,没有石油资源可开采,无法发展石油工业。但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石油工作者历尽千难万险,转战南北西东,从西北到东北,开发了大庆油田,接着又开发了华北油田、胜利油田等,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国石油不但能自给,还可以出口!这样就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其次,利用地理教材内容拓展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在讲授南极洲地理时,通过对1985年、1989年中国分别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洲建立长城站和中山站的介绍,培养学生刻苦学习、立志成才、为国争光的精神。在传授世界地理中的欧洲、北美等其他发达国家的地理知识时,在介绍发达国家的经济、文化等知识的过程中,也要介绍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以及中国改革开放后的巨大成就,充分调动学生的上进心与自信心,促使他们树立不认输、不自卑,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信心。

五、总结

总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地理教育要想适应时代的发展,就要把德育与知识的传授有机融汇在一起,将学生培养成为既拥有广泛的天文地理知识,又拥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理想的栋梁之才。

作者:葛成颜 单位:莒南县坊前中学

第三篇:初中语文教材德育思考分析

一、初中语文德育教育的特点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增加德育教育,培养初中生的德育品质与其他培养德育的其他方式不同。在初中语文的课堂上,任课教师是通过听、说、读、写去发现教学题材中的德育因素的,因此,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种无意识的、间接的方式;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其有如下的具体特点。

1.针对性

在初中语文的课堂上,进行德育教育具有针对性这一特点,并且其针对性大多都是隐性的,需要授课教师进行有意识的点化。初中语文教学中,课文中的教学重点、层次结构、中心思想等都是显而易见的,属于显性内容的范畴。这里所指的德育教育的针对性,是指在情感的熏陶和形象的感染上,需要每一位学生自己通过听、说、读、写,去体会其内在的东西,这一点是任课教师无法做到的,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就是突显其语文教学的目的性。

2.内容丰富

现阶段,在大多数学校里,初中语文所选用的教材,其内容大多都是比较丰富的,这就为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在进行初中语文学习时,课本教材中的每一个单元、每一篇课文都有着其不同的教育重点,这便为进行德育教育提供了一个更加广泛内容,使德育教育可以贯穿于各种内涵的文章中。

3.渗透性

德育教育的培养,是通过情感熏陶与理性教育相交融的方式进行的,对初中生达到潜移默化教育的目的,以便于最终可以达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语文教师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讲解,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并且通过讲解其作品中的美好意境,对学生进行了德育启迪。而在面对非文学作品时,其课本内容大多数比较重视情感的流露,任课教师则可以通过交融其情理,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将德育知识深深地融入其心里。

4.长效性

在初中教育教学中,往往会给初中语文教学预留较多的课时。任课教师只需要在每一节课中,渗透一些德育教育,通过这种日积月累的灌输,就会对学生的道德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形成在其身上形成各种各样的、优良的品质。

二、进行德育教育的具体途径

1.通过记叙文教学渗透

初中教师在讲述记叙文时,可以通过启发教育来代替传统的理论教育去渗透德育教育。比如,在讲述沈石溪的?斑羚飞渡?时,教师可以借助文章中所提供的领头羊、母斑羚、老斑羚、斑羚群、镰刀头羊这五个角色,先让同学们对这五个进行讨论,然后选择五名同学,让他们分别扮演这五个角色。设定情境,让学生们亲自地去体验各个角色的心理感受,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表演,在演出结束后,教师可以对其演出的内容、技巧等做出适当的评价,引导着学生说出他们在演出时,或者是在观看演出时的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分别得到了哪些教育与启发。提问一些诸如:“老斑羚们那么从容地走向灭亡,体现了什么精神?当人类面临这种场景时,又将如何处理”等问题,让学生们进行深入的思考。通过解答问题,使他们获得德育教育,明确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最低要求。

2.在议论文中渗透

通过议论文教学来对其进行渗透德育,不仅可以以理服人,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们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理性地认识到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为人处世的巨大作用。

(1)通过说话和写作去训练

在议论文中渗透德育教育,需要紧扣课文教材,以课文为基础;并通过进行适当的说话与写作练习,去实现德育教育内容的迁移,拓宽德育教育的涉及面。比如,在讲解?谈生命?一文时,任课教师完全可以由“谈生命”迁移到“谈人生”“谈理想”等一系列的新话题。还可以进行适当的作文练习,去引发学生们对人生、对生命、对理想抒发自己的理解,明辨其是非。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们的德育品质不断地得到高尚情怀的熏陶,受到良好的教育;促使其进行认真地思考,启发其进行思想的变通,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优良的品质和美好的心灵。

(2)立足于课文,按理说理比如,在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文时,任课教师可以在课本内容上进行不断地拔高,敲响学生们思想的警钟,吸取古训,鼓励那些在生活上相对困难的学生,发愤图强;同时又警醒那些条件相对优越的学生,应该居安思危;培养他们坚持不懈、自强不息的精神。再如,讲解鲁迅先生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时,在讲解结束后,让学生们自己去体会“失去自信力的中国人会怎么样”“如果一个国家都失去了自信力又会怎样”。以此来告诫同学们,每一个人都需要有自信力,人不可以不自信,但更不可以去自傲!

3.在说明文中渗透

通过说明文去进行渗透德育教育,需要任课教师紧扣新课改的有关要求,循循善诱。如讲解?苏州园林?时,任课教师可以向学生们提出“美丽的苏州园林来源于哪里”这样的问题。随着答案的公布,让学生们明白,美丽都是从劳动中创造的,是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的汗水创造而来的。同时,在讲解?中国石拱桥?一课时,文中“赵州桥不朽的艺术价值与高超的技术水平,也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极高的力量与智慧”。

三、结语

总之,进行德育教育,培养每一位初中生的德育品质,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渗透德育教育,提高初中生的道德水平,对整个国家以及整个社会都有着极其巨大的重要意义。因此,需要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适当地多增加一些德育教育的内容,为学生综合德育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郭芳 单位:鞍山市华育外国语实验学校

第四篇:初中德育渗透性特征及实现途径

一、初中德育渗透性特征

1.德育的渗透具有渐进性

德育的效果并不能立竿见影地显示出来,学生品德水平的提高也不会立竿见影。坚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把握好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循序渐进地推进德育,让学生理解高尚的思想境界。通过教育情境的创设,让德育的内容巧妙地融入学生的头脑中。

2.德育渗透具有持久性

德育教育工作者要具有耐心,将工作做得细致与持久。在日常德育工作中,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与互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消除青春期的叛逆行为,接受正确的思想道德观点,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初中德育实现途径

1.利用教师的人格影响学生

作为德育教育工作者,应当注意自己的形象,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去影响学生的行为。教师要提高自己的德育教育理论与技能,完善自己的教育思想。坚持以人为本,从学生角度出发开展德育教学。

2.利用教学活动加强德育渗透

教学过程,是德育渗透的主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努力发掘每一个学科的德育内容,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的思想进行引导。教师可以从科学学习内容入手,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将德育内容无声地灌输给学生。

三、总结

综上所述,做好初中阶段的德育工作,能够让初中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找到人生的奋斗方向。重视德育的渗透性,能够促进德育工作的开展,更能让学生从中受益。

作者:梁国灿 单位:福建省南安市翔云中学

第五篇:初中班主任日常生活德育分析

一、现状问题

(一)教育者工作素养

虽然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学校注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工作素养的提高,但我国现阶段初中班主任整体素质都不够高,其主要在于德育课时少,班主任多为某学科兼任教师,由于未受到相关专业的培训,基础较为薄弱,因此其德育工作经验不足,对德育的理解仅停留在表面,所以很难正确地处理学生情感及心理上出现的问题。

(二)师生互动环节较少

当前普遍存在的现象便是师生间互动环节较少。众所周知,在学校内师生都有彼此工作和学习的任务内容,且这些内容多而繁重,尤其是班主任的工作压力比某科任课教师都要大,不仅担负自身课程教学任务,还担任着德育的任务,但由于每学期的德育课时有限,加上大多数班主任未接受德育专业的教学理论学习,因此,在这一方面多有不足。相对而言,初中班主任工作繁重,其教学多半是以升学率及月考成绩等为指标,初中班主任不仅需要批改学生作业,还需要对学生成绩及班级运行进行相应的看管,在一定程度上,初中班主任将很难正常开展德育工作,也就更谈不上与学生间的互动活动了。

(三)教学手段单一、陈旧

通过对现阶段初中德育的研究分析发现,其教学手段大多较为单一、陈旧,几乎是延承传统教学模式的言教灌输,忽视渗透立榜样的教学观念。“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若是不能与青少年身心特点相符,不能以极具时代特征的德育形式对其进行指导,那么将很难达到初中德育目标,更甚者还会导致适得其反的现象出现。

二、初中班主任德育策略解析

德育对人才培养起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也极为重要。因此,笔者认为初中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要进行有效的德育,需立足于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德育的体验和学习。

(一)立榜样多沟通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更应做到这一点,加强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在交流中渗透德育。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不能以高姿态对学生进行说教批评,这种所教不但达不到德育的效果,更甚者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进而降低德育效果。比如,某些学生常常迟到、说脏话等,为渗透德育,笔者多是通过班会沟通的方式解决,在谈话过程中笔者通常会问在他们眼中的好学生是怎样的,而他们给出的答案是学习成绩好,遵守纪律班规的。此时,便是进行德育的最佳时机,笔者会以朋友劝诫的方式对他们进行说教,以实现德育的目的。在这种轻松的谈话氛围中,这些学生不仅感受到笔者对他们的友善之情,还能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而对自身加以改进,促使德育的效果更佳,甚至这些学生之后还成了笔者德育的小帮手,所以,在交流中渗透德育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基于各种纪念日进行德育

德育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教育中,要努力打破这种观念,从而解决德育效果不显著的难题。笔者认为,班主任可在课余时间进行德育,通过集体的深刻德育体验,转变以往与每位学生谈心的德育模式,进而避免在今后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世界环保日为每年的6月5日,若该天非周末而是在校日,班主任可将这一天定为班级活动日,比如,召开班会且主题为环保,在班会上让学生自由发挥,设计各种班会节目,既可以是针对该问题的演讲,又可以是针对该问题的小品相声等表演。这种班级活动的氛围轻松自由,学生能在愉快的玩耍间深刻体会环保行为,进而有效地约束学生各种不文明的行为,并且这种环保型班会,对减少学生在公共设施或相关建筑物上乱涂乱画的行为有着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

三、总结

在初中德育过程中,班主任只有不断对学生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正常开展教育工作,并要在德育过程中注意方式方法,以提高学生自信心和自尊心为目的,从而促使每位学生都能健康地发展其心理和个性。其实,不管何种教育方法的实施都必须立足于以人为本的原则,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促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魏文武 单位: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马坡学校

第六篇:初中德育教育渗透策略分析

一、前言

如今,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经将生活的重心渐渐由基本的温饱转移到了保证精神层面的富足当中,从而也就对现代化的优秀人才给予了更多新的标准与要求。在当前社会当中的全能型人才不仅需要熟练的掌握基础专业化技能,同时还应该具备高水平的道德修养以及品德内涵。初中阶段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都是极为重要的,由于在这一时期中的青少年尚未形成成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所以在很多方面仍然需要有人来给予正面的干预,从而帮助他们能够尽快的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基于此,在初中阶段中有效的渗透德育教育,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提高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则能够让他们在道德素质与生活实践相互结合的情况下逐渐的培养出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继而深刻意识到自己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

二、初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特点

(一)循序渐进

在传统的初中德育教学中,很多教师都奢望能够很快的达成自己所预期的教学成果,孰不知却在实际的课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错误观念。首先,初中生虽然在思考方式上还显得比较稚嫩,但是这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就会将教师所灌输的道德观念全部接受,如果想要帮助他们养成正确的伦理观念还需要去慢慢的渗透;其次,很多教师仍然在德育教育中使用“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继而十分容易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抵触性心理,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教育者需要时刻牢记德育教育的渗透是需要秉承着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进行的,切记不可过于急功近利,带来反面作用。

(二)长远持久

在实际的初中德育教育中,教师应该尽可能的加入一些情感方面的因素,从而确保学生正确的道德思想可以持续的更加长远。笔者认为,教育者不应该将德育教育仅仅看成是一门学科,更加应该将其当成是与学生沟通情感与交流思想的一种方式。实际上,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所以他们极其容易出现情感叛逆以及行为乖张的情况,如果能够使用恰当的方式来对他们进行引导,则十分有助于德育教育水平的提升。

三、初中德育教育的渗透方法

(一)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老师不单单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同时还是帮助他们走上正确人生道路的引导者。基于此,如果想要让初中德育教育水平更上一层楼,首先应该改善的就是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在日后的教育工作中,德育教师应该不断的提升自己对于德育基础知识的把握能力,同时通过阅读书籍、拜访名师以及校内交流的方式来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为学生树立起一个正面的优秀榜样。此外,德育教师还应该做到紧跟时代的发展脚步,积极的对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同时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征来制定出不一样的教学方案,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对于德育教学的学习兴趣。

(二)丰富德育活动

近年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一直都是国家所大力倡导的,在初中阶段的德育课堂中,教师更加应该将学生上升为课堂中的主体,从而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从而达到净化学生心灵、丰富学生情感的作用。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育者绝对不能够仅仅为了交差而去举办一些可有可无的活动,而是应该切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培养学会道德情感为主要切入点,从而策划出各种极具趣味性的实践类活动。

(三)应用电子科学技术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高科技手段与电子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了社会中的各个领域,并且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然而,由于来自于互联网中的各类资源存在着鱼龙混杂且难以规范的特点,十分容易为初中生正确道德观念的树立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基于此种情况,德育教育者应该在日常的授课中适当的加入一些互联网资源,一方面可以利用互联网覆盖率广的特点来对初中德育教学进行宣传和推广,另一方面则能够帮助学生来认知和筛选来源于互联网当中的各类信息。首先,教育者需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针对当前学生比较喜爱的一些计算机软件进行了解,例如微博、微信、QQ以及贴吧等等;其次,教师应该将这些高科技软件与互联网应用到传统的德育课堂中,如果有能力还可以同校方以及教育部门共同合作来开发出一款适用于初中学生使用的德育软件,让原本枯燥乏味的德育课堂可以在高科技教学手段的辅助下变得更加的高效与便捷,从根本上达到提高德育教育渗透性的最终目的。

作者:宴发清 单位:四川省南部中学

第七篇:初中历史课堂融入德育教学策略分析

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千年传承下来的,中国人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延续下来的,骨子里流淌着爱国情怀。教师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可以多采用历史教材中的鲜明人物,如舍身炸碉堡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和忧国忧民的辛弃疾等。这些伟人都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在他们所处的时代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将国家的兴衰常放心头。教师在讲课时,一定要结合时代背景,向学生传达爱国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让学生在具体的历史事件中感受古代先哲们深刻的爱国情感,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了自己的祖国不受欺凌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些鲜活的事例能触发学生深厚的爱国情感,使他们热血沸腾,滋养浓浓的爱国情愫。

二、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一个民族一定要有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样这个民族才会不断地生存和发展,才能强有力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中国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中汤才凌初中历史课堂融入德育教学的策略都有鲜明的例子反映民族精神,让学生从这些伟大的事例中感受民族精神。例如,西汉名将霍去病,在两次河西之战中,大破匈奴,将匈奴赶出汉族境内,其民族精神得以彰显,为民族兴亡而战;又如鸦片战争中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为国家民族兴亡而忧;再如现代史中弃医从文的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参与者,用自己独特的文字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成为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字从精神方面鼓舞人民学习新知识,接受民主科学思想,推动国家的振兴和发展。

三、进行公民道德教育

公民道德素养的提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教育行业里,思想政治的教育和历史教育都体现了道德教育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必须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孟郊所作的《游子吟》中的名句,深深地表达出对伟大母爱的赞美之情,教师在上课时可以采用引用的方式,向学生展现古人是如何勤俭持家和劳作的;又如陆游《长歌行》中著名诗句向大家展现出的哲理:人要趁年轻多努力,不要等光阴流逝的时候再去后悔,文字中流露出诗人对家国的那种依恋和因自己逐渐老去,无法为国家效力的无奈情感,教育后人千万不要让自己的青春白白浪费,让学生从历史中借鉴古人经验,鼓励自己,成为爱国守法、勤俭节约、敬业奉献的合格公民。

四、进行画面美的教育

历史的美主要体现在,它是以真实的事件记录社会美,具有强烈的画面感,带动学生感受历史美。如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这幅画里,反映出当时他内心的复杂感和焦灼感,天主教皇的压制让其信仰将要瓦解,生动形象地勾勒出当时教堂的美;再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描绘出这样的情景:始终无法找到心中伊人,心情急切,后来在不经意之间,却寻得伊人,就站在昏黑的幽暗之处,营造出一种美的境界,让学生在这样一种美妙的境界中陶冶美的情操,升华德育美的认识。

五、进行崇高理想的教育

一个人只有确立目标,怀有梦想,做起事来才能真正提高效率,因此,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应是教师永恒不变的主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先树立一个大的目标,给自己确定好方向,再把大的目标分割成若干个小目标,最后再制订一些切实可行的办法,由小到大,逐步完成,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初中历史教材中,这样的事例比比皆是。如唐代高僧玄奘,他为传播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传播过程中也遇到很多困难,但是自己始终不放弃,怀着伟大的理想,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尽管自己年迈体衰,依旧为这个事业而奋斗,终于获得成功。通过这样的故事教育学生,做事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梦想,不能半途而废,绝对不能遇到困难和阻碍就产生放弃的念头。在自己实现理想的道路上,不管遇到什么艰难险阻,都要坚定自己的信念,相信自己一定会成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道路中依然如此。

六、总结

在初中历史课堂中,采用历史人物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崇高理想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远大目标,从而努力奋斗,实现目标。当然除了上述方法之外,还有很多切实可行的方法,有待历史教师不断进行探讨和摸索,恰当地将历史事实准确地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行为有个正确的认识,从而更好地达到德育目的。教师要通过多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德育,加上历史教材中可歌可泣的历史事件,从根本上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和道德水平,做一名优秀的初中生。

作者:汤才凌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城北开明中学

第八篇:初中数学教学德育渗透

一、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初中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举个实例,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关于圆周率》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他国家一千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他国家四百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π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一千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二、利用教学内容的辩证关系对

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数学是“辩证的辅助工具和表现方式”。这就意味着数学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观点。例如,在讲授数轴、函数等概念时,对它们的本质进行透彻理解并能运用,会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辩证观点。再如,从讨论整数运算产生了分数,整数是分数的特殊情况,以及运算、等式、方程、函数等一系列数学概念都是以一个概念发展成为另一个概念,让学生从一个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掌握概念,大大有利于学生辩证观点的形成。

三、利用数学内容对学生进行世界观教育

数学教育的客观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数学内容及其发展的辩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联系的观点和运动发展的观点。从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统一小学的加减运算、零不能作除数及分式分母不能为零,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发展与统一;从图象变换与从标平移反映了“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从两圆的外离、外切、相交、内切的性质,使学生从量变中认识质变。数学课程中的人文主义精神得到张扬,国际意识和爱国主义得到合谐统一。数学教学中,揭示蕴藏在数学中大量的辩证关系,使学生形象地领会事物发展规律,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四、利用数学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

数学并不是一门枯燥乏味的学科,它实际包含着许多美学因素。数学美的特征表现在和谐、对称、秩序、统一等方面。举个实例,圆是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它的完美不仅在于它的完全对称性(轴对称、中心对称),而且在于它体现着一种伟大的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因为圆本身就是把无数零散的点,有秩序地、对称地、和谐地、按统一的规律(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排列而成的封闭图形,就像一个和谐的大家庭,每个成员都有本身的位置和作用,同时也遵循着集体的纪律。由此笔者启迪学生,你们个人就像圆上一个个孤立的点,你们所处的班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就好比一个圆,集体的形象与荣誉与你们本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若个人不遵守集体的纪律,不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就会像不在圆上的点一样,游离于集体之外,也就得不到集体的温暖。用这样形象生动的语言将集体主义教育自然地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五、利用数学课外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应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在教学中,笔者常常综合考虑学生所要学的知识内容,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活动,使学生在开放的实践空间中,学习数学,应用数学。如,结合笔者所在学校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把垃圾丢到垃圾桶里,爱护环境。笔者积极组织学生义务扫街。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同时又对他们进行了环保教育。

作者:郭星汝 单位:文县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