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教育策略研究(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学校德育教育策略研究(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学校德育教育策略研究(3篇)

第一篇: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效力对策

一、德育教育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初中生基本上也都有了自己的想法,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愿望,都需要被尊重。而在传统的德育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教师单方面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这样会造成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在新课标下,教师应该改变教学的理念,将学生置于与自己平等的位置,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平等对话、交流,深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讲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从学生的角度来设计进行德育教学的方法,有助于师生之间思想和观点的传递,最大程度上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

二、大力推动班级文化建设

德育工作的开展需要有适合的环境作为支撑,因此初中班主任想要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有必要大力推动班级文化建设。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能够在帮助学生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当前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针对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可以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题。作为学生来讲,爱国是必须的,而敬业则是值得要认真对待自己的学习,毕竟学习才是学生的本职工作。诚信友善是与人相处的根本。初中班主任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纠正个人主义和小团体等不正确的价值观。当然教师也能够在学生中找思想道德水平较高的学生作为典范供其他学生学习和参照,对学生形成显示感召力,让学生实现在、德、智、体、美方面的全面发展。

三、加强师生间情感的沟通和交流

在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过程中,必要的沟通和交流是必不可少的。班主任的言谈举止都对学生的道德培养产生直接影响,毕竟身教重于言教。首先,班主任要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始终向学生传达正面的影响,以自身规范的道德行为来影响学生的成长。教师只有做到了言传身教才能够有更强的带动力,在赢得学生的尊重的同时带动学生向教师学习。比如,班级里面最普遍的问题就是卫生工作、助人为乐等,班主任要做到不管在班级还是在校园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为学生做出示范,看到垃圾及时清理,以身作则。其次,初中班主任要善于解读学生的心灵,满足学生情感的需求,维护学生的创造性。班主任必须拿出诚挚的感情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给学生以信任感和亲切感,这样,学生才会敞开内心世界,使德育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四、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专业性

针对班主任在德育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学校要定期对初中班主任进行德育知识的培训,帮助班主任更新进行德育教育的方法。班主任应该借助各种手段来在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首先,班主任应该从时展的角度确定德育的重要性,争取能够对德育工作有整体的更加全面的认识。将树立坚定的道德教育信念和先进的道德教育观念作为着手点,做好新时期道德教育方法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为德育培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班主任需要主动与各方面配合,学生所处的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学校,如果能够让德育教育从学校延伸至家庭,其效果也将更好。班主任需要及时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如定期家访,作好记录。以此来使家长及时、全面的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品行发展情况,也便于班主任了解学生在家庭中德育情况,使德育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

五、改善初中班主任的德育教育环境

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的开展需要良好的德育教育环境作为支撑。从学生的角度来讲,要为学生创造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有利于学生在德育的过程中接受性更强。其次,从班主任方面,应该在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降低自身姿态,与学生建立亲友关系,为学生接受德育教育建立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受到熏陶,逐步理解父母的艰辛和他人对自己的付出。最后,从课程设置上来说,可以增加对学生德育素质的考核,巩固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利于下一阶段的德育工作的开展。教育学生教师首先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带动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从小事起逐步改变自己,认识到自己是德育教育的主体,用心感受德育的意义,并且将德育知识付诸行动,影响身边更多的人。

六、小结

初中阶段的德育培养工作对学生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尤其是班主任作为离学生最近,对学生最了解的人,有着不可推卸的德育引导责任。初中除了在教授学生必要的知识之外还应该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初中班主任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文化为载体,情感为纽带,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加强引导帮助,提高德育水平。为了提高初中班主任的德育工作的效果,需要在德育教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力推动班级文化建设、加强师生间情感的沟通和交流、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的专业性、改善初中班主任的德育教育环境,唯有如此才能够真正引导学生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型人才。

作者:张楠 单位:新疆乌鲁木齐八一中学

第二篇:民办高校德育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一、民办高校大学生思想品德现状

大学生思想品德,是指我国当代大学生按照一定的思想意识、政治观点、道德观念等社会意识或行为规范,所表现出来较为稳定的思想倾向或行为特征,一般表现为大学生个体相对较为稳定的思想观念、政治信念和道德品质的总和。以郑州科技学院为例,笔者于2014年9月对学校各院系不同专业的近千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此调查问卷共有思想观念、政治信念和道德品质三大方面,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每个方面都分析出相关调查指标。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82份,有效问卷461份,有效率为95%。以下是调查分析出的民办大学生思想品德现状特点:

(一)主流积极思想观念,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部分学生有享乐主义倾向

本方面共有12个调查问题,其中大部分学生认同有理想有目标的人才会生活得快乐,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能让你有很多收获,努力拼博、奋斗的人生才有意义,应该勇敢、坚强地与困难作斗争,为人民服务是最崇高的事业。但是在人生观方面,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认同吃好玩好、一生逍遥这一观点,并且在实现自我价值是人生最大追求的调查问题中,有28%的学生对此表示无所谓,有25%的学生不认同这个观点,这说明在大学生中有享乐主义倾向,不清楚自己人生的意义。超过一半的学生不认为人生总是会充满压力、挫折和缺陷,这说明他们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从大学的“象牙塔”走向复杂的社会环境肯定会出现不适应的问题。在创新思想方面,大部分学生对身边的事物总会充满好奇心,并且认同创新成果能给自己带来很大的满足,这说明大学生有很强的创新欲望。

(二)政治信念坚定,较为认可西方的价值理念,法制观念有待强化

本方面共有10个调查问题,其中大部分学生认同新时期仍然需要继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赞成和拥护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充满信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种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关心时政新闻,对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有较高的认同感和满意度,如有机会应积极参与政治事务,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当祖国利益受到侵犯时会挺身而出。但是,也有大部分学生表示认可西方宣扬的“普世”民主和价值观念,这说明大学生容易被西方媒体宣扬的思想观念所蛊惑。在国家法律应神圣不可侵犯的调查问题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觉得无所谓和不认同,这说明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有待进一步强化。

(三)道德品质总体较好,存在功利化倾向

本方面共有10个调查问题,其中大部分学生认同与人交往应文明礼貌、互帮互助,爱护公物、保护公共财产是我的责任,认为应该自觉做到在生活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同意关心集体和他人就是关心自己,应该积极配合他人完成团体任务,积极参加集体的公益活动,对自己做的任何事情都负责到底,做好事献爱心让我感到骄傲和满足,对朋友要以诚相待。但是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才能在社会上有所成就这一调查问题中,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觉得无所谓和不认同,这说明大学生面对市场化经济繁荣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社会上种种“见利忘义”现象的影响,因此在认同基本道德规范的同时,思想上有功利化倾向。

二、民办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通过实地考察及走访调查分析,以郑州科技学院为例,民办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有以下特点。

(一)普遍重视德育工作,但对德育课程重视度低

通过对学生的走访得知,大多数学生承认德育工作在高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仅有少部分学生对此表示无所谓的态度。但是,对于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多数学生持无所谓或者不重视的态度和看法,对这些课程感兴趣的程度较低。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德育课程的开设用途较小,上课时间不如用来看些专业类的书籍或者安排些别的事情,有时班级或者院系活动挤占正常上课时间,导致德育课程权威性较低。

(二)学校重视德育理论教育,忽视实践教学

在民办高校中,学生接受道德教育的途径大部分来自正规的德育课程的开设,但是认为高校德育内容和平时学习生活及社会现状脱节,重视抽象理论大于德育实践,理论教育有“理想化”及“政治化”的趋势。

(三)师资队伍教学与管理能力有待提高

首先,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部分学生反映教学大多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担任,怎样才能在枯燥的知识解读中增加趣味性和实效性,是年轻教师们在讲课技能和课堂管理艺术等各个方面都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其次,辅导员等一些教学管理人员大都是本校留校人员,在熟悉学校管理制度的同时,也容易出现素质参差不齐和管理方式简单粗暴等一些问题。

三、强化郑州市民办高校德育工作的对策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1.加强校园文化载体建设。对于一个高校来说,整洁干净和优美舒心的校园环境,是良好的校园文化的基础条件。民办高校应在思想上更加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增加资金投入,多投入一些报栏、名人塑像、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基本文化传播载体的建设。除此之外,德育工作者们应用心思考,善于创新,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博大精深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每一位步入校园的人都能感到文化气息。例如,可以借鉴某些高校的做法,给校园里的主要道德和主要建筑标注富有道德情感和文化底蕴的名字,这样既方便师生出行,又能寄托道德期盼,弘扬中国文化。

2.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1)深入开展校风建设。民办高校应在充分挖掘学校历史传统宝贵资源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点,大力营造既有学校特色又能反映时代特征的校风环境。一方面,应深入开展正学风的系列活动,继续加强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营造一个积极学习、奋发向上、诚信考试、勇于创新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应深入开展正教风的系列活动,继续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使全体教师都能遵守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真正做到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2)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是隐性教育的重要方式,应在高校广泛开展各种各样有意义的活动,包括文化艺术性、体育健身性、生产技术性以及娱乐性的社团及活动。民办高校的德育工作者首先应重视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应多投入资金支持校园文化活动的建设,还要配备相应的专业指导老师予以监管及引导,帮助学生社团活动朝着健康向上充满正能量的高层次方向发展。

(二)增强校园网络中的德育建设

民办高校自身独立性和灵活性较强,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时俱进,利用好网络这一德育载体,借助互联网的迅速、便捷、隐蔽等优点,采取新方法和新手段,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工作。例如,可以在高校内部的网站平台中,建立一批轻松幽默、积极向上同时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德育专栏,通过各种深入浅出、喜闻乐见的活动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朝着着良性方向发展。大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新鲜事物,是时尚潮流永远的追随者,比如时下比较流行的微信平台,一直受到大学生等年轻群体的青睐。

(三)大力组织德育工作者进行学习与培训

1.岗前培训。对于将从事德育工作的留校毕业生,要特别重视上岗前的培训和业务能力指导,主要培训内容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学科的知识,对于理工科专业的毕业生应特别注重提高其人文精神和文艺素养。

2.在职培训。学校每年可划拨专项费用来保证学习和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应将专职辅导员等德育工作者的培训纳入高校师资力量的整体培训规划中,通过有计划的理论基础知识培训、实际技能培训以及开展部门内部经验交流会、学习研讨会等方式,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工作水平和业务能力。

(四)拓宽德育方法

1.开展文体等社团活动。借助大学社团学生可以自发组织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民办高校一方面应给大学生社团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活动环境,另一方面应因势利导,在文体等社团活动中渗透道德教育的理念,加入弘扬大学生时代精神的元素,达到隐性教育的目的。

2.加强校园宣传。深入发掘校园内部的典型人物事迹,在大学生自身的群体中树立起优秀人物的榜样,并且通过校园网、校园广播、校园报刊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典型人物事迹,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可,这样的校园宣传,可以鼓励大学生积极向善,争做道德模范。

3.注重社会实践。首先,可以根据大学生学习的专业学科安排好具体实践活动,充分了解自己将来可能从事专业的职业要求和职业规范,更好地安排自己专业课知识的学习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其次,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大学生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帮助大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也提升奉献社会的荣誉感。最后,高校应与社会机构合作,建立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作者:王欣欣 单位:郑州科技学院

第三篇:中小学德育现状及对策

一、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实践调查

德育活动调查的初步发现。调查中我们发现,老师授课时在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及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和引导方面效果不突出,而学生们除了平时的课程学习,对于身边发生的事及时事的关注度不高。广大师生对于“德育”的概念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但也有48.14%的人对“德育”的概念仅有模糊的认识。而学生在对于德育教育途径的选择时,大部分同学倾向于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反映出学生愿意通过实践,来认识和理解德育教育的概念。但结合实地调查我们发现,许多学校并未开展一系列的德育活动,只是沿袭应试教育的传统教授相关课程,大部分的学校表示对德育很重视,但时效性却一般。随时了解新闻的变更,关注时事新闻也是学习和理解德育的必要途径,然而调查结果反映,不到半数人时常关注新闻的变化。实地调查中,虽然学校领导及教师都很重视德育工作,但是对比问卷的结果我们会发现,许多学校德育教育活动开展得并不多,而且德育工作的时效性也不明显。对于这个现状,老师和大多数非老师的人却一直认为靠实践活动就可以提升学生的德育效果。

二、调查发现中小学德育工作中的问题

1.中小学德育工作意识淡薄。

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学校,学校为发展形成的分工管理制度,使得许多教师对于自己学生课程的优秀率的重视高于德育教育的效果,致使教师的德育意识相对匮乏。许多学校会组织学生进行德育方面的实践性活动,但是老师更加重视外界对其的关注,使之流于形式,德育责任意识淡漠。许多家庭对于学生成绩的关注远高于学生的德育教育,尤其是在农村及偏远地区,监护人对于自己孩子德育方面的普及较少,学生对于德育概念模糊。社会过于的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虽然有综合素质测评,等等,但其流于形式的评价无形之中在学生身上压了一座“学习当先”的大山,使得学生坦言,虽然知道德育的重要性但却更加重视自己的成绩排名,对于德育的关注少之又少。

2.中小学德育内容单一化。

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常常由班主任承担,而随着农村民办小学的合并,城区中小学的城镇化扩张,每班的学生数剧增,一般超过50人,兼任德育工作的教师不堪重负,往往只能疲于应付,在德育目标的设计,德育实践的落实上大打折扣。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德育上有所提升,常常是通过一周一次的班会课进行训话或者总结点评,更多的时候是将道德教育等同于智育教育,将其当作一种知识进行传授。德育内容缺乏新意,难以抓住成长中的不同个性的中小学生的需求。

3.中小学德育活动缺乏实效性。

德育工作中常常容易犯一个简单的逻辑错误,即德育目标内容在具体教育过程中的设置上脱离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一刀切、一锅煮”的现象导致现实的中小学德育工作缺乏落实性。学校习惯性地把中小学德育目标定位在理想化的虚幻的境界中,脱离学生的道德实际认知水平,学生肤浅地理解,使德育目标指向的负载过重、过空、过高,达不到理想化目标,一味地唱高调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名义上的“加强”,实际上的“淡化”;名义上的“落实”,实际上的“落虚”现象,最终影响德育的实效性。

4.中小学德育工作师资配备滞后。

大部分学校只开展了与思想品德、政治相关的课程,学校德育的教导主要以班主任和思想品德老师的课堂传授为主,其他学科的课程目标与德育教育的课程目标的兼容性不高。教育本身是用语言和文字让学生去学习知识,然而德育教育被固定的模式所桎梏,缺少生命力。部分城镇和农村中小学德育师资力量薄弱,德育师资设备严重滞后,无法为学生塑造良好的德育文化。

三、优化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对策及建议

1.激发学生自主德育的意识。

学生不能被动的依靠社会、家庭、学校的思想灌输,还需要自身的主动性。首先自身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自己的思想上开始重视德育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不仅如此,还要改变以学习成绩为主的自我评价思维定式,积极的配合学校和教师工作,从态度上改变自己,积极主动地了解德育,并真正的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使自身的德育意识提升。当然这个自主德育的过程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从班级管理的制度设计及学年考评的奖励措施中予以系统设计和统筹,提高学生德育认知度。

2.德育实践活动多元化。

德育实践活动要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伴随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中去感悟。要善于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从学生熟悉的师生中选树典型,发挥榜样人物的带动作用,让学生学有榜样、比有参照,见贤思齐、不断进步。同时,德育实践活动目标制定要有一定的伸缩性,根据实践的结果对德育目标进行修正与调整,使实践的结果与原本制定的德育实践目标不背离。可以让学生自行举办班级关于德育方面的实践活动,独立设计,自行组织,通过更多的实践与体悟学生加强对于德育的认识与理解。

3.推进德育目标落地生根。

在制定德育工作的内容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的个性,使以后德育工作的展开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在遵循德育大纲的前提下,要充分考虑德育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各个学校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德育内容。例如,农村和城市学校的差异,沿海学校和西部地区学校德育实践目标的差异,在不同的年级完成不同的培养目标,并贯穿到整个教学中去。同时,社会各界亦需加大资金的投入,把教材资料上的投入放在首位,加快义务教育德育、语文、历史教材编修,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和“马工程”教材编审,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不仅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实践教育平台,而且可以让学生有条件从书本中汲取知识的力量,直接有利于学生德育目标的落地实施。

4.加强德育阵地环境建设。

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是中小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也是加强中小学生道德教育的主要防线。对于德育阵地,不仅仅体现在美丽整洁的校园外部环境,同时需要一些活动和制度来铺垫德育的软环境。学校应深入实施《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倡导学生阅读学习爱国诗词、名家名篇提升文化修养,提升对核心价值观的文化体察和精神共鸣。组织实施校园文化创新项目,充分挖掘校规、校训育人内涵,充分发挥教风、学风的育人作用。而教师作为中坚力量应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并与自己的课程相结合,将德育的真正内涵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融入课堂中。

5.促进德育师资与时俱进。

发挥老师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指导作用,首先是要教师自身不断提升德育素质,加强对于德育界定的了解,真正成为学生的楷模与表率,并以此为基石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而教师作为德育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更要与时俱进,改变教学方式。学校可以拟请省内著名的德育研究专家来校进行有关德育工作的讲座和辅导报告,也可以组织各学校的德育骨干到先进地区学习交流,举办面向学生政治、心理辅导相关的培训,开办心理健康教师资格证培训班。学校还可配合市教育局实行的相关德育教育规定,有效引导教师向更专更精的方向发展,提高德育队伍的理论水平和统筹驾驭工作的能力。

6.保障全面育人工作的中心地位。

中小学应努力把德育放在首要位置,人人重视德育,人人参与德育,加强校纪校风建设,把学生的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彻底改变以智育代表全优的局面。广大中小学要把道德教化和法律规范结合起来,制定完善教育行业规范守则,使广大师生内心有尺度,行为有准则;要完善修正中小学生守则,改进评价制度,发挥好综合素质测评的作用,健全学生诚信档案,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全面推进学校的德育工作。

作者:郭定芳 肖长生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经济与管理系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