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德育教育论文(共3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语文教学德育教育论文(共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语文教学德育教育论文(共3篇)

第一篇:初中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一、文以载道,寻找文本中的德育因素

文以载道,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优秀文本,尤其是能够进入初中语文教材的文本,都具有丰富的德育因素。因此,寻找并依靠文本中的德育因素来进行德育渗透,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基本途径。以《诗经》中的《关雎》一文的教学为例,其可以渗透什么样的德育呢?有一定初中教学经验的教师都知道,学生进入初中尤其是进入初三之后,在情感上往往会有相当大的飞跃,这导致了异性之间会产生一种相对强烈的好感。从情感角度讲,这不能算是早恋,但却需要及时引导,且这种引导并非只是班主任之事。如果注意到《关雎》一文是放在九年级上册(苏教版)这一特点的话,就会发现借助于该文的教学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引导,本身就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方面。《关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第一篇如此鲜明地写男女情感的,其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也为学生所熟悉。因此以学生已有的认知为基础,将学生内心那种美好的情感隐而不露地渗透到本文的教学中去,让学生认识到青春因情感而美好,而情感又因青春而纯洁,这便是德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笔者在实际教学中还跟学生“戏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实真正的君子,淑女也是“好逑”的。但前提是君子,是淑女,真诚纯洁的情感是“好逑”的基础。学生此时往往就会露出会心的微笑。事实表明,这样的教学确实能够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青春情感萌芽意味着什么,更能够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

二、寻真善美,树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

真善美也是优秀文本一直所追求的东西,引导学生认识文本中的真善美,并将之与假恶丑进行对比,那也可以让学生的德育理解得到升华。譬如《画山绣水》一文是著名作家杨朔的名篇,其引入初中教材既有让学生领略大家写作水平的一面,又有让学生借助于画山绣水一文领略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一面。需要注意的是,在该文中有四个传说是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的,但这种注意往往是集中在对传说故事的情节本身,而不容易上升到对事物的认识上面,学生更难发现其中的德育因素。而此时就需要教师引领,例如,父子岩的传说中,姓龙的父子二人为了不让粮食为地主抢过去,宁愿逃避到山洞里饿死,也不愿意助纣为虐。在这个对比中,善与恶的关系一目了然,只要稍加引导,学生就能认识到;又如寡妇桥的故事中,那位善良的寡婆婆用自己的全部积蓄去修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奉献精神?用今天的时髦用语来说,这是一个慈善事业,且是拿出了自己的全部财产去行善,这对于当下中国社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处于人生观形成重要阶段的初中学生来说,也具有巨大的引导意义。如果能够结合社会现实来进行德育渗透,亦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再说望夫石这个故事,在教学研讨中,笔者与同事曾经有过争论,有人说学生只会认为这是一个传说,因为当下社会事实中,人们已经很现实,人们已经不再相信善有善报。而笔者以为,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才显示出这一传说故事教学的重要性,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必须在这一重要阶段给学生一种认识上的引导,当然这种引导必须是理智的,需要让学生认识到不能只依靠道德的力量,还需要依靠制度的力量,才能让这种最朴素的道德规律得到传承。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像这样的优秀文本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具有德育渗透的意识,那学生的德育便会得到落实。

三、引导反思,修思考行为的德育素养

德育不只是口头教育,评价德育是否有效的关键指标也不在于学生能够在作文中写出什么惊天动地的话语,而在于学生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一句话,言行一致才是德育的效果所在。坦率地讲,初中语文教育往往更多地将重心放在学生的说与写上(当然也包括听与读),但从德育渗透的角度来看,语文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言与行,要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去反思、关注自身的言行,以修基于学生自身思考与行为的德育素养。笔者在教学中常常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在文本解读与作文教学不仅关注理论上的教学,还常常通过反问的形式让学生去将自己所说的与所行的结合起来。比如说问学生“你说的自己能做到吗?”“为什么认为自己能够做到?”“真正做的时候会有哪些挑战?别人不好的言行对你会不会有影响?”这些问题朴素而有效,学生也能够因此将思维的目光放到自己的身上,然后思考自身的行为有哪些不足,在德育修养上面还需要注意什么等。实践表明,意为行之先,学生对自己的行有了意的思考,那么在德育效果方面便会行之有效。

作者:周美凤 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吴窑镇吴窑初级中学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让教材发挥德育功能

学会欣赏文章,在词句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以文学作品为主,可见,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比其他学科更具优势。文学作品中常常包含政治、思想、品德等,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常常受到文学作品的熏陶,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直观的、想象的和整体的。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备课,从课文内容中挖掘品德素材。俗话说的好:“磨刀不误砍柴工。”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做好教学的第一关。在上课之前备课,这就确保了教师对课文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以保证对学生既能做好语文教育又能做到思想渗透。老师可以就课文特点制定出不同的德育方法,例如小学人教版语文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课文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悲惨故事,通过本篇文章告诉学生们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朱自清笔下的《匆匆》,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时间的流逝,表达了作者对流逝的无奈和惋惜,从中要启发同学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有所作为。

二、在朗读中进行德育渗透

朗读的好处有很多,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领略文章的韵味气势和感情色彩,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以提高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教师应当加强学生的朗读,让学生们体会身临其境的感觉,去领略文章中风景的美丽和人物的思想品格。文章的字里行间中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那么,我们要教会学生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去理解文章。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句子:“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看起来很复杂的样子,其实抓住关键词,分清句子的主谓宾就很容易理解,这句话其实是想表达小女孩在大年夜的时候肚子饿想吃烤鹅。从阅读课外读物中渗透德育。课本的知识具有局限性。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多阅读课外读物,逐渐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课外读物是实现德育渗透的方式之一。阅读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章,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向他们推荐适合他们的相关读物,同时还要对他们进行指导,传授评价和赏析文章的方法,让他们能从阅读中学到知识。

三、从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

德育工作中还要学会把握作文教学,不断触发学生的思想感情。作文在语文课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作文的德育因素不容忽视。作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写作文的过程中,学生必然会对自己写的事物有所见解,由此可见,学习写作文的同时也经历着德育教育。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渗透德育。语文教师应该经常开展多姿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比如开展语文朗诵比赛等,例对进行德育熏陶。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同时也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在参加课外活动的时候,不仅能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思想品格也能受到熏陶。通过课内和课外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能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德育教育是人们生命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设立道德情景,让学生们有亲身的感受,并与同学进行交流,从中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作者:姚秀娟 单位:安徽省定远县红山学校

第三篇:技工院校语文德育教学

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

当代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传统的教育观念渐渐被考试分数、个人利益等所掩盖,并由此衍生出了一些常见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如自卑、怯懦,嫉妒,不能经受挫折等等。因此,对青少年进行人格培养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语文教学因其较高的文化性和延展性对学生人格的培养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采取疏导、感染、示范等多种方法,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情与理得到感染升华,从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达到培养健康人格的目的。例如,在《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同圣者阿基米德、第欧根尼、王尔德“对话”,使学生从中领悟出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道理,即:只要我们有了纯正的追求,富足的精神,高贵的灵魂,我们就可以获得幸福和价值。即便今后遇到了生活的困难和挫折,也能够得到来自灵魂的慰藉和激励,获得重新崛起的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人物传记《牛顿上大学的第一天》,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活生生的刚从乡村来到城市、从中学来到大学的略显拘谨畏缩的少年牛顿的形象。教师在使学生感受这一形象的同时,引领他们去体会少年牛顿身上所体现出的向善乐学、勤思善学的品质,帮助学生重树零点起飞的决心。

二、教学中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技工院校的学生普遍处于社会价值观形成时期,面对形形色色、美丑交织的社会现象,必须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审美意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在满足学生认知需要的同时,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学生了解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生活,从而实现德育教育。教师可利用语文教材中一些优秀的作品,或是千古传诵的经典,或是富含哲理的美文,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出情感,明辨出是非,领悟出哲理,进而使思想修养得到进一步升华。比如,台湾作家林清玄的《好雪片片》一文,让学生感受到了“人的好本质,不会被任何境况所淹没”,“只要用心去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美”这些人生的哲理。经典短篇小说《项链》中女主人公玛蒂尔德充满戏剧性的人生让学生思考和警醒:人要怎么克服自身的弱点才能避开生活的陷阱,当我们被生活的漩涡裹挟着,被无常的命运击打着,我们要以怎样的姿态来面对才能真正体现作为“人”的尊严?而《我有一个梦想》则用饱含激情的语言带领学生穿越时空,去感动于马丁•路德•金不屈的战斗精神以及以大爱化解仇恨的情怀。

三、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人文精神

技工院校学生作为准职业人,应有目的地对他们进行职业人文精神的培养,以便将来学生能够更好得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职业人文精神,包括责任心,职业道德、职业信仰等,这些不仅是一个职业人所应具备的品质,也是技工院校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鉴于此,教师可以实用语文、生活语文为理念,通过一些服务于生活和工作的、符合学生认知能力和探索兴趣的读写训练项目,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了解社会,了解职业,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职业人文精神的目的。如《天堂与地狱比邻》一文中,教师可从洛克菲勒传奇的人生经历入手,让学生明白成功并没有捷径,没有秘籍,只要像洛克菲勒那样对工作报以热情,我们就可以获得快乐的人生。而通过《员工守则》一文的学习,则让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到企业对员工的具体要求,对学生以后走上就业岗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余秋雨散文《信客》以质朴典雅的文风向我们讲述了在乡村和城市间踽踽独行的信客的故事,信客这一职业虽已消失,但信客的诚信无私、善良厚道、任劳任怨、待人宽容等美德则深深地铭刻在了我们的心里。教师可利用信客这一感人形象,鼓励学生去敬重他们,学习他们,教育学生都能以平和的心态诚实待人,诚实处事、用诚心筑铸人生的大厦。

四、小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流传下来的优秀作品无不在字里行间中流淌着浓浓的真善美等价值内涵。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在受到知识灌溉的同时,思想、道德、情感得到洗礼和升华。这种教育对正处于成长和心理发育期的技校学生来说,是培养他们成才的一种重要手段。只有做到这点,才算真正完成了韩愈笔下“师者”的使命。

作者:薄敏稚 单位:开封市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