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语文课堂教学德育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1.研读语文教材,提炼精华、找准切点,努力实现课课有德育。
教师备课应研读语文教材,找出文本中德育元素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明确教和育的切入点;其次,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家庭状况,在教学中,针对授课对象的不同学段和层次,有的放矢地加以渗透。比如:当我在讲授杨绛先生的《老王》一文中,先要求学生们深入到基层,去了解社会底层百姓的生活状况,从中品味百味人生。在接下来的几天里,不时有学生与我进行交流,其中有一个学生对我说:“老师,我在询问我家小区一位老奶奶的生活情况时,却被一言以蔽之,她几乎什么也没跟我说。”看着他,我笑而不答。此时,他一脸茫然。在第二天的课上,我把这样的疑惑抛给了学生们后,接着在讲授中,我从文本的社会背景、具体情节的分析中,引导他们通过阅读文本走进“老王”的生存世界、内心世界,去唤醒人性最真的品性———善良、尊重。由此引发“人格需要尊重,生命需要珍爱”话题的讨论,潜移默化中达到德育的目的。
2.选取适宜于学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思想道德兼容并蓄。
传统的说教式德育教育模式,已经很难真正实现学生个体道德修养的形成和提升。以课堂作为德育渗透的主渠道、主阵地,就必须改变教育教学的方法,把课堂变为讲堂,讲堂改为学堂,在充分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合作,将个体思想道德的差异达成一个有序的共鸣和共识,从而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影响和感染,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例如,利用古典文本作为载体,抓住时点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传统的道德教育;结合课文时代背景的介绍,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多元文化相结合融入渗透在教学中。其中,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的《陈太丘与友期》是一篇寓文学与德育为一体的古代寓言故事,文章用一个孩子的视角揭示了“诚信”的美德。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用一个旁观者的口吻叙述了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泯然众人的过程,从而道出“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这一深刻的为学之道。由此这样,将“处世之道,立人之本”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德育之中,弘扬在班级文化建设之中。
3.运用多媒体的课堂教学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有了更直观的视听体验。
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够增加教学容量,加强视听体验,提高教学质量;还可以开设良好的情境,把语文课堂的德育渗透通过视频展现在学生面前,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辅助性的支撑,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德育教育。比如播放一些人文色彩较浓的经典影片、电视片段,其中由北朝名歌《木兰诗》改编的动漫《花木兰》是一部宣扬“孝道”的电影,影片中“花木兰”的形象更加直观地跃入学生视线之中,再加入同学间的讨论以及教师的引导归纳,从而得到人性真善美的回味与思考,引导他们对古典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理解与积淀。因此,在语文课堂中多媒体的支撑丰富了课堂德育渗透的内容。
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德育渗透的思想性相结合
语文学科的德育教育是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德育渗透的思想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影响的。初中语文教材具有人文思想的课文很多,提供真实可感、崇高品质的人物形象很丰富,这是语文学科进行德育渗透与生俱来的禀赋。它以文学艺术的形象,学生心目中倾向的人物的经历、感情、意志、行动、成就来影响学生。它也是教师感情自然流露以及内在的道德行为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的感染。教师要对课文进行全面剖析,投入真挚的感情,以多种的教学艺术手段,正确引导学生,影响学生,感化学生,以严密的逻辑、质感的语言说服学生,使他们在课堂中得到道德思想的提升。
三、挖掘文本的内涵和外延,让文本与学生对话,达到教学和德育的共鸣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深入挖掘文本的内涵和外延,并结合时代的特点,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的情感,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让思想与学生碰撞,让情感与学生共鸣。这样,就可以使德育教育更好地融入教学过程之中。经过长期的影响熏陶,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意志品质都会得到逐步提升。所以,语文课实现德育渗透的功能,需要语文教师本身的整体挖掘和把控。同时,语文教材的合理运用,将会使这一功能发挥得更加突出和顺畅。德育教育的常态化,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利用课堂进行德育教育,应该以课文为主要载体。文本需要语言文字的支持,它记录着、传承着祖国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具有可读性、借鉴性和弘扬性。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择的文本,符合初中学生认知的规律,兼备审美、情感和道德内涵,是语文课堂教学提供德育教育非常好的材料。其中,陆游的《示儿》、杨振宁的《邓稼先》都洋溢着沉郁爱国主义思想;有讴歌祖国大好河山的郦道元的《三峡》、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有具有积极入世精神的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儒家的《论语》;有陶渊明远离尘世,怀揣恬静的《归园田居》、《桃花源记》;有表现杜甫在穷困潦倒时仍心系国家人民忘我精神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还有鲁迅先生直面惨淡人生的《风筝》、《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朱自清先生充满生机的《春》和拳拳父子深情的《背影》,老舍质朴隽永的《济南的冬天》。抓住这些文本的思想精髓,去启迪学生的爱国情操、集体意识,使其去铭记历史、传播文化,进而使其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认真深入地挖掘文本的思想内涵,对德育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过程中,我们应该利用一切手段和资源,引领学生在构筑知识结构的同时,又能很好地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和得到德育的教育和感染,帮助学生逐步形成一个健康健全的人格和价值观,使之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人才。当然,要使德育教育借助语文教学的渗透,一定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在语文中的一脉相承。否则,语文教学就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严格遵循“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原则,在充分调动自身知识素养的同时,积极地拓展语文课文的外延,利用春雨润物,不露痕迹,一切尽在不言中的方式。在平时的德育养成中,运用语文教学手段和技巧,逐步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自觉生成德育理念和目标。让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一并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陶冶,道德行动上的促进和规范。
作者:袁志成 单位: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第十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