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职院校德育教育论文(共4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
一、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背景
按照上述国内较为普遍的看法,“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常强调受教育者的职业性和应用性,所起其教育对象与教育模式应该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此外,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等等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对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这就需要高等职业院校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模式,顺应时代特点,“以学生为本”,加大德育工作的力度,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锐意进取,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摈弃错误的价值取向。高等职业教育与其他的高等教育模式相比具有受教育年限较短、进入门槛较低、学生生源情况较为复杂(有高中毕业生、中专毕业生、技校和高职毕业生等),录取成绩较低,基础较差且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等等特点,而且高等职业教育较为注重的是学生的应用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所以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弱化了人文素质教育,对德育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定位。上述特点也从侧面证明了高等职业院校与其他高等院校相比德育工作显得更为重要。
二、高职院校德育工作存在问题浅析
1、德育教育方式落后,效果较差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德育教育工作采用的是传统的“说教”和“灌输”方式,这种方式不适应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因为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复杂、自我约束力较差,思想较为散漫,甚至家庭情况特殊,这种方式使得学生逆反心理更加加强,不理解老师强加给他的道德观念,与现实生活和社会严重脱节。此外,德育教育内容空泛、缺乏说服力,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兴趣。
2、高职院校学生道德困惑
高职教育被看成是一种“速成”教育,高职教育进入门槛较低、学生生源情况较为复杂(有高中毕业生、中专毕业生、技校和高职毕业生等),录取成绩较低,基础较差且接受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弱,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再加上国内高职院校大多只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不进行或者很少进行传统文化道德教育,这就使青少年学生容易产生迷茫、困惑和疑问。
3、德育师资队伍不到位
按照政策,每个学校必须在学校经费预算中单列专项经费拨给思政教学部,并且要严格按照1:200的师生比配备专职辅导员。高职院校在这方面只重形式不重质量,没有配备专业的思政老师和人员,行政管理人员或者兼职人员讲授思想道德修养课的现象非常普遍。甚至一些高职院校没有建立专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或者将大学语文、高等数学、体育等等专业都放在思政部,影响了思想政治教学。此外,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辅导员队伍普遍低龄化,大多数都是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或者是留校的毕业生,他们在学生德育工作中缺乏经验、没有耐心,当学生遇到心理、家庭、社交、就业等方面的问题时,不能给予及时有效的开导的帮助。另外辅导员流动性很大,不断的更换新的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缺乏连贯性,效果会很差。
三、“以学生为本”的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模式创新
高等职业院校在德育工作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坚持正确的德育工作理念,将德育工作提高到整个教育环节的首位,此外顺应形势的变化,必须不断创新德育工作的内容与手段,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与针对性。
1、德育工作人员要树立育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不论是哪一种教育模式,首先要强调的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这一点在国内职业教育领域是经常被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德智体美,德字当先,有才无德等于教育的失败,德育是整个学校教育的灵魂所在。但是在德育教学环节不能一味的强调灌输和服从,要密切围绕学生实际情况,尊重、理解、关心和引导学生,针对其内心的动态和需求、成长环境和个性特征,选择最为恰当的德育教育方式,有针对性的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让学生逐渐培养和形成正确的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能力。
2、加强宣传引导,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国内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时间较短、学员流动性较强,校园学术氛围不强,因为大多数职校片面强调实习基地的建设而忽略了对校园本部的建设。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开展强调对校园文化的建设,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创建一个积极有利的环境,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建设。宣传工作是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形式之一,可以通过校服、校园广播、校园网、宣传栏和学生刊物等等渠道,努力创建优美温馨的校园环境和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的课余文化生活,营造健康向上、锐意进取的学习风气和生活习惯。此外可以利用重大事件和典型热点问题强大的导向和感召作用,适时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
3、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作用,积极拓展社会实践活动
“以学生为本”“寓教育于活动”是开展德育教育的有效形式,通过学生社团的作用可以使学生主动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组织能力和社交能力,每个环节都有助于自我教育。要针对学生的思想特点和个性需要,积极组织内容丰富的各类社团活动、利用各种节日和纪念日开展教育活动,另外也可以举行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大学生技能大赛、学术报告、演讲比赛和校庆,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等形式的课余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寓教于乐,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积极拓展德育教育的新模式。
4、开展服务咨询工作
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情况相当复杂,而且自我约束力较差,在这个大环境下,学生会出现很多思想、生活方面的疑问和难题,所以学校应该长期配备针对学生的生活服务咨询部门,建立高素质的学生心理咨询队伍,针对学生在学习、交友、社交、择业等等方面的疑问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辅导,切实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状况和生活动态,以此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
5、建立健全“以学生为本”的德育工作长效机制
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和做好的,因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想营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氛围需要很长时间和好几代人持之以恒的努力,这就需要各大高职院校从上到下——从党团组织,学生工作机构到班主任、辅导员都要积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德育工作理念,将德育工作与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生活环节密切联系起来,各有关部门要经常分析和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将德育工作逐渐纳入制度化和日常化的轨道,建立定期考核、检查制度,各负其责,协调一致,建立起德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作者:王守明 单位: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第二篇
一、构建高职院校德育生态的必要性
(一)德育生态是一种全新的德育观
1.它强调德育生态是一个动态的生态系统
德育生态是以生态系统的形式存在和发展的,通过教育者、教育措施和受教育者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使得这个动态的、开放的生态系统不断与外界生态环境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高校德育必须首先遵循自然规律,运用生态性思维来谋划德育的策略,让学生生态式的自主育德,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自然养成。
2.它强调内外部环境对德育生态的影响作用
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成功与否,不但与德育工作本身有关,往往还和德育的内外部环境相关,通常德育生态环境都会以耳濡目染的方式对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发展产生影响。德育生态环境是一个无言的“教育者”,是学生的思想发展过程和德育活动必要的“参与者”。所以环境对学校德育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要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让德育环境有利于学生个体成长,培养学生成为身心健康、高度和谐的人。
3.它强调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独立的主体地位
学生既是德育工作的对象,也是德育活动的主体。德育主体就是在德育活动中进行着德育认识与实践活动的人,学生在德育活动中具有独立的主体地位,是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力量。教师的教育引导的根本落脚点是让学生进行自主发展、自主建构、自我教育,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坚持主体育德。
(二)德育生态符合道德养成发展规律
人的道德养成是一个点滴积累、循序渐进的过程。人的道德修养要遵循由易到难、由低层次到高层次的顺序,在点滴积累中不断完善自己。同时,人的道德修养是一个自主修养、追求完善的过程。“我的道德我作主”。树立德育生态理念,有助于人们按照道德养成发展规律的要求去选择德育手段,重视个体在道德实践中的理性思考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三)德育生态是德育工作模式创新的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高校德育工作只是一味地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道德灌输的对象,对其进行道德价值观的传授和灌输,教师在此过程中不仅扮演了学术权威而且还扮演着道德权威的双重身份,这种使德育片面化倾向突出,造成知行脱节,扼杀了学生道德生态发展的生机。德育生态理念的提出正是对当前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生态失衡反思的结果,同时也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过程中开创的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
二、内涵式发展趋势下高职院校德育生态的实践路径选择
通过以上对德育生态的分析论述,可以得出实现德育生态实践的路径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环境构建和育人实践。
(一)德育生态之环境构建的路径选择
环境是育人的隐性课堂,要充分发挥外在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努力营造有利于高校德育生态的环境氛围。德育生态环境应当包括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有影响的所有内外因素,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网络等。所以,高校德育生态环境可以分为现实环境和虚拟环境。
1.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健康向上的现实环境
优化学校生态环境,营造良好德育氛围。高校德育环境既包括硬件条件,如实施德育所必需的基地、场所、设备及教育手段等,还包括高校的软件条件,如校园文化、校风等。学校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大部分。构建高校德育生态环境,我们首先要重视校园自然环境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学生身心愉悦,激发他们爱护和保护环境的行为。建设一批自然生态景观,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学校人文环境是与其文化底蕴紧密相关,要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培育和提升大学精神,打造一批精品文化景观,以环境文化为依托,充分展示和发展大学品位。在环境育人思想的指导下,无论自然环境或人文环境,都应该以学生现有的道德水平为基础,通过高质量生态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创造出适合学生发展的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处处体现出强烈的环境道德韵味,推进学生环境道德的内化,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生态发展。
优化社会生态环境,实现社会整体素质提高。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复杂性和开放性使得社会环境对高校德育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凸显出来。影响学生道德品质的社会环境因素主要有国家的教育政策和措施、主流社会的道德文明程度和社会价值导向与多样价值取向等。构建高校德育生态的社会环境,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强化环境意识,重视社会环境对高校德育过程的影响,面对社会复杂环境在思想上做出正确选择和育人行动上做出及时调节,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道德实践活动,营造和谐社会氛围,优化社会环境,以利于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的形成。优化家庭生态环境,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在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家庭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风、家长的自身修养和思想品德观念对子女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必须重视家庭的德育教育。构建高校德育生态的家庭环境,首先要求家长能够重视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同时家长要具备正确的家庭道德教育观,为大学生的成人成才提供一个和谐宽松的家庭环境。
2.加强虚拟环境(即网络环境)建设,让网络更好地为高校德育工作服务
网络环境作为一种新德育工作的环境,使得学生接受信息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选择性大大增强,网络环境以其开放性、多元性、虚拟性等特点,对大学生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构建高校德育生态环境,在客观上要构建一种“虚拟真实”,在主观上要构建一种“虚拟自我”,使德育变成一种全方位的、开放的渗透模式。同时需要大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网络法制建设和网络道德教育,净化网络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既宽松和谐又稳定健康的网络环境,提高网络环境下德育生态工作的实效。
(二)德育生态之实践育人路径的选择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提高质量既是内涵式发展的核心,也是内涵式发展的目标。从总体上、从长远上看,我们应当树立全面的人才培养质量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实现德育生态的整合互动。
1.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增强高职院校德育生态实践育人的实效性和高效性
实施质量提升工程,启动“全员育人”新活力,树立“全员参与”的大德育观,形成德育生态实践育人的协同联动育人机制;探索“全过程育人”新思路,将“三讲(讲诚信、讲礼仪、讲感恩)三心”(对国家人民尽忠心、对父母长辈尽孝心、对同学同事尽爱心)教育贯穿德育全过程,推动德育生态实践育人中内化德育知识转化为自觉德育行为;寻求“全方位育人”的新途径,通过“四个平台”(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平台、学生行为规范制度平台、学生实践教育平台,文化活动素质拓展平台)和“六进工程”(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多元进网络、深入进社团、全面进宿舍),实现德育生态实践育人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构建一个和谐良性发展的学校德育生态系统。
2.典范引领和系统解困相结合,进一步体现高职院校德育生态实践育人的针对性和全面性
该路径既能发挥学校全面保障作用,又能调动学生自我激励功能,体现高校德育生态实践育人的针对性和全面性。“典范引领”要求树立“用学生身边事带动身边人”的工作理念,注重在学生中发掘典型、选树典型、宣传典型,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系统解困”主要针对当前大学生存在着“五困”(即思想困惑、经济困窘、心理困扰、学习困难和就业困境)的问题,在德育生态实践工作中,建立以下工作机制,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一是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在学生中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二是建立“奖、贷、助、补、减”机制,完善“资助”和“育人”体系,尽量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三是积极建立“三早”(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和落实心理健康“四级”(寝室心理联络员→班级心理委员→班主任→辅导员)干预网络,缓解学生的心理困扰。四是完善帮扶、约束、激励机制,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五是全面落实一把手工程,形成了校领导、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齐抓共管的全员就业模式,建立“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的就业工作机制,解决学生的就业困难。
3.利用项目驱动和自主实践相结合,调动广大师生开展德育生态实践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该路径通过大学生就业创业和科技创新等专题项目的驱动,努力打造两大互动平台,即“大学生科技共享平台”和“大学生创业交流平台”。既重视高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推动,提升德育工作的张力,又注重学生个体的创新,进而调动广大师生开展德育生态实践育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校内活动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实现高校德育生态实践育人的专业性和开放性
该路径通过校内的文化活动和校外的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专项调研等活动的有效开展,做到校内与校外的无缝对接;使学校发挥在德育生态实践育人的主导作用,社会发挥其在德育生态实践育人中的潜在功能;实现“育人三境界”:一是与己为乐,要让自己快乐,要塑造健全的人格;二是与人为乐,要让身边的人快乐,要乐于助人、心胸宽广;三是与众为乐,让广大人民群众快乐,要乐于奉献。
三、小结
总之,德育生态既是一种科学的、先进的、全新的工作理念,又是德育工作的一个全新的模式,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一个人本化的过程。我们要遵循道德生态发展的要求,尊重学生独立自主的主体地位,支持学生自由发展、个性发展、和谐发展,使德育更好为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服务,为学生全面成长成才服务,为高校的内涵式发展服务。
作者:黄妍妍 张显栋 石亮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第三篇
一、通过"三结合"继承发扬高职鲁班文化
在建筑类高职教育中融入"鲁班文化",要从细节处做起,加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力度,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校方也应当从实际出发,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大致分为基础技能、综合技能与就业顶岗技能等与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最大程度上提升教学质量。
二、"鲁班文化"背景下的高职德育管理策略
(一)完善德育管理制度
在"鲁班文化"背景下,各建筑类高职应当于细节处,将德育管理制度的编撰工作提升日程。建立起完善的德育管理制度还能最大程度上发挥各年级组长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各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突显出各年级管理的特殊性,使德育管理更全面、更有针对性。
(二)改革学校值周工作
建筑类高职可以通过改革学校值周方式的方法优化德育管理工作。将传统的以班级为单位的值周模式转变为亮化考核模式,把学生中的佼佼者集中归纳入值周团队中。将"鲁班文化"融入到生活学习中,弘扬勤学苦思、刻苦钻研、一心一意、创新奋进的精神,帮助学校树立起良好的校风与学风,为学校德育管理构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形成特有的高职学生"活动教育"系列
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起他们的学习热情,校方在"鲁班文化"背景下,开展"活动教育",如灌输尊师爱校理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举办成人仪式,让学生明白责任、懂得付出,积极实现人生价值;举办亲子互动活动,为学生与家长搭建沟通交流平台,从根本上突显建筑类高职特色,调动起高职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笑面生活挫折,变得更加乐观、积极、奋进,为社会与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四)加强德育干部队伍建设
1、充分发挥团队负责人的作用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团队负责人的积极作用,增强干部队伍的综合素养与管理水平,最大程度上提升高职教学质量与课堂效率,为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奠定基础。
2、定期开展班主任与年级组长的学习培训工作
时代的变化发展要求各高职班主任及年级组长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储备与管理技能,为更好地开展班级、年级管理建设工作做好铺垫。校方可以定期组织各年级班主任及年级组长开展学习培训工作,将班级管理中的各项问题集中讨论解决,不断提升高职的师资力量与教学水平。
3、加强教师全员的德育建设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路人,需要时刻严格要求自身,只有教师全员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才能影响学生成为思想品性端正的"四有青年"。因此,校方应当加强全体教师的德育建设工作,让其成为学生的表率,为"鲁班文化"的弘扬创造条件。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鲁班文化"融于建筑类高职德育教育,能有效提升各年级学生的德育水平,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我国各高职已经认识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也已经着手构建起完备的德育教学体系、建立起完善的德育管理制度,进一步改革学校值周工作,形成特有的高职学生"活动教育"系列,不断加强德育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意图实现鲁班文化与校风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机结合,以此继承发扬建筑类高职鲁班文化、弘扬鲁班精神。
作者:万啸 单位:杭州市江干职高
第四篇
一、当前职业学校德育课堂教学的现状
立德树人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根本任务。德育课是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课堂教学又是德育教学的主阵地,是促进学生知情意信行共同发展进步的关键。因此,进行有效的德育课堂教学,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德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并能为校园活动和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打下良好的基础。近年来,广大德育课教师充分认识德育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加强了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和实施有效教学的探索。但从目前的教学实际情况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方面,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的现状没有改变。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提高了职业学校的吸引力。但是,高校扩招、普通高中持续升温以及生源减少等因素仍然冲击着职业学校的招生工作,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学习习惯不良、学习方法不科学。校与校之间、同一学校的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之间生源差异较大。大部分学生只想学点专业技能,面对综合性、理论性、抽象性的德育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另一方面,教师教学能力不高的现状依然存在。一些教师片面认为学生整体素质较差,不研究学生的内存需求和情感需要,不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求能把学生“管得住”就行,支配了课堂教学的绝大部分时间,限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德育教师培训交流机会不多,少数教师也不重视教育教学研究,不重视知识的更新补充,只会照本宣科,目标统一、内容单调,缺乏时代感和分层性。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简单,教学手段单一,缺少师生双向互动,也让学生感觉厌倦。因此,德育教学的目标任务无法完成,就更谈不上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了。
二、实施职业学校德育课堂有效教学的路径
以改革的思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部署。解决当前职业学校德育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必须深化德育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综合素质,通过合理设定目标、优化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才能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根据贴近原则,合理定位教学目标内容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首先必须合理定位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使德育教学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这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
1.注重教学目标的合理定位。教学目标是师生在德育教学活动中预期要达到的效果和标准,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如果背离职业教育教学规律,脱离当前职业学校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无限提升教学目标,或者忽视学生的差异性,设立千篇一律的教学目标,德育教学就会变得“假、大、空”,不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会受到打击,教学任务也因此无法完成。因此,应该在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职业教育职业性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心理、能力、生活等实际,按照“最近发展区”的原理和适用、实用的原则,适当降低知识性的目标要求,强化学生情感态度观念和运用方面的目标要求,重在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为人、学会处事,提高教学的可行性,避免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应结合不同专业、不同班级、不同个性学生的特点,分层次地设定目标要求,实行分别教学,因材施教,以提高针对性,使每个学生通过学习以后都能获得进步,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2.注重教学内容的拓展优化。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备课的中心环节。教学内容只有经过学生主动的选择性学习,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并对学生的行为和各方面发展产生实际有效的影响。因此,应注重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乐于学习、利于消化。应舍得删减部分教材内容,依据实际情况,从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适当删减或淡化教材中已经过时、与学生专业、生活实际相差较远或理论化、抽象化太强的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对于与学生专业相近或相似的内容,如与经济专业相近的经济模块,与法律专业相近的法律模块的教学内容,则可以缩短学时,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应结合学生专业进行教学,选择与学生专业相应的教学重点,挖掘出切合的知识内容,如在职业生涯、职业道德和法律的教学中,就要分析和讲解学生所学专业及对应职业、行业的特点、规律、发展趋势和相应的职业道德、法律规范要求,满足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让学生感受德育学习与专业发展的紧密联系,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应拓展补充知识,及时把十八大及之后党中央提出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等的最新研究发展成果、国际国内重大时事政治和反腐倡廉、城镇化建设、产业转型升级、维护海洋权益等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教学,通过通俗易懂、生活化的例子向学生讲解,把握政治方向、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地方特色,确保学生及时了解新信息、掌握新知识。
(二)调动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指出:“知识乃是一个过程,不是结果”。这句话深刻揭示了现代教育理念的重大转变,即从强调学习结果转向为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过程。只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才能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能力和思想觉悟,这也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和本质要求。
1.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依赖于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指出:“教学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之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一阶段都能连贯的表现为注意、等待、研究和行动。”因此,发挥德育学科的优势,根据学生的特点因势引导,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灵活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电脑网络平台、微信微博等新媒介和教学手段,用热点新闻、学生身边的真事、小故事、音乐或组织学生表演、讨论、演讲、辨析等创设情景、设置悬念、设计问题、布置疑点,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及时发现和肯定每一位学生的闪光点,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如在有关价值规律的教学中,就可以以黄金价格经过多年的暴涨到这两年价格的大幅跳水,以及生活当中水果、蔬菜、肉类价格的涨涨跌跌等生活例子进行讲解;在哲学教学中,引用大量的寓言故事、生活例子等进行哲学原理的阐释,引发思考,提高兴趣。
2.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判断、学会选择。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就提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学习的人。”教育学家陶行知也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在研究教法的同时,应加强学法的研究,引导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将来人生和职业发展的需要。教学过程中应适时采用联想法、探究法、比较法、辩论法、讲练法等教学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学会在实际中运用。如在“职业理想的作用和实现”的教学中,在复习和导入后,用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要求、重难点,然后根据教材和事例,设计“个人的职业理想对社会发展有什么作用”、“职业理想的实现需要什么条件”、“你自己最适合从事什么职业”等一系列问题,分步指导学生阅读、探究、讨论、交流;期间还可让学生分析“如果自己是警察、医生或工程师,应该如何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进而结合学生专业,让他们分析“将来打算怎样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等等。整节课大部分时间用于指导学生学习和分析、解决问题,把课堂教学真正变成师生共同参与、互动交流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在设计作业时,也应把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手抄报、小论文等作为重要形式,突出学生学习和实践能力的训练。
3.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兴趣、提高学习能力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基础,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又能反过来激发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思想多元化的大背景下,职校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及表现欲望越来越强。因此,在采用讲授法时应适当穿插提问、读书、讨论、辨析等活动,并适时运用案例式、情景式、演练式、表演式、辩论式、导向式等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参与意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教材提供的事例较多,生活中也有很多相关的正反两面的案例,比如引用大家普遍关注的“毒胶囊”、“假羊肉”、“毒生姜”等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案例,让学生自己分析、比较、辨析,得出对职业道德的正确认识。在《经济政治与社会》的“树立积极合理的消费观”教学时,可以针对部分学生一拿到助学金就大吃大喝等不良消费行为,结合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教育活动,设计《“光盘”会不会没面子》的讨论题,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知识,收集有关资料,拟写讨论提纲,进行课堂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晰什么才是正确的消费观念。还比如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模拟招聘、自我推荐等课堂活动。这些教学方法启发性、开放性、实践性、参与性强,可以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使被动的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主动体验、探索、研究、观察的过程,让每位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促进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
(三)提高教师素质,牢固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
教师是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也是进行有效教学、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要进行德育课堂有效教学,必须有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德育教师队伍。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能会发现,学生尊重、喜欢某位老师,往往也会喜欢上他的课。教师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主动走进学生,善于和学生“打成一片”,真心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努力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关爱每一名学生,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让学生从尊重、喜欢自己转而产生对德育课的兴趣。应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潜心研究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与学的效果,并通过参加培训、教研、交流、听课和自学等各种渠道,学习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成功经验,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探索并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方式方法。在信息化时代,学生接受知识是多元的,教师也应努力充实知识,在钻研所教教材的同时,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了解与任教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知识,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企业实践,深入社会、深入企业,了解民情、社情、国情,不断扩大自己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使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浅出,达到素材“信手捏来”的境界。应像钻研教材一样地钻研学生,掌握每一位学生的心理、知识、能力和生活实际,及时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为设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实施因材施教打好基础。当然,德育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还有待于教育部门和学校像重视专业教师一样地重视德育教师的培养培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创造各种有利条件,经常地组织或选派德育教师参加专项培训、校际教研、学术交流、课题研究、教学观摩、教学比武等活动,以全力提高德育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三、小结
当然,进行德育课堂有效教学的途径和方法还有很多。但重要的是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牢固树立以质量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效益优先的现代教育理念,积极引导学生会、愿意而又主动地学习,才能全面提高德育教学的质量和实效,使学生不仅掌握德育理论知识,提高学习能力,而且能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信念、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真正把职业学校学生培养成社会需要和有用、能用的人才。
作者:曾绍清 单位:漳州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