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教育困境与对策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德育教育困境与对策,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高校德育教育困境与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不良的道德思想状况

1、意识形态淡化,政治信仰模糊

西方敌对势力把高校作为渗透的重要目标,以学术交流、资助科研、扶植社团为掩护,进行思想渗透。宗教组织对高校的渗透活动渠道更加多样、形式更加隐蔽、范围更加广泛,甚至有一些邪教组织借助互联网散布有害信息,在校园内张贴散发反动宣传品。

2、价值观出现偏差,社会责任感降低

在一些大学生中逐渐形成了个人本位主义,淡化了崇高的理想信念,而追求世俗功利的倾向明显增强,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腐朽沉渣的现象泛起,一旦社会、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更多强调自我,在实现人生追求中,重物质利益轻无私奉献,重金钱实惠轻理想追求,往往把个人利益作为立身行事的准则,社会责任意识淡薄。

3、自控能力差,知行背离

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交流广泛,有很强的是非观念,但自控能力较差。在道德观上的存在两重性,不能自觉地去身体力行那些良好的道德规范,明显表现为知行的背离。他们一方面有良好的道德知识,却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他们期待建立良好的社会道德秩序,但是自身又不愿受各种规章制度的约束,同时,他们社会阅历比较浅,心理发展不成熟,极易出现情绪波动。当学习、情感、社会交往等遇到挫折,部分学生会感到迷茫、困惑、苦闷、焦虑,很容易形成心理问题。

二、高校德育教育对策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

很多时候我们都强调德育是培养人、塑造道德人格的活动,同时又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者,学生成为被动接受道德灌输的对象。归根结底在于我们的教师没有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而是“以教学任务为中心”,“以科研任务为中心”。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就要教育者改变这种情况,把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体转变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重视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地位,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从学生角度出发来整理教学思路、安排教学内容、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并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课堂以提问分析的形式提出当前社会面临的伦理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参与方式做出各自的道德判断并在教师的分析之下直观了解不同判断可能造成的不同后果。

2、加强德育教育在专业课教学中的渗透

主体意识较强的高校学生们对刻意并且呆板的德育内容与形式愈加排斥,美国通过实践证明,针对大学生采取渗透方式进行道德教育更有助于实现德育目标。我国应当充分借鉴美国通过渗透德育的做法,有效整合德育与专业教育,透过专业课教学实现道德教育。一是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教师的教育优势,让教职员工意识到自己的引导和管理作用,保障宏观教育体制下,创新德育工作;二是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德育能使大学生自觉无意识地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受到德育熏陶,重新理解和把握道德问题,巩固和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教师在进行学科知识讲授的时候,将思想道德教育及法制教育融入其中,使得德育工作成为教学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为此树立教书育人的理念,拓展专业德育空间在专业课教师的教学活动中就变得十分必要。专业课教师应实现从“教书”到“教书育人”的转变,授业并传道,改革纯粹灌输专业知识的教学模式,适当穿插一些与学科相关且紧密联系社会问题的道德知识。

3、强化学生的道德实践

以知识教育为基础,强化学生的道德实践。知识教育是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仅有理论是不够的,还要坚持实践,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要坚持日常行为锻炼,通过学科教学中的实践,把学生行为习惯化,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德育教育本身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必须要通过学生的道德内化转化为道德实践,而且道德实践要比道德知识的教授和获得更为重要。只有通过实践,社会的道德理想、道德准则才会转化为道德品质,学生的道德素养才会得以提高。只有强化德育教育的实践环节,才能改变德育教育“纸上谈兵”、脱离实际的现状。因此,当前的高校德育教育应在传统的知识教育的基础上,着力强化学生的道德实践,积极开展与德育目标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活动。

三、结语

实施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进一步加强高校教育改革,全面落实十八大提出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改变以往的发展观、办理理念,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树立科学的创新观,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根本任务,解放思想,积极探索,更新观念,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奋斗。

作者:郑淑月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