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德育与历史教学的结合2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
一、利用历史杰出人物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和革命传统教育
中国历史上涌现出无数的英雄,他们为了民族的独立,国家的富强,抛头颅,洒热血,所有这些高贵的品质都是哺育青年的沃土。如古代就有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保卫黑龙江流域等,这些都可成为教育学生对抗外来侵略、维护国家统一的极好素材。又如,陈玉成面对敌人的刺刀,高呼“大丈夫死则死耳,何饶舌也!”,表现了他为了理想、为了革命宁死不屈的崇高气节。再如“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为了变法的成功而率先垂范,笑对死亡。还有胸挡枪口,牺牲生命;舍身炸碉堡,为国捐躯等。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都会使学生为之动情,利用好这些生动、感人的素材,必将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激励广大中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拼搏。
二、利用历史上的反面人物、史实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和四项基本原则教育
历史是绚丽多彩的,既颂扬英雄人物,又贬斥丑陋角色。在讲到反面教材时,我们不妨用对比教育法,使丑的更丑,美的更美,也让学生在对比中分清美丑,明辨是非,从而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如讲到岳飞抗金时,引导学生把岳飞和秦桧这对正反人物活动进行对比,岳飞的精忠、英勇和秦桧的卖国、可耻形成鲜明强烈的对照,学生从对比中受到岳飞精神的感染,从而抛弃秦桧那种千夫所指的价值取向。又如,讲到《南京条约》中清政府割让香港岛给英国时,联系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的现实,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出现相反结果的原因,从而使学生看到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利用历史中“法”的演变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在历史教材中,中国史部分最早提到“法”的是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此后,有更严酷的秦法。汉朝的刘邦更是主动守法,与民“约法三章”。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为了巩固革命成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领导了后来的护法运动。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对“法”更加重视,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制,为建立民主法治社会而奋斗。世界历史教材中,也不乏“法”的例子,如《汉谟拉比法典》,成为奴隶社会法制的典范。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法的作用、法的本质,帮助学生形成法制观念,并最终自觉守法,这对于降低青少年违法犯罪率是大有裨益的。
四、总结
此外,利用历史第二课堂进行德育,让学生从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这既符合知行合一的教学原则,又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笔者曾会同校团委结合课文内容和中国历史上重大事件的纪念日举办历史文艺晚会,通过唱歌、跳舞、小品等形式让学生在愉快中理解历史事件的内涵,从而受到启发和教育。笔者认为历史第二课堂开展得法,可使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易使学生受到历史人物、历史情景的深刻的感染,德育也就水到渠成了。
作者:胡忠 单位:广东省江门市第十一中学
第二篇
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实事求是原则
(一)史实要真
历史并非如胡适先生所言“历史是一个任人随意打扮的花姑娘。”在提高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一些历史上的小故事,激发他们对历史的亲近感。但是教师不能为了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而随意改编历史。这样的做法会使学生对历史的发展过程理解不深刻,混淆他们的视听,对学生历史素质的提高造成了障碍。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讲真话,要把真实的历史事件再现到学生面前,通过让学生体会当时历史事件发生的真实情况来反思,把反思和体验到的经验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二)感情要真
历史教师在和学生进行知识交流和引导时,要把对历史真实的情感融入到谈话中,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语气和情感来加强对历史事件的正确认识,使他们在教师情感的引导下来分析和思考历史问题。
二、进行德育教育的内容
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悠久,在其发展过程中蕴含了很多具备高尚道德情操的人们的故事,通过对这些传统美德故事的影响,能从心灵深处对学生产生影响。高中学生正处于道德观形成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感的正确引导,使他们有意识地培养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在待人处事上用美的心灵来和人进行交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更多的人才来创造更多的财富,这些人才不仅要具备较高的能力和丰富的知识,还需要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这样才能把全身心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历史的德育功能,使学生成为真正的高素质人才。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历史事件的渗透作用,把历史中蕴含的教育功能运用在和学生的交流学习当中。在具体做法上,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忠心报国,勇赴国难
这一美德的行为表现是把民族和国家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如东晋时祖巡从邪闻鸡起舞,立志报效国家,成为收复中原的代表人物;南宋的岳飞从青少年起就有”精忠报国“之志,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众口皆碑的抗金将领而名垂史册。再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侯非我愿,但原海波平,他们所展示的就是这样一种美德。
2.国而忘家,公而忘私
这种美德把祖国和国家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这一美德的本质就是把“天下为公”作为崇高的理想人格。如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国共产党坚持“为人民服务”等,都是以天下为己任,为国为民的无私精神。
作者:锁静 单位:河北省定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