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德育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3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第一篇
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爱国家,爱民族,是对于每个人最起码的要求和责任,更是学校的重要任务。《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里这样提到:“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发展个性特长,形成健全人格。语文学科蕴涵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教师应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中职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描写祖国锦绣河山的文章,如《荷塘月色》那“荷花月夜”之美景;《南州六月荔枝丹》那“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画里阴晴》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情画意,令人心旷神怡,学生阅读的兴趣也很高。
我在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的同时,还结合本地区的自然景观,土特产品进行对比鉴赏,启发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山河之壮丽、用自豪的口吻描绘家乡之美。通过反复阅读品味,学生的爱国情感日益增强,学生内心深处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便会油然而生。此外,还可以通过学习我国在航天事业上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如《飞向太空的航程》一文,“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飞天勇士杨利伟顺利进入太空,一个民族迎来了飞天梦圆的辉煌时刻!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我以本文的学习为契机,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和国际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并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引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感恩教育
现代中职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被爷爷奶奶和父母亲浓浓的爱包裹着,有的家长对孩子甚至还达到了溺爱的程度。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任性等缺点,尤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特别严重,往往认为长辈们的关爱是理所当然的,很少有人真切体验到父母深切的爱子之情。因此,学校要加强亲情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感恩的教育。中职语文教材中有关这方面的文章有很多。
如老舍先生的《母亲》和莫言的《卖白菜》,分别用纵向贯通和截取横断面的不同方法,刻画了两位不同时代的母亲可亲可敬的形象,字里行间浸透了浓浓的亲情。授课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母亲平日对儿女点点滴滴的关爱片段,然后通过这两篇文章的学习,与作者一道,去感受母亲的爱———平凡、伟大、崇高,教育学生要珍惜这种爱,发奋学习,以实际行动报答自己的母亲。
又如在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一文时,通过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品味母亲形象,追忆母亲照顾残疾的“我”,帮助“我”树立生活的信心等生活细节的描写,让学生尝试去体会作者对母亲那种浓浓的思念和对母爱的高度赞美,教会学生用心去体会天下父母的一番苦心。随之课后拓展延伸至学生自身:在生活中你们感受到了母亲的爱了吗?有没有体会到在生活中父母对自己默默的爱,在成长过程中对你无怨无悔的帮助?学生纷纷发言,在列举了父爱母爱的种种事实后感慨:世间最纯洁的便是母爱,是妈妈的宽容涵盖了我们的幼稚和无知,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报答自己的父母亲!通过对这类课文的学习和教师的悉心引导,学生慢慢就懂得了感恩,自然也就会善待自己的父母了。
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可谓弥足珍贵。但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父母的精心照顾使学生从小养尊处优,这些学生自私、霸道,心理极其不成熟,逻辑思维辨别能力处于发展阶段,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表示为孤独、不合群,不善于与同学相处,容易沉迷于网络之中,视生命为儿戏。近年来,中职学生打架斗殴、吸毒、轻生事件屡屡发生,令人痛心疾首。针对这些不良现象,教师上课时可以结合课文内容,渗透生命意识教育。
在讲授《善良》一文时,我通过对善良与凶恶的对比分析,特别强调善良的力量与作用,说明善良的人永远不会丧失信心,同时针对现实社会生活中人们对善良的不同认识,启发学生阐述自己对善良的理解,帮助学生解开心头的郁结,更坚信善良,坚守善良。在学习《廉蔺蔺相如列传》时,引导学生欣赏蔺相如的宽容大度,让学生懂得宽容是交友的基础,宽容是最为人所称道的品质,宽容待人往往能化敌为友的道理。在学习《人生的境界》一文时,深入浅出地与学生分析不同层次的人生境界,启发学生深入思索人生的意义,不断提升人生的境界,关爱他人,珍惜生命。
四、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美德教育
语文学科具有思想性、人文性等特点,教育、鼓舞、鞭策学生、陶冶学生性情品格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语文教师的行为要比其他学科的教师更具有感染力。中职语文课本中有德育功用的文章比比皆是。这些课文都以不同的方式体现了作品的内在美,富有质朴美感。“诗言志,言为心声”这是每一部文学作品和每一篇精美佳作表达作者情感的方式,都凝结着作者的苦心,凝聚着人类情感的各个方面。这种作用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深远。教师只要细心挖掘德育工作和语文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学生在学校便能时时处处受到传统美德精神的熏陶,在语文课堂中让学生得到潜移默化教育。如学习《师说》,渗透谦虚上进教育;学习《《致橡树》,渗透树立正确爱情观教育;学习《离太阳最近的树》,渗透环保教育,再结合课外“保护水资源”实践活动,启发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共同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学习《科学是美丽的》,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思想。此外,通过诵读古典诗文,使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音韵美。
作者:陈孟馨 单位:广西玉林市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第二篇
一、精心点评,无声交流,构建“理解”之桥
有时,我们可能有这样一种感觉:我们认为没出息的孩子,往往人缘是那么好;我们认为有前途的孩子,学生的评价却很糟。大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而忽视了对他性格、思想、人生观、价值观的了解。以致于学生说,我们总是以学习成绩衡量他们,其实是我们对他们缺少沟通与交流而已。而我们语文老师却有这么一个好处,我们可以借助日记———这个不用说话的朋友,和学生作无声的交流。
从教数年来,看学生的日记几乎成了我每日必备的工作,也成了我的人生乐趣之一。在学生的日记里,我看到了一个成人所不能感悟的精彩世界,学生的成熟与幼稚,浪漫与幻想,追求与渴望,爱与恨,苦与乐,所有一切,都是那么毫无保留的真实和坦诚。同时,我也看到了他们思想上存在的偏激和黯淡。每次给学生批日记,我都是带着一种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去批阅。因为这是他们感情的流露和寄托,他们需要的不是甲、乙、丙、丁的定论,也不是一般的“书写认真、语言流畅、具体生动”诸如此类的评价。他们需要的是老师的鼓励、赞扬、批评、帮助,他们想得到的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真诚地敲打与碰撞。
正如我的一个学生所讲:“每每星期一交日记时,最最盼望的便是快些看到日记的评语。红红的笔迹———老师劳动的入海处,是我看日记时最快乐的风景线。日记刚发下来,老师的评语起码要认真地阅读好几遍,细细品尝这些句子的味道,顿时信心百倍,坚持把日记写下去的决心更坚定了。无声的教导、真诚的沟通,日记确实给我带来不少欢乐。”是的!我和学生感情的培养,学生对我的信任,大都得意于日记的评语。有些老师戏谑道:“你写的评语比学生的日记还要长。”我不否让。因为我觉得口头教育,可能学生当时感悟很深,但事后就淡忘了。而写在日记本上的评语,则能时时刻刻给予他们以激励和鞭策,看到它们,就会想起老师的希冀与嘱托。我的这种做法,赢得了一级又一级的学生的喜爱与好评,大多数学生乐于把日记作为与心灵对话的朋友,把我当成一个可以诉说心事的知己。
二、充分利用课外活动,熏陶感染,寓教于乐
根据大语文教育观的观点,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在课外活动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时收效往往比课堂教学更为明显。在语文教学中,我经常穿插一些灵活多样的语文活动:举行作文比赛、书法比赛、改正错别字比赛等各样语文竞赛活动,磨砺学生敢于竞争、勇为人先的坚强意志;召开诗歌朗诵会、故事会,表演课本剧等,培养学生领会作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细腻情感;组织参观游览,开阔视野,增强对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热爱之情。语文课外活动中的德育,因内容上总是寓教于乐,形式上也是喜闻乐见,一般很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只要安排得当,组织得法,常常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对此有深切的感受。当我们学习了《羚羊木雕》一文,我马上组织学生对“家长不理解孩子”和“孩子不理解家长”两个论题展开论述,正方和反方分别摆事实、讲道理进行唇枪舌战般地辩论,最终得出结论:父母和孩子之间应多站在对方的立场、角度为对方的目的和出发点考虑,彼此应多一些宽容、理解、支持、信赖。
三、总结
以上几点是我在语文教学中的感悟。最后,我要提醒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是:在“言传”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身教”。我们语文教师和其他教师一样,都是为人师表的教育者。我们自身的思想、品德、情感、意志、胸怀、气质、作风、态度,更是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思品形成的重要因素。我们不仅要做有学问的“经师”,更要做模范的“人师”。我们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有渊博学识的人,更要把学生塑造成有高尚人格的人!总之,我们任重而道远。
作者:史坤波 姜永平 单位:山东省昌邑市文山中学
第三篇
一、道德品质的教育
一个人的道德品行修养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才能获得。曾子说自已“吾日三省吾身”,可见修身养性何等不易。古人云:“有才无德,其行不远。”试想,一个有能无德的人能成何事?有能无德形成一个群体那是多么可怕的事啊!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课堂教学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形成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古今中外人们美好的品德在语文课本中都有体现,语文教师一定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提高认识,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让学生懂得为人要正直无私、诚实守信,待人要仁爱互助、文明礼貌,做事要勤劳节俭、谦虚谨慎,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二、敬业、乐业的教育
现在有部分大学生毕业之后成为了啃老族,他们眼高手低,薪水低的、工作繁重的职业看不上,薪水高的、有一定技术要求的他们又做不了。孔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可见,人人都要有正当的职业。梁启超先生在《敬业与乐业》一文中,教育学生职业不分高低贵贱,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而且,人不光要有业,还要敬业。孔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教育学生人要有业,且做一职业时要专心,有业就能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全国劳模时传祥做掏粪工,一干就是20年;感动中国人物胡忠、谢晓君夫妇,舍弃城里舒适安逸的生活,来到条件非常艰苦的四川藏区福利学校支教,每月只有300元的生活补助。这些都是很好的教育题材。
三、感恩之心的教育
李密的《陈情表》,“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其孝心感人至深;著名诗人艾青的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抒发了作者对乳母的思念、感激之情;朱自清的《背影》记叙了朱自清与父亲催人泪下的父子之情。俗话说得好:“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学生在校接受教育,老师给学生传授知识、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把他们培养成为社会有用之人,学生理应尊重老师,一辈子都不能忘了老师的恩情。因此,语文教学要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理解至爱亲情和真挚的友情,用诗文和生动的事迹去感染他们、教育他们,使他们懂得感恩,从而学会关爱家人、孝敬父母、珍视友情。
四、善待生命的教育
现在有些学生缺乏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把生命当做儿戏,致使吸毒、轻生、群殴致伤致死等事件不断发生,究其根源是他们对生命的不负责任。在作家史铁生写的《我与地坛》一文中,我们看到作者正当他风华正茂时双腿却残废了,他也曾经想到过死,当他看见园中的小昆虫时,觉得它们很卑微,可是它们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和自然法则生存着,它们不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反而是由于它们的存在,倒使这里不再衰败,由此作者发现了原先不曾想过的朴素道理:既然生不由自己决定,死也不该由自己决定,人活着就应顺从自然。于是他顽强地活着,潜心读书,致力写作,终于成长为一个具有哲学家思想的作家。从中我们应该教育学生懂得热爱生命,学会珍惜生命,省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作者:李艳萍 赖志红 单位:江西宜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