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民族地方院校德育的特殊性,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民族地方院校的招生数量与招生面也在不断扩大,学生总数在急剧增多。但从民族地方院校招生生源来看,当地学生被当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录取的占学生总数的大部分,其中有少部分学生是来自省外或省内其他地区。所以在民族地方院校里,少数民族学生所占比例较高。这样生源结构必然导致不同民族学生之间诸多方面的差异,也体现了民族地方院校德育工作的特殊性。
1.道德文化的差异性决定学生德育工作的特殊性。不同的民族在长期适应自然环境、寻求生存物质、进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各自生成独特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滋养、形塑出不同民族群体的品质。由于受到各种不同民族文化背景因素的影响,民族地方院校里来自不同地区和具有不同民族身份的学生具有多元文化的特点,他们或多或少地都带有本民族的文化印记,这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学生表现出不同的道德价值观,在行为方式上也存在着很多的差异。比如说,各民族由于经济社会条件不同而产生不同的价值取向,而不同价值取向影响着学生对国家、民族、集体、家庭、个人的看法。所以在对少数民族学生开展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尊重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并及时引导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民族心理的差异性决定德育的特殊性。随着近些年各民族地方院校向外省招生的力度不断加大,民族地方院校学生民族组成结构发生一些变化,虽然汉族学生数量在增多,但从学生比例来看少数民族学生的比重还是高得多,所以在进行学生道德教育时要考虑到民族心理的差异性。所谓民族心理是指各民族群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受自然环境、族群内外交往影响所形成的具有较为稳定的共同情感、兴趣,表现出受本民族风俗习惯、民族利益影响的心理现象。例如贵州的苗族、侗族,由于他们生活在山区里,长期处在封闭或半封闭状态之下,所以苗族、侗族表现出两方面的民族心理。一方面由于苗族、侗族先民长期被封建王朝和地方势力欺压,所以表现出生性胆小、遇到陌生人警惕性比较高的心理特点,当然现在生活在偏远山区里的少数苗族、侗族也还存在这样的心理现象;另一方面,由于苗族、侗族在共同的社区生活里边需要相互照应、共同维护族群利益,所以在苗族、侗族的社区生活内部又表现出老少平等、互不盗取、邻里团结互助的特点。从少数民族山区走出来的苗族、侗族学生大多数都保留着几分保守与孤僻的性格,这种民族性格会影响他们与学生的交往和相处。他们一方面渴望得到其他民族同学的认同,但又因习惯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将自己局限在本民族的小圈子内,形成民族性的非正式群体,限制了同学间的相处和沟通。
3.风俗习惯的差异性决定学生德育工作的特殊性。民族地方院校的学生主要来自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不同民族在居住环境、经济发展状况、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各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也表现出各自的特点。风俗习惯差异很容易导致同学间的误解,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的禁忌。比如说在饮食方面回族忌吃猪肉,再比如说在礼仪方面,我们在和同学、朋友打招呼的时候,手搭在对方的肩膀上,这表示对对方的亲切、友好,但藏族朋友间互相打招呼时,忌讳别人的手搭在对方的肩膀上,更不能用手摸对方的头。总之,各个民族的生活习俗差异较大,如果我们不考虑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就有可能“好心做坏事”。所以,对少数民族开展道德教育,一定要考虑到各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差异。
二、加强民族地方院校道德教育的实践探索
1.道德教育内容选择要符合党和国家培养人才的要求。
(1)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我国是由多个民族组成的社会主义国家,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对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要体现民族间相互尊重、平等、团结、友爱、合作的精神,克服大民族主义倾向与狭隘民族主义倾向。在进行道德教育过程中,应该使学生知道中国56个民族中的每一个民族都是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培养学生树立起“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观念。
(2)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他们有没有建设祖国的责任感、使命感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所以要加强民族学生对“国家好、民族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辩正关系的认识,加强民族学生对国家统一重要性的认识,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具有灿烂、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具有爱国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主教育要体现在热爱中国历史文化、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家乡等方面,所以要在各民族大学生中培养热爱社会主义、奋发图强的爱国主义思想。
(3)民族理论和政策教育。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学生,使学生懂得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观点,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自觉地执行党的民族政策。
(4)合格公民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做一个守法、明德的公民,培养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意识,让学生了解不分民族、不分性别,人人都享有法律上规定的各种权利,但也
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提倡坦诚、正直、同情、尊重他人。
2.道德教育要尊重不同民族学生的利益诉求。民族地方院校学生是一个利益诉求多样化、文化背景多元化、人际交往复杂化的青年群体。有时候他们的利益诉求可能会与主流社会的道德观念相悖,他们的行为有可能会与学校纪律要求相矛盾,那些受不同文化影响的学生之间对相同事物的看法会产生很大反差。因此,我们在道德教育过程中还应该学会运用学生的话语符号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征、知道他们的内心需求,尽可能地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他们在道德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需要,从而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在与学生建立起信任关系后,还应在尊重不同民族学生的基础上,慢慢引导学生的行为符合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准则。
3.注重地方道德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目前,民族地方院校在开展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有脱离少数民族学生实际要求的现象,一方面是课程内容不能反映本土文化、远离学生实际文化生活,所以很多任课教师都只是空对空地向学生大讲道理。另一方面,德育课程设置比较固定化。我们认为,虽然德育课程是统一设置课程,全国高校均使用同一版本教材,但是根据学校学生的特点,我们还是可以在平时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或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部分章节中适当穿插讲授反映本土文化的课程内容。民族地方院校如何开发本土文化资源为道德教育服务?我们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挖掘本土家庭伦理道德内容,结合国家道德教育内容进行教学。第一是少数民族青年恋爱婚姻、勤俭持家、孝敬父母、家庭和睦等方面的道德内容;第二是遵守社会公序良俗,遵守村规民约的道德内容;第三是热爱家乡、热爱集体的道德内容。开发本土文化资源进行教学,有利于我们解决学生与学生之间及学生自身的很多问题。所以,我们认为应注重对地方道德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学校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工作环节,民族地方院校要针对学生的特殊性,在学生中开展道德教育,使民族地方院校德育工作既能反映时代特征又能贴近学生生活,培养出懂得尊重他人、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的学生。
作者:陈孝凯 单位:贵州凯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