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网络视角下的高校德育建设,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重新审视网络环境
从对网络环境的概念界定上我们知道,网络环境是以互联网络为中心的一种特殊的人造环境。它与以往我们所接触的大环境分类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着显然的区别。
1.网络环境——“虚”“实”兼并。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科学认识事物的方法是必须透过现象看本质,事物之所以相互区别根本上就是性质的不同。网络环境从其性质上来讲,就是一种虚拟的社会环境,但同时又有其自身的特点。-----鉴于网络环境的特殊性——以互联网为中心形成的一种人工环境,其虚拟性显然可见。网络环境中的主体都是凭借一个虚拟的媒介和网络中虚拟的身份进行活动的,这些主体包括网络的使用者和服务者。无论媒介,还是主体所营造出来的社交活动圈子,都有别于现实生活。但是,网络环境作为现实环境的延伸,其与现实环境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其特性的角度作解释就是除了虚拟性外,同时亦具有现实性。无论是作为网络环境的服务者,还是作为网络环境的消费者,他们都是源于现实生活的人或组织,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一个或者是多个角色。虽然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的他们是以虚拟的角色和身份活动着,但实际上这些角色在本质上是受控于现实生活中的个体的思想与行动的。因此,网络环境应当是“虚”与“实”的结合体。
2.网络环境——“无限”“有限”共存。网络环境是以网络为媒介,任何人或组织只要具备登陆到互联网上的条件,都可以参与到网络环境中去。网络环境在时空上具有极强的超越性,用户在全球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通过鼠标和屏幕进入到其想进入的网络空间中去,可以凭借鼠标进行无限的下一个链接,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甚至用户也可以提供各种服务,形成一个崭新的网络空间。网络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提供的超越性和在管理平台上提供的高度自制性,客观上给主体提供了一个空间可以尽情无限的自我发挥,这一点也是对主体最具吸引力之处。但是,每个个体都是一个完整的独立体,他们都有独立的意识。有些东西愿意和所有人分享,有些东西则只愿意和特定的人群分享,还有些东西则不愿与其他任何人分享。在网络上,主体可以跟据自身的特定需要,建立起相对独立的网络空间,空间建立者可以通过各种信息验证做出空间访问者的筛选,这是对无限网络的有限限定。同时,在迅速发展的互联网络中,人们的交往已然不仅限于简单的交流与沟通,而是深入发展到了组织交易活动的程度,最具代表力的就是现今风起云涌的网上购物等行为。至此,现实环境中诸多要素对网络环境主体行为的影响和制约越发明显。
2013年7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较2012年底增加2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较2012年底提高两个百分点。在新增加的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0%,高于使用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在众多的网民中,学生网民占据非常大的比例。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校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全面加强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使网络文化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和载体。“网络德育的形成一方面是由于网络技术与德育活动相结合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由于网络社会中的道德问题而迫切要求的结果。”网络德育的形成是网络社会产生的客观要求,具有一定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必须要全面科学地分析事物,积极发挥事物的“正能量”,引导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环境既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德育实践的必然场域。同时“环境对人施以各种环绕力”,德育主体的思想和行为都受到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德育成效也随之增强或减弱。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环境成为当下影响高校德育工作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网络德育环境既是网络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实德育环境的延伸,是网络与德育环境相结合的产物。要成功实施网络德育,就必须营造好优良的网络德育环境。
(一)网络德育环境的“正能量”发挥
“环境对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直接作用。”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了人。”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双向互为作用的关系。在教育中,我们尽可能地在向“民主的教育”和“教育的民主”方向努力。多元化、开放性的网络环境激发了人们自主参与的热情,唤醒了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使得个体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同时,因为网络提供的是一个较为透明的公开的环境,它作为传播媒介的同时又提供了一套监管机制,为营造一个开放民主自由的网络德育环境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德育主体之间的顺畅交流提供了现实可行的媒介。网络环境除了为德育主体提供顺畅的交流沟通环境外,鉴于其带有一定的隐蔽性,也为德育工作者获取较为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提供了方便。网络平台的搭建,突破了人们在时空上的限制,信息的传递互换更直接、快速、及时,而且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流成本更低廉。另外,这样一个平台的搭建也避免了主体面对面时有些想法不便当面直接表述的尴尬。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表达者可以借助于网络的虚拟身份无所顾忌地将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意愿表达出来,教育工作者也能更容易地把握大学生的真实想法,为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提供最大的可能性。
(二)正视网络德育环境的不利面
网络环境营造出了一种新型的文化氛围。新媒介文化在高校中的普及诚然有积极的一面,然而作为大学生最直接精神食粮的新媒介文化,它也在“逐渐消解着传统的权威,对历史和现实的意识形态起到了直接的解构”。网络德育环境在为人们提供开放、自由、独立、无限的环境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道德规范的缺失。历经几十年的发展,网络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但是作为协助法律共同提升人类综合素质的道德规范的形成则显得比较迟缓。在这种情况下,借助于网络虚拟性的特性,很容易使人脱离现实社会的道德约束,责任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甚至是缺失,虚假信息、造谣、恶意中伤他人的事情频频出现。同时,在虚假外衣的掩饰下,一个人出现了双重甚至是多重人格。凡此种种,对于社会的健康发展都是危险的信号。因此,当下,着力形成完善的网络道德规范是优化网络德育环境的重要任务。
2.网络环境监管机制不够完善与网络环境参与者素质的参差不齐。网络环境除了有其隐蔽性外,还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任何人只要具备基本的上网条件,都能成为网络环境的参与者。他们既可以从网上寻得想要的信息,同时又可以在网上和共享一部分自身的信息。因此,网上的信息来源极其广泛。广泛的信息来源使网络环境显得很活跃。但是,由于涉入网络环境的门槛越来越低,使得参与其中的主体综合素质也参差不齐,自然的信息质量也是良莠不齐,一些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瞄准了这个渠道,想方设法将其思想渗透到这方阵地。而当下我们的网络信息监管机制尚不够完善,虽然也在进行着对信息的监管工作,但是与信息膨胀的势头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人们接触到的信息五花八门,既有意识形态的恶意渗透,也有不利于身心发展的垃圾信息、不负责任的言论传播等等。这些对我们优良德育环境的建设都是巨大的挑战。因此,进一步完善网络信息监管机制,提升网络德育环境参与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也是我们当下建设和优化德育环境的重要工作之一。
三、高校网络德育环境的建设和优化
网络的诞生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人类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等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改变。高等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其教育形式、教育环境的改变更为深刻。而对于作为高等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来说,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网络德育环境的产生与发展。
(一)网络德育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伴随着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高校网络德育环境也在不断的建设与完善中。努力一直在继续,但是在之前的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1.网络资源利用不够充分。自网络技术诞生后,作为极具科技前瞻性的高等院校就开始投入了一定的注意力,一些院校开发和建立了自己的德育网站。比如,南京师范大学的德风园等。其目的就是想利用网络环境的优势构建一种理想高效的网络德育环境。但是,从运行的情况来看,很多德育网站的点击率并不高,人气不旺,甚至很多是在“空壳”运行着。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是这类网站的特色性不强,对网络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和生动性的把握不够紧密,没有对受众产生足够的吸引力。
2.网络德育环境管理漏洞的客观存在。任何事物的完善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必然是由不完善→较完善→完善(理想状态)。在网络德育环境的管理上,制度的不完善和不统一是导致整体环境不够优化的客观原因之一,这个问题有待于有关方面去积极解决。同时,除了制度缺陷之外,在网络德育环境管理中,人员配备也存在问题。网络德育环境的建设从规范的制定、日常的运作管理到德育工作的开展,都需要配备一支专业的德育师资队伍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但是,就目前各高校在网上开展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来看,大多数学校都是兼职老师在做这项工作,这些老师都有日常的教学任务和行政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网络德育环境的建设中,因而必然会对网络德育环境建设的成效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建设是基础,优化是关键
所谓德育环境的优化,是指充分利用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并将环境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使各种环境因素形成合力,充分发挥作用。面对网络这个特殊的人工环境,我们更应利用其间的积极因素引导网络德育环境向有利的方面发展。综合各方因素,对于网络德育环境的建设和优化,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1.加强网络德育环境主体的自身建设。网络环境的平等性一方面弱化了教育者的主体性,另一方面也使得传统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地位得以实现。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是自由流
通的,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可以兼备信息接受者和传播者的双重身份。在这样的环境中,传统教育者的控制力度大大削弱,而受教育者的自由选择度却大大增强。因此,在网络德育环境中,其主体既包括了德育工作者,同时也包括了传统德育工作的对象。即只要涉入到高校德育领域的人都可成为网络德育环境的主体。首先,德育工作者要转变传统的德育环境理念。理念对于主体的行为活动有着直接而深刻的影响。传统的德育环境更偏向于“适应”,而非改变和优化。人类对于世界的一切行为和活动并非为了认识而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变世界,使人类生活的环境更舒适。高校德育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高校德育工作的成效,德育工作者既不能全盘否定当前的社会大环境,又不能完全被动地适应,而应该尽可能地利用其间的积极因素引导环境向有利的方向发展。鉴于现代社会中网络环境的重要地位,加强网络德育环境建设的意义也极其重大。其次,加强网络德育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现代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精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网络德育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性尤其突出。在网络环境中,对网络工具的正确使用,以及对网络环境的适应若有专业人士的引导下,将能取得更好的成效。因此,加强网络德育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优化网络德育环境的必备条件之一。专业网络德育队伍的存在一方面能在网民需要求助、咨询、沟通的时候及时提供专业的有效的引导,避免网民受到不良信息的侵害;另一方面专业人士也能通过形式多样的方法对网民进行网络安全教育,宣传网络法律法规,增强网民的网络法律意识。当然,由于网络环境是复杂多变的,专业的网络德育队伍成员也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否则也无法适应环境发展的需要。再次,全面提高涉入网络环境主体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的能力主要包括了运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生成信息、创造信息、发挥信息的效益、协作信息与信息免疫。信息素养的养成可分为两个步骤,即宣传和教育。前期的宣传必不可少,可以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法做广泛的信息展示。线上是指在点击率较高的各大门户网站宣传普及相关知识;线下则是指通过宣传橱窗、海报等形式做相应的工作。在前期宣传和普及工作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教学部门各种形式的教学工作(诸如课堂教学、各种活动、讲座等)可以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从而有效而直接地提高受众利用信息的能力。
2.增强德育网站的有效性。纵观各大高校,网络德育环境平台已基本建立,但是相对而言还比较粗糙,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利用率低下。网络德育环境的平台,即德育网站。无论是普通网站,还是冠上“德育”的网站,其本质都是进行信息,实现与网民的互动。在众多的网站中,如何吸引网民的注意力,是德育网站必须解决的问题。当前,大多数德育网站只是简单地将相关的德育信息在网站上,别无其他。但是,诸如时事政治、德育新闻等信息,网民都可以轻易地从其他门户网站上获取,无需特意去访问德育网站。久而久之,德育网站便开始了“空壳”运转,进而逐渐被大家遗忘。因此,只有改变网站内容陈旧的现状,才能高效发挥德育网站的作用。德育网站的专业人员要及时更新相关信息,使得网站的内容跟上时展的步伐,展现德育网站本身所应有的活力。除了网站内容的及时更新外,网站内容的展现手法也必须多样化,网站相关工作人员要积极探索和善于发现对网民有较强吸引力的元素,并将这些元素应用于网站的优化上。这样才能使德育网站变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富有趣味性,将其从无人问津的角落推放到众人面前,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德育网站平台在进一步优化过程中,同时也应分配一定的精力来经营“网络社区”。现代社会人们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生活的节奏也越来越快,在紧张的环境中提供一个让人能倾心交流的平台意义尤为重要。网络社区平台的兴起便是一种必然。当下诸如腾讯微博、新浪微博、微信等论坛的迅猛发展趋势,有力地证明了其潜力巨大、影响深远广泛,广大网民愿意在上面发表自己的观点,也愿意和别人进行思想的交流、问题的探索等。但是,通过现实的观察我们发现,这些论坛大多偏向于娱乐和趣味性的话题,网络德育环境建设尚未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这给网络德育环境建设的专业队伍提出了一项艰巨的任务。他们必须认真学习和揣摩现已成功的网络社区的经验,并结合网络德育环境建设的需要,建立自己的网络社区,从而在网络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当然,德育工作者也不能闭门造车,必须时刻关注各大热点论坛网民的思想动态,将德育思想和活动渗透到已有的成熟的网络社区中去,以更好地提高德育工作的效率,也为整个网络德育环境的优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3.积极推进虚实结合、虚实共振。网络环境作为一个虚拟的人工社会环境,它与现实社会也是密不可分,相互交织在一起的。它的和谐发展与现实社会一样,也离不开完善的管理和健全的制度。中山大学教育学院社会科学教育系李辉副教授在其著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中曾指出,现在德育环境是由多重环境要素组合而成,由于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不是要素之间的简单叠加,这种环境要素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而网络德育环境本身就离不开显示环境的土壤,虚拟的网络环境只是现实环境的夸张性的缩小或是放大,亦或是一种聚焦,其本质上来讲是对现实环境的一种虚拟性的反映。而在现实情况虚拟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导致相应信息的失真,从而影响到人们对信息的判断和理解。因此,要有效优化网络德育环境,必然要求虚拟环境和现实环境在发展的过程中同步共建;要求在进行德育活动的时候,虚拟环境和现实环境要互通和交融。以此实现虚实结合、虚实互补,从而达到真正优化网络德育环境的目的,实现德育工作富有成效的开展。
作者:陈伟 单位:江苏南京三江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