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科学教学与德育教育研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一、在实验教学中注重德育教育
教师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对材料的选择要非常注意,要从有利于揭示科学概念的角度出发,选择结构性强、实验效果良好的材料,并在选择材料时考虑教育的时效性。
(一)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到爱护花草的教育
在教学三年级科学《各种各样的树叶》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利用课间时间开展观察植物和搜集树叶的活动,要求学生不要采摘树上的叶子,应该用捡来的落叶作为观察材料,用意是对学生进行爱护树木,保护环境的教育。但在上课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课桌上放的是从枝条上摘来的碧绿的树叶。在教学“观察枝条上的树叶”时,个别学生干脆折了一些鲜活的枝条带进了教室。这时,我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护花草树木的教育,告诉学生“树木也是有生命的”。
(二)使学生受到爱护动物、珍爱生命的教育
在三年级《动物》单元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设备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实验教学中。我先用多媒体展示各种动物的外貌以及生活习性,让学生观察到了平时很难看到的动物,这样,生动活泼的动物画面深深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得到直观感受。在观察蚂蚁、蜻蜓、蜗牛、蚯蚓等一些动物中,由于学生对小动物非常好奇,会想出很多办法去观察和研究它们,如为了寻找蚂蚁会把蚂蚁的窝翻个底朝天,把蚂蚁放入水中看它们会不会游泳、把蜻蜓的翅膀折断看还能不能飞、把蜗牛的壳敲碎看看里面是怎样的、把蚯蚓切成几段看它能否行走……当然他们的探究热情无可非议,但这与“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是相互违背的。我们并不是要全面禁止学生的这些举动,扼杀他们天生的探究欲望,而是主张观察前先进行教育,先告诉学生,动物也是有生命的,向他们提出“爱护小动物”的要求,并把这种要求作为评价他们的观察方法和研究行为的重要依据,如在寻找小动物时是否破坏了它们的生存环境,自己的观察方法是否伤害了小动物,观察后是否放它们“回家”等等,特别是在没有弄清它们是益虫还是害虫的情况下,不要随意伤害小动物。
(三)实践活动是学生接受勤俭节约的教育的途径
在教学《寻找淀粉的踪迹》一课后,学生课桌上放着刚使用过的淀粉、土豆、馒头、南瓜等材料,教师应要求学生将这些用过的“废物”倒入垃圾桶内时,及时提醒学生不要把马铃薯、馒头、南瓜这些食品倒入垃圾桶内,拿回去可以喂鸡、喂猪,教育学生要爱惜粮食。在选用实验材料时,教师教育学生应该选用价格低廉的材料,从数量上加以控制。如在教学《米饭和淀粉》一课中,米饭和淀粉的数量不要太多,通过对比只要看到现象就可以了。在“检验食物中有没有淀粉”时,选择的材料不要太多,尽量减少浪费。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选材时可以就地取材,把身边现成的材料拿来做试验,不提倡买材料来做实验。如在“让马铃薯浮起来”的实验中,不提倡用“味精”,而采用价格低廉的食盐比较适合,还可以把上节课用过的材料下节课来用。如在四年级溶解单元中《100克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一课结束后,每小组使用的一杯盐水不应倒掉,在下一课《分离盐与水的方法》一课中可以再用。
二、在教学试验过程中培养小组合作的精神
科学教学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之一。教师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大大缩短学生之间的距离,也便于互相沟通,在评比时以小组为单位,减少对个别学生的奖惩,使学生产生集体荣辱感,增加合作意识,逐步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教师可借助教材中丰富的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良好品质。比如,在教学《100克水里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一课时,教师可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比一比哪一组想到的办法最多,最后请每一组学生进行展示,这样既注重小组的作用又展示了学生个体。这种教学方法,既达到了科学教学目的,又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还有很多的活动形式也能渗透德育,学生的探究活动也为渗透德育提供了体验的载体。但是,科学课并不是专门的德育课,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它独特的方法和途径。只要我们准确把握科学课的目标和任务,将思想品德有机地渗入到科学教学的环节之中,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体验做人的道理。同时,我们也要预防把科学课上成了思想品课,使科学课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只要我们把握好了德育渗透的基本原则,就能有机地把科学知识传授与德育融为一体,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周永廷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长安乡中心学校